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中藥材 - 強迫癥強迫癥是什麽原因導致的?

強迫癥強迫癥是什麽原因導致的?

強迫癥簡介

強迫性神經癥(OCD)是壹種以強迫觀念和行為為特征的神經癥。以有意識的自我強迫和有意識的自我反強迫並存為特征,患者明知強迫癥狀的持續是無意義、無道理的,卻無法抑制復發。他們越是試圖反抗,就越感到緊張和痛苦。儀式性動作可以是病程延長患者的主要表現。雖然精神痛苦明顯減輕,但他們的社會功能已經嚴重受損。

國外有報道,壹般人群中患病率為0.05 ~ 1%,占精神病患者總數的0.1 ~ 2%。國內流行病學調查該病患病率為0.3‰。通常發病於青壯年,性別分布無明顯差異。

兒童強迫癥(OCD)是強迫癥的壹種,是壹種妳明知沒有必要卻又無法擺脫的觀念、情緒或行為。在兒童時期,強迫行為多於強迫觀念,而且年齡越小,這種傾向越明顯。此病多見於10-12歲的兒童,大部分智力正常。

更直觀的癥狀,可以看美國電影《火柴人》中尼古拉斯凱奇扮演的角色。

病因和發病機制

遺傳因素、強迫性人格特征和心理社會因素都在強迫癥的發病中發揮作用。

1.遺傳因素:患者近親屬共病率高於普通居民。例如,這種疾病在患者父母中的患病率為5 ~ 7%。雙生子調查結果也支持強迫癥與遺傳有關。

人格特征:1/3強迫癥患者在患病前有壹定程度的強迫人格,其兄弟姐妹、父母和子女也有強迫人格特征。其特點是謹慎、猶豫、節儉、謹慎、小心、過於註重細節、思考、要求完美,但又過於死板、不靈活。

精神因素:上海調查數據中35%的患者在患病前有精神因素。壹切能引起長期精神緊張和焦慮的社會心理因素或帶來沈重精神打擊的意外事件,都是強迫癥的誘發因素。

在強迫癥的發生中,社會心理因素是不可忽視的致病因素之壹。當身體健康狀況不佳或長期心身疲勞時,可促使強迫型人格的人出現強迫癥。關於發病機制也有不同的解釋;巴甫洛夫學派認為,在強烈的情緒體驗影響下,大腦皮層的興奮或抑制過程過度緊張或相互沖突,形成孤立的病理惰性興奮竈,這是強迫觀念的病理生理學基礎。心理動力學派認為,強迫癥狀來自被壓抑的攻擊性沖動或“性欲”。有人用學習理論解釋,強迫癥概念是刺激焦慮,並在這個概念之間建立條件聯系的結果。沒有直接證據表明扣帶回的過度活動可能與強迫癥有關。

原理心理學認為,知覺系統本身具有構型的功能,前額葉以構型的形式建立了壹個參照樣本。參考樣本可以直接比較原義系統產生的樣本,分析客觀事物的相對意義,從而根據實際情況做出適當的反應。在我們清醒的時候,額葉樣本總能照亮丘體,決定了我們當時的意識狀態和心理環境。強迫癥過度強調某個樣本或某個類型的配置,從而產生強迫癥狀。如果把強迫癥癥狀當做癥狀來對待,會強化癥狀。如果讓受試者確信這不是病,對學習記憶有益,讓受試者通過強迫堅持學習記憶,強迫癥癥狀很快就會消失,對治療臨床強迫癥效果顯著。

發病率

國外1980報道強迫癥的發病率為0.1-0.3%。在中國,強迫癥壹直被列為神經癥中的壹種疾病單元,ICD-10仍將其列為神經癥的獨立類型;全國1982流行病學調查報告,該病患病率為0.3%,占全部神經癥的1.3%。天津報0.13‰,占全部神經癥的10%。在心理咨詢服務中,這種疾病的比例相對較高:如廣州報告8.3%,上海報告16.2%。根據流行病學調查,這種疾病的發病率在兩性之間沒有差異(但據報道在中國女性略高於男性)。在患有強迫癥的兒童中,男孩的患病率是女孩的3倍。該病通常發生在青少年,城市和農村的患病率相似。約10%的患者在10-15歲開始發病,75%的患者在30歲之前開始發病。大多數患者起病緩慢,有時誘因不明顯。患者看病時往往有幾年的病程。半數以上患者病情發展緩慢,逐漸加重,約1/4患者病情波動,約11-14%患者有完全緩解期,部分患者進入40-50歲後有自動緩解趨勢。

臨床分類

癥狀有很多種,可以針對某壹種癥狀單獨出現,也可以針對幾種癥狀同時存在。癥狀的內容可以在壹段時間內相對固定,也可以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變化。

首先,強制的概念

就是壹些聯想、想法、記憶或者疑惑頑固地反復出現,難以控制。

(1)強迫聯想:反復回憶將要發生的壹系列不幸事件。雖然妳知道不可能,但妳無法克制,引起情緒緊張和恐懼。

(2)強迫回憶:反復回憶已經做過的不重要的事情,雖然知道沒有意義,但無法克制,需要反復回憶。

(3)強迫懷疑:如果對自己的動作是否正確有不必要的懷疑,就要反復檢查。如果出門後懷疑門窗是不是真的關好了,就回去檢查幾遍。否則,我會感到焦慮。

(4)強迫性疲憊:對日常生活中的自然現象或事件反復思考,明知毫無意義,卻無法克制,如反復思考:“為什麽房子是朝南的而不是朝北的?”

(5)強迫對立思維:兩個對立的詞或概念在腦海中反復出現,感到苦惱和緊張。如果我想到“支持”,我馬上出現“反對”;說到“好人”,我想到的是“壞人”等等。

第二,強制行動

(1)強制洗:反復洗手或東西,無法擺脫“覺得臟”的感覺,明知洗了,但又控制不住自己,只好洗。

(2)強制檢查:通常與強制懷疑同時出現。患者對自己知道的事情感到不安,反復檢查,如檢查鎖好的門窗、檢查寫好的賬單、信件或手稿等。

(3)強制計數:不受控制地計數步數和電線桿,做某個動作壹定次數,否則,如果感到不安,就要重新計數。

(4)強迫儀式動作:日常活動前,先做壹套有壹定程序的動作,如睡前按壹定程序脫鞋,按固定規則擺放,否則會感到不安,再重新穿上衣服和鞋子,按程序脫掉。

第三,強迫意圖:

在某些場合,患者會有壹種與當時情況相反的想法,但又無法控制這種意圖的出現,這是很讓人苦惱的。比如母親抱著孩子走到河邊的時候,突然有了把孩子扔到河裏的想法。雖然沒有相應的動作,但病人非常緊張和害怕。

四。強迫情緒

具體表現主要是強迫癥恐懼。這種恐懼是對自己情緒失控的恐懼,比如害怕自己會發瘋,做出違反法律或社會規範,甚至危害世界的事情,而不是像恐懼癥患者那樣對特殊對象和特殊情況的恐懼。

動詞 (verb的縮寫)被迫恐懼

這種恐懼與患者的強迫性思維有關,患者害怕自己產生對立思維,產生強烈的情緒反應。如果害怕自己在某些場合會被逼,就會感到害怕,盡量避免參加這類場合。

不及物動詞強迫行為

具體表現,可以是唯唯諾諾的強迫行為,比如反復檢查煤氣是否關了,門是否鎖了;可以是對抗性的強迫行為,比如反復告訴自己不要把強迫意圖變成實際行動;也可以是強制性的儀式動作,比如進屋前左腿交叉,出門前按順序打扮。此外,還可以強迫它數數、洗手、眨眼、搖頭、咬指甲等。

強迫癥的具體行為體現

當以下壹種或多種癥狀持續存在並影響正常生活時,妳應該考慮咨詢和治療心理醫生:

經常對病菌和各種疾病敏感,也沒必要擔心;

勤洗手,長時間反復洗手,超過正常;

有時候同樣的話會無緣無故重復幾次;

感覺穿衣、打掃衛生、吃飯、走路都要遵循壹個特別的順序;

重復做某些事情往往是不必要的,比如檢查門窗、開關、煤氣、錢、文件、表格、信件等。

懷疑妳做的大多數事情;

經常會不自覺地想起壹些不愉快的回憶或想法,讓人無法擺脫;

我常常想,我的小錯誤會造成災難性的後果;

我常常擔心自己無緣無故得了某種病;

經常無緣無故數或者唱壹首歌;

在某些場合,我害怕做尷尬的事;

看到刀、匕首等銳器就心煩;

我為完全記住壹些不重要的事情而煩惱;

有時候會無緣無故的破壞壹些物品或者傷害別人;

有些場合,即使當時生病了,也想暴飲暴食;

當妳聽到自殺、犯罪或疾病的消息時,妳會難過很長時間,很難不去想它。

病程和預後

壹般起病緩慢,病程長,癥狀可持續多年或時輕時重。病前性格特征明顯、發病年齡早、病程長者預後差。隨著年齡的增長,癥狀逐漸減輕;患病前有明顯精神因素,無顯著強迫人格特征和病程;短暫且無陽性家族史的人癥狀也可能自發緩解。

診斷基礎

1.某些想法、行為或意圖不可控制地反復出現,並伴有焦慮和痛苦的情緒體驗。

第二,患者知道這些癥狀是不合理的,不必要的,但又難以擺脫,迫切要求治療。

第三,患者工作學習效率明顯降低,對日常生活也有負面影響。

第四,病前的性格特征和病程有助於診斷。病程可長可短,研究病例病程至少三個月。

5.消除與精神分裂癥、抑郁癥和腦器質性疾病相關的強迫癥狀。

強迫癥的類型

1.精神分裂癥:早期可能有強迫癥,但內容逐漸變得荒誕不經,無法理解,沒有相應的焦慮、痛苦等情緒反應;自知力差,不主動要求治療或否認病情拒絕治療;隨著病程的發展,精神分裂癥的特征性癥狀逐漸顯露。

二、抑郁:強迫癥患者可能會因為患病而產生抑郁甚至消極的想法,但從不自殺,這與抑郁癥不同,比如對外界缺乏興趣,思維遲鈍,行為遲緩,情緒低落。

三、顳葉癲癇:本人可能有強迫觀念和行為,呈陣發性,並有顳葉癲癇的其他癥狀。腦電圖、腦電圖地形圖等檢查有助於區分。

強迫癥的病因和發病機制

強迫癥是壹種病因復雜的心理障礙。許多研究人員從神經生化、遺傳學和心理學等方面探索了這壹現象的原因,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非常令人信服的解釋。下面列舉幾個主要假設及其影響因素。

壹.心理動力假說

根據心理動力學原理,強迫癥起源於性心理發展的肛門階段,即排便訓練初期。這個時候,父母和孩子之間,壹方面要求對方服從,另壹方面又不約束。這種不對等的對立造成了孩子內心的沖突和焦慮,使性心理發展停留在這個階段,成為日後心理行為退化的基礎。個體壹旦遇到外界壓力,就會重現肛門期的沖突和性格特征。

二、觀察學習假說

根據學習理論,觀察是導致焦慮的條件刺激。由於最初的焦慮誘發刺激連接(無條件反射),經過觀察和思考,得出實際的焦慮。這樣,其實個人就學會了壹種新的驅動力。雖然強迫可以通過不同的方式獲得,但壹旦獲得,個人發現借助強迫概念的壹些活動可以幫助減少焦慮。每當焦慮發生時,個體的焦慮就被強迫緩解,這就加強了個體的強迫性。而且因為這種有用的方法,個體後天獲得的內驅力(焦慮)被成功驅走,所以逐漸穩定下來,成為習得行為的壹部分。

第三,系統家族假說

這種假說認為,疾病表達了系統的破壞,這種破壞存在於人際關系中,成員之間的相互作用形成了壹定的系統。在這裏,個人的行為是由他人的行為引起的,反過來,他會以循環的方式影響他人。這是壹種因果關系,沒有明確的頭尾,互動主要基於“相互吸引”的原則。

第四,拉赫曼-霍奇森假說

拉赫曼& amp霍奇森在分析以往壹些研究的基礎上,提出強迫癥的成因可能包括以下四個方面。1.遺傳因素;2.情緒障礙;3.社會學習;4.從特殊經歷中學習。他們假設強迫癥(OCD)是壹種不斷變化發展的行為模式。由於上述各方面在不同情況下的相繼作用,個體最終演變為強迫癥。

五、精神分析理論

弗洛伊德認為強迫癥是病理性強迫人格的進壹步發展,是防禦機制無法應對強迫人格而產生的焦慮,因此產生強迫癥狀。

六、條件反射

巴甫洛夫用大腦皮層孤立的病理惰性興奮竈解釋了這種疾病的生理機制。

七、素質,尤其是病前的性格,對本病的病因起著重要的作用。

大約2/3的強迫癥患者在患病前都有強迫性人格或精神衰弱。其主要表現為:試圖將自己和環境置於嚴格的控制之下,他們註重細節,在每件事上都力求準確和完美,但即便如此,他們仍然感到“不完美”、“不安全”和“不確定”。他們要麽循規蹈矩,缺乏決策力,猶豫不決,依賴服從;或者是固執,墨守成規,不服輸,沒有耐心。

八、社會心理因素是強迫癥的重要誘發因素。

比如,由於工作、生活環境的改變,責任加重,處境艱難,人們擔心發生意外,家庭不和或因失去親人而突然休克,等等。有些正常人偶爾會有強迫觀念但不會持久,但在社會因素的影響下可以強化和堅持,從而形成強迫癥。

九、遺傳可能在本病的發生中起作用。

比如強迫癥在患者家長中的患病率為5%-7%,遠高於人群的患病率。有強迫性人格的兄弟姐妹、父母、孩子比較多。

X.生化研究

提示5-羥色胺(5-HT)系統功能的增強與該病的發病有關,因此氯丙咪嗪、氟西汀、氟伏沙明等5-HT再攝取抑制劑對強迫癥有較好的療效。其他研究表明,這種疾病和抑郁癥的發作之間存在連鎖關系。例如,25%-40%的這種疾病患者不抑制地塞米松抑制試驗(DST),部分患者的多導睡眠圖顯示快速眼動睡眠(REM)潛伏期縮短。}

強迫癥的診斷和治療

壹、診斷和鑒別診斷

(1)根據ICD-10和DSM-3-R 3-R的診斷標準

根據ICD-10和DSM-3-R,該病的診斷主要是臨床癥狀的診斷。患者的強迫觀念或行為仍然存在,給他帶來明顯的苦惱,嚴重影響患者的學習和生活。

臨床診斷壹般不難,但有時需要與以下情況相鑒別:

1.精神分裂癥:精神分裂癥早期可能以強迫狀態為主要表現,但其強迫觀念的內容往往荒誕不經,難以理解,並逐漸伴有明顯的退縮、疏離、冷漠等特征。隨著病情的進壹步發展,會出現思維聯想障礙、妄想、幻覺,相對容易區分。

2.自閉癥:刻板的重復動作和有意識的行為是自閉癥的常見癥狀,容易與強迫癥狀混淆。而大多數患者的嚴重溝通障礙和語言功能障礙、智力發育障礙,恰恰是強迫癥患者所沒有的。因此,通過仔細詢問病史,觀察語言和行為特征,作出診斷問題不大,但與高功能孤獨障礙和非典型自閉癥的鑒別,還需結合發育史、病程、社會能力、語言運用水平等綜合信息和檢查進壹步鑒別。

3.抽動穢語綜合征:抽動穢語綜合征患者有的有不自主的、重復的刻板動作和行為或儀式性動作和行為,有的也有強迫性數數和重復語言,類似強迫癥,但抽動穢語綜合征很少同時有強迫觀念,且均同時有抽動或抽動病史,壹般不難鑒別。

(2)根據CCMD-2-R標準進行診斷

診斷標準:

1.符合神經癥的診斷標準;

2.以強迫癥為主要臨床階段,表現為以下壹種或多種形式的混合:

(1)以強迫思維為主的臨床表現有強迫觀念、強迫性表象、強迫性對立觀念、強迫性疲憊、強迫性害怕失去自我空虛能力等。

(2)主要臨床表現為強迫,表現為反復洗漱、反復檢查、反復詢問或其他反復的儀式動作。

3.消除其他精神障礙的繼發性強迫癥狀,如抑郁癥、精神分裂癥等。

另外,OCD在ICD被稱為強迫癥-10,其診斷要點如下:

要確診,必須在連續兩周的大部分日子裏,出現強迫癥狀或強迫行為,或兩者兼而有之,引起疼痛或妨礙活動。強迫癥狀應具有以下特征:

(1)必須視為患者自己的思考或沖動;

(2)至少有壹種思想和行為必須被患者徒然抵抗,即使患者不再抵抗其他癥狀;

(3)執行行動的想法本身應該是令人不愉快的(僅僅為了緩解緊張或焦慮在這個意義上不被認為是令人愉快的)

(4)觀念、表象或沖動壹定是不愉快的重現。

二、治療方法

1.心理治療:以支持性心理治療為主,對強迫行為可采用行為療法,反應抑制法較好。

1.精神動力療法

精神動力療法強調通過頓悟、改變情緒體驗、強化自我,對各種心理現象之間的矛盾和沖突進行分析和解釋,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在治療過程中,廣泛使用解釋、移情分析、自我聯想和自我重建技術。

2.行為療法

在對強迫癥的認識上,行為治療分為兩個基本流派。第壹種觀點認為,強迫癥患者利用各種行為和儀式動作來緩解焦慮,這種觀點被稱為“驅力減少模型”。根據這壹模式,治療師主要通過刺激可以減少焦慮的情境,來消除不恰當的行為和儀式動作。第二種觀點基於操作模型,強調對強迫行為後果的調整,因此懲罰和示範學習在該模型中被廣泛使用。

(1)采用驅動力降低模型的主要方法是各種降低焦慮的技術,其中最常用的是系統脫敏法。(全身脫敏技術在恐怖障礙的治療中已經有詳細介紹,此處不再贅述。)

(2)範例學習技術常用於強迫癥的治療,主要包括參與示範和被動示範,其中參與示範使用最多。和系統脫敏壹樣,參與演示也需要建立刺激水平。從最低級到最高級,治療師逐漸示範暴露於相應的情境,然後患者逐漸面對這種情境,直到能夠完全獨立面對。被動示範也是讓患者從低到高觀察治療師對各種情境的接觸,但不同的是不允許患者介入情境。此外,兩種治療都使用反應預防方法。比如在強迫癥潔癖的治療中,治療師可以用某種協議來阻止孩子的所有洗手行為。從國外現有的資料來看,壹般認為參與示範的治療效果優於被動示範。另外,示範學習往往可以結合暴露療法,效果會更好。

(3)暴露療法的技術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已經被很多人所重視和應用,尤其是當患者逐漸暴露在各種焦慮情境中時,無論是想象的還是現實的,效果都很好。因為暴露的持續時間主要取決於兒童和青少年能否消除焦慮,恢復寧靜,所以使用這種方法的治療時間較長,約為2小時。

(4)暴露療法可與反應預防法相結合。這個方法是為了減少儀式動作和強迫觀念的頻率。

3.家庭人際治療

這種方法強調人際因素,避免單純研究孤立的個體行為。這種思想註重研究行為問題的整體意義,它強調在治療病人的同時為病人家屬提供咨詢。具體方法如下:

(1)培訓家屬成為患者心理分析的咨詢師,或安慰治療的助手,協助實施反應預防培訓計劃;

(2)對接受精神分析治療或行為治療的患者進行“自我強化”咨詢;

(3)影響和改善家庭關系;

(4)訓練家庭溝通技巧;

二、藥物治療:抗焦慮藥物可以降低焦慮,有助於心理治療和行為治療。

3.其他:ECT療法適用於強迫觀念強,負面情緒強烈的人。對於癥狀頑固、長期治療無效且極其痛苦的患者,可以嘗試精神科治療。

癥狀和表現:

強迫癥(OCD)是指患者主觀體驗到壹些源於自我的想法和意圖的出現是不必要的,或者它們的重復是不恰當的,但又很難通過自己的意誌去抵制,從而引起強烈的緊張和嚴重的內心沖突。壹些重復性的動作和行為,往往是患者為了緩解內心的緊張,屈從於不愉快的想法和意圖或與之對抗而呈現的次要現象。臨床表現主要是思維、情感、意向、行為上的強迫癥狀。

(1)強迫觀念:明知某些想法和表達方式,如強迫懷疑、強迫對立的想法、用盡努力等是不恰當的、不必要的,但卻引起焦慮和痛苦,無法擺脫。

(2)強迫性情緒:有壹些不可控的、不必要的恐懼,如害怕壹旦失去自制力,就會做出違法的、不道德的行為或精神失常。

(3)強迫意向:感覺自己有壹種強烈的內在驅動力或立即行動的沖動,但這種沖動從不表現為行為,而是使患者感到緊張、擔憂和痛苦。

(4)強迫行為:患者對強迫觀念的屈從或抗拒所表現出來的重復動作或儀式行為。

  • 上一篇:牙裏面發黑怎麽去除
  • 下一篇:天然蜂膠可以直接吃嗎?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