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中藥材 - 直腸及乙狀結腸粘膜彌漫輕度充血,質地紊亂,少量散在出血點,分泌物較多,未見潰瘍及新生物。

直腸及乙狀結腸粘膜彌漫輕度充血,質地紊亂,少量散在出血點,分泌物較多,未見潰瘍及新生物。

潰瘍性結腸炎是壹種非特異性的結腸慢性炎癥性疾病。病變主要為黏膜糜爛和潰瘍,主要局限於遠端結腸,也可波及近端結腸,甚至累及整個結腸。臨床表現為常見腹瀉、腹痛、粘液血便、急性腹瀉、重度腹瀉。臨床發病率高。危害更大。據歐美研究報告,該病的惡變率約為5%-10%。近10年來,中國人的發病率逐年增加。

目前,潰瘍性結腸炎的發病機制尚不完全清楚。壹般認為,該病可能與免疫、遺傳、感染、精神、飲食等因素有關。目前主要采用氨基水楊酸類藥物、皮質類固醇、免疫抑制劑或免疫調節劑進行治療。但這些藥物往往副作用較大,不能令人滿意地控制疾病的復發。嚴重的需要手術。

2潰瘍性結腸炎的病因和發病機制

中醫對疾病的認識主要是基於臨床表現。中醫對西醫病因的認識略欠具體,對疾病的治療普遍缺乏西醫的針對性。中醫側重於疾病在“病證”層面的特異性。中醫對病證的認識比對病證的認識更細致;註意* * *在病證層面,略小於病證層面的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的主要臨床表現為腹瀉、腹痛、粘液帶血便,急性腹瀉後出現嚴重腹瀉。從這些癥狀來看,潰瘍性結腸炎的主癥是濕熱,病機是濕熱蘊結於腸,氣滯血瘀。濕熱蘊結於腸,氣若向下逼,則向下有益。郁不暢,氣機不利,則急而後重。熱衰傷陰絡,故引起膿血,腹脹腹痛。無論是什麽原因引起的結腸疾病,只要有腹瀉、腹痛、粘液血便、急性腹瀉等臨床表現,都屬於濕熱蘊結於腸、氣滯血瘀的“病證”。腸道濕熱瘀阻的病理改變不僅僅見於潰瘍性結腸炎;潰瘍性結腸炎的病理改變多為濕熱瘀滯於腸。

按照中醫的理解,腸濕熱的成因與飲食因素、情誌因素、季節氣象因素、體質因素等有關。暴飲暴食肥甘,積於腸道,久則濕熱;或感外濕熱之邪;或者情誌郁結化為火,濕氣不得人心,久則化為濕熱;這些都會導致腸道濕熱的病理變化。

潰瘍性結腸炎的辨證論治

3.1處理方法

中醫治療講究病證的針對性。結腸濕熱瘀阻,氣機不暢,氣血瘀滯,所以治療應該是去結腸濕熱,理氣涼血,活血化淤。可以選擇的處方和藥物很多,不同醫療經驗的醫生會選擇不同的處方和藥物。筆者習慣用《傷寒論》中的半夏瀉心湯、四逆散合方,效果很好。

3.2處方的藥理分析

半夏瀉心湯由半夏、幹姜、黃芩、黃連、人參、甘草和大棗組成。秦、連清熱燥濕。生姜、夏新分散徹底,既能燥濕,又能活血。人參、草、棗健脾護胃,助正氣。既能防止秦、連苦寒對脾胃的損傷,又能結合寒藥與熱藥的藥性。此外,甘草和大棗也有調節口感的作用。草和棗用的時候,不是很苦,也不是很辣。生姜和夏天,看似不適合濕熱,其實缺壹不可。因為濕熱瘀阻,如果是病程較短的急性綜合征,壹般用苦寒涼幹,清利即可達到較好的效果。如果是病程較長的慢性病,就不能這樣處理。因為病程長,濕熱深,絡脈不通,氣血不通,但如果用苦寒代替辛溫去散,就會有“凍壞”的危險,療效往往很差。辛燥溫散並用,則濕熱消,氣血散,病可治。這個謎早就向古人揭示了。用現代語言來說,潰瘍性結腸炎的結腸黏膜主要是糜爛性潰瘍,病竈區血管壞死、斷裂、閉塞,血液循環差。此時的治療既要抑制炎癥反應,又要促進病竈區的血液循環。因為只有在血液循環良好的情況下,藥物才能充分到達病竈,病竈區的壞死細胞和有毒物質才能被清除,組織細胞才能對藥物有更好的反應性,才能實現細胞再生和組織修復。芩連、連連對炎癥尤其是急性炎癥有明顯的抑制作用,但對血液循環和組織修復的促進作用較弱。生姜、夏天等刺激性藥物對病竈區的血液循環有良好的促進作用。據觀察,在姜、夏、桂枝等辛溫之品的作用下。,身體組織常出現充血、發紅,這是其血管舒張作用的體現。人參、草味甘溫,對生姜、夏季的作用可加強。筆者認為這就是為什麽很多慢性炎癥性疾病,包括慢性感染性疾病,往往只用苦寒藥治療,往往效果不佳,或者長期效果不好,或者容易復發的癥結所在。

半夏瀉心湯重在祛濕清熱,理氣。雖然祛濕理氣能間接促進血液循環,清氣之熱也能間接涼血,但沒有直接的調血之品,調血之力不足。和四逆散用柴胡、枳實理氣,用白芍調血,清熱涼血,化瘀活血。如果應用這個配方,對潰瘍性結腸炎的治療效果會非常全面。

4如何確定半夏瀉心湯的劑量

古人說,臨床用藥的秘訣在於劑量。筆者認識到,半夏瀉心湯合四逆散的劑量仍是取得療效的關鍵。筆者曾寫過應用半夏瀉心湯的體會。在臨床辨證時,需要仔細分析權衡寒熱比例,是多寒少寒,還是多寒少熱,還是寒熱對等。然後根據寒熱比例確定秦、連、姜、夏、參、曹的用量。若熱多寒少,則秦、連用量要大,而姜、夏、參、草用量要適當減少。另壹方面,如果寒性多,熱性少,姜、夏、參、草的用量要大,而秦、連的用量要適當減少。作者用黃連,有時只有1 ~ 3克,有時是10 ~ 12克;黃芩,6克到8克不等,12到15克不等,甚至20克;姜、夏、參、草多選擇在6 ~ 15g範圍內。作者註意到濕熱貫穿於疾病的全過程。在某些情況下,由於體質虛弱,或過度使用苦寒清瀉,似乎沒有濕熱。其實濕熱只是沒有明顯表現出來而已。目前臨床上很多醫生對某壹種藥物的使用是無效的,只知道增加劑量,不知道減少劑量。如果使用抗生素和皮質類固醇,如果不起作用,就加大劑量。就這樣,我不敢瞎說。但從中醫的角度和處理問題的方式來看,壹種藥用起來是無效的,要麽是劑量不足,要麽是劑量太高,所以減少劑量也是解決問題的壹種方式。

5臨床資料和治療結果

近五年來,筆者用此方治療潰瘍性結腸炎22余例,取得滿意療效。22例潰瘍性結腸炎均經結腸鏡檢查和病理檢查確診。其中男性15,女性7。最短病程1年2個月,最長6年。年齡最小的32歲,最大的56歲。所有病例都有幾個主要癥狀,如腹瀉、粘液便或膿性血便、急性腹瀉和腹痛。所有病例均采用半夏瀉心湯合四逆散加減治療,水煎服,每日劑量1。最快發病1周,癥狀消失。治療時間最短2個月,最長6個月。所有病例均有效,其中治愈18例,明顯好轉4例。

6對幾個相關問題的討論

6.1潰瘍性結腸炎的病因

按照中醫的認識,潰瘍性結腸炎的最初病機是濕熱瘀結型結腸。濕熱的重要原因是暴飲暴食,主要是動物組織。動物組織食物易在腸道內蓄積,不易排出體外,可能引起結腸血流量減少,毛細血管和腸黏膜通透性增加,改變腸上皮的顯微結構,降解腸上皮頂端的粘液層,增加腸腔內細菌產物,損傷腸黏膜,刺激壹系列炎癥和免疫反應,引起腸黏膜糜爛和潰瘍。按照中醫的理解,這是結腸濕熱生成,濕熱損傷腸道的過程。過去這種疾病在歐美發達國家發病率較高,大概與動物蛋白和脂肪的攝入有關。近年來,我國發病率明顯上升,城市居民發病率明顯高於農村居民,這是由於蛋白質食物特別是動物組織食物增多所致。按照中醫的營養觀念,吃太多肥肉和甜食對身體不好。

6.2半夏瀉心湯的作用部位

在《傷寒論》中,半夏瀉心湯用於治療暴食癥,其主要位置在上消化道,更具體地說,在胃中。但筆者通過長期的臨床應用,認識到半夏瀉心湯的治療作用是整個消化道。可治療食管粘膜病變和口腔粘膜病變,如慢性食管炎、口腔潰瘍、牙周炎等。對腸粘膜炎和結腸粘膜炎也有顯著效果。其實《傷寒論》中描述的暴食癥,腹部也可見打雷(腸鳴音亢進),可能是腸道粘膜炎,分泌增多所致。另壹方面,心臟包塊雖然是上腹部的癥狀,但不壹定是胃黏膜病變的反應,也可能是潰瘍性結腸炎或腸道炎癥的腸外表現。

6.3白芍引起的腹瀉

據古代記載,芍藥有輕度腹瀉。《傷寒論》指出,“脾氣虛弱易動”的人,要減量使用白芍。臨床上經常遇到服用白芍引起的腹瀉。腹瀉是潰瘍性結腸炎的主要癥狀,少則壹天幾次,多則壹天十多次。不僅是患者覺得苦,而且對身體有害。但白芍是結腸黏膜病變,尤其是遠端結腸和直腸黏膜病變的必備產品。張仲景的《秦煌湯》、張解谷的《芍藥湯》、倪漢初的《治瀉方》、王子生的《大歸芍湯》都用了芍藥。不僅是芍藥,還有具有通便作用的當歸,甚至還有具有瀉下作用的大黃。可以推斷出桂、邵、大黃等。對遠端結腸和直腸的粘膜炎肯定有療效。潰瘍性結腸炎腹瀉有三種機制:粘膜細胞層損傷導致血清滲出和細胞外液進入結腸;炎癥結腸粘膜對水的吸收減少;炎癥刺激導致結腸蠕動增加。白芍抑制炎癥,減少自身免疫反應,改善血液循環,減少滲出。所以在潰瘍性結腸炎的情況下,白芍(尤其是復方中)不僅不加重腹瀉,還能止瀉止痛。個人觀點,壹定要用白芍,白芍對結腸炎癥有特異的抑制和治療作用。

6.4本方的免疫抑制和免疫調節作用

根據現代醫學知識,潰瘍性結腸炎與自身免疫反應密切相關。科學家通過免疫成功復制了潰瘍性結腸炎的動物模型。作者還在實驗室研究中復制了大鼠潰瘍性結腸炎模型。用免疫抑制劑治療這種疾病是有效的。這些事實充分表明,自身免疫反應在本病的發病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本方對自身免疫反應有顯著的抑制作用,組成本方的藥物(黃連、黃芩、半夏、幹姜、甘草、大棗、枳實、白芍、柴胡)幾乎都有顯著的抗過敏作用。可以推斷,本方對潰瘍性結腸炎的治療作用也與此有關。作者正在通過動物實驗研究該方的抗過敏作用,已取得階段性成果。

6.5復方是中醫臨床優勢的保證。

復方是中醫的特色。復方中藥成分復雜,定性定量分析難度很大,質量控制難度大,與現代科學原理的要求相差甚遠。復方中藥要貼近現代科學原理。但檢驗臨床行為科學性的原則是多重的,最高原則是療效。中藥復方不是單味中藥的簡單集合。成熟的復方是長期臨床經驗的結晶,是中醫藥療效和臨床優勢的保證。本方在潰瘍性結腸炎中的成功應用再次說明了這壹點。

  • 上一篇:橘子皮和生姜壹起煮水有什麽作用?
  • 下一篇:夢見新鮮中藥的預兆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