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中藥材 - 紮賚諾爾區的經濟

紮賚諾爾區的經濟

1902紮賚諾爾礦井建成後,紮賚諾爾發展成為煤炭工業城市,壹直處於主導地位,在國民經濟體系中優勢明顯。20世紀80年代以前,紮賚諾爾接近蘇聯,強調“政治邊防”和“軍事邊防”,同時受計劃經濟束縛,過於依賴煤炭資源和國家扶持,極大地制約了其經濟發展。90年代以來,經濟體制改革,依托地緣優勢發展對外貿易,調整單壹產業結構,經濟發展迅速。

2014年,紮賚諾爾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0.7億元,比2013年增長8.2%。固定資產投資完成63.7億元,比2013增長16%;地方財政總收入達到6.6億元,比2013年增長10.7%;公共預算收入3.66億元,比2013增長19.5%;公共預算支出521億元,比2013增長14.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5300元,比2013增長7.5%。總結

由於地理位置、氣候條件等因素,紮賚諾爾不適合農業產業化,漁業占第壹產業的70%以上。2013年,紮賚諾爾區第壹產業增加值達到65438+9237萬元,比2012年增長2.7%;第壹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從1996年的11.5%下降到2013年的3.48%。

漁業

1912年,呼倫貝爾自治政府與俄羅斯商人簽訂捕魚合同,大批俄羅斯人進入呼倫湖地區從事捕魚。第壹個釣魚高峰出現在1917左右。中國人1920開始釣魚。1928為第二次大規模捕撈期,漁民30余人(其中18俄羅斯漁民),多為俄羅斯工商資本家和中國商行店主,漁民2000余人。1913—1932的漁獲量為90098噸。從1932開始,偽滿洲國統壹管理漁業。興安水產有限公司,成立於1940年6月,壟斷呼倫湖漁業,年捕撈量5000多噸。8月1945之後,蘇俏甘寧拿走日本資產,雇傭中國人捕魚。從1946到1947,成立了多個漁業合作社,在滿洲裏市政府和漁業工會有組織的情況下進行漁業生產。

1948內蒙古漁業公司成立,呼倫湖歸國家所有,漁業統壹管理。1952漁業公司更名為紮賚諾爾水產總廠,1955更名為達賚湖漁場。1958-1966是20世紀呼倫湖最高水位,也是第三次大規模休漁期。增加了沿湖分場,由季節性捕撈變為常年性生產,擴大了沿湖捕撈範圍,大大增加了捕撈量。1967—1979漁業生產停滯。1980以來,水產行業進行了改革,放開了水產品市場,漁業快速穩定發展。1985以後年產量控制在10000噸以下。1994達賚湖漁業改制為達賚湖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改制為呼倫湖漁業集團有限公司,2003-2004年呼倫湖集團剝離輔業改制為呼倫湖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後,受氣候幹旱影響,湖泊水位下降,生態環境變化較大,水產品產量大幅下降,漁業生產波動較大。

呼倫湖的漁業生產主要在冬夏兩季進行,冬季以冰下為主。釣魚生產方式分為明釣和冰下釣兩種形式。冬天捕魚捕蝦主要靠冰下拖網;在開放水域期間,我們主要生產網箔,也用有機船或掛網捕魚,用機器船拉蝦,在岸上拉(推)蝦或蝦箔等。捕撈的水產品主要有鯉魚、鯽魚、鯰魚、白魚、小白魚、梭子魚、蝦等。人工養殖的水產品包括銀魚、銀魚、銀魚、黑魚、河蟹、鯰魚、細鱗魚、貽貝等。

畜牧業

紮賚諾爾是傳統牧區。20世紀上半葉,狩獵是除煤炭生產以外的主要經濟活動,主要狩獵旱獺、沙狐、羚羊、麝鼠、鵝和野鴨。牲畜以蒙古牛、蒙古馬、蒙古羊為主,沒有棚圈,主要靠放牧。1948之後,三合馬成為主力馬種。20世紀50年代引進細毛羊、哈白豬、長白豬、來康雞等畜禽,開始牛、羊、馬的雜交改良,推廣家畜舍飼養殖。奶牛和水貂是在20世紀70年代引進的。從1980開始實行“抑馬縮羊發展牛”的政策,馬大量減少。上世紀80年代,專業養雞戶和大企業開辦養雞場。1988野生動物保護法頒布,禁止獵捕野生動物。90年代中期以後,大部分單位和個人都不再養馬了。1995開始養狐貍。2003年,建立了專門的動物養殖基地,養殖獺兔、水貂、狐貍和浣熊。2013年紮賚諾爾區牲畜存欄5.2萬頭,其中大牲畜1萬頭,羊1.6萬只,豬3.5萬頭。豬肉、牛肉、羊肉總產量為2132噸,其中豬肉1830噸,牛肉60噸,羊肉242噸。羊毛產量為45噸。

農業

紮賚諾爾區的農業屬於城郊農業,主要生產蔬菜和水果。主要品種有土豆、西紅柿、黃瓜、白菜、甘藍、辣椒、茄子、西瓜、哈密瓜等。也種植小麥、豌豆、甜菜、玉米和其他作物。1904年,移民開始在靈泉附近開墾土地,種植蔬菜。1960年進行“大開荒”,耕地面積達到2364.5公頃,1967年減少到1260.6438+0公頃。70年代中期,溫室大棚和農業機械普及。1976期間,紮賚諾爾各大廠礦開墾耕地,建立農場,耕地面積在1979期間達到最高值2945.2公頃。此後,耕地大量減少。自2000年以來,發展了設施農業和外向型農業。2013年紮賚諾爾區耕地面積為117公頃。

收藏行業

紮賚諾爾草原地廣人稀,野生植物資源豐富。20世紀初,俄羅斯人開始用割草機械割草,後來逐漸形成規模,1949年割草655萬公斤。此外,國內居民自發收集野菜、中藥材、水生植物和食用菌。80年代以前,每年采集野菜約3500-4000公斤,野果600-700公斤,中藥材400公斤,蘆葦2萬噸,食用菌7500公斤。從1980開始,藥材采集量急劇增加,年采集量超過5000公斤。1985草原法頒布後,藥材采集量銳減。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由於生態環境的變化和其他原因,除草和采集野菜、食用菌、蘆葦和草藥的活動越來越少,產量逐年下降。總結

紮賚諾爾區第二產業由采掘業、加工制造業、電力生產和供應業、建築業組成,其中采掘業占主導地位。在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工業產值結構中,重工業壹直占70%以上,全民所有制工業壹直占80%以上,中央、自治區、盟市工業企業產值在90年代中期以前壹直占97%以上。1958-1961年是當地工業發展的第壹個高潮。20世紀80年代以後,地方工業發展進入第二個高潮,地方工業比重從1995增加到1.48%到2005年的22.82%。

2013年,紮賚諾爾區第二產業增加值達到223253萬元,比2012年增長14.9%,其中工業增加值194655萬元,比2012年增長15.2。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3家,產值32.4億元,利潤總額-4.64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從1996年的53.0%下降到2013年的40.4%。

采礦業

隨著1902年《中俄黑龍江煤礦條約》的簽訂,俄羅斯獲得了在黑龍江和董卿鐵路沿線的開采權。同年9月,波洛尼科夫礦成立,歸董卿鐵路委員會管轄。1910—1924煤礦是俄國資本家辦的,1924是中蘇合辦的。1903-1924 * *產煤458.9萬噸。1934年5月,該煤礦歸“滿洲裏炭素礦山有限責任公司”管轄。日據時期,煤礦當局修建了10斜井、3個立井和1露天礦。到1943 * *有18個煤礦和3個露天煤礦。

1946,* * *西滿分局護路隊接管煤礦,恢復生產。1952—1956渣礦先後劃歸煤炭工業部哈爾濱鐵路局、東北煤炭管理局、哈爾濱管理局。1958 10,紮賚諾爾煤礦變更為紮賚諾爾礦務局,下設靈泉煤礦、西山煤礦、基建工程處;同年65438+2月,礦務局劃歸內蒙古燃料工業廳領導。1965礦務局改回煤礦建制。1970煤礦劃歸黑龍江省煤炭管理局。1972,恢復紮賚諾爾礦務局建制。1979礦務局劃歸內蒙古煤炭工業廳領導,1983劃歸東北內蒙古煤炭工業聯合公司領導。1985,煤炭工業部批準紮賚諾爾礦務局為地(師)級單位。1994東北內蒙古煤炭工業聯合公司解體,紮賚諾爾礦務局歸煤炭工業部和內蒙古煤炭廳管理。從65438到0999,紮賚諾爾礦務局更名為紮賚諾爾煤業公司,成為呼倫貝爾煤業集團公司的壹員。2000年,紮煤公司轉制為國有獨資公司。2002年,綏煤集團公司下屬的紮煤公司劃歸呼倫貝爾市管理。2007年,央企華能集團重組紮煤公司,成為華能呼倫貝爾公司的子公司。2013年度,紮煤公司生產煤炭1567萬噸,主營業務收入26.8億元,利潤-5.3億元。

另外,紮賚諾爾區在1949開了壹個小煤礦,在1969成立了烏旗煤礦(紮賚諾爾礦區煤礦)。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為了安置上山下鄉的知青,為各單位職工謀福利,開辦了壹批小煤礦。後礦務局和礦區允許私采礦務局煤礦的尾礦和殘留礦柱,80年代中期有30多個小煤礦。1988成立礦區第二煤礦,整頓小煤礦開采秩序。礦區第六煤礦成立於1996。2000年,中國所有的小煤礦都關閉了。

除采煤外,1977在礦區西山後面建立了紮賚諾爾采石場。1980,采石場有員工40人,產生碎石2000立方米。1985後產值持續下降,企業虧損,1993停產。

電力工業

1903年,俄國人安裝了壹臺220伏DC發電機組,用於煤礦生產。兩座DC發電站建於20世紀20年代。1934日本人成立發電車間。1938年建成第壹座低溫低壓火力發電廠。到1945,將有3臺機組,3臺鍋爐,裝機容量4240千瓦。

1952期間,紮賚諾爾電廠所有設備恢復正常運行。1962電廠劃歸呼倫貝爾電業局。1962—1982礦務局調來四個火車電站,緩解供電緊張。紮賚諾爾電廠經過多次擴建,到1966擁有6臺鍋爐和5臺汽輪發電機,總裝機容量9840 kW。上世紀70年代,周邊地區用電量劇增,於是在1974-1985新建了4機4爐裝機容量6.2萬千瓦的靈泉電廠。1975車載電站接入電廠發電。紮賚諾爾供電局成立於1980,紮賚諾爾電廠更名為紮賚諾爾電廠,由發供電壹體化向發供電分離轉變。1982年,紮賚諾爾電廠因設備陳舊停止運行。靈泉電廠於1983並入靈溪電網,成為靈溪電網的主電廠和調峰調頻廠。2004年,滿洲裏建成了2×200 MW的深層能源熱電廠。2009年,20萬千瓦深度能源風電項目開工建設。2011年,華潤將建設65438+百萬千瓦風力發電項目。2014年紮賚諾爾區發電量169億千瓦時。2015,深圳能源200千伏光伏發電項目開工建設。

工業園區

紮賚諾爾工業園位於紮曲南部,是壹個自治區級工業園,成立於2003年。2004年規劃面積為10.98平方公裏。2005年更名為重化工業基地,後改為工業園區。自園區成立以來,已吸引了熱電、風電、光電、煤化工、冶金、建材、進出口加工等各類企業。截至2013,園區企業33家。工業園區2014年規劃用地面積51平方公裏,規劃能源綜合利用、化工、冶煉及新型建材、裝備制造、服務等六大產業板塊,以化工、冶煉為主導產業,形成“壹園兩基地”的跨區域空間發展格局。總結

紮賚諾爾區第三產業由流通企業和服務企業組成,其中流通企業占主導地位。2013年,紮區第三產業增加值達到31.01.83億元,占GDP的比重從1996年的35.50%上升到56.12%。

商業和貿易

清朝雍正年間,有商旅蒙古,也有商人坐鎮境內。20世紀初,隨著董卿鐵路的開通和紮賚諾爾礦的修建,中俄商人逐漸增多。1914年第壹次世界大戰爆發時,俄羅斯商人為了供應自己的軍需,紛紛湧入滿洲裏與紮賚諾爾做生意,個體商業和餐飲業迅速擴張。到1920,“巴紮城”(俄語意為“市場”)已成為紮賚諾爾的商業中心。1929中東路事件後的商業蕭條。日據時期,所有物資都被日本人壟斷,商業蕭條。1946之後,個體私營企業發展起來。1948紮賚諾爾成立群眾合作社(次年改組為供銷合作社)、工人消費合作社。1956商業“公私合營”,成立紮賚諾爾公私合營總公司。後來,百貨、蔬菜雜貨、糖業、煙酒、餐飲服務等國有商業公司相繼成立。1964之後,禁止所有個體經濟。1978之後,個體工商戶和市場逐漸恢復發展。1985,礦區建成第壹個綜合農貿市場。靈泉市場建於1989。人民市場和露天蔬菜水果批發市場建於上世紀90年代。1992以後,隨著滿洲裏邊境城市的開發開放,個體私營商業逐漸取代了國有商業。2000年百貨破產重組,2003年被浙商收購。2005年,礦業市場管理服務中心轄6個市場,商戶600余家,交易額7000多萬元。2014年紮賚諾爾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40億元,較2013年增長13%;外貿企業30家,進出口總額654.38+0.53億元,增長654.38+04.3%。

旅遊業

2002年,紮賚諾爾礦區外貿旅遊局成立。2005年,紮賚諾爾國家礦山公園規劃建設。2013年,紮曲規劃建設“壹帶四園”(紮賚諾爾蘑菇山舊石器遺址至達賚湖的文化產業帶、紮賚諾爾文化園、國家歷史文化園、礦業文化園、湖泊濕地文化園),初步形成集觀光、休閑度假、吃、住、遊於壹體的文化產業帶。2014年,紮曲旅遊人數超過220萬。2015,紮賚諾爾溫泉休閑旅遊度假區(國家垂釣主題旅遊度假區)投入運營。

  • 上一篇:高血壓損腎,3個中成藥,多靶點調節,平穩降壓,預防腎臟損害
  • 下一篇:中醫怎麽治療植物神經紊亂?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