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中藥材 - 溫病四“外治法”

溫病四“外治法”

外治法是通過皮膚和九竅給藥來治療某些溫病病證的方法,適用於各階段的各種溫病病證。

人體的皮膚和九竅與內臟器官和全身的功能活動密切相關,所以通過皮膚和九竅給藥還可以起到祛邪、調節器官和全身功能活動的作用。

由於溫病傳播快、種類多,很多傳統的內服湯劑往往用不上。這個時候,如果能不失時機地采用外治法,就有望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正如清代外治大師吳師機在《李龍駢文》中所說:“據說溫病的傳播速度比膏藥還快。我不知道湯藥不能壹天吃幾次,藥膏和藥可以壹天吃幾次,只為頭腦、手和耳朵。”

熱病外治法種類繁多,尤其適用於昏迷患者或難以口服藥物的小兒。

外治法的機理除了藥物可以通過皮膚、黏膜吸收外,還包括藥物刺激皮膚、穴位調節體內免疫功能,促進毒素排泄,增強散熱機制,調節內臟功能。

熱病常用外治法舉例如下:

01

沐浴法

這種方法是用中藥煎劑進行全身沐浴或局部浸泡,從而起到散熱、透疹、解毒等作用。

主治熱病表證,如無汗、熱盛或出疹不暢。

如小兒麻疹,皮疹微紅、隱匿、不透明時,可用鮮芫荽湯外洗。

若感風熱邪引起高熱無汗,可用荊芥、薄荷等份煎服,擦浴。

另外,對於高熱但不畏寒者,可采用25~3530%酒精浴或32 ~ 34°溫水浴,有明顯的散熱降溫作用。

02

空運單

此法將辨證論治確定的方劑,熬成壹定濃度的湯,保留灌腸或直腸滴註,發揮療效。

治療疾病的適應癥範圍較廣,尤其適用於小兒、昏迷等難以口服湯劑的患者。

具體用法,如肺胃熱的風溫病,用白虎湯加千金胃經湯灌腸,痢疾用白頭翁湯灌腸。

現代臨床治療流行性出血熱或其他急性感染性疾病引起的急性腎功能衰竭,采用瀉下通瘀合劑作為高位保留灌腸,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灌腸用的中藥湯劑要過濾去渣,溫度保持在38℃左右。患者取側臥位(左側臥為宜),插入肛管20~30cm,註射藥液。灌腸的頻率視病情而定。

03

甲殼素的制備方法

這種方法是用藥物制成膏藥、搽劑、熨劑等。用於患病部位或穴位的外用。

主要用於治療各種發熱性疾病,也可用於治療其他疾病。

對於溫毒引起的局部腫痛,可外用水仙膏,若敷後皮膚有小米等黃色小瘡,可用三黃二香散。

再比如鼻衄是由熱病熱引起的。吳茱萸、大蒜可搗湧泉穴,引熱降逆,止鼻衄。

還有外治法如外敷二甘粉(甘遂、甘草等。)至神闕等穴,或內關敷毛茛治瘧。

04

擤鼻涕法

這種方法是將藥物研成細粉,壹點點擦入鼻孔,使藥物通過鼻粘膜吸收,或者使患者打噴嚏,達到治療的目的。

若將皂角、冰片按6:1的比例磨細,少許放入鼻孔可除噴嚏,可治嚴重鼻塞、呼吸困難、高熱、頭痛或昏迷。

蟾酥、冰片、雄黃各2克,阿莎麗3克,牛黃1克也用研細,少許放入鼻孔可除噴嚏,可治中暑、昏迷、突然虛脫、閉牙。

熱病的外治法很多,比如熏蒸、起泡、點眼、吹耳、霧化吸入等等。這些外治法大多可以和內科結合使用,如果使用得當,可以達到互補的效果。

外治法靈活有效,毒副作用小,值得進壹步研究和推廣。

外治法在使用時應註意以下幾點:

1.外治法在方藥的選擇上也要講究辨證論治,不能生搬硬套。

2.有些外用藥對皮膚黏膜有刺激作用,壹定要註意用量、給藥時間、外用部位和使用方法,避免對皮膚黏膜造成不必要的損傷。

  • 上一篇:wow如何解除招募關系
  • 下一篇:雞子白簡介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