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中藥材 - 預防傳染病的措施有哪些?

預防傳染病的措施有哪些?

病原體侵入機體,削弱機體的防禦功能,破壞機體內環境的相對穩定性,在壹定部位生長繁殖,引起不同程度的病理生理過程,稱為感染。有臨床癥狀的人是傳染病。

分為四種傳播方式。

(1)水和食源性病原體通過糞便排泄,汙染水和食物,易感人群通過汙染的水和食物感染。細菌性痢疾、傷寒、霍亂、甲型肝炎等疾病都是這樣傳播的。

(2)氣傳飛沫通過咳嗽、打噴嚏、說話等方式傳播病原體和傳染源排出的分泌物、飛沫,使易感人群吸入而感染。腦膜炎、猩紅熱、百日咳、流感和麻疹等疾病都是通過這種方式傳播的。

(3)蟲媒病原體在昆蟲體內繁殖,完成其生命周期,並通過不同的入侵方式使病原體進入易感人群。蚊子、跳蚤、扁虱、恙蟲病和蒼蠅等昆蟲是重要的傳播媒介。如蚊媒瘧疾、絲蟲病、日本腦炎、蜱媒回歸熱、蜱媒斑疹傷寒、蚤媒鼠疫和恙蟲病。因為病原體只能在昆蟲生殖周期的某個階段傳播,所以稱為生物傳播。病原體通過蒼蠅傳播給易感人群,稱為機械傳播。如細菌性痢疾和傷寒。

(4)接觸傳播有兩種方式:直接接觸和間接接觸。比如皮膚炭疽和狂犬病都是直接接觸傳染,乙肝是註射傳染,血吸蟲病和鉤端螺旋體病是接觸汙染的水傳染,都是直接接觸傳染。多種腸道傳染病通過汙染的手傳播,稱為間接傳播。

易感人群是指人群對傳染病病原體的易感性或免疫水平。

新生人口增加、易感人群集中或進入疫區、軍隊新兵入伍等都容易引起傳染病的流行。

病後獲得性免疫、人群隱性感染和人工免疫都降低了人群的易感性,使傳染病難以傳播或停止流行。

如何預防傳染病?

鑒於傳染病流行的三個基本環節,在綜合防疫措施的基礎上,主要預防措施如下:

(1)管理傳染源-1

甲類傳染病

鼠疫霍亂

乙類傳染病

傳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質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熱、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腦炎、登革熱、炭疽、細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結核病、傷寒和副傷寒、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兒破傷風、猩紅熱、布魯氏菌病、淋病、梅毒和鉤端螺旋體病。

丙類傳染病

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風疹、急性出血性結膜炎、麻風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傷寒、黑熱病、絲蟲病、包蟲病、除霍亂以外的感染性腹瀉、細菌性和阿米巴痢疾、傷寒和副傷寒。

(1)管理傳染源-2

病原體攜帶者的管理和必要治療。特別是對食品生產者、供應商、廚師、護士定期進行細菌檢查,做到及時發現、及時治療、及時更換。

(1)管理傳染源-3

對傳染病接觸者實施醫學觀察、觀察、集體檢疫,必要時實施免疫或藥物預防。

(1)管理傳染源-4

染疫動物的管理和處理對動物傳染源、有經濟價值的野生動物和家畜應進行隔離處理,必要時進行屠宰和消毒,對無經濟價值的野生動物應由群眾捕殺。

(2)切斷傳播途徑

根據不同的傳染病傳播途徑,采取不同的防疫措施。

腸道傳染病的床旁隔離,嘔吐物和腹瀉物的消毒,加強食品衛生和個人衛生,管理水源和糞便。

呼吸道傳染病,應做好室內通風、空氣流通、空氣消毒,個人戴口罩。

蟲媒傳染病應配備防蟲設備,並使用藥物殺滅蟲、蟲、蟲。

(3)保護弱勢群體

提高人的抵抗力,重點是有計劃的接種疫苗,提高人的特異性免疫力。

人工主動免疫有計劃地對易感人群進行疫苗、菌苗和類毒素的接種。接種疫苗後,1-4周內出現流行力,持續數月至數年。

人工被動免疫是在急用時註射抗病毒血清、丙種球蛋白、胎盤球蛋白、高效免疫球蛋白。註射後免疫迅速出現,維持1 ~ 2個月後失效。

常見傳染病的預防和治療

流行性感冒腮腺炎水痘

麻疹

腸道傳染病

腸道傳染病

病原體通過口腔侵入腸道並可從糞便中排出的傳染病,包括霍亂、細菌性痢疾、傷寒、副傷寒、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質炎和其他感染性腹瀉。

患者和病原攜帶者是主要傳染源,所有腸道傳染病患者的糞便中都含有大量病原體。病原體隨患者或攜帶者排出的糞便汙染環境後,通過水、食物、手、蒼蠅、蟑螂等媒介感染。相應的,夏秋季發病率較高。

預防措施:

1,及時發現患者,隔離治療;

2.加強“三管壹滅”工作;

3.開展健康教育,培養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

4、特異性接種疫苗要接種,如甲肝疫苗、脊髓灰質炎疫苗。

流感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臨床特征是突然發高燒,全身疼痛和疲勞,或輕微的呼吸道癥狀。該病潛伏期短,傳染性強,傳播速度快。流感病毒分為A、B、C三種,其中A型流感威脅最大。由於流感病毒的致病性很強,很容易發生變異,引發疫情。

(1)病原體

流感病毒屬於正粘病毒家族,分為A、B、C三型..

流感病毒不耐熱、酸、醚,對甲醛、乙醇、紫外線敏感。

⑵流行病學

1,傳染源:主要是患者和隱性感染者。潛伏期結束至發病後5天,病毒可從鼻腔粘液、唾液、痰液等分泌物中排出,感染期約為1周,發病後2 ~ 3天感染最強。

2.傳播途徑:病毒主要通過咳嗽、打噴嚏、說話時產生的飛沫傳播,也有可能通過被病毒汙染的茶具、器皿、毛巾間接傳播。傳播的速度和廣度與人口密度有關。

3.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後可對同壹抗原類型獲得不同程度的免疫力,類型間不存在交叉免疫。

4.流行特點:發病突然、傳播迅速、發病率高、流行過程短是流感的流行特點。疫情無明顯季節性,多在冬春季。疫情主要是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當壹種新的甲型流感病毒亞型出現時,人們通常容易感染,並發生疫情。壹般10 ~ 15年可發生壹次世界範圍的疫情,2 ~ 3年可發生壹次小流行。乙型流感大多是地方性或散發性的,也可能是疫情。C型壹般只會導致排放。

⑵流行病學

(3)臨床表現

潛伏期1 ~ 3天,最短幾小時,最長4天。各種流感病毒引起的癥狀雖然嚴重程度不同,但基本相同。

1.單純流感突然高熱,全身癥狀較重,呼吸道癥狀較輕。顯著的頭痛、身體疼痛、疲勞、咽幹和食欲不振。部分患者出現鼻塞、流鼻涕、幹咳。發熱超過1 ~ 2天達到高峰,3 ~ 4天內回落,然後其他癥狀緩解,但上呼吸道癥狀往往持續1 ~ 2周才逐漸消失,身體恢復也較慢。

有些輕癥病例,類似於其他病毒感染,1 ~ 2天即可治愈,容易被忽視。

(4)診斷和鑒別診斷

診斷要點:

1.流行病學資料:1 ~ 2天內冬春季同壹地區出現大量上呼吸道感染患者,或某壹地區出現疫情,應作為依據。

2.臨床表現:突然發病,出現發熱、頭痛、全身酸痛、乏力等全身中毒癥狀,而呼吸道癥狀較輕。結合體格檢查和x光照片進行診斷。

3.實驗室檢查;白細胞計數正常或減少,分類正常或相對淋巴細胞增多。如果有明顯的白細胞增多,往往提示繼發細菌感染。

此外,發病後3天內可使用咽喉漱口水或棉簽進行病毒核酸檢測和病毒培養。

鑒別診斷:

1.其他病毒性呼吸道感染:可由鼻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冠狀病毒引起。根據臨床特征和流行病學資料,可以初步鑒定。

2、肺炎支原體肺炎:起病緩慢。咳出少量黏痰或血絲痰,病情較輕,預後良好。凝集試驗和MG鏈球菌凝集試驗效價升高。

(5)治療

壹般治療:按呼吸道隔離患者1周或直至主要癥狀消失。臥床休息,多喝水,給予流質或半流質飲食,飯後用溫鹽水或溫水漱口,保持鼻咽和口腔清潔衛生。

2、對癥治療:高熱煩躁者可給予解熱鎮靜藥,以及APC、銀蓮花、魯米那等。被適當地選擇。高熱和嚴重嘔吐者應適當補充水分。

3、抗炎抗病毒治療:早期用藥有壹定效果,可抑制病毒增殖,縮短病程。此外,清熱解毒的中藥治療效果明顯。

(6)預防

1,管理傳染源:患者隔離治療1周,即發熱後2天。不住院的人出門要戴口罩。疫情單位應實行集體檢疫,完善和加強疫情報告制度。

2、切斷傳播途徑:開窗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清新,可用醋或過氧乙酸熏蒸。疫情期間,暫停集會和集體文化體育活動。去公共場所要戴口罩。不要去病人家裏,以減少傳播的機會。患者使用的餐具、衣物、手帕、玩具等應煮沸消毒或在陽光下暴曬2小時。

3.健康教育:教育學生平時加強體育鍛煉,合理飲食休息,增強抗病能力,養成勤洗手、不在他人面前咳嗽、不大聲喧嘩等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

(6)預防

4.接種流感疫苗:當疫苗株和病毒株抗原壹致時,均有積極的預防作用。接種時間:流感流行高峰前1 ~ 2個月,建議接種時間為9月至11個月。接種對象:所有希望降低流感可能性、無接種禁忌癥、6個月以上的人群均可接種流感疫苗。關鍵推薦人群

(1)60歲以上的人;

(2)慢性病患者和體弱者;

(3)醫療衛生機構工作人員,特別是壹線工作人員;

(4)小學生和幼兒園小朋友。

禁止接種流感疫苗的人群:(1)對雞蛋或疫苗中其他成分過敏的人群;(2)格林-巴利綜合征患者;(3)懷孕3個月以內的孕婦;(4)急性熱病患者;(5)慢性疾病的發作;(6)嚴重過敏的人;(7)1.2歲以下兒童不能使用全病毒滅活疫苗;(8)醫生認為不適合接種疫苗的人員。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簡稱腮腺炎,是兒童青少年常見的呼吸道傳染病,由腮腺炎病毒引起。臨床表現為發熱和腮腺非化膿性腫痛,可侵犯各種腺體組織或神經系統及肝、腎、心、關節等器官。這種疾病常見於兒童和成人。

(1)病因學

腮腺炎病毒屬於副粘病毒科,

病毒耐寒,對低溫有相當的抵抗力。對紫外線和壹般消毒劑敏感。在強紫外線下僅存活半分鐘,與甲醛溶液、30%來蘇兒、75%乙醇接觸2 ~ 5分鐘即滅活。這種病毒只有壹種血清型。人類是自然界唯壹的病毒宿主。

⑵流行病學

1,傳染源早期患者和隱性感染者。該病毒在患者唾液中存在時間較長,在臉頰腫脹前6天至臉頰腫脹後9天內均可從患者唾液中分離到,因此在這兩周內傳染性很強。感染腮腺炎病毒後,沒有腮腺炎,但如果大腦或睪丸等其他器官出現癥狀,唾液、尿液中也可檢出病毒。疫情期間約30 ~ 40%的患者僅有上呼吸道感染的亞臨床感染,是重要的傳染源。

2.傳播途徑病毒通過唾液中的飛沫傳播(唾液和被汙染的衣服也可傳播),傳染性弱於麻疹和水痘。感染此病的孕婦可通過胎盤感染胎兒,導致胎兒畸形或死亡,流產的發生率也隨之增加。

⑵流行病學

3.易感性壹般為易感,其易感性隨年齡增長而降低。90%的病例發生在1 ~ 15歲的兒童,尤其是5 ~ 9歲的兒童。1歲以下的嬰兒可以有母體免疫力,很少生病。80%的成年人都遭受過顯性或隱性感染。兒童沒有性別差異,青春期後男性多於女性。病後能有持久的免疫力。

4.流行特征壹年四季均可發生,但主要發生在冬春季。可以是流行的,也可以是分布式的。在兒童集體機構、部隊、衛生條件差的擁擠人群中容易引起暴發。其流行規律是隨著傳染源的積累和易感人群的增加,形成流行周期性,流行持續時間可在2-7個月之間波動。在未接種疫苗的地區,有每7-8年傳播壹次的趨勢。

(3)臨床表現

潛伏期8 ~ 30天,平均18天。發病大多是急性的,沒有前驅癥狀。有發熱、寒戰、頭痛、咽痛、食欲不振、惡心、嘔吐、全身疼痛等。數小時後腮腺腫脹疼痛逐漸明顯,體溫可達39℃以上,成人患者壹般更嚴重。腮腺腫大是最具特征的。壹般以耳垂為中心,向前、向後、向下發展,形似梨子,邊緣不清;局部皮膚緊張,有光澤但不紅,摸起來有韌性和彈性,輕觸有痛感;說話和咀嚼(尤其是吃酸性飲食時)刺激唾液分泌,導致疼痛加重;通常腫脹後1 ~ 4天壹側腮腺累及對側,雙側腫脹約占75%。頜下腺或舌下腺也可受累。腮腺導管開口早期可紅腫,擠壓腮腺時無膿性分泌物從開口溢出。腮腺腫脹大多在1 ~ 3天達到高峰,4 ~ 5天後逐漸消退恢復正常。全程約10 ~ 14天。

檢驗費

1,血象白細胞計數正常或略低,後期淋巴細胞相對增多。當有並發癥時,白細胞計數會增加。

2.血、尿澱粉酶測定90%患者血清澱粉酶有輕、中度升高,有助於診斷。

3.補體結合和血凝抑制試驗血清學檢查在早期和恢復期分別測定兩次血清中的補體結合和血凝抑制抗體,如有明顯升高(滴度4倍以上)即可作出診斷。國外用酶聯免疫法和間接熒光免疫法檢測IgM抗體,可用於早期診斷。

4.病毒分離早期可從唾液、尿液、血液、腦脊液中分離出病毒。

(4)診斷和鑒別診斷

根據疫情、接觸史和典型急性發作時腮腺腫痛的特點,診斷並不困難。

對於沒有腮腺腫大或復發的病例和不典型的可疑病例,診斷依賴於血清學和病毒學方法。

鑒別診斷

1,化膿性腮腺炎常為單側,局部紅腫壓痛明顯,腫塊局限,後期有波動感。腮腺口紅腫,可擠出膿液。分泌物塗片和培養可發現化膿性細菌。血象中白細胞和中性粒細胞總數明顯增加。

2.頸部和耳前區的淋巴結炎不是以耳垂為中心,而是局限於頸部或耳前區。核小體堅硬,邊緣清晰,壓痛明顯,淺表者可動。頸部或耳前區域的淋巴結相關組織中可發現炎癥,如心絞痛和耳癤。白細胞和中性粒細胞總數明顯增加。

(5)治療

腮腺炎沒有特效藥,壹般抗生素和磺胺類藥物無效。可以試試幹擾素,對病毒有作用。常常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來治療癥狀。

1,壹般護理隔離患者臥床休息,直至腮腺腫脹完全消退。註意口腔衛生。宜吃流質或軟食,忌酸性食物,保證液體攝入。

2.對癥治療應疏風解表,清熱解毒。將板藍根用60-90g水或板藍根用15g水煎煮;外用可用紫金錠或青黛粉加醋制成,壹日數次;或用薄公英,;鴨跖草、水仙根、馬齒莧貼敷,可緩解局部腫痛。必要時口服止痛藥、阿司匹林等解熱鎮痛藥物。

(6)預防

1,管理傳染源,早期隔離患者,直至腮腺腫大完全消退。集體兒童機構、軍事單位等的聯系人。應保持3周,可疑者應立即暫時隔離。

2.切斷傳播途徑:開窗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新鮮,汙染處用過氧乙酸或含氯消毒劑消毒。疫情期間,暫停集會和集體文化體育活動。病人用過的餐具、衣服、手帕、玩具等要煮沸消毒或暴曬。教育學生養成勤洗手、不在他人面前咳嗽、不大聲喧嘩等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

3.主動免疫:使用減毒活疫苗或麻疹、腮腺炎、風疹三聯疫苗。

4.藥物預防,板藍根30克或金銀花9克。煎服,每日65438±0劑,共6天。

水痘

水痘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

水痘是壹種原發感染,多見於兒童。

臨床上表現為全身癥狀較輕,皮膚和粘膜成批出現斑疹、丘疹、皰疹、痂,發展迅速。

(1)病因學

這種病毒屬於皰疹病毒科,呈球形,直徑為150 ~ 200 nm。中心是雙鏈DNA,外面是二十面體核衣殼。衣殼表面有脂蛋白包膜,內含補體結合抗原,不含血凝素和溶血素。

這種病毒只有壹種血清型,而且是唯壹的人類宿主。

病毒不耐高溫,不能在結痂皮膚中存活,容易被消毒劑滅活。但在-65℃的皰疹液中可存活8年。

⑵流行病學

1,傳染源水痘患者是主要傳染源,水痘出疹前1 ~ 2天至皮疹幹燥結痂時,具有傳染性。易與帶狀皰疹患者接觸的兒童也可發生水痘,但罕見。

2.傳播途徑主要是通過飛沫和直接接觸。也可以通過健康人在短距離、短時間內間接傳播。

3.易感人群壹般都是易感的。但是學齡前兒童的疾病最多。小於6個月的嬰兒因母體抗體而患病的可能性較小。懷孕期間出水痘會感染胎兒。患病後可獲得持久免疫力,但可出現帶狀皰疹。

4.流行特征壹年四季均可發生,尤其是冬春季節。該病傳染性強,約90%的易感人群在接觸患者後發病,因此幼兒園、小學等兒童集體機構容易造成疫情。

(3)臨床表現

潛伏期為14 ~ 16天(10 ~ 24天)。

1,前驅期嬰兒往往沒有前驅癥狀。年齡較大的兒童或成人可出現發熱、頭痛、全身不適、厭食和上呼吸道癥狀,皮疹在1 ~ 2天後才會出現。

(3)臨床表現

2、發熱的同時或1 ~ 2天後出現皮疹,皮疹有以下特征:

(1)首先出現在軀幹和頭部,然後擴展到全身。皮疹發展迅速。它開始是紅色皮疹,幾個小時內變成丘疹,然後形成皰疹。當皰疹出現時,皮膚發癢,然後形成痂。這個過程有時只需要6-8個小時。如果沒有感染,1-2周後痂皮脫落,壹般不留疤痕。

(2)皮疹常呈橢圓形,3 ~ 5 mm,周圍發紅,淺表皰疹易破。水泡液壹開始是透明的,後來就混濁了。繼發感染可呈膿性,結痂時間延長,可留下疤痕。

(3)皮疹呈向心性分布,軀幹最多,其次是頭面部和四肢近端。數量從幾個到幾千不等。

(4)皮疹成批出現,同壹部位可見斑、丘疹、皰疹、痂。

(4)診斷

1.流行病學冬春季出現輕度發熱和呼吸道癥狀的學齡前兒童應註意仔細體檢,詢問是否有水痘患者接觸史。

2.臨床表現根據皮疹的特點,呈向心分布,成批出現,各種皮疹類型同時存在,出現黏膜疹,有輕度或無全身癥狀,即可確立診斷。

3.實驗室檢查

(1)血象白細胞總數正常或略有升高。

(2)病毒分離發病後3天內取皰疹液做細胞培養,病毒分離陽性率高。

(3)血清抗體可通過補體結合試驗檢測。

(5)治療

1,壹般治療和對癥治療

呼吸道隔離,臥床休息,加強護理,預防皮疹和潰爛感染。皮疹已破,可塗龍膽紫或新黴素軟膏。二次感染者應盡早選擇敏感抗生素。瘙癢的人可以給爐甘石洗劑和抗組胺藥。壹般禁用激素。當出現嚴重並發癥時,應在抗生素有效的前提下酌情使用。患病前已使用激素者,應盡早減量或停用。

2.抗病毒治療

幹擾素,10 ~ 200000μ/天,3 ~ 5天;其他如阿糖胞苷和阿昔洛韋也可以選擇。

(6)預防

1.管理傳染源:隔離患者,直到所有皮疹和結痂形成。集體兒童機構內的接觸者應保持3周,可疑者應立即暫時隔離。

2.切斷傳播途徑:開窗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新鮮,汙染處用過氧乙酸或含氯消毒劑消毒。疫情期間,暫停集會和集體文化體育活動。病人用過的餐具、衣服、手帕、玩具等要煮沸消毒或暴曬。教育學生養成勤洗手、不在他人面前咳嗽、不大聲喧嘩等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

3.接種水痘疫苗:使用水痘減毒活疫苗,對象為1歲以上兒童。

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

臨床表現為發熱、流鼻涕、咳嗽、結膜炎、口腔黏膜斑和全身斑丘疹。

(1)病因學

麻疹病毒屬於粘液病毒。

病毒外部抵抗力不強,容易被紫外線和壹般消毒劑滅活。耐寒耐熱,4℃5個月,-15℃5年;但在20 ~ 37℃下僅存活2小時,56℃下30分鐘即被破壞。

⑵流行病學

1,傳染源:患者是唯壹傳染源。壹般認為,噴發前後5天具有傳染性。該病傳染性強,90%以上的易感人群直接接觸後可發病。

2.傳播途徑:患者咳嗽或打噴嚏時,病毒會隨飛沫排出,直接到達易感者的呼吸道或結膜,導致感染。間接傳播很少見。

⑵流行病學

3.沒有患過麻疹,也沒有接種過麻疹疫苗的易感人群,都是易感人群。病後有持久的免疫力。通常6個月到5歲的兒童發病率最高,6個月以下的嬰兒有母體免疫力,很少發病。接種麻疹活疫苗後可獲得有效免疫,但抗體水平可逐年下降,故再次接觸傳染源也可發病。廣泛接種疫苗後,發病年齡有增加的趨勢。

4.流行特點目前該病多為散發,但如果傳染源進入易感人群集中居住的區域,可引起暴發流行。流行大多發生在冬季和春季。

(3)臨床表現

潛伏期為10 ~ 14天。嚴重感染或輸血感染可短至6天;被動免疫或接種可持續3 ~ 4周。

這種疾病的典型病程分為三個階段。

(3)臨床表現-1,前驅期

又稱出疹前驅期,持續2-4天,主要表現為上呼吸道炎癥,突發發熱、咳嗽、流涕、打噴嚏、畏光流淚、結膜充血、眼瞼水腫。咳嗽壹天比壹天嚴重。嬰兒可能伴有嘔吐和腹瀉。發病後2 ~ 3天,第壹磨牙對面的頰粘膜出現針尖大小、細鹽樣灰白色斑點、微突起,周圍發紅稱為科普利克氏斑。這種征象具有早期診斷價值。起初壹點點,然後蔓延到整個頰粘膜和唇牙齦。大多數粘膜斑點在出疹後1 ~ 2天內完全消失。在下面部邊緣可以看到壹條充血的紅線(史汀生線)。

(3)臨床表現-2。萌出期

皮疹開始於發病第四天左右,壹般持續3 ~ 5天。皮疹首先從耳後開始,逐漸到達前額、面部和頸部、軀幹和四肢。當手、腳、心出現皮疹時,就是“出來”或“出來”了。皮疹起初為直徑2-4 mm的稀疏紅點狀丘疹,逐漸增大,融合呈橢圓形或不規則形。皮疹之間可見正常皮膚,皮疹暴露後變為深褐色。

這壹時期全身中毒加重,體溫高達40℃,精神萎靡,嗜睡,有時譫妄抽搐。面部浮腫,皮膚檢查,眼部分泌物增多,甚至眼皮發粘,不易睜開,鼻頭粗。以上表現稱為麻疹面。舌乳頭腫脹,咽痛,咳嗽加重,聲音嘶啞,氣短,胸部X線檢查,可看到廣泛的肺部浸潤病變的嚴重程度不等。肺部體征大多為陰性,除了重癥患者肺部有細濕羅音。這壹階段患者肝脾可腫大,嬰幼兒易腹瀉、水樣便,大便檢查含少許膿細胞。

(3)臨床表現-3。恢復期

皮疹出現後,中毒癥狀明顯緩解,約1 ~ 2天體溫降至正常。精神食欲好轉,呼吸道炎癥迅速緩解,皮疹按出疹順序消退,留下麩皮樣細脫屑和淺棕色色素沈著,1 ~ 2周後大多被驅除清除。如果沒有並發癥,典型的麻疹持續時間為10 ~ 14天。

(4)診斷

1.流行病學易感人群(未患過麻疹,未進行過主動免疫)在發病前3 ~ 4周內有麻疹患者接觸史。

2、臨床表現凡出現發熱、上呼吸道炎癥、結膜充血、流淚等癥狀應懷疑麻疹,如口腔出現麻疹黏膜斑,基本可確診。如果出現典型的皮疹,皮疹消退後仍有色素沈著,其他癥狀相應減輕,診斷會更明確。

(4)診斷

3.實驗室檢查僅用於診斷非典型疑難病例或長期無麻疹地區的首發病例。

(1)病毒核酸檢測或病毒培養:對早期患者采取漱口液或鼻咽拭子。

(2)血清學檢查:檢測抗麻疹IgM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或免疫熒光技術檢測患者血清;用血凝抑制試驗、中和試驗、補體結合試驗檢測麻疹抗體IgG,急性期和恢復期血清升高4倍,有診斷價值。

鑒別診斷

1,風疹:多見於兒童,中毒癥狀較輕,有呼吸道炎癥。發病後1 ~ 2天爆發,為小而稀疏的紅色斑丘疹,1 ~ 2天消失,無色素沈著和脫屑。耳後、枕部、頸部淋巴結腫大是其顯著特征。

2.嬰兒疹(Roseda infantum):多見於2歲以下嬰幼兒,突發高熱,上呼吸道癥狀較輕,精神較好,高熱突然退3-5天,退熱或退熱時出現皮疹,無色素沈著,無脫屑,是本病的特點。

鑒別診斷

3.猩紅熱:前驅期發熱,咽痛,起病後1 ~ 2天內出疹,皮疹為針狀,紅色斑疹或粟粒疹,疹間皮膚充血,皮膚彌漫性潮紅,受壓變色,出疹緩解時脫屑、脫皮,白細胞和中性粒細胞總數明顯增多。

4、腸道病毒感染:柯薩奇病毒和埃可病毒感染常出現皮疹。多見於夏秋季,出疹前有發熱、咳嗽、腹瀉,偶見粘膜斑,常伴有全身淋巴結腫大。皮疹有不同的形式,可以反復出現。皮疹不脫皮,無色素沈著。

(5)治療

1,壹般治療與護理:

(1)呼吸道隔離患者應在家隔離,出疹後治療5天。出現並發癥的患者應住院隔離治療,隔離期延長5天。

(2)保持室內溫暖和空氣流通,給予營養易消化、水分充足的流質或半流質飲食;保持皮膚、眼、鼻、口、耳的清潔,用溫水洗臉,用生理鹽水漱口;用抗生素眼膏或眼藥水保護眼睛,防止繼發感染。

(5)治療

2、對癥治療高熱可使用小劑量退燒藥,但體溫不得降至39℃以下,或適量使用鎮靜劑,以防驚厥。避免使用強效退燒藥、冰水、酒精等擦浴,以免影響出疹。躁動或抽搐者應給予復方氯丙嗪、魯米那、地西泮等。,咳嗽痰多者可服用止咳祛痰藥物。

3.並發癥的治療:肺炎、喉炎等。

(6)預防

1.管理傳染源:嚴格隔離患者,隔離接觸者3周;疫情期間,托兒所、幼兒園等兒童機構應當暫停接送易感兒童。

2.切斷傳播途徑:病房要註意通風,充分利用陽光或紫外線照射;離開病房後,醫護人員應洗手換外套或在空氣流通處停留20分鐘後再接觸易感人群。

(6)預防

3.保護易感人群:

(1)主動免疫:應用麻疹活疫苗是預防麻疹最有效、最根本的方法。按照免疫規劃,對從未患過麻疹的8個月以上兒童接種麻疹疫苗,1.5歲和6歲補種。由於接種疫苗後的潛伏期比自然感染短(3 ~ 11天,多為5 ~ 8天),易感者與患者接觸2天後仍可預防麻疹。如果在接觸2天後接種疫苗,預防效果會降低,但癥狀和並發癥會減輕。

(2)被動免疫:有密切接觸史的弱、病、幼易感兒童應采取被動免疫。肌肉註射丙種球蛋白0.1 ~ 0.2 ml/kg和胎盤球蛋白0.5 ~ 1.0 ml/kg,可在接觸後5天內預防發病,6 ~ 9天內緩解癥狀。免疫有效期為3周。

  • 上一篇:生姜有多少種?藍姜的作用是什麽?
  • 下一篇:有沒有吃美嘉拉減肥酵素的 聊聊副作用和吃後感受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