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中藥材 - 肝癌服用什麽中藥?

肝癌服用什麽中藥?

肝癌的中醫治療 臨床經驗證明,中醫治療肝癌如能辨證準確,用藥得當,不僅能迅速改善肝癌的癥狀如肝痛、發熱、腹脹、腹水等,而且能有效地控制腫瘤的生長,無毒副作用。中醫藥在肝癌各期治療中,均有療效。它既可作為中、晚期(特別是晚期不宜化療者)肝癌病人的主要治療方法,又可作為手術、放射、化療的輔助治療,以提高療效,減輕毒副反應。具體方法有: 術前健脾理氣:能縮小瘤體,有利於切除和術後的恢復。肝癌早期病人,手術切除病竈後,肝功能及消化系統功能影響不大,但內服疏肝理氣、健脾和胃的中藥是有助於康復的。可服下方:人參10克(另燉沖服),郁金10克,白術10克,茯苓12克,白芍50克,焦三仙20克,砂仁5克,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1劑。 術後疏肝利膽、解毒抗癌:可防止復發和轉移,可服下方:金錢草25克,虎杖12克,田基黃15克,郁金12克,丹參15克,白術12克,茯苓12克,枳殼12克,乳香10克,半枝蓮30克,白花蛇舌草30克,白英15克,甘草6克,水煎服,連服30—60天。 化療貧血用補肝生血方法:化療時,出現全血細胞減少或白細胞下降、貧血、頭暈、目眩、苔幹,脈數,宜補肝氣、生陰血,可用四物湯加味:熟地25克,當歸12克,杭白芍20克,川芎5克,棗仁20克,川木瓜12克,炙甘草5克。 單純用中藥軟堅化瘀、補正消瘤:對於晚期肝癌患者,或者出於多種原因不能進行西醫化療、手術治療者,治宜軟堅化瘀為主,輔以補正消瘤,可服下方:乳香5克,沒藥10克,三棱、莪術各12克,血竭1克(研末,沖服),蜈蚣2條(研末,分2次沖服),生地20克,人參5克,大黃10克,黃芪20克,黃精10克,白花蛇舌草20克,白芍25克,甘草5克。水煎服,日1劑,30天為1個療程。血虛,酌加熟地、萸肉、丹參;氣虛,酌加蛤蚧、白術;陰虛酌加麥冬、天冬、側柏葉;陽虛酌加附子、肉桂;痛甚,酌加元胡、川楝子、地龍。 原發性肝癌的中醫治療 癌的高發區主要分布於我國以及東南亞、非洲東南部、日本和南歐。我國肝癌的的地區分布主要是東北至兩南的沿海地區,尤其突出的如江蘇啟東、海門、上海崇明、福建同安、廣東順德以及廣西扶挼等均為高發區。肝癌發病與乙型肝類病毒(HBV)感染、黃曲黴素、水源汙染、農藥、亞硝胺、飲酒等多因素協同作用有關。 在中醫文獻中,雖然沒有原發性肝癌這壹病名,但類似的癥狀和體征記載較多,《諸病源候論》曰“積聚者,由陰陽不和,臟腑虛弱,受於風邪,博於臟腑之氣而為也”。《張氏醫通·雜門》曰“有瘀血發黃、大便必黑、腹肋有塊或脹”。《靈柩·水脹》曰“腹脹、身背大、大與腹脹等也,色蒼黃,腹筋起,此其候也”。《難經·倫五臟積病》曰“脾之積名曰痞氣,在胃晚,腹大如盤,久不愈,令人四肢不以,發黃疸,飲食不為肌膚”。《南經五十六難》曰:“息賁在右脅下,覆大如杯”恰如其分描述了右上腹塊。因此在古醫書描述中,歸類於肝積,癥瘕、積聚、腹脹、黃疸等範疇。 肝癌病理學分型為肝細胞肝癌占大多數,其余為膽管細胞癌和混合型肝癌。 中醫對肝癌的病因,可論多為外感邪毒,飲食失調,情誌郁結是肝癌的主要病因,而正氣虛損,臟腑失調則是發病的內在條件。 病因病機 1.飲食失調:飲水汙染,食物中黃曲黴素的含量及乙型肝炎病毒感染、過飲酒漿厚味、過食生冷食物導致脾胃虛弱。在正氣虛弱或肝臟受損的前提下,外邪乘虛而入。 2.情誌郁結:肝臟疾患與情誌變化關系密切。因情誌不舒,喜怒失常,導致氣機不暢,血行受阻,重則臟腑功能失調,抵抗力減弱,邪毒外侵而致病。 3.感受邪毒:外感六淫邪毒犯肌體,聚於臟腑,致使氣血失調,運行不暢,邪郁日久內聚而成積聚。 4.正氣虛弱:肝癌患者中約50%以上的人有乙型肝炎或肝硬化史,故臟腑功能受損,日久氣血失調,肝失血養以致虛弱,正氣虛亦是腫瘤發生的重要因素。 辨證論治 1.脾虛氣常型:癥見面色萎靡、倦怠乏力、納呆暖氣、腹脹腹鳴、大便塘薄、足踝浮腫、舌淡苔燥、脈細或細軟。證屬睥虛失遠,氣機不利。治以健脾理氣,以四君子湯、香砂六君子湯加減。 常用藥:黨參、白術、茯苓、枳實、神曲、麥芽、烏藥、降香、八月紮、扁豆、生米仁。 2.肝氣郁結型:癥見胸腹極悶、脅肋脹痛、走竄不定、暖氣脹鳴、情誌抑郁、舌紅、苔白、脈弦,癥屬肝郁氣滯。治以疏肝理氣。方用枳實消痞湯、回逆散、逍遙散。 常用藥:枳實、川樸、神曲、麥芽、山楂、茯苓、沈香曲、川棟子、延胡、廣木香。 3.濕膽中焦型:癥見腔悶納累、口粒、四肢困重、大便不實或瀉、舌苔白膩、脈細。濕郁化熱,見皮赤便塘、脅肋脹痛、面目發黃。前者屬濕阻中焦,治以運脾化濕。方用平胃散、二陳湯;後者屬濕熱中阻,治以清熱利濕。方用茵陳蒿湯、龍膽瀉肝湯。 常用藥:蒼術、川樸、陳甘、半夏、佛手、藿香、佩蘭、茯苓、枳殼、叩仁,有黃疸者加茵陳、山楂、平地木、田基黃、車前子。 4.氣滯血瘀型:癥見肝區疼痛固定不移、肝痛拒按、面色黎黑、皮膚粗糙、舌質暗有瘀斑、脈弦澀。癥屬氣滯血瘀,筋脈失養,治以氣血化瘀,以化瘀而不傷正,治血而兼止血作用,方用失笑散加減。 常用藥:生蒲黃、五靈脂、茜草、仙鶴草、延胡、生山查。 5.氣血兩虛型:癥見面色不華、頭暈目眩、脅痛、肢體麻木、舌紅、脈細澀,癥屬氣血虧虛、筋脈失養,治以益氣養血,方用補中益氣湯、歸脾湯。 常用藥:黃芪、太子參、白勺、大棗、當歸、首烏、杞子、雞血藤。 6.陰液虛損型:癥見口幹咽燥、五心煩熱、頭暈失眠、盜汗、潮熱、舌降、少津、苔剝、脈細數。癥屬陰液虧損,氣陰不足,治以滋陰益氣、補益肝腎。方用生脈飲、壹貫煎。 常用藥:太子參、生地、天冬、麥冬、石斛、蘆根、必甲、龜版。 加減用藥: 軟堅散結:石燕、鱉甲、夏枯草、冰球子、瓦欏子。 清熱解毒:白花蛇之草、半枝蓮、蛇六谷。 消導藥:六曲、山查、炒麥芽、雞內金。

  • 上一篇:丁桂兒臍貼和小兒腹瀉貼哪個好
  • 下一篇:胖大海有哪些功效作用?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