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中藥材 - 幹姜的功能與功效

幹姜的功能與功效

生姜不僅是壹味調味品,也是中藥中的重要藥材。姜最早入藥記載在《神農本草經》中,講述幹姜“主逆上氣咳嗽,溫中,止血,發汗,驅風濕痹痛,有腸瀉。”活著是極好的。“後世衍生出許多用生姜制成的中藥,功效各異。我們來看看中醫是怎麽用生姜的。讓我們按照用藥的順序來。

第壹種是幹姜,最早記載在《神農本草經》中。幹姜的功效是溫中散寒,溫陽通脈,溫肺化飲。為壹味溫裏之藥,常用於治療腹痛、冷飲、氣喘咳嗽、嘔吐泄瀉、脈寒肢冷。常與附子同用,如理中丸、附子理中丸、四逆湯、小青龍湯、樸定丸等。理中丸出自《傷寒論》,方劑有人參、白術、炙甘草、幹姜等。功效:溫中散寒,益氣健脾。用於脾胃虛寒引起的腹痛、腹瀉、嘔吐、消化不良。

附子理中丸出自《太平惠民合劑局方》,比理中丸多,溫裏作用更強。原記載說,“治脾胃虛弱,心口絞痛,吐瀉,霍亂抽搐,體寒微汗,手足冰冷,心滿,腹中驚雷,嘔吐,飲食不節,諸寒性寒。”在此基礎上,明代的張景嶽又增加了腹痛、手腳冰涼、吃涼、犯涼。

四逆湯也出自《傷寒論》,方中只有附子、幹姜、炙甘草。四逆湯是回陽救逆的代表方劑,在治療陽虛肢冷方面優於野山參。

理中丸、附子理中丸、四逆湯都是取溫裏散寒之效,而小青龍湯也出自《傷寒論》,不過用的是幹姜溫肺之效。小青龍湯用於治療外感風寒,飲水飲痰所致的咳喘證。

《傷寒論》中除姜外,姜的應用也很廣泛,姜棗組合出現率很高。後世醫家陶弘景在其《名醫錄》中記載:“姜味辛,微溫,主治傷寒頭痛鼻塞,咳喘止嘔。”與幹姜相比,生姜解表散寒作用更強,適用於風寒表證,幹姜溫裏作用更好,適用於中焦脾胃虛寒證。

不僅如此,生姜還能給魚蟹解毒,還能給半夏解毒。生姜和半夏也是經典搭配。《金匱要略》記載:“半夏、生姜汁善止嘔,合用更佳;而且有開胃、中上的作用。用於胃氣不和,嘔吐。”

《傷寒論》第壹方桂枝湯,用於外感寒邪引起的頭痛、發熱、多汗、惡風等癥。它是姜和棗的組合。

生姜罐頭是將幹姜用熱沙炸至表面鼓起並變成褐色而得到的產品。最早出自《傷寒論》,性熱,味辛。歸脾、胃、腎經。功效:溫經止血,溫中止痛。主要用於陽虛失血,崩漏,腹痛,吐瀉。《金匱要略》中記載的甘草幹姜湯,其實就是幹姜,用於治療肺虛寒邪所致的肺痿,以吐白沫、小便不利為主要癥狀;不咳嗽是鑒別診斷的關鍵點。原文引用如下:“甘草四兩,烤姜二兩,炮壹炮,口壹口,水三升,五合壹壹升,我分溫服用。”幹姜與幹姜相比,溫陽作用更強,發散作用更弱。

姜炭最早記載於宋代。是姜炭炒熟後形成的加工品。其實也是炒姜的壹個分類。但是炒姜更傾向於止血,因為木炭本身的壹大功能就是止血。歷代醫家對姜炭的止血作用多有論述,我贊同《本草經》中的說法:“止血者,若遮血虛,則發熱,熱則出疹。幹姜炒黑則引補血藥物入陰穴,補血則陰致熱退,血不出疹。”

《中藥炮制國家標準》也要求區分姜炭和炮制姜:“姜炭溫經止血,主要用於陰虛嘔吐、崩漏出血”。

嚴格來說,高良姜不是幹姜制品,因為它來源於高良姜植物,性熱性辣。具有暖胃散寒、止痛止嘔的功效。高良姜最早記載於陶弘景《名醫別錄》,是壹味溫胃的良藥。《別錄》記載其“性溫,負責驟寒,胃寒,霍亂腹痛。”

綜上所述,生姜、幹姜、炮姜的溫裏作用逐漸加強,散寒作用逐漸減弱。姜炭傾向於溫經止血。雖然高良姜是近親,主要功效與幹姜相似,但高良姜傾向於溫裏散寒,幹姜傾向於回陽以救不良反應。高良姜比較偏,不宜長期服用。所以高良姜被陶弘景歸為中藥,幹姜則是上品。妳還知道哪些姜制品?請留言討論!

本文到此為止。我是杏林,壹個喜歡學習的小中醫。歡迎和我壹起交流學習!

  • 上一篇:喜樹開花需要多長時間?
  • 下一篇:冬天小腿上有很多小紅點,很癢。聽說是季節性皮炎。有什麽好方法根除?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