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中藥材 - 濕氣 出汗 與中藥配伍公式

濕氣 出汗 與中藥配伍公式

濕氣,出汗,與中藥配伍公式。

壹,中藥配伍公式。

辛味甘味為陽,酸味苦味鹹味為陰。

中醫用藥治病,以藥性四氣、五味、歸經、偏性為主的功能作用。

中醫用四氣五味療病 養生 ,糾偏扶正祛邪,是壹種作用於機體後,人體表現出功能性趨向、趨勢作用,使機體氣血陰陽、精氣神恢復到“陰平陽秘"統壹、“和為正“為順的正常狀態。

配伍重在於藥物調理氣機氣化,升降出入整體或特色功能性,既促進增強藥物功效作用,又減輕毒副作用,使用藥更加安全、有效、合理科學化,使趨向趨勢實用性更具特色。生命功能運行機制:以氣血津液為物質及其精神意識形態信息的陰陽功能作用特色協調自動、自主調節維持運作氣機氣化、升降出入、轉移轉化、新陳代謝為特色。

中醫配伍公式:主體圍繞相須相使,及相畏相殺等因素。

藥分上中下三品,且壹般禁相反、禁相惡等禁忌,又禁寒者用寒之性,禁熱者用熱之性,並遵循八綱領配伍用藥,以及註意七情和合特色。

1.君藥、獨藥功能主 或 天下病。

2.君藥臣藥功能主 或 主癥候或主病。

3.君臣佐或君臣佐使藥主 或 主癥候或主病。

4.配伍公式 辨證論治、制因、制宜,制時、制天地,制主次、標本,又制本癥、合病、兼癥直病。

二,濕氣為氣機的升降出入障礙、清陽濁陰氣化失調、體虛滯邪留伏之變。

濕邪者,臨床多見脘腹脹滿,食少便溏,口苦粘膩,大便秘結,或粘稠不暢,或小便異常等癥。

濕邪變化多端,具有“怪病多濕”特色,如:是慢性發作的發熱、咳嗽、口渴、頭胸腹四肢不適、嘔吐、水腫、心悸、眩暈等,及痹癥、肥胖癥、腫瘤、結節等,參考結合如有苔白滑者,都可用化濕大法調理施法。

祛濕有內化、外排、下泄等調理法則。

1.內化代謝需健脾滲濕扶正,調理肝腎氣機,糾偏理氣治濕。

2.外排透解於肌膚,用發散、溫煦、出汗等法助濕邪從體表、口腔等向外排化。

3.泄瀉法於下焦前後二陰:主要以芳香、苦燥、辛滲、瀉下等法,還可以配消導、和解、理血、祛痰、治風等法。

除藥性外,當然還有如情誌、環境、起居、飲食,及生活功能等方式因素,用來調節糾偏化濕邪。

壹般性祛濕邪,常用白術蒼術茯苓,臨床加減用法:

去虛濕者,加黃芪陳皮等。

去風濕者,加羌活獨活等。

去瘀濕者,加川芎當歸等。

去熱濕者,加黃柏黃連等。

去寒濕者,加幹姜肉桂等。

去水濕者,加腹皮茯皮等。

去肝濕者,加茵陳龍膽草等。

去肺濕者,加桔梗雙白皮等。

去腎濕者,加淮山知母等。

去穢濕者,加藿香白芷等。

治子宮濕,用艾葉益母草當歸。

關節之濕,用桑枝木瓜薏米…

治肌膚之濕,加桂枝防風地膚子…

治筋膜之濕,加桑寄生川艽杜仲…

治頭部之濕,加槁本川芎蒼耳…

註意:說治濕氣“飲食要清淡"不是很準確,因為中醫重要是辯證,不是所有人治濕,“飲食要清淡的" 。

三,汗病是非正常的全身或局限性津液外泄。多由臟腑陰陽氣血失調紊亂,致營衛腠理功能失和開闔失常,津液氣失攝外泄為病。

汗病多與感染,免疫、內分泌病,慢性消耗性病,體質功能性汗出相關。

1.,《素問 陰陽別論》:

“汗者,精氣也",

“陽加於陰,謂之汗",

“五臟化液 心為汗”

“炅則腠理開,…汗大泄,故氣泄…".

元代朱丹溪:“陰虛陽必湊,發熱而自汗。陽虛陰必盛,發厥而自汗",提出:宜斂心氣,益腎水,使陰陽調和,水火升降,其汗自止。明代 王肯堂認為內傷之汗多由心腎虛而致,“心之所藏,在內為血,發於外為汗…"。清代王燕昌在《即汗處知其虛處》認為:心虛則頭汗,肝虛則脊汗,腎虛則囊汗,肺虛則胸汗,脾虛則手足汗。

2.外感出汗者,病位早期多在肌表,經絡。內傷汗病病位多在臟腑。

津隨氣動,體虛者氣不攝津,所以壹動就全身暴汗,氣為陽頭部更容易出汗,而氣陰陽失調者,體弱氣虛者,溫煦產熱不足,氣又隨汗出,更增強了熱能加速耗損,因而壹出汗身上是涼的。

3.出汗特點。

氣虛出汗伴呼吸氣短,神疲少氣懶言,汗出且畏風。

血虛以睡則出汗,心悸失眠,面色不華。

陰虛以汗出伴口舌幹燥,舌紅少苔。

陽虛以汗出伴肢冷畏寒,便溏。

時時汗出動則發生發作為自汗。

睡中汗出醒來汗少為盜汗。

汗出色黃染衣粘之為黃汗。

大汗淋漓不止,肢冷息微神變者為絕汗。

汗出過多易傷津液、陰精、氣血及陽氣正氣,且常互為因果關系。

預防保健

註意身體素質功能鍛煉保養,保持良好心情情緒、環境因素保護,避免汗出當風與寒涼,保障機體氣血陰陽調和,腠理密固經絡和暢,防止汗變。

  • 上一篇:開胃消食的中藥有哪些 吃什麽中藥開胃
  • 下一篇:安息香中藥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