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中藥材 - 求壹清熱降火的中藥配方

求壹清熱降火的中藥配方

出處 《傷寒論》 方名 竹葉石膏湯 出處 《傷寒論》 異名竹葉湯(《外臺秘要》卷三引《張文仲方》)、人參竹葉湯(《三因極壹病證方論》卷五)。 分類 清熱劑-清氣分熱 組成 竹葉(6克) 石膏(50克) 半夏(9克) 麥門冬(20克) 人參(6克) 粳米(10克) 甘草(6克) 方論方中竹葉、石膏清熱除煩為君;人參、麥冬益氣養陰為臣;半夏降逆止嘔為佐;甘草、粳米調養胃氣為使。諸藥合用,使熱祛煩除,氣復津生,胃氣調和,諸證自愈。 功用 清熱生津,益氣和胃。 主治 傷寒、溫病、暑病余熱未清,氣津兩傷證。身熱多汗,心胸煩悶,氣逆欲嘔,口幹喜飲,或虛煩不寐,舌紅苔少,脈虛數。(本方常用於流腦後期、夏季熱、中暑等屬余熱未清,氣津兩傷者。糖尿病的幹渴多飲屬胃熱陰傷者,亦可應用。) 用法 上七味,以水壹鬥,煮取六升,去滓,內粳米,煮米熟,湯成去米,溫服壹升,日三服。 禁忌 本方清涼質潤,如內有痰濕,或陽虛發熱,均應忌用。 方解 本方證乃熱病後期,余熱未清,氣津兩傷,胃氣不和所致。熱病後期,高熱雖除,但余熱留戀氣分,故見身熱有汗不解、脈數;余熱內擾,故心胸煩悶;口幹,舌紅少苔是陰傷之兆;氣短神疲,脈虛是氣虛之征;胃失和降,乃致氣逆欲嘔。氣分余熱宜清,氣津兩傷宜補。治當清熱生津,益氣和胃。方中竹葉配石膏清透氣分余熱,除煩止渴為君。人參配麥冬補氣養陰生津為臣。半夏降道和胃以止嘔逆為佐。甘草、粳米和脾養胃以為使。全方清熱與益氣養陰並用,祛邪扶正兼顧,清而不寒,補而不滯,為本方的配伍特點。本方實為壹首清補兩顧之劑,使熱清煩除、氣津得復,諸癥自愈,正如《醫宗金鑒》說:“以大寒之劑,易為清補之方。” 本方由白虎湯化裁而來。白虎湯證為熱盛而正不虛,本證為熱勢已衰,余熱未盡而氣津兩傷。熱既衰且胃氣不和,故去苦寒質潤的知母,加人參、麥冬益氣生津,竹葉除煩,半夏和胃。其中半夏雖溫,但配入清熱生津藥中,則溫燥之性去而降逆之用存,且有助於輸轉津液,使參、麥補而不滯,此善用半夏者也。 本方在《傷寒論》中治“傷寒解後,虛瀛少氣,氣逆欲吐”證。在實際運用中,凡熱病過程中見氣津已傷、身熱有汗不退、胃失和降等均可使用。對於暑溫病發熱氣津已傷者,尤為適合。 化裁 若胃陰不足,胃火上逆,口舌糜爛,舌紅而幹,可加石斛天花粉等以清熱養陰生津;胃火熾盛,消谷善饑,舌紅脈數者,可加知母、天花粉以增強清熱生津之效;氣分熱猶盛,可加知母、黃連,增強清熱之力。

  • 上一篇:根治月子病偏方
  • 下一篇:《山海典籍與文學百科全書》1000題目錄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