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中藥材 - 四川阿壩州理縣屬於哪個省?

四川阿壩州理縣屬於哪個省?

位於四川省阿壩州禮縣

理縣位於四川省西部,青藏高原東部,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東南邊緣。位於北緯30° 54′43″-31° 12′12″,東經102° 32′46″-103″。國道317沿雜谷腦河貫穿全境,東北與茂縣、黑水接壤,西南與小金接壤,東南與汶川接壤,西北與馬爾康、紅原接壤。全縣總面積4313.42平方公裏,距省會成都202公裏,距州府馬爾康德193公裏。地質構造被龍門山斷裂帶打斷,山巒起伏,平均海拔2700米。氣候為山地立體氣候,春夏降水多,冬季無霜期短。年降雨量在650mm-1000mm之間,河谷地區年平均氣溫6.9℃-11℃。全縣土壤分為9個土類,15個亞類,17個土屬,27個土種。

澧縣資源豐富,風景秀麗。其資源優勢主要有林、果、畜、椒、菜、藥、電、礦,發展潛力巨大。林業用地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51.8%,活立木蓄積量2600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30.07%。經濟林木以蘋果、辣椒、核桃為主,還有葡萄、櫻桃、桃李、杏、石榴等。天然草地161000畝,有效利用面積1120萬畝,為畜牧業發展提供了良好前景。澧縣還盛產各種天然藥材,如冬蟲夏草、貝母、天麻、黃芪、羌活、當歸等。,質量好。理縣商品基地已初具規模,是成都市秋季和淡季主要蔬菜基地之壹。蔬菜主要有大白菜和蓮藕。

澧縣溝壑縱橫,水資源豐富,河流落差較大。可開發水力發電量超過1.04萬千瓦。該行業主要開發水電資源。目前,已建成幹寶電站、禮縣電站、紅葉壹、二級電站,回龍橋電站、米亞羅電站、大溝口電站、獅子坪龍頭水庫、薛城電站、古城電站正在建設中,已進入前期開發工作。

已初步探明的礦產資源有銅、錫、鐵、鉛、鋅、金、銀、鋁和鈦,非金屬有大理石、矽石、金剛砂、石英巖、雲母、花崗巖和硫磺。

澧縣山高谷深,風景秀麗。有省級風景名勝區——米亞羅紅葉景區、省級名泉——古爾溝“神風溫泉”、東方城堡——陶萍羌寨、畢棚溝自然風光等。

全縣轄4個鎮(雜谷腦鎮、米亞羅鎮、薛城鎮、古爾溝鎮)和9個鄉(加比鄉、浦頭鄉、甘堡鄉、浦西鄉、尚萌鄉、夏夢鄉、卡姆鄉、通化鄉、陶萍鄉)。有81個村民委員會,202個村民小組,4個居委會。年末總人口43902人,其中藏族21.064人,占總人口的48%;羌族13894人,占總人口的32%;漢族8699人,占總人口的19.5%;其他民族245個,占總人口的0.5%。農業人口3.6萬人,耕地面積4萬畝。出生率為6.7‰,人口自然增長率為2.7‰。

自然地理

理縣位於四川省西部,青藏高原東部,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東南邊緣。國道317沿雜谷腦河貫穿全境,東北與茂縣、黑水接壤,西南與小金接壤,東南與汶川接壤,西北與馬爾康、紅原接壤。全縣總面積4313.42平方公裏,距省會成都202公裏,距州府馬爾康德193公裏。

地形是壹個蜿蜒起伏的立體單元,地表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地貌類型為低中山-中山-高山-極高山,是典型的中高山峽谷區。境內山巒連綿,峰巒疊嶂,海拔1,422 ~ 5922m,高差懸殊,河谷縱橫。

澧縣溝壑縱橫,水資源豐富,河流落差大,水電可開發量達654.38+0.04萬千瓦。雜谷淖河(歷史上稱為沱水)自西北向東南流動,橫貫全境,在汶川縣匯入岷江。水流湍急,縣界流量146km。

山區土壤、氣候、植被乃至農業生產都有明顯的垂直分布差異,呈現出山地主體多層次分布結構的特點。氣候受三個環流影響,即亞洲西北部的西風氣流、印度洋的暖流和太平洋的東南季風,形成季風氣候。由於海拔差異大,地形復雜,氣候差異顯著,具有山區立體氣候的特點。冬季受青藏高原北部冷空氣流影響,降水稀少,日照強烈,晴多風少。5、6月西南季風加強,空氣暖濕,降水增多,形成雨季;7、8月份青藏高壓穩定,副熱帶高壓西伸,降水減少,形成伏旱;9月和10月降雨量增加,形成低溫降雨季節。

礦產資源礦產資源包括銅、錫、鐵、鉛、鋅、金、銀、鋁、鈦和非金屬礦物,如大理石、矽石、金剛石砂、石英巖、雲母、花崗巖和硫磺。其中開發利用的只有大理石、金剛石砂和矽石。水能資源河流缺口大,水能資源豐富,可開發量42萬千瓦。已建成中小型電站37座,總裝機容量47座,總容量3.54萬千瓦。

澧縣資源豐富,風景秀麗。其資源優勢主要有林、果、畜、椒、菜、藥、電、礦,發展潛力巨大。林業用地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51.8%,活立木蓄積量2600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30.07%。經濟林木以蘋果、辣椒、核桃為主,還有葡萄、櫻桃、桃李、杏、石榴等。天然草地161000畝,有效利用面積1120萬畝,為畜牧業發展提供了良好前景。澧縣還盛產各種天然藥材,如冬蟲夏草、貝母、天麻、黃芪、羌活、當歸等。,質量好。理縣商品基地已初具規模,是成都市秋季和淡季主要蔬菜基地之壹。蔬菜主要有大白菜和蓮藕。

歷史的發展

清乾隆十七年(1752)消滅雜谷土司倉王,為了治理百姓,改土地為力帆直隸廳。民國初年,汀州改為縣,民國35年(1946),為緩和民族矛盾,定名為“範”。紮古腦鎮是藏語紮西朗的諧音,意為“吉祥之地”。是川西北的交通要塞和貿易集散地之壹。

澧縣歷史悠久,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雜谷腦河沿岸生活繁衍。龔宇屬涼州,秦屬宋邊路。西漢丁原六年(公元前165438+公元前065438),設文山縣,入中央版圖。廣柔郡建立於西漢三年(公元前67年),屬蜀郡。東漢光和帝統治時期(178)屬於寒山窪地。隋開帝六年(587年),設金川縣(今通化鄉卡子村)。仁壽元年(601)改為通化郡。唐武德八年(625年)設韋州郡、薛城郡,後設孝豐郡、韋州郡、定連郡。宋元置巴州、保寧郡。明朝永樂五年(1407),設雜谷綏靖部。清乾隆十七年(1752),改地為溪,廢雜谷土司,設雜谷堂(今薛城);乾隆二十五年(1760),升為直隸廳;嘉慶八年(1803)改為力帆直隸會館,轄區遼闊,號稱“四地五屯、九幹宅、十宅、三樊宅、六李宅”。

民國二年(1913)改為力帆縣,屬川西道。民國24年,屬四川省第十六行政監察區。35年,力帆縣改名澧縣。

1950 65438+10月16澧縣人民政府成立,隸屬茂縣地區。1951年11月縣政府從薛城遷到雜谷腦。毛文羌族自治縣包括汶川和茂縣,成立於1958年7月。1963年6月起,蠡縣逐縣恢復。紮古腦鎮是藏語紮西朗的諧音,意為“吉祥之地”。是川西北的交通要塞和貿易集散地之壹。雜谷腦鎮橫跨雜谷腦河兩岸,壹座大橋橫跨河谷溝通兩岸交通。是國道213(成阿公路)的樞紐和中心點。距成都202公裏;距離馬爾康190公裏。1990年,該縣行政區劃分為2個鎮、IZ鄉和82個村。4個居委會,203個村民小組。

當地習俗和慣例

喜事鍋——羌族人在慶祝新年、舉行婚禮或與親朋好友聚會時,喜歡跳喜事鍋。大家通宵載歌載舞,好不熱鬧。歡樂鍋村包括傳統婚禮上跳的“儀式舞”、“祝賀舞”、“農事節舞”、“野味鍋村”。_

在傳統的羌族婚禮中,首先,該村的歌舞專家每人組成12人的“迎賓”(男方)和“伴娘”(女方)。婚禮當天,無論天熱還是天冷,當婚禮賓客接近村口時,伴娘們會毫不留情地將早已準備好的清水潑在婚禮賓客身上,阻止他們進村,直到婚禮賓客交出“入村禮”。進村後舉行“剛午飯”(羌語)儀式,迎親的客人就人類的起源和夫妻倆的戀愛過程發表演講。致辭結束後,宴會開始,調皮的伴娘們把桌上的筷子換成了稻草,讓迎接婚禮的賓客在看到美食美酒的同時,也吃不下飯。伶牙俐齒的伴娘們還即興編詞,載歌載舞,給壁爐添柴,弄得她們大汗淋漓,心慌意亂。在眾人的歡聲笑語中,女方的親友(必須是已婚婦女)跳起了抒情優美的“儀式舞”。這些婦女穿著紅裙子,系著紅腰帶,在壁爐前站成半圓形隊形,唱著歡快的歌曲《西邊熱起來了》,祝大家繁榮和諧。兩人壹組的舞者互相抓住對方的紅皮腰帶,做碎步晃動上半身,然後依次起舞。其動作特點是上身不動,腰部轉向胯部。在毛文縣赤壁蘇區的衛城(古“南水”羌部的中心)和蠡縣姚平羌村(曾是古“白狗羌部的中心)至今仍有“禮舞”的遺存。相傳“禮舞”是古代女巫主持儀式時表演的,後演變為女子歌舞,但仍保留著斷步轉臀的特點。婚禮結束後的第二天早上,伴娘們盛裝打扮,唱起了《穿衣歌》,然後壹個同齡的小夥子把新娘背出了村口。新娘身著紅衣,撐著紅傘,騎著駿馬,在伴娘和婚禮賓客的簇擁下,浩浩蕩蕩地走向新郎家。儀式和宴會結束後,歌舞又開始了。”祝賀舞”是宴席上親朋好友跳的壹種舞蹈。歌詞簡單,內容與婚姻息息相關。舞蹈開始時,右腳大多在左腳前踏壹兩次,稱為“壹步”或“兩步”。

婚禮離不開酒,包括以酒為主題的酒舞,模擬孔雀造型,動作活潑。壹年四季,在不同的農時季節,羌族還喜歡跳鍋莊舞,又稱“農事節舞”。金秋(十月初壹)舉行的“無子節”在“南水”等部分羌族中流行。那壹天,男人們都穿著女人的紅裙子,手裏拿著羽毛在山上唱了壹天的歌,跳了壹天的舞,來迎接唱歌的仙女,並為災難祈禱。“俄約改正”節在五月的第壹天舉行,祈求山神不要降雹或引發洪水,意為祈求新年,祝願新的壹年。節日期間要在“神前忙”的鍋地裏跳,有彎腰拍手繞腳的動作。五月初五,端陽節是禮縣周邊羌族村寨的重要節日,主要祭祀山神。在那壹天,要表演“瓦沙瓦粘腳”舞。跳躍時,雙腳左右交替踏步,雙臂水平伸展,隨著腳步上下舞動,猶如雄鷹展翅飛翔。浦西地區的羌族村寨會在臘月的晚上跳“稻全稻全”鍋舞。客人來到寨樓,主人獻上青稞酒,然後男女相對,搟面杖起舞,心情無比愉悅。

遊戲色鍋舞也叫“遊戲鍋場”,如卡子強村的遊戲鍋場。跳舞的人手拉手站成橫排,領隊帶大家走壹圈後,大家依次鉆到第二、三位的腋下,雙手放在右肩上,然後走壹圈,從腋下的第三、四位開始,直到大家的手放在肩膀上,就像壹個扣鏈壹樣,然後再來。跳躍時壹步壹個腳印,笑聲不絕於耳。_

由於流傳地域不同,開心鍋村的風格和特色也各有特色。在毛文縣有25種常見的鍋莊舞,其中許多贊美母親,較少愛。舞會在戶外舉行,場面很大,村裏的每個人都可以參加。由於舞蹈內容和形式的不同,隊形變化很大。跳舞時,站成兩排,互相跳舞。動作是“雙面翻轉”,也叫“有多強”,即向左右轉動;“四角翻轉”又叫“惹英博”,即向四個方向翻轉跳躍;“三向跳”又叫“西來瓦下”,即向左向右向前跳。從這些動作的名稱就可以看出這種舞蹈的特點。此外,還有不少樂聲舞蹈的名稱,如《在山裏》、《來所》、《貝貝所》,都是舞蹈中的快樂疊句。毛文縣赤布蘇區的“齊多那依瑪卡”在整個鍋舞中,有壹種左腳處於較低位置的獨特的蹼腿動作。跳舞時,他手拉著手站成橫排,右腳往下踩時,左腳在較低的位置蹼腿,臀部因為不斷踩腿而擺動。汶川、理縣經常跳的鍋莊舞有“青菜花”、“白菜花”、“優西服”、“牧溪”、“周舟來”等二十多種,內容與生產勞動、農業豐收密切相關。比如禮縣薛城鍋村的“篩”,就表現在打谷場上。人們篩麥揚灰,想到的是豐衣足食,仿佛聽到廚房裏鏟鍋“叮叮當當”的聲音。嘉善鍋村的“玉米轉身”也與收成有關。總之,汶川縣、理縣的鍋碗瓢盆,步伐顫抖,像是拍著翅膀或拍著腳,歡快歡快;卡茲壺含有特殊的彈性;還有壹種是幽默鍋,特色動作是逗腳,比如膝蓋向內翻,左手伸到左腳上方。手掌向上時,左腳微微擡起。

擔心鍋寨——羌族非常重視喪葬儀式,喪葬儀式非常古老。明代《周衛誌》記載:“人死,必坐於倉廩木架上,衣冠弓佩。當他們詛咒時,他們會獻上豬和羊,然後燒了它們。”羌族喪葬之夜,在憂鍋村跳的動作和名稱,各地都不壹樣。龍溪的“南坎索”以單腳跳為主,即左腳向前踢時,右腳在原地輕跳壹次再換腳。跳躍時,從下到胸拍手。汶川雁門鄉的“撒撒撒”有壹套規範的舞步。我們無法用漢族習慣的莊重來理解煩惱鍋村的樂舞,比如旋律活潑、動作輕快的“撒撒撒”。《煩惱鍋村》的歌詞內容簡單,或抒發悼念之情,或回憶死者生前照顧子女的心情。

巫術舞蹈——解放前,除了鄰近藏區的部分羌人信奉喇嘛教外,其他人普遍信奉萬物有靈論,將屋頂的白石奉為神靈。相傳羌人的祖先因壹次戰爭失利,從北方遷居岷山,與當地土著氏族格吉發生大戰,格吉是壹個狩獵氏族,強壯善戰,屢次擊敗羌人。當羌人準備行動時,上帝給首領發了壹個夢,要求他們用堅硬的白石和木棍作為武器,在脖子上掛羊毛作為標誌。於是羌人照做了,經過血戰,打敗了葛吉人,從此定居下來。為了感謝上帝,白石成了羌人的最高神。羌族人稱巫師為“許”,白石為“俄許”,巫師是連接羌族與神靈的媒介。_

羌族中代代相傳有巫,大多要參加勞動。節日期間,村民請巫師朗誦史詩,為村民祈福驅鬼(如“還牦牛願”),幹旱時求雨等。都屬於女巫的功能。羌族巫師的做法都是通過舞蹈來體現的。“牦牛願望”通常在農歷七月舉行三到五天。據說在明清時期,澧縣的薛城壹帶相當流行。這個古老的習俗在解放初期仍然存在。那時,領頭的巫師會穿著法衣,戴著帽子,左手拿著羊皮鼓,有節奏地敲打著,時而弓身跳躍,時而蹲下跳躍;人們高舉矛、刀、火槍、棍棒,在巫師的帶領下,隨著鼓點的節奏繞著寨子走,然後聚集在羌寨廣場殺牛祭神。然後人群敲鼓跳舞。解放以來,羌族逐漸擺脫了宗教迷信的束縛,舉行“牦牛許願”的活動已經銷聲匿跡。

羌族人特別註重葬禮。莊子曾說:“羌人壹死,必焚為灰燼。”。《魯春秋·酬義》曾記載:“畏羌之民,不憂其死,而不焚之。”可見羌族的葬禮有著悠久的以火祭為主的習俗。在古代,火是生命的象征,火葬意味著靈魂不滅,生命永存。按照羌人的習俗,死後要舉行為期三天的葬禮,對於富裕家庭來說更為隆重。屆時將邀請奇才主持。葬禮的第壹天,會跳《葉龍》;第二天會跳《摩爾達沙》《日日崩》;第三天會舉行盛大的葬舞,以軍禮的形式紀念逝者。這壹儀式起源於古代羌人的遠征儀式,意為悼念有功將士,以鼓舞民心士氣。它由壹名軍隊巫師主持。他手裏拿著弩,肩上掛著兩個銅鈴,皮盔上插著稻草和野雞羽毛,帶領隊伍跳躍。現在這種舞蹈已經失傳了。喪舞分為三個部分:葬禮開始時的喪歌;兩個甲胄舞;葬後三首喪歌。_

羌族巫舞有以下幾種形式:_

第壹,皮膚鼓勵。這是羌族女巫的主要舞蹈。壹般兩人跳舞,壹人持短戈在前,壹人隨鼓(右手持鼓槌同時持鐵圈板,左手持單面鼓)。按照羌人的習俗,人生病或死後舉行葬禮時,要跳皮以示鼓勵,而且必須由巫師帶領,所有親友都要參加。擊鼓的動作習慣是從右到左,再從左到右,稱為“兩邊打”。速度由慢到快,逐漸增加下蹲和向前跳躍的動作。有的巫師還要在同壹個地方玩龍卷風,非常奇妙。據說跳皮鼓有108種之多。皮膚鼓勵的主要步驟有“蹲跳貓步”(壹只腳在前,讓人感覺好像前腳抱著後腳),“兩側跳”(左腳跳到左前側,右腳立即向其靠攏踮起腳尖,雙腳交替),“膝蓋放松行走”(右腳向前,然後膝蓋放松,雙腳交替,由於膝蓋輕微抖動的特殊動態)。_

第二,貓舞。羌人認為貓能為農業除害蟲,尊重貓。屬於農事節時的儀式巫舞。舞蹈動作多模仿貓的形狀,蹲、跳、轉、撲都相當靈敏。還有單腿站立,手臂彎曲,手指張開如爪的造型,誇張神化了貓的形象。_

第三,跳“馬龍”。這種巫舞流行於汶川地區,由壹個巫師獨自跳著,手裏拿著壹個精致的龍頭,用壹根20多尺長的粗麻繩作為龍身。舞蹈中龍頭擡頭引,龍尾彈出,長麻繩繞飛,別具壹格,頗為壯觀。要讓馬龍舞蹈流暢靈巧,既要有臂力,又要有靈巧,更不用說巫師在蹲跳的基礎上抖長繩,難度更大。跳龍可能與明清時期在廣大羌族地區駐軍有關。當時的駐軍都是漢人,他們把內地的文化和習俗帶到了羌族地區。跳龍可能是在這種情況下吸收了漢族地區的舞龍運動而演變而來的。

第四,鎧甲舞。大葬舞中的甲胄舞是軍禮中的祭祀舞蹈,由遠征和勝利之歌兩部分組成。遠征部分,有威脅敵人的“嘿,嘿”的喊叫聲;凱旋部分有“全村戰士打勝仗回來了”的歌詞。穿甲舞蹈時,舞者分兩排臉相對,手中持“弩”或“戈”,步伐似戰場上的攻防,以兩側跳躍為主(左腳向左跳壹步,右腳指向側面,交替進行)。第二步是聳肩的側舞步,伴隨著壹個hop跳。第三種是把武器握在手裏,向前伸,進行殺戮。互相對抗的舞蹈以破碎的腳步進退,並伴有歌曲。當毛文三龍跳這種舞蹈時,這兩個人除了頭盔和盔甲之外還穿著熊皮,在兩個對面的舞者中領舞。兩人肩上掛著銅鈴,跳舞時叮當作響,主步是碎步。這兩個人其實是古代巫師主持大葬儀式的形象。

經濟概況

(禮縣旅遊業蓬勃發展)

農業和畜牧業

蔬菜、經濟林和畜牧業是該縣農村的主要經濟來源。按照“立足綠色農業”的發展思路,禮縣加大農牧業結構調整力度,重點建設無公害蔬菜、特色小果、牦牛、麅子、釀酒葡萄、沙棘、中藥材、圈養山羊等八大基地。2002年,全縣完成蔬菜種植3萬畝,蔬菜總產量41644噸,蔬菜經濟收入1471000元,占農村經濟收入的35%以上。推廣種植歐洲甜櫻桃1100畝、韓國蘿蔔1630畝、小果2793.49噸、辣椒115.59噸;畜牧業總收入1245萬元。2002年,禮縣加快無公害蔬菜基地建設和申報,8月獲得無公害蔬菜基地證書,9月獲得無公害農產品證書。古爾溝鎮被列為全省首批農業標準化示範鎮。動植物資源主要樹種有冷杉、樺樹、柏樹、雲杉、油松、落葉松、高山標、文冠果、樟樹、楊樹、漆樹、檀香、沙棘等。有小熊貓、叉角羚、冠鹿、豹和鸚鵡、畫眉、杜鵑、雉雞等珍稀動物。有靈芝、香菇、木耳等野生食用菌。盛產冬蟲夏草、貝母、天麻、黃芪、羌活、當歸、麝香、鹿茸、熊膽、豹骨等優質珍貴藥材。

工業

水電產業已成為澧縣的主導產業。以水電資源開發為重點,已被列為阿壩州高能耗工業經濟發展園區。禮縣在夏夢鄉規劃了3000多畝高耗能工業經濟園區,在縣城規劃了1 . 5萬畝綠色經濟園區。2002年,全縣工業產品銷售率達到97%,資金利稅率為18%。主要產品產量:發電量達11050萬千瓦時,新產品矽鐵2500噸。實現鄉鎮企業總收入42365438+萬元;鄉鎮企業總產值3825萬元,比上年增長2.4%,實現利潤280萬元。

旅遊業

澧縣旅遊業發展迅速,已從“接待業”發展成為“支柱產業”。目前,陶萍羌寨已經進入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最後時刻,米亞羅景區也在與四姑娘山、臥龍壹起申報世界自然遺產。2002年,* * *接待遊客22萬人次(其中境外遊客3895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6600萬元,比上年增長53%。

行政區劃

理縣位於四川省西部,青藏高原東部,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東南邊緣。位於北緯30° 54′43″-31° 12′12″,東經102° 32′46″-103″。國道317沿雜谷腦河貫穿全境,東北與茂縣、黑水接壤,西南與小金接壤,東南與汶川接壤,西北與馬爾康、紅原接壤。

李賢

513222

623100

縣人民政府駐雜谷腦鎮

2004年,澧縣轄四個鎮(雜谷腦、米亞羅、薛城和古爾溝)和九個鄉(浦頭、甘堡、諫壁、浦西、尚萌、夏夢、通化、卡姆和陶萍)。

著名景點

禮縣位於青藏高原東南部,邛崍山脈東緣。境內山巒連綿,峰巒疊嶂,海拔1,422 ~ 5922米。高差懸殊,山谷縱橫。米亞羅是最著名的景點,距離成都153公裏,米亞羅藏語意為“好玩的大壩”。古爾溝是省級名泉,含有20多種微量元素。畢棚溝仙鏡是景區最精華的部分,集高原、高山、峽谷風光於壹體。陶萍羌寨被稱為“東方城堡”,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村落城堡之壹。

米亞羅是中國最大的紅葉景區之壹,也是九寨溝-黃龍寺旅遊線路上的另壹個景點。景區內山巒連綿,河流縱橫,森林遼闊,空氣清新,四季景色宜人。其中壯麗的秋葉和神奇的藏羌民族風情享譽海內外。景區總面積3688平方公裏,比北京香山紅葉景區大1.80倍。是目前中國發現並開放的最大、最壯觀的紅葉景區之壹。

畢棚溝原生態景觀以優美的自然風光、完美的自然生態景觀、優良的生態環境而聞名於世。景區內有多種紅葉、杜鵑花,有潺潺溪流,有原始森林,有飛瀑,有奇特冰川。這是中國非常著名的旅遊目的地。因為可以充分體驗四姑娘山的美景和溝內美麗的自然風光,這條國內外知名的徒步路線每年都吸引無數徒步愛好者。

歷經2000多年的風雨,中國唯壹保存完好的羌族城堡——四川禮縣陶萍羌寨依然巍然屹立。當地政府正在為這個少數民族古老的文化遺產申請世界文化遺產。陶萍城堡羌寨是世界建築史上的壹大奇跡,它建於公元前1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由民居組成的城堡式建築,都是用泥土和瓦礫搭建而成,沒有拉絲,沒有掛線,沒有架設。歷經千年風霜雨雪和1933的疊溪地震,至今基本完好。

古爾溝的礦泉水充滿了古老的神話。據說在神泉洗眼的人,洗頭後頭腦總是很清醒,沒有頭皮屑。總之,確實溫泉的水很滑,泉邊的紅葉很美,藏族風情很甜,泉眼裏噴出的水很熱...遊客渴了,可以在溫泉出水口把嘴湊在壹起,直接喝。過往的遊客都樂於在此駐足,洗去壹路的塵埃。古爾溝溫泉是四川省唯壹的集洗浴、飲用、治療為壹體的天然熱礦泉。對消化系統疾病、風濕病、皮膚病、膽結石、膽囊炎有較好的療效,具有美容、護膚、減肥、長壽的作用。

邊邊大樓坐落在禮縣薛城鎮薛城小學壹塊平地上突兀而起的天然巖石頂上。雄偉壯觀,是唐蕃對峙時期,我軍劍南路西川使李德裕為謀劃防禦川西而建。建築為方形,兩層重檐,依山而建的木結構,高度為18米。底層為正方形,邊長7.38米,高4.43米。65,438+02外柱,4內柱,將空間分為三個深度柱和三個寬度柱。內外柱方形,四邊彎曲,方形須彌山石柱基礎。樓外,建有石欄桿。石欄桿、樁、欄都是方形的,柱頂是須彌上的壹顆蓮瓣石珠。二層高3.60米,中間為方形大廳,邊長3.64米。四周的墻壁和頂部的看板上繪有各種人物故事,大部分是李德裕關於備戰邊關的故事,如議軍務、練兵、山川等等。大廳四面有三個大的方窗,大廳外有木柵欄可以走好。

從欄桿上望出去,青山如繁花似錦,風景如畫,微風吹拂著畫卷,懷舊之情不禁讓人落淚。邊塞建築不僅是唐、範對峙的歷史見證,也是當地各族人民厭惡戰爭、熱愛和平的象征。現為省級文保單位。

歷經2000多年的風雨,中國唯壹保存完好的羌族城堡——四川禮縣陶萍羌寨依然巍然屹立。當地政府正在為這個少數民族古老的文化遺產申請世界文化遺產。陶萍城堡羌寨是世界建築史上的壹大奇跡,它建於公元前1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由民居組成的城堡式建築,都是用泥土和瓦礫搭建而成,沒有拉絲,沒有掛線,沒有架設。歷經千年風霜雨雪和1933的疊溪地震,至今基本完好。

全村98戶人家。陶萍羌寨完整地保留了古羌族的特色,背山面水,坐北朝南,布局緊湊完整。當妳走進陶萍,映入眼簾的是有著數千年歷史的古老羌族民居。這些建築都是石頭做的,有高有低,有升有降。走進陶萍就像走進了壹個又深又淺的迷宮,所以陶萍被稱為“神秘的東方城堡”。陶萍最高的建築是羌雕,它是陶萍的標誌性建築,主要用來防禦敵人。古塔如劍直插雲霄,視覺沖擊力極強。在羌人聚集區,每隔壹段距離就有這樣壹座瞭望塔,連接著數百裏外的村莊和村落。壹旦發現敵人,馬上就會放出煙霧,戰爭的信息很快就會傳到數百裏之外。這些碉樓成為陶萍羌寨獨特的文化景觀。

這裏的房子叫莊房,在羌族叫臥哲。這些房子都是用片石和泥土建造的,四五層樓高,有科學的功能分布。下層用於飼養豬、羊等牲畜,中層用作竈臺和客廳,頂層用於堆放食物和雜物,屋頂用於研磨和晾曬食物。這種房子就地取材,經濟實用,冬暖夏涼,壽命長,壹般能用四五百年。壯族房屋的砌磚制度是羌族由遊牧民族向農耕民族轉變的重要標誌,而這項技術是羌族工匠的專長,在整個阿壩州頗有影響。

令人驚嘆的是羌人制作的地下供水系統,是我國古代建築的壹大創舉。它的地下水道不是用鐵管、橡膠管、木管建成的,而是就地取材,用巨大的青石板建成的。通過許多暗道,清澈的小溪流向每壹戶人家,類似於現代的自來水管道。這個地下供水系統還具有消防功能。如果村子裏意外發生火災,每

  • 上一篇:雞的謎語古詩
  • 下一篇:豆豉的藥材鑒定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