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中藥材 - 鄉村聚會與家鄉聚會系列之二

鄉村聚會與家鄉聚會系列之二

鄉村系列|故鄉系列II

文/於長城

1

中國的語言美學之壹就是有大量生動的副詞。我們說文章要寫得生動,很多副詞本身就是生動的,比如匆匆,匆匆,匆匆。副詞裏有壹個追趕詞,這個追趕詞是動詞。由趕字構成的動詞中,最常見的有趕、趕車、趕馬、趕牛羊、趕集、趕廟會、趕考、趕山趕海等。小時候最熟悉的就是去趕集。

在中國南方的壹些地方,趕集也叫趕集,趕集和趕集都有集市的意思。去桂林旅遊,在漓江上乘木筏漂流的人,壹定知道大圍古文字市場有個碼頭。大圩是壹個大聚會,後來發展成為大圩古鎮。

古代的廟會也是集市,所以叫趕集廟會。廟會不是壹年四季都有,壹年只有壹次,但規模很大,後來演變成農業和商業交流。到了80年代,商品交流會擴大了,不再局限於寺廟,而是搬到了城市邊緣甚至城市,農村市場每年都有商品交流會。

我出生在壹個幸運的年代,但畢竟對70年代末的村集沒有記憶,或者說記憶不深。壹個是我當時年紀小,記憶淺,壹個是70年代的市場比較平淡。在50、60和70年代,私營企業是不允許的。農村集市的主體是供銷合作社。雖然集市仍然存在,但他們主要賣蔬菜、水果、小吃和早餐。八九十年代是集市空前繁榮的時期。許多水果和蔬菜市場或商業街在城市興起,許多門面房建在農村集市上。然而好景不長。隨著大量農村人口,尤其是年輕人流入城市,鄉村聚會逐漸成為雞肋,仿佛回到了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蕭條景象。

我記憶中的鄉村收藏包括70年代末和整個80年代。我在1990的秋天離開了家鄉,只在1990的寒假和1991的寒假回了壹次老家,看到了村子最後的繁榮和昌盛。

2

在所有的自然村中,我覺得最好的是我的山村,有淺山,有小溪,有大池塘,有深井,有古樹,有老房子,最重要的是,有古藏品。山淺而好,宜登而深;小溪又小又好,不用擔心過河;這個池塘又大又好。除了風景,池塘裏還有大魚。井很深,井很深,春寒料峭;樹古而好,古樹如神木,可以庇護村民;房子又老又好,百年老宅,古老的傳統,祖神雲集。而市場則是村莊與外界交流、滿足生活需求的平臺。雖然每個村子都去集市,但只有少數村子靠近集市,我所在的山村就是少數幾個靠近集市的村子之壹。

之所以叫集市,是因為大部分村莊離集市都很遠,生活忙碌而沈重,需要趕時間。村裏采集的大多是露水采集,稍有耽擱就趕不上了。十點前集合完全散了,露水幹了。對於我們村附近的村集,雖然也叫趕集,但是節奏很慢很悠閑,根本不用趕。只有到了更遠的鄉鎮,有時候才會慌,計算時間。

總的來說,村集很少,可謂少之又少。古村落的集合壹般存在於包,它就像壹個現代村落,但它的面積幾乎和現代村落壹樣大。古代的李、鮑,近代分鎮、鄉後,古代的藏書壹般都變成現在的鎮藏、鄉藏,只有少數鮑藏書整合成村藏。但市場最初的形成過程,大多是因為人口密集。有市場才有街,很多城鎮甚至城市都是從古代的收藏品發展而來的。

古代藏品的形成有兩個因素,壹是可以聚集周邊的大量人口,二是物流運輸便利。在古代,人和物流,壹次走陸路,壹次走水路。人們經常走陸路,因為步行是自由的,路上經常有驛站,沿路有很多商店和店鋪;大宗貨物多由水路運輸,海運比汽車重。人們通常把有驛站、關口或關卡的道路稱為官道,而李、鮑的驛站多設在官道上,驛站也設在李、鮑境內,所以市場就形成在驛站或李、鮑駐地。

對於成長中的市場來說,除了官道,壹般還有水路可以通航,陸路市場很難發展形成規模,所以很難發展成大鎮。哪裏有河,哪裏就有岸。有河的地方就有居民。岸邊自然會形成壹條人行路,這條沿河的路可以變成馬路,這樣水路和陸路可以並行發展。

大型市場街形成後,商戶眾多。為了防止土匪和士兵,甚至會建造圍墻和大門,形成堡壘。這些大市街的寨子至少有壹邊是河,有的甚至被山川環繞。更完整的防禦是像護城河壹樣修建寨子河——有些寨子河本身就是天然溝渠。

廣(周)黃(周)古道,南北朝至清代有三條官道穿越光山縣。唐宋時期的兩條廣黃古道,主要是沿淮河支流白鹿原至江淮分水嶺。明清時期的壹條廣黃古道,主要是沿淮河支流黃河到江淮分水嶺。新縣縣城新集鎮,原名新店,因光山縣長潭裏、長潭堡站。至清中葉,發展為大集,更名為新集;清末民初,曾、劉兩大士紳在此築墻造門,名為辛集寨。1931年2月,王樹聲率壹團荷槍實彈,攻陷辛集村,困難重重。後來挖地道把壹棺材炸藥運到了村墻腳下,然後就把村墻弄塌了,征服了新集村。信陽以南60裏的李家寨,在清朝末年沒有被撚軍攻破。與信陽城南隔江相望的三裏店村,也修建了堅固的城墻和城門。日軍於1938+00年6月攻占信陽城後,在三裏店村駐軍。辛集寨、李家寨、三裏店村都是靠驛站、集市發展起來的。集市靠近河邊,在菊關路上,水陸交通便利。國道107經過三裏店村和李家寨,韓晶鐵路有李家寨站,武勝關就在李家寨旁邊。

神六橋古集在神六橋堡站,有壹條小河。舊的神六橋堡大約相當於今天的壹個鄉鎮大小,但在1932新縣成立時,神六橋堡還沒有完全從光山縣劃歸到新縣。所以解放後分鄉並村的時候,原來劃到新縣的神六橋就減為壹個村,鄉政府就設在八裏畈市場。不過幸運的是,神六橋的古集作為村集被保留了下來,全鎮可能也只有這麽壹個村集了。

神六橋市場周圍的三個集市都是鄉鎮集市或城鎮集市,即八裏畈鄉鎮集市、萬虎鄉鎮集市和破皮河鎮集市。這三個鄉鎮市場無壹例外都有水路口岸。黃河是淮河的壹條支流,流經萬虎鄉,流經三個縣。流經博皮河鎮的博皮河於1972建成博皮河水庫。長洲河流經八裏畈鄉(2001鎮改),流入坡背河水庫,長洲河水庫建於1972上遊。

流經神六橋市場的是壹條無名河,流入坡背河(水庫)。至少在明初,神六橋市場就已經形成,從當地壹些家族族譜的記載就可以知道。神六橋因壹座橋而得名。古橋建於元代大德十壹年,橋北側形成市場。市場周圍壹公裏內,至少有四個大村,分別是丁裏灣、大漁灣、蔡窪、張窪(含前張窪)。再遠壹點,還有宋徐家、土莊等較大的村莊。上世紀80年代,這些村有400到500人,丁裏灣有700多人。

流經神六橋市場的這條河之所以沒有名字,主要是因為它並不直接穿過或環繞壹個村莊,而是距離每個村莊兩三百米,因為村莊的位置是建在山上而不是河邊。在山區,河邊的田地很珍貴。在當地,溪流壹般以村莊或村姓命名。即使丁裏灣叫“大灣”,也不能叫丁裏河。所以這條無名的河叫“河溝”;“河溝”是當地溪流的統稱。

河溝可通航至破淠河,再經黃河至淮河。所以神六橋市場形成後,水運是沒有問題的。珀佩河水庫建成後,據說從吉谷到水庫的大壩碼頭有18英裏的水路。原來的四五裏路,原來是河溝的老河道,已經淹沒在水庫裏了。

河溝上遊四五裏被梯田化,下遊四五裏被水庫淹沒後,整個河溝只有兩三裏長。因為修建水庫,原來河溝下遊附近的村子被遷走,而神六橋北面設置了壹片汪洋,市場區域橫跨兩縣,於是神六橋行政村決定將市場搬遷到前張窪灣,那裏有壹條新修的路,供銷社建在前張窪灣入口處。

說起來也不好笑,從光山縣建立新縣的時候,神六橋寶和神六橋姬就像壹塊肥肉壹樣被壹分為二。古市場街壹半以上在新縣境內,另壹半在光山縣境內,街道橫跨兩縣。古集廢除後,原來的市場街變成了兩個村,壹個是新縣的深柳橋灣,壹個是光山縣的廣新灣。

雖然廣信灣沒有市場,但是在80年代,還是有壹些家庭私自開經銷店或者肉攤,比神六橋市場便宜。

從我村出發,向北走大概150米到河溝附近的壹個高地,就是壹個叫小廟的地名,然後再走大概50米到河溝。跨過寬河溝上的三塊墊腳石,東北不到200米就是神六橋街;如果沿著河堤壹直向北走,大約150米就到了壹座建在河溝上的新橋,然後沿著河堤壹直走100米就到了神六橋古橋,再穿過古橋50米就到了神六橋吉谷大街。吉谷的主要街道大約有兩三百米長,路面是用藍色的石頭鋪成的。街道兩邊是已經變成居民住宅的房子。大多數房子都有臨街的窗戶,這在上世紀80年代形成了商店櫥窗,而且大多數出售煙花。穿過吉谷街到渡口,乘船到波皮河碼頭,轉乘班車。往南,可以到萬虎鄉和新縣,往北,破皮河鎮,再到光山縣和信陽市。

余祖墳位於神六橋古集後山。它是起源於江西昌茂俞氏的河南俞氏第四代賢的墳墓,即遷居神六橋集的第壹代俞氏,被朱元璋追封為少年余思明之孫。到我這壹代,在神六橋的收藏裏住了二十三代。20世紀80年代末,神六橋灣蔡家在余祖墳附近建房,引發了蔡、余兩家的小規模爭鬥。蔡的主人被殺,於被囚禁。

我出生的時候,是珀沛河水庫建成的那壹年。神六橋收藏品已經減少到露水收藏品,被三個強大的鄉鎮市場包圍。神六橋村募捐會、萬虎鄉募捐會每兩天壹次,八裏畈鄉募捐會和坡背河鎮募捐會每天壹次。

解放後的新村位於原張窪灣村的村口,只有壹條不到百米長的小街,但平時很寬——可以放露天電影,臘月裏才有點擁擠。市場上最顯眼最無與倫比的就是供銷社的壹排房子,還不算他們的後院和倉庫。就供銷社的房子來說,都是磚房,壹米寬的遊廊,三四個臺階。

整個神六橋大隊有三棟宏偉的建築,壹是大隊部,二是供銷社,三是神六橋中學。村裏的房子大多是土坯墻。丁裏灣雖然有很多古建築的磚墻,但大部分都是清朝以前留下的,相當破舊,壹般三五戶住壹個大房子。神六橋中學雖然是磚房,但據說很多大青磚都是墳磚,看得出有些磚還留有白石灰。旅部是壹個巨大的四合院,但前排的房間都是小紅磚琉璃瓦,最是氣派。供銷社的門面是大紅磚還是小紅磚,琉璃瓦還是青瓦,我記不清了,但總能排第二。

供銷社的門面房分兩部分,壹部分是收購站,也賣油鹽醬菜散酒,壹部分賣各種緊俏物品。緊俏就是時尚,時尚的東西只有供銷社才有,因為很多物資都是憑票供應的,沒有票就得出高價。這叫緊。幾年前我寫《鄉誌》的時候就知道,60年代憑票供應的商品有20多種,有糖、煙、酒、豬肉、布、針織、糕點、手表、自行車、皮鞋、火柴、肥皂、香皂、搪瓷杯、搪瓷鍋、電池、鏡子、蒲扇、席子、水瓶、釘子等等。小時候看到的“票”好像只有布票和糧票,但是供銷社不賣糧食,不再賣豬肉。取而代之的是,收購站購買雞蛋、魚、蝦、肉卷、烏龜、蛇等。以及棉花、大麻、蓖麻、花生、芝麻、大豆、紅豆、綠豆等農產品。以及前胡、沙參、車前草、金銀花、葛根等中草藥。

村供銷社不賣手表、自行車、收音機等貴重物品。主要商品有糖、煙、酒、副食、布、鞋、水瓶、鏡子、蒲扇、手電筒、電池、火柴、肥皂、香皂、毛巾、臉盆、鍋、碗、筷子、鍋、菜刀、剪刀、針、線、鐵桶、剪刀。我個人小時候經常去供銷社的櫃臺買糖果,不管多少錢。長大後,我買了手電筒、電池、瓶子、瓶塞、火柴、鹽、肥皂、香皂之類的東西,還幫爸爸買煙,打散酒。

有個送貨員專門給村裏供銷社運。他用毛驢拉壹輛大車,每天把村供銷社收購的貨物運到村裏,再把村裏要賣的貨物運到村供銷社。車庫平空的時候,送貨員坐在架子車邊上,壹邊甩著馬鞭壹邊喊“餵”“開車”,很舒服。

與供銷社相鄰的是衛生院,有三個中醫,其中兩個大約六七十歲,壹個大約四十歲左右。三個中醫輪流上班,但是去市場看病的人總希望年紀最大的老中醫來問診,但是又不信任四十多歲的中醫。在衛生院成立之前,有兩個老中醫是赤腳醫生,走在農村,認識很多人。醫生壹般在家,自己準備藥箱。如果有人晚上遇到緊急情況,他們仍然需要出診。

供銷社和衛生所對面是壹排低矮的房子,前面是肉攤、油炸攤、豆腐攤、掛面攤。好像這些都可以私人擁有。20世紀70年代,當地已婚女兒給父母過生日。三個最常見的生日禮物是掛面、油條和豬肉,裝滿了壹個竹籃,當然還有雞鴨魚肉和雞蛋。豆腐是農村人招待客人必不可少的。畢竟肉貴,但豆腐的種類有水豆腐、千張(豆腐幹)、臭豆腐卷、豆腐渣、豆油、麻辣豆腐塊。貧窮時代,農村有句話叫“小年吃豆腐”。豆腐簡單來說就是介於葷菜和素菜之間的壹種特殊的菜,不能上也不能下。油炸食品中,菜角和千張油條要趁熱吃,但油條、油條、蒸餃可以在家裏存放很久。老人用冷油條泡開水或熱粥,小油條和蒸餃是孩子的最愛。後來吃了天津的大麻花,感覺遠不如家鄉的小麻花好吃。

至於掛面,是家家必備。面條也叫長壽面,“雞蛋面”是生日的標配,無論老人還是小孩。另外,客人來家裏或者請人辦事,壹般都是請人“過下午”“過晚上”,難免要拉面。搟面還不夠,包餃子太費時間。所以,想長期雇人幹活或幫忙的人,比如蓋房子,通常在需要大量面條的時候,會請人到家裏做面條。

此外,柴火、蔬菜、瓜果、蛋筐、鴨蛋筐、魚蝦龜、雞鴨都是農民自己生產或在河塘裏打撈的。村裏聚會沒有早點攤,也沒有包子、豆漿、餃子、面條、稀飯,這些都是上世紀80年代才出現的。

市場直到上世紀80年代才繁榮起來,供銷社因為直接跑路可以倒閉。壹夜之間,供銷社對面的低矮房屋裝修壹新,都亮堂起來,變成了經銷店。早餐店也出現了,街頭小販也出現了,甚至理發店、信用社、黃牛店也出現了;不固定的臨時小販原本形成了壹個固定的區域,有水產區、蔬菜區、柴火區,全部擠到了主幹道上。市場擴展成了丁字街。

前張窪村幾乎壹半的家庭都在經商。奶奶的兩個弟弟都開了經銷店,有的家裏蓋了房子出租。附近村莊的居民也來擺攤。地攤不是鋪在地上,而是在兩個板凳上放壹個竹席,物品放在竹席上。竹子簡單易做,家家都有。它由十幾根細竹用麻繩串聯而成。夏天晚上可以睡在上面乘涼,也可以搬到院子裏或者打谷場上曬莊稼,不用的時候可以卷起來立在角落裏。

村裏的經銷商也出現了。在我的村子裏,離市場只有500米的地方,爺爺開了壹家經銷店。我壹度懷疑爺爺的車行能不能賺錢。事實證明,人類都是有惰性的,大多數人寧願多花壹點錢,也不願多走幾步路,或者把去市場的時間省下來。爺爺的經銷店只賣幾樣日用品,煙酒,主要收入來自煙酒,雖然我所在的村子只有五六十口人。在上世紀80年代,當糧食酒通常只要四塊錢壹瓶,壹包煙通常要壹塊多錢的時候,爺爺的車行就傳了三代,從爺爺傳到姑姑,從姑姑傳到姑姑,從姑姑傳到姐姐,直到他們結婚。

市場火起來之後,很多人純粹是為了好玩才去市場,尤其是對於遊手好閑的老人或者小孩。即使對於早上有工作要做的孩子,比如放牛,他們也會找時間去市場。看熱鬧是中國人少有的固有樂趣之壹。那些通過市場上學的孩子,壹定是在市場上浪費了壹點時間。多年以後,那段記憶不是浪費時間,而是壹種參觀和觀光。

校長在學校集合時,總是經過市場。他在壹次學校會議上講課的時候,給我們講了他在壹個市場上看到的東西,來證明學習課外知識的重要性。壹個用快板討錢的乞丐,對著壹個不肯給錢的攤主唱道:“妳尊我為楊六郎,我尊妳為八仙王。”楊六郎和八仙是什麽關系?楊六郎是八仙的妹夫,所以去妳媽的!

好像市場火了之後,那些乞丐也變成了江湖藝人。他們來村裏乞討,要麽會彈快板,要麽會拉二胡,要麽脖子上套著壹條人畜無害的蛇,肩上扛著壹只會學人話的八哥。對於這樣的乞討者,孩子是歡迎的,不會再趕狗咬人,會給更多的飯。有時候故意舀壹碗滿滿的飯拿在手裏,讓乞丐在門前唱壹會兒。

村裏有兩個老人,每集必看。他們是兄弟,都七十多歲了,大半輩子都沒有聯系。弟弟被抓的時候把老婆孩子托付給哥哥,但是哥哥每次去菜場空手把姐夫賣了,回來都會帶壹塊肉。每次去市場,我哥哥總是背著壹捆竹子。他賣錢的時候,還會切壹塊肉,喝壹瓶酒。寒暑假的時候,他經常帶著兩個孫子,有時還背著竹子到破皮河鎮去賣。他的兩個孫子就住在我對門,經常跟我吹噓博皮河的集鎮有多好,比神六橋鎮大很多倍。但是,我從來沒有去過博皮河的集鎮,因為要坐船,還要付錢。後來姐姐經常跟著村裏人去浦北河鎮聚會,賣壹些水果給神六橋聚會。暑假的時候,我經常去碼頭接妹妹。開經銷店最難的是我姑姑,那時候家裏沒有自行車,為了省錢,她經常去20多裏外的萬虎鄉提貨。總的來說,她選擇了周日,帶著比我大六歲的叔叔,還有我們三兄妹,好累。我叔叔很厲害。他曾經在給學校打柴的時候撿了185斤,打破了校史記錄。每次他挑三四箱白酒。

舅舅後來在鄉糧管所工作,舅媽是鄉街本地人,開服裝店。臘月末,舅舅還拉著貨去村裏的集市上賣,擺攤。罷工後,他將貨物存放在他叔叔的經銷店。

臘月中下旬市場異常火爆,小年假期過後更是人山人海。按照我老家的說法就是“擁擠”。這樣的盛況,比秋天的農村商品交流會還要瘋狂。

秋季農村商品交流會在每年9月,秋播後,農閑時舉行。因為市場街太小,商品交流會都在大隊部前面的壹大片空地上舉行。為了慶祝盛會,也因為學生上課不感興趣,學校每年放假三到七天,大隊部離學校只有100米。商品交流會上賣的最多的是布匹和衣服,都是從鄉下用卡車拉過來的。每次交流會都像傳說中的廟會,有很多吃的,有很多玩的。大隊——現已改為村——將邀請花鼓劇團,演員約六七人。這個時候各種水果和幹果都有,零食也有送的。孩子們只想吃東西。

臘月就不壹樣了,主要是供應年貨。80年代初,大多數農村青年還沒有出去玩,趕臘月綜合了最重要的消遣。小人流整個上午超過1000人,壹直到下午壹兩點才停止聚集。很多年輕人故意興風作浪,每次有人被擠下來,孩子們都嚇得躲到壹邊去了。每壹個市場都因為“榨油”而打架,直奔稻田,撞了頭。不就是“擠腦袋”嗎?神六橋的村集本來就小。有壹次在壹個夏夜聚會上看露天電影,結束的時候被擠下了板凳。那些年我們都是少年,非常熱衷於這種臘月市場的“榨油”運動。

到了上世紀80年代末,農村的年輕人大部分都去了城市打工,但是他們的購買力已經不是以前每年春節前回家的時候了。如果說80年代初的集市對年輕人來說是閑散熱鬧,80年代末則是大包小包搶購,為了維持秩序,哥哥姐姐每集都去幫舅舅看攤,單日去鄉鎮聚會幫忙。

事實上,只有村子的主要街道是擁擠的。對於路上的二級街,可以無限延伸,從500米到1公裏,再拓寬到路兩邊的稻田。這個時候,如果妳想見心上人,就去市場找,不會因為沒有電話聯系而找不到。壹次找不到,來回兩次三次;如果這壹集找不到,下集再找。如果彼此熟悉,可以偷偷牽她的手;如果不是很熟,可以悄悄塞個小紙條給她。

不僅僅是年輕人,中年人也喜歡趕臘月,不然漫長的冬天他們會幹什麽?去市場看看,年貨缺什麽。有些不常用的物品記不住。見面就覺得性價比高,就買了。過年不壹定要用。有的正月十五用,有的夏天用,冬天便宜。

中老年婦女最不喜歡去市場。壹方面,他們經常忽視金錢或者不賺錢;他們兩個,都很節儉;三人中,他們已經過了看的年齡。他們只有在賣東西或必須買東西的時候才會去市場。我三姨喜歡去市場。她嫁在光山縣的壹個地方,離神六橋的聚集地有八裏地,幾乎每壹集都要趕。她沒有親生兒子,就和娶了媳婦的養子分居了。她住在斯皮皮河水庫旁邊,但種植了許多菜園和茶葉。在每壹集裏,她要麽采摘蔬菜或茶葉在采集點出售,要麽甚至在16或17英裏外的巴厘鎮采摘。不然怎麽度過漫長的晚年?現在,三谷乃已經快九十歲了。五年前見到她時,她還神采奕奕。她壹個人從新縣坐車到神六橋,然後走了八裏路回到農村老家。

不知道上帝留在橋上,還會遇見聚會嗎?

2021.11.12

  • 上一篇:中藥改善皮膚
  • 下一篇:桂枝葛根湯治療頸椎病60例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