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中藥材 - 外用藥是怎麽進入體內的?

外用藥是怎麽進入體內的?

透皮吸收

產品名稱:透皮吸收

拼音:toupixishou

英文名:感知吸收

說明:外用制劑塗抹在正常皮膚表面並吸收到全身血液循環中的過程。透皮吸收有三種方式,壹種是通過毛囊和皮脂腺;第二種是通過汗腺;第三種是通過角質細胞和細胞間隙。其中,第三條最為重要。影響透皮吸收的因素包括人體皮膚部位和皮膚狀況、藥物濃度、溶解度、分子或顆粒大小、制劑劑型、是否添加吸收促進劑和其他輔料等。還與使用地點的環境、溫度、濕度有關。

外用軟膏的透皮吸收機制

來源:百川時間:2006年5月-11閱讀:23次。

外用軟膏的透皮吸收機制

壹、中醫理論:清代名醫徐惠熙曾說:“今天用的膏藥叫薄膏藥,其用途有兩大端:壹是治表;壹條壹條的規則。治療表癥者,如排膿祛腐、止痛生肌、祛風護肉者,膏方宜清淡,每日壹換,通俗易懂;治療內病的藥方很多,有驅寒、調和氣血、化痰消腫、或強筋壯骨等。藥要隨癥加減,其膏要濃而持久。這個很難知道。為什麽?”他還解釋說:“貼它,堵它的氣,使藥性從毛孔進入它的機理,疏通經絡,或提取它,或分散它,比吃藥更厲害。這也是最奇妙的方法。”這段話相當清楚地闡明了皮膚吸收的機理,並得到了現代科學實驗的證實。

藥物的透皮吸收過程包括釋放、滲透和吸收進入血液循環三個階段。釋放是指藥物從基質中分離並擴散到皮膚或粘膜表面。滲透是指藥物通過表皮進入真皮和皮下組織,作用於局部組織。吸收是指藥物透過皮膚或與粘膜接觸後,通過組織內的血管或淋巴管進入體循環而產生的全身效應。

二、皮膚的結構:正常人皮膚的表面積為18000cm2。皮膚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組織組成。表皮是皮膚的最外層,由不同形狀的上皮細胞組成。其厚度約為0.16~0.8mm,從外到內可分為角質層、透明層、顆粒層、棘層和基底層。角質層中的細胞充滿了角蛋白或纖維蛋白,內層細胞被推入角質層進行置換。壹般需要3-4周。細胞離皮膚表面越近,相互結合力越弱,導致皸裂,最後脫落。角膜層是阻止水分蒸發和抵抗外界物質入侵的第壹道屏障,是評價藥物吸收因子的重要組成部分。

真皮主要是結締組織,90%為類膠原質,厚度約0.2 ~ 0.4 mm,有毛細血管、淋巴管、神經、皮脂腺、汗腺等。這部分的血液和淋巴液可以把藥物運走,所以經過表皮的藥物會很快在真皮被吸收。

皮下組織在真皮之下,由疏松的結締組織構成,由於含有大量脂肪,所以又稱為皮下脂肪組織。有很多血管,淋巴管,汗腺。汗腺導管穿過真皮,通向表皮。此外,皮膚的附屬器官也有毛發,毛發斜插在真皮內的毛囊中。皮脂腺能分泌皮脂,其排泄管開口於毛囊上部。

從化學的角度來看,皮膚上的水合蛋白是壹種凝膠狀的結構。表面的水化程度最差,僅占10~25%,水化程度越深,水化程度越大,在表皮達到70%。皮膚表面又叫“酸套”,是由汗腺分泌的乳酸、碳酸氫鹽和脂質混合而成,所以表面的pH值為4.2~5.6,呈微酸性,越接近pH 7.1~7.3,就和體液的pH值差不多。

透皮吸收途徑:雖然對於什麽是藥物的透皮吸收還存在爭論,但是從皮膚結構的角度來看,有三種滲透途徑:1。毛囊;2.完整的角質層;汗管。物質可能進入汗腺管甚至汗腺。皮膚吸收主要是通過角質層細胞和細胞間隙或通過毛囊和皮脂腺。分子量小的藥物可以擴散到植物層,植物層是吸收的最大屏障。雖然數量非常有限,但擴散速度越來越快。分子量較大的藥物通過毛孔和汗腺增加比例,這是壹種“旁路”吸收途徑。在藥物吸收達到平衡之前,這種“旁路”吸收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當達到平衡時,強極性藥物主要通過與組織蛋白水合的水擴散。極性低的藥物通過脂溶性高的部分擴散。將藥物塗於皮膚表面進行觀察時,由於組織標本制作的階段不同,訓練材料的吸收途徑不同或主要觀察途徑不同。藥物或基質的理化性質,特別是分子量和極性基團的數目、與水的相互作用強度、親油性、在基質中的溶解度、藥物在基質和間質液中的分配比等,都可以使主要吸收途徑不同。

影響透皮吸收的因素

壹、皮膚狀況

1.應用部位、表皮各層厚度、毛孔數量與藥物吸收有關。比如兒童和女性皮膚對刺激性藥物的耐受性不如成年男性,面部皮膚不宜使用刺激性藥物。

2.用肥皂清洗皮膚後,粘附在角質層上的物質,或由皮脂組成的物質,從角質層和汗腺中清除的物質,以及毛囊和皮脂腺出口處的堵塞物都被洗掉,增加了藥物滲透的機會。

3.皮膚的溫度和濕度,濕度高的時候會降低皮脂粘度,加速局部血液循環,有利於藥物的吸收。皮膚潮濕時,也有利於藥物的吸收。有人認為皮膚表皮的濕度(包括藥膏中是否有水)對藥物的吸收有壹定的影響。

4.生病的皮膚有時會加速藥物的吸收。如有糜爛滲出性皮膚、濕疹、脂溢性皮炎等中度及受損皮膚,可加快藥物吸收。

二、藥物的性質:藥物的溶解度,即藥物在油和水中的分配系數對透皮吸收非常重要。用收縮血管法研究了β-地塞米松及其23種酯類藥物的局部活性。結果與這些酯在油和水中的分配系數有關。分配系數越大(油溶性越大),越有利於藥物吸收。

皮膚具有脂膜的性質,所以脂溶性藥物容易吸收,水楊酸、酚類藥物、維生素A、D、K、激素類藥物容易吸收。

有人認為皮膚細胞是類脂的(非極性),組織液是極性的,所以藥物需要同時具有脂溶性和水溶性(同時具有非極性和極性基團)才能滲透皮膚,容易被吸收。比如黃體酮和雌二醇化學結構相似,都是脂溶性的,但後者溶於水,所以比前者更容易從皮膚吸收。

膏藥中藥物濃度越高,吸收越多,但塗量與吸收關系不大。

三、基質的組成和性質

基質類型與吸收的關系:根據實驗結果,乳劑的基質能使藥物更容易通過皮膚吸收,水包油型最佳。這與基質的表面活性有關。軟膏可以與皮膚表面緊密接觸。無論藥物是在油相還是水相,都有更多的機會通過皮膚的角質層或進入毛囊或皮脂腺,吸收會加快,油包水型乳劑基質的吸收速度較差。在凡士林中加入羊毛脂,可使其成為具有壹定吸水能力的軟膏基質,吸收效率次之。凡士林等完全油性基質的吸收率最差。動物脂肪比凡士林好。醋酸可的松軟膏在實際應用中,需要主藥深入皮膚,所以使用水包油型乳劑基質。水楊酸軟膏用於角化,其作用是軟化角質,所以不需要吸收,所以使用凡士林基質。

四、基質的pH值:壹般認為親水性基質的pH值接近皮膚的pH值(5 ~ 6),所以這種基質有利於藥物的吸收。

5.基質對皮膚水合作用的影響:皮膚外層的角蛋白或其降解產物具有與水結合的能力,稱為水合作用。是增加藥物對皮膚滲透的主要因素。因為是下表皮擴散出來的水,或者是汗液覆蓋在表皮後堆積造成的。角質層通常含有5~15%的水分。積聚50%水分的組織,其通透性可增加4~5倍。

  • 上一篇:楊科研項目
  • 下一篇:石榴作文400字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