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中藥材 - 中草藥之艾草

中草藥之艾草

艾葉草,又稱艾蒿、艾草,是我國南方普遍都有的壹種植物,在廣西桂林,更是直接用艾葉草的葉子包米飯來做著吃的。艾葉防瘟疫有著幾千年的歷史了。

性味歸經

艾葉味苦、辛,性溫歸肝、脾、腎經,芳香溫散,可升可降。具有溫經止血,散寒止痛,降濕殺蟲的功效。苦燥辛散,能理氣血、溫經脈、逐寒濕、止冷痛,為婦科要藥。主治月經不調,痛經,宮寒不孕,胎動不安,心腹冷痛,吐血,衄血,咯血,便血,崩漏,妊娠下血,泄瀉久痢,帶下,濕疹,疥癬,癰腫,痔瘡。用治脘腹冷痛,經寒不調,宮冷不孕等癥,如艾附暖宮丸。炒炭止血,可用治虛寒性月經過多,崩漏帶下,妊娠胎漏,如膠艾湯。本品搗絨,制成艾條、艾柱,外灸能散寒止痛,溫煦氣血。煎湯外洗可治濕瘡疥癬,祛濕止癢。陰虛血熱者食用艾葉的時候要慎重。

用法:

1. 沖任虛寒,月經不調,小腹冷若冰霜痛,日久不孕者,可與香附、吳茱萸、當歸、肉桂等配伍,以散寒止痛,養血調經。

2. 產後感寒腹痛或老人臍痛腹冷痛者,可用熟艾入布袋兜於臍部。

3. 寒濕瀉痢不止者,可與幹姜同煎。

4. 若痢下赤白、血多、痛不可忍者,則須與黃連、木香、肉豆蔻等同用,以清熱行氣止痛。

醫用

中國古代已對艾草有了較深入的認識。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艾葉二月宿根生苗成叢, 其莖直生,白色,高四五尺。收以灸病,甚驗。艾以葉入藥,性溫、純陽之性、通十二經、具回陽、理氣血、逐濕寒、止血安胎等功效。故又被稱為草醫”。漢末陶弘景《名醫別錄》著:“艾葉味苦,微溫,無毒。主炙百病,可作煎,止下痢,吐血,下部匿瘡,婦人漏血,利陰氣,生肌肉,辟風寒,使人有子。又“艾,生寒熟熱”。艾葉在經過炮制後能顯著的增強功效,《景嶽全書》中對艾葉的功效有詳細的記載:能通十二經,而尤為肝脾腎之藥。善於溫中逐冷除濕,行血中之氣、氣中之滯。凡婦人血氣寒滯者,最宜用之。生用搗汁,或熟用煎湯;或用久百病,或炒熱敷熨, 可通經絡;或袋盛包裹,可溫臍膝,表裏生熟,俱有所宜。

  • 上一篇:中草藥試題
  • 下一篇:我要學什麽知識才能理解這個?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