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中藥材 - 方劑的配伍理論是什麽?

方劑的配伍理論是什麽?

談到中醫之方劑和方劑的配伍原則,還是應該先從中藥的配伍說起。

中藥若想充分發揮其療效,就要符合壹定的配伍原則,即中藥的配伍原則。

中藥配伍有兩層含義:壹是指中藥學中的配伍,即按病情需要和藥性特點,將兩種以上藥物配合使用;二是指在方劑學中的配伍,即藥物按君臣佐使的法度加以組合並確定壹定的比例。方劑是藥物配伍的發展,是藥物配伍應用的較高形式,配伍是中醫用藥的主要形式。藥物通過配伍,能增效、減毒、擴大治療範圍,適應復雜病情及預防藥物中毒,將諸藥按照壹定規則進行組合,達到針對病證形成整體綜合調節治療的目的。

方劑配伍的主要原則就是“君、臣、佐、使”。

“君、臣、佐、使”是中醫用藥的壹條主要規則和許多醫家長期以來經驗的積累,也是中藥方劑配伍的壹種重要形式。它是根據單味中藥在方劑中的作用而確認的,根據每味藥的特點進行量的增減。由於藥性和比重不同,所以在選取上也要有所側重,主要作用是為了適應復雜的病情,提高藥物效果,減少其毒副作用。

君臣本是壹個政治術語,古代天子、諸侯都稱君,輔佐君者稱為臣,君臣有著嚴格的等級之分。古代藥學家將它引入藥物配伍組方中,成為方劑組成的基本原則。早在《神農本草經》上就有:“上藥壹百二十種為君,主養命;中藥壹百二十種為臣,主養性;下藥壹百二十種為佐使,主治病;用藥須合君臣佐使。”在西漢初年成書的《素問·至真要大論》中,岐伯回答黃帝關於“方劑君臣”時說:“主病之謂君,佐君之謂臣,應臣之謂使”,“君壹臣二,制之小也。君二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壹臣三佐九,制之大也”。《黃帝內經》有關方劑組方的理論,對後世中醫組方用藥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更是體現了中醫辨證施治的原則。唐代王冰是這樣註解的:“上藥為君,中藥為臣,下藥為佐使,所以異善惡之名位。膠餌之道,當為此為法。治病之道,不必皆然,以主病者為君,佐君者為臣,應臣之為佐,皆所以贊成方用也。”金元時代的張元素和李東垣都認為“力大者為君”。明代何瑭在《醫學管見》中又進壹步界定了君、臣、佐、使的含義,“主治者,君也。輔治者,臣也。與君相反而相助者,佐也。引經及治病之藥至於病所者,使也。”明清醫家對“君臣佐使”組方理論多有補充發揮,清代吳儀絡道:“主病者,對癥之藥也,故謂之君,君者味數少而分量重,賴之以為主業。佐君之謂臣,味數稍多,分量稍輕,所以君臣之不怠也。應臣者謂之使,數可出入而數量更輕,所以備通行向導之使也。此則君臣佐使之義也”。可見歷代醫家對“君臣佐使”的組方理論論述十分豐富,以它來分析、指導方劑組方可以執簡馭繁以應變臨床。

具體壹點說,君藥是針對主病或主證,起主要作用的藥物,按需要可用壹味或幾味;臣藥是輔助君藥加強治療主病或主證作用的藥物,或者是對兼病或兼證起主要治療作用的藥物;佐藥是輔助君臣藥起治療作用,或治療次要癥狀,或消除(減輕)君、臣藥的毒性,或用於反佐藥;使藥是起引經或調和作用的藥物。中藥方劑的組成不是幾種藥物的簡單組合,而是在豐富的臨床實踐基本上形成的壹個有機的整體。其中文化內涵的核心就是儒家所強調的“和”。方劑發揮作用並不是組成這個方子的每壹個單味藥的功能的相加,而是每壹種藥組合起來以後,所選取的藥物在配伍當中或者取它相輔相成的作用,或者取它相反相成作用,是壹個很綜合的、更多於這些單味藥之和的功效的發揮。

以《傷寒論》中第壹方“麻黃湯”為例,主治外感風寒的表實證。君藥——麻黃(3兩),辛溫,發汗解表以散風寒,宣發肺氣以平喘逆;臣藥——桂枝(2兩),辛甘溫,溫經和營,助麻黃發汗解表;佐藥——杏仁(70個),苦溫,降肺氣助麻黃平喘;使藥——炙甘草(1兩),苦溫,調和諸藥又制約麻、桂發汗太過。麻、桂、杏皆入肺,有引經之效,故不再用引經的使藥。麻黃、桂枝、杏仁、炙甘草的藥性有次,相互制約又相互補充,協調作用,形成壹股強大的藥力,去攻克外感風寒這壹堡壘,臨床療效十分顯著,成為千古名方、經方。

在壹個方劑中君藥起主要作用自然它的藥量占得最多,臣藥、佐、使藥,根據它們的作用不同藥量依次遞減,這就形成了中藥配伍中特有的君臣佐使,這個規則千百年來壹直被大多醫家所尊奉,而運用最嫻熟的就是醫聖張仲景。

“君、臣、佐、使”是中藥方劑配伍的壹種形式,是根據單味中藥在方劑中的作用而確認的。如“四君子湯”是用以治療脾胃氣虛而引起的飲食減少、大便溏稀、小便清長、腹脹、面色蒼白或萎黃、語言低弱細微、四肢軟弱無力、脈細或沈細等癥的,其方劑是由人參、白術、茯苓、甘草四味中藥組成,而人參具有良好的補氣、健脾、助陽作用,食欲不佳、大便溏稀、面色蒼白、四肢無力、脈細等諸多證候皆是因脾胃氣虛所引起,因此補益脾氣則是治療脾胃氣虛的重要原則。人參在四子湯中起君的作用。白術也是健脾良藥具有良好的溫脾補脾作用,但效果不如人參,而且補氣力弱,是壹味臣藥。佐藥則指茯苓,茯苓具有滲濕利尿作用,同時能健脾安神,中醫認為脾喜燥怕濕而茯苓能滲濕利尿,因此,此方中佐以茯苓則健脾作用更強。甘草是四君子湯中的使藥,能協君藥人參、臣藥白術、佐藥茯苓的治療作用,同時還可將諸藥引導到所需治療的臟腑和經絡,這樣使治療作用更有針對性。也有些方劑,如六壹散、白虎湯等,不壹定按君臣佐使的原則進行配伍,但其總的原則也是主藥和輔藥的關系。

總的來說,方劑中的藥物正是通過“君、臣、佐、使”這壹組織結構,使方劑保持了有序性、整體性、藥物間的相互聯系性、方證相應的動態性及辨證論治的靈活性。也正是因為如此,中醫療法的奇妙、偉大發揮得淋漓盡致。

  • 上一篇:文化墻設計有哪些要點?
  • 下一篇:男性包皮龜頭炎如何用藥,需要註意什麽?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