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īng láng
2 英文參考areca [朗道漢英字典]
pinang [朗道漢英字典]
arecanut [朗道漢英字典]
betel nut [朗道漢英字典]
pinang [朗道漢英字典]
semen arecae [朗道漢英字典]
areca seed [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arecae,semen [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betel nut [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ARECAE SEMEN [中華人民***和國藥典(2010年版)]
Semen Arecae(拉)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areca seed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檳榔
檳榔為中藥名,出魏·李當之《藥錄》。為棕櫚科植物檳榔Areca catechu L. 的幹燥成熟種子[1]。呈扁球形或圓錐形,高1.5~3.5cm,底部直徑1.5~3cm。表面淡黃棕色或淡紅棕色,具稍凹下的網狀溝紋,底部中心有圓形凹陷的珠孔,其旁有1明顯疤痕狀種臍。質堅硬,不易破碎,斷面可見棕色種皮與白色胚乳相間的大理石樣花紋。氣微,味澀、微苦。炒檳榔表面呈淺黃色[2]。焦檳榔表面焦黃色[2]。
檳榔味苦、辛,性溫[2]。歸胃、大腸經[2]。具有殺蟲,消積,行氣,利水,截瘧的功效。用於絳蟲病、蛔蟲病、姜片蟲病,蟲積腹痛,積滯瀉痢,裏急後重,水腫腳氣,瘧疾。檳榔生品力峻,常用於治絳蟲、姜片蟲、蛔蟲及水腫、腳氣、瘧疾[2]。炒檳榔與焦檳榔功用相似,長於消食導滯[2]。用於食積不消,痢疾裏急後重[2]。但炒檳榔較檳榔作用稍強,而克伐正氣的作用也略強於焦檳榔,壹般身體素質稍強者可選用炒檳榔,身體素質較差者應選用焦檳榔[2]。
《中華人民***和國藥典》(2010年版)記載有此中藥的藥典標準。
4 拉丁名Semen Arecae(拉)(《中醫藥學名詞(2004)》)
5 英文名areca seed(《中醫藥學名詞(2004)》)
6 檳榔的別名榔玉、賓門、橄欖子、青仔、國馬。
大腹子、榔玉[3]。
7 檳榔的處方用名檳榔、大白、焦檳榔、檳榔炭[2]。
8 來源中藥檳榔為棕櫚科植物檳榔Areca catechu L.的幹燥成熟種子[2]。
檳榔為棕櫚科植物檳榔Areca catechu L.的種子[3]。
9 原植物形態檳榔為常綠喬木,高達17m或更高,幹直立,不分枝。葉長1.3~2m,羽狀全裂,裂片線形或線狀披針形,長30~70cm,先端呈不規則分裂;柄呈三棱形,具長葉鞘。花單性同株;肉穗花序生於葉束下,多分枝,成圓錐形,基部有黃綠色佛焰苞;雄花小而多,生於分枝上部;雌花較大而少,著生於總軸或分枝基部,子房上位,1室。堅果卵菜,紅色,有宿存花萼及花瓣。花期3~8月,果期11月~次年5月。
常栽培在陽光較充足的林間或林邊。
10 產地檳榔主產海南;福建、臺灣、廣西及雲南有栽培[3]。
檳榔主產於海南,廣西、雲南、福建、臺灣有栽培。
11 采收與初加工春末至秋初采收成熟果實,用水煮後,幹燥,除去果皮,取出種子,幹燥。
12 生藥性狀檳榔呈扁球形或圓錐形,高1.5~3.5cm,底部直徑1.5~3cm。表面淡黃棕色或淡紅棕色,具稍凹下的網狀溝紋,底部中心有圓形凹陷的珠孔,其旁有1明顯疤痕狀種臍。質堅硬,不易破碎,斷面可見棕色種皮與白色胚乳相間的大理石樣花紋。氣微,味澀、微苦。(《中華人民***和國藥典》(2010年版))
13 檳榔的炮制南北朝劉宋時期有“凡使,先以刀刮去底,細切”(《雷公炮炙論》)[2]。
唐代有“搗末服”及煮熟蒸幹後用(《新修本草》)[2]。
宋代炮制方法較多[2]。有炒(《太平聖惠方》)、炮(《博濟方》)、燒灰存性(《旅舍備要方》)、面裹煨、吳茱萸炒(《小兒衛生總微方論》)、火煆(《類編朱氏集驗醫方》)等多種炮制方法[2]。
明代基本沿用宋代的炮制方法,並增加了麩炒法(《普濟方》)[2]。
清代有醋制(《本草述》)、童便洗曬(《幼幼集成》)、酒浸(《葉天士秘方大全》)等法[2]。
現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炒黃、炒焦等[2]。
13.1 檳榔的炮制方法 13.1.1 檳榔取原藥材,除去雜質,用水浸泡3~5天,撈出,置容器內,經常淋水,潤透,切薄片,幹燥,篩去碎屑[2]。
13.1.2 炒檳榔取檳榔片,置炒制容器內,用文火加熱,炒至微黃色,取出晾涼,篩去碎屑[2]。
13.1.3 焦檳榔取檳榔片,置炒制容器內,用中火加熱,炒至焦黃色,取出晾涼,篩去碎屑[2]。
13.2 成品性狀檳榔為類圓形薄片[2]。表面呈棕、白色相間的大理石樣花紋[2]。周邊淡黃棕色或淡紅棕色[2]。質堅脆易碎[2]。氣微,味澀微苦[2]。
炒檳榔表面呈淺黃色[2]。
焦檳榔表面焦黃色[2]。
13.3 炮制作用檳榔生品力峻,常用於治絳蟲、姜片蟲、蛔蟲及水腫、腳氣、瘧疾[2]。如治積腹痛,大便秘結的萬應丸(《醫學正傳》);治水腫實證的疏鑿飲子(《嚴氏濟生方》);治腳氣腫痛的雞鳴散(《證治準繩》);治瘧疾的截瘧七寶飲(《楊氏家藏方》)[2]。
炒後可緩和藥性,以免克伐太過而耗傷正氣,並能減少服後惡心、腹瀉、腹痛的副作用[2]。炒檳榔與焦檳榔功用相似,長於消食導滯[2]。用於食積不消,痢疾裏急後重[2]。但炒檳榔較檳榔作用稍強,而克伐正氣的作用也略強於焦檳榔,壹般身體素質稍強者可選用炒檳榔,身體素質較差者應選用焦檳榔[2]。如治飲食停滯、腹中脹痛的開胸順氣丸(《中成藥制劑手冊》)[2]。
13.4 炮制研究檳榔含生物堿、鞣質、脂肪油及檳榔紅色素、氨基酸等[2]。生物堿主要為檳榔堿,其余有檳榔次堿、去甲基檳榔次堿、去甲基檳榔堿、檳榔副堿、高檳榔堿等[2]。
13.4.1 對化學成分的影響各炮制方法對化學成分的影響多以檳榔堿及醚溶性生物堿為指標[2]。檳榔經浸泡後切片,醚溶性生物堿損失很大;在水浸泡過程中,其生物堿含量,換水比不換水的方法損失大[2]。加熱對檳榔的成分也有影響,采用薄層掃描法對檳榔的生品、炒黃品、炒焦品、炒炭品中檳榔堿進行含量測定,結果是隨著受熱時間的增加,檳榔堿的含量逐漸降低[2]。檳榔飲片的幹燥方法對生物堿含量也有影響[2]。切片後曝幹其生物堿損失比陰幹大得多,曬幹也比陰幹的含量低,烘幹則與陰幹含量接近[2]。
13.4.2 工藝研究(1)檳榔質地堅硬,傳統方法加工飲片,浸泡時間長(夏季7天,冬季40天),有效成分流失,甚至腐爛,影響飲片質量[2]。采用減壓冷浸軟化方法,結果表明,該法能提高軟化效率,縮短浸泡時間,保證飲片質量[2]。
(2)比較檳榔傳統浸潤法、減壓冷浸法、粉碎顆粒法、減壓蒸汽燜潤法[2]。結果表明,減壓蒸汽燜潤法,檳榔堿損失少,軟化時間短[2]。
(3)比較冷浸法、熱浸法、蒸制法、軋碎法制備的檳榔飲片,結果表明:蒸制法和軋碎法薄層層析比冷浸法和熱浸法多壹個斑點;通過水溶性浸出物及醚溶性生物堿測定,證明蒸法切片較理想,煎出效果亦佳,且飲片平整光滑,外觀美觀,容易幹燥[2]。
(4)正交設計法篩選最佳軟化切制工藝,最佳工藝為先減壓後加水,25℃~26℃水浸泡,切0.5mm以下極薄片,陰幹[2]。
(5)對檳榔不同工藝炮制品(清炒、炒焦、微波炮制)中醚溶性生物堿、鞣質、脂肪類成分進行了測定,對小鼠急性毒性進行了比較[2]。結果微波炮制的檳榔與炒品、焦品相比,檳榔堿的損失最少,其他各類成分含量最高,炮制過程中藥材無損失,收得率最高[2]。同時與生品比較,各炮制品毒性都有所降低,各炮制品之間無明顯差異[2]。微波法炮制檳榔是通過藥材本身水分子間的振動產生熱能而達到炮制目的,該法炮制時應用的溫度低,工藝簡單,操作方便,無汙染,藥材損失少,藥材炮制程度均勻壹致,飲片完整美觀,有效地解決了加熱溫度高引起檳榔堿大量損失的問題[2]。
13.5 貯存方法貯幹燥容器內,密閉,置通風幹燥處[2]。
14 性味歸經檳榔味苦、辛,溫;歸胃、大腸經。(《中華人民***和國藥典》(2010年版))
檳榔味苦、辛,性溫;歸胃、大腸經[2]。
檳榔味苦、辛,性溫;入脾、胃、大腸經[3]。
15 檳榔的功效與主治檳榔具有殺蟲,消積,行氣,利水,截瘧的功效。用於絳蟲病、蛔蟲病、姜片蟲病,蟲積腹痛,積滯瀉痢,裏急後重,水腫腳氣,瘧疾。(《中華人民***和國藥典》(2010年版))
檳榔具有殺蟲,破積,下氣,行水的功效[3]:
檳榔治絳蟲病,姜片蟲病,蛔蟲病,蟯蟲病,食積氣滯,痢疾,瘧疾,水腫,腳氣,乳糜尿[3]。
近年試用檳榔治療幽門螺桿菌感染[3]。
檳榔生品力峻,常用於治絳蟲、姜片蟲、蛔蟲及水腫、腳氣、瘧疾[2]。如治積腹痛,大便秘結的萬應丸(《醫學正傳》);治水腫實證的疏鑿飲子(《嚴氏濟生方》);治腳氣腫痛的雞鳴散(《證治準繩》);治瘧疾的截瘧七寶飲(《楊氏家藏方》)[2]。
炒檳榔與焦檳榔功用相似,長於消食導滯[2]。用於食積不消,痢疾裏急後重[2]。但炒檳榔較檳榔作用稍強,而克伐正氣的作用也略強於焦檳榔,壹般身體素質稍強者可選用炒檳榔,身體素質較差者應選用焦檳榔[2]。如治飲食停滯、腹中脹痛的開胸順氣丸(《中成藥制劑手冊》)[2]。
16 檳榔的用法用量煎服,4.5~9g[3]。
單用檳榔殺蟲,用量可增至30~50g[3]。
17 檳榔的化學成分檳榔含檳榔堿(arecoline)、檳榔次堿(arecaine)、去甲檳榔堿(guvacoline)、去甲檳榔次堿(guvacine)、異去甲檳榔次堿(isoguvacine)等,並含鞣革、脂肪油。
檳榔含檳榔堿、檳榔次堿、檳榔副堿、縮合鞣質等[3]。還含甘露、兒茶精、多種原矢車菊素的二、三聚體、肉豆蔻酸、月桂酸、脯氨酸等[3]。
18 檳榔的藥理作用檳榔堿驅除豬肉絳蟲效果好,使全蟲各部都癱瘓[3]。
檳榔對牛肉絳蟲則僅能使頭部和未成熟節片完全癱瘓而對中段和後段影響不大,可與南瓜子合用[3]。
檳榔對姜片蟲亦有效[3]。
檳榔煎劑在體外對某些常見致病性皮膚真菌有壹定的抑制作用[3]。
檳榔堿尚有擬膽堿作用,可增強腸蠕動,縮小瞳孔[3]。
檳榔成分可抗高血壓[3]。
檳榔長期應用於動物,有誘變、促肝癌發生的作用[3]。
19 檳榔的藥典標準 19.1 品名檳榔
Binglang
ARECAE SEMEN
19.2 來源本品為棕櫚科植物檳榔Areca catechu L.的幹燥成熟種子。春末至秋初采收成熟果實,用水煮後,幹燥,除去果皮,取出種子,幹燥。
19.3 性狀本品呈扁球形或圓錐形,高1.5~3.5cm,底部直徑1.5~3cm。表面淡黃棕色或淡紅棕色,具稍凹下的網狀溝紋,底部中心有圓形凹陷的珠孔,其旁有1明顯疤痕狀種臍。質堅硬,不易破碎,斷面可見棕色種皮與白色胚乳相間的大理石樣花紋。氣微,味澀、微苦。
19.4 鑒別(1)本品橫切面:種皮組織分內、外層,外層為數列切向延長的扁平石細胞,內含紅棕色物,石細胞形狀、大小不壹,常有細胞間隙;內層為數列薄壁細胞,含棕紅色物,並散有少數維管束。外胚乳較狹窄,種皮內層與外胚乳常插入內胚乳中,形成錯入組織;內胚乳細胞白色,多角形,壁厚,紋孔大,含油滴及糊粉粒。
(2)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醚50ml,再加碳酸鹽緩沖液(取碳酸鈉1.91g和碳酸氫鈉0.56g,加水使溶解成100ml,即得)5ml,放置30分鐘,時時振搖,加熱回流30分鐘,分取乙醚液,揮幹,殘渣加甲醇1ml使溶解,置具塞離心管中,靜置1小時,離心,取上清液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檳榔對照藥材1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再取氫溴酸檳榔堿對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5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B)試驗,吸取上述三種溶液各5μl,分別點於同壹矽膠G薄層板上,以環己烷-乙酸乙酯-濃氨試液(7.5:7.5:0.2)為展開劑,置氨蒸氣預飽和的展開缸內,展開,取出,晾幹,置碘蒸氣中熏至斑點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和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斑點。
19.5 檢查 19.5.1 水分不得過10.0%(附錄Ⅸ?H壹法)。
19.6 含量測定照高效液相色譜法(附錄VI? D)測定。
19.6.1 色譜條件與系統適用性試驗以強陽離子交換鍵合矽膠為填充劑(SCX強陽離子交換樹脂柱);以乙腈磷酸溶液(2→1000,濃氨試液調節PH值至3.8)(55:45)為流動相;檢測波長為215nm。理論板數按檳榔堿峰計算應不低於3000。
19.6.2 對照品溶液的制備取氫溴酸檳榔堿對照品適量,精密稱定,加流動相制成每1ml含0.1mg的溶液,即得(檳榔堿重量氫溴酸檳榔堿重量/1.5214)。
19.6.3 供試品溶液的制備取本品粉末(過五號篩)約0.3g,精密稱定,置具塞錐形瓶中,加乙醚50ml,再加碳酸鹽緩沖液(取碳酸鈉1.91g和碳酸氫鈉0.56g,加水使溶解成100ml,即得)3ml,放置30分鐘,時時振搖;加熱回流30分鐘,分取乙醚液,加入盛有磷酸溶液(5→1000)1ml的蒸發皿中;殘渣加乙醚加熱回流提取2次(30ml、20ml),每次15分鐘,合並乙醚液置同壹蒸發皿中,揮去乙醚,殘渣加50%乙腈溶液溶解,轉移至25ml量瓶中,加50%乙腈至刻度;搖勻,濾過,取續濾液,即得。
19.6.4 測定法分別精密吸取對照品溶液與供試品溶液各10ul,註入液相色譜儀,測定,即得。
本品按幹燥品計算,含檳榔堿(C8H13NO2),不得少於0.20%。
19.7 飲片 19.7.1 炮制 19.7.1.1 檳榔除去雜質,浸泡,潤透,切薄片,陰幹。
本品呈類圓形的薄片。切面可見棕色種皮與白色胚乳相間的大理石樣花紋。氣微,味澀、微苦。
19.7.1.1.1 鑒別(1)本品粉末紅棕色至棕色。內胚乳細胞極多,多破碎,完整者呈不規則多角形或類方形,直徑56~112um,紋孔較多,甚大,類圓形或矩圓形,外胚乳細胞呈類方形、類多角形或作長條狀,胞腔內大多數充滿紅棕色至深棕色物。種皮石細胞呈紡鐘形,多角形或長條形,淡黃棕色。紋孔少數,裂縫狀,有的胞腔內充滿紅棕色物。
19.7.1.1.2 鑒別(2)同藥材。
同藥材。
19.7.1.2 炒檳榔取檳榔片,照清炒法(附錄Ⅱ?D)炒至微黃色。
本品形如檳榔片,表面微黃色,可見大理石樣花紋。
19.7.1.2.1 鑒別(1)同檳榔片
19.7.1.2.2 鑒別(2)同藥材。
同藥材。
19.7.2 性味與歸經苦、辛,溫。歸胃、大腸經。
19.7.3 功能與主治殺蟲,消積,行氣,利水,截瘧。用於絳蟲病、蛔蟲病、姜片蟲病,蟲積腹痛,積滯瀉痢,裏急後重,水腫腳氣,瘧疾。
19.7.4 用法與用量3~10g;驅絳蟲、姜片蟲30~60g。
19.7.5 貯藏置通風幹燥處,防蛀。
19.8 出處《中華人民***和國藥典》2010年版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