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中藥材 - 花容天下中的唯美的寫景段落

花容天下中的唯美的寫景段落

相信我吧

白色的牡丹花;珍重妳自己

牡丹原產我國西北部,秦嶺和陜北山地多野生。在我國栽培歷史悠久,南北朝時已聲成為觀賞植物。唐時盛栽於長安,宋時稱洛陽為牡丹為天下第壹,故牡丹又名洛陽花。<<群芳譜>>中記載牡丹有180多種,有壹千五百多年的載培史。 牡丹為花中之王,有“國色天香”之稱。每年4-5月開花,朵大色艷,奇麗無比,有紅、黃、白、粉紫、墨、綠、藍等色。花多重瓣,姿豐典雅,花香襲人。我國人民把它作為富麗繁華之象征,稱之為“富貴花”、“百兩金”。早在唐代都城長安栽植和觀賞牡丹之況極盛,白居易詩曰“花開花落二十日,壹城之人皆若狂”。目前,除洛陽之外,以山東荷澤趙公社牡丹最盛,每逢4-5月間牡丹盛開之時,五彩繽紛,香艷各異,吸引著全國園藝工作者和無數國際遊人。 牡丹,是我國久負盛名的花卉,它雍容華貴,端妍富麗,是吉祥昌榮的象征。宋代的文豪歐陽修在《洛陽牡丹記》中曾寫道:“牡丹出丹州,延州,東出青州,南亦出越州,而出洛陽者,今為天下第壹。”可見牡丹早在我國黃河上下,大江南北,廣大地區,廣為栽培,深受我國廣大人民的喜愛。 自唐、宋以來千余年間,眾多的詩人、騷客,專家、學者,用詩、歌、賦,筆記、小說,圖象、花譜,從多方面記述了牡丹花絢麗多彩、國色天香的芳容,其中有些詩詞已是家喻戶曉膾炙人口。 牡丹不僅是名貴的觀賞花木,而且有較高有經濟價值。花可醇酒,根可入藥。它有根皮經過加工稱“牡丹皮,是名貴的中藥材,有瀉伏火、散淤血、止吐衄之效。 牡丹喜肥,適宜在涼爽氣候條件下生長,不耐嚴寒酷暑,耐旱怕積水,“築臺植牡丹”也就是說:牡丹栽植宜高不宜低,低則積水,積水爛根.

國花是壹個國家的象征,體現民族的精神,反映國人的情感和寄托。近日我國62名中國科學院、工程院院士近日聯合簽名發出倡議,呼籲盡快確定我國的國花,並提出將梅花、牡丹確定為“雙國花”的建議。(22日本報A10版)筆者不禁感到心悅,終於國花之事又壹次提上議程。

心悅的同時,筆者也有所疑惑,為何非要確定“雙國花”呢?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有關國花的各種主張紛紛呈現。主要有四種:壹是單壹國花,其中又分為擁梅花和擁牡丹的“兩派”;二是壹國兩花,原先主張單壹梅花的陳俊愉院士提出了“壹國兩花”的構想,即由梅花、牡丹同任國花;三是壹國四花,即以牡丹、荷花、菊花、梅花分司春夏秋冬四季;四是壹國五花,以“壹主四輔”五名花同為國花——牡丹為主國花,蘭(春)、荷(夏)、菊(秋)、梅(冬)為“中國四季名花”。國花未定的原因無非是中國人對中國文化的繼承發生了斷層下的兩難.但筆者認為壹年四季沒有常開的花,先為人知的,有代表性的才是做好的,故還是壹國壹花為牡丹為好。俗話說的好:壹山不容二虎,壹個國家不能有兩個名稱。

牡丹做為我國的國花當之無愧。先看它的象征意義,歷史上早有國色天香之說,它的雍容華貴在許多文學藝術作品中都有充分的表達。升華壹步可以喻意祖國的繁榮昌盛,較多地體現物質文明壹面,是物質文明的象征;牡丹乃華中之王,是精神的象征意味著民族的團結,國家的興旺

是壹種喜洋的氣氛。再說到品格,牡丹的品格不霸氣這與中國永遠不稱霸相壹致,也是多元化的,更能體現未來中國的多元化。從歷史源源來看:牡丹繁於大唐盛世,是盛世之花,花大色美,乃眾花之王,此時就家喻戶曉。清朝時有壹位親王到極樂寺觀賞牡丹,題匾曰:“國花寺”,可見遠在清朝,牡丹就己戴上國花的桂冠。中國民間歷來就以牡丹作為富貴吉祥的象征至今也是如此。牡丹無論從氣節、象征意義、歷史淵源還是從知曉程度做為我國國花當之無愧。

梅花與牡丹同為國花實在不妥。梅花繁於南宋末世,為感傷失意之花,花小而性孤,猶如落魄弱女,並且花期比較短只能早春開放,而牡丹可以人工控制花期,四季皆可開放,適應性廣,各地均可栽植,並且知曉程度遠遠高於梅花。現在很多人不願懸掛樹枝下垂的梅花畫,原因倒著的梅花有“倒黴”之說。

在網上筆者看到很多網友在關於“雙國花”的言論,在壹個很知名的網上調查顯示80%以上支持牡丹為國花。其中壹些網友提到就在民國時,就把梅花定為國花,但未付表決,所以民國國花壹說實在不成立,說直白了只不過是當時壹寫領導的壹相情願罷了。再說起毛澤東(我國開國先驅、革命領袖、人民的救世主,不得不考慮他老人家的意見)喜歡梅花,當時他老人家喜歡梅花那是可以理解的,因為我們國家當時正處在非常的事情,國民需要艱苦奮鬥的精神,梅花不屈不撓梅花不畏嚴寒的氣節在當時最能體現。但當時的梅花已經不能說明我們國家現在的情況,也有網友說:那種精神是要堅持的,壹個國家沒有了精神就好比沒有了靈魂,但是牡丹也是有氣節的哦!想當年,傳說,武則天在冬天,下令百花其放,其他花都迫於氣勢開放了,有壹種什麽花來著?拒絕開放,最後被逐出長安。終為世人贊賞,雖是壹個傳說,但足以說明牡丹的精神所在,氣節所在。古代有許多文人描寫梅花的詩文,但大多都是借喻世態炎涼,不適合作現在泱泱大國的國花。從歷史淵源來看從《詩經》牡丹進入詩歌,算起距今約3000年歷史,繁於大唐盛世,而梅花繁於南宋末。

說至此筆者不得不再說明壹下我的個人觀點:不是說其他國家兩個或多個國花不好,各有各的特點和國情,而對我國而言無論現在、還是將來確定國花非牡丹莫屬。

唯在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國家富強、統壹,民族繁榮、昌盛。

唐朝以來,牡丹被稱為富貴花,是財富、高貴的象征,就如人間帝王壹樣,所以被稱為花中之王。還有壹說是在百花仙子中,牡丹仙子是最出眾的,所以被人們尊重,這當然是傳說;武則天登基後壹次冬天在禦花園突然想看百花爭艷的場景,於是下了壹道命令,讓所有的花在壹個晚上都要綻放,結果所有的花都開了,唯獨牡丹不被其威力所逼迫,沒有開花,後人為了贊譽牡丹,稱其為花中之王。

牡丹在我國被譽為“國花”、“國色天香”、和“花中之王”,在世界上也負有盛名。

牡丹花,嬌艷多姿 ,雍容大方,富麗堂皇。自古以來引起許多騷人墨客的謳歌、贊美,是很自然的。據初步收集,歷代文人專寫牡丹的詩詞就有四百余首。其中,以唐、宋兩朝為最多,***壹百三十多人,二百七十余首。包括象王維、李白、李賀、韓愈、劉禹錫、白居易、溫庭筠、李商隱、歐陽修、蘇軾、黃庭堅、陸遊、辛棄疾等壹些很著名的詩人在內。僅蘇軾壹人,就有三十多首。金元明三代,六十余人,九十多首。清代,三十多人,五十余首。近代和當代文人,也寫了不少詠牡丹的詩。

唐朝殷文圭詩:

遲開都為讓群芳,貴地栽成對玉堂。

紅艷裊煙疑欲語,素華映月只聞香。

剪裁偏得東風意,淡薄似矜西子妝。

雅稱花中為首冠,年年長占斷春光。

李孝光的《牡丹》詩,頗能表達人們對牡丹的贊美之情:

富貴風流拔等倫,百花低首拜芳塵。

畫欄繡幄圍紅玉,雲錦霞裳涓翠茵。

天是有各能蓋世,國中無色可為鄰。

名花也自難培植,合費天工萬斛春。

徐夤在《郡庭惜牡丹》中,那對人生短暫、青春不駐的感嘆,更是動人:

斷腸東風落牡丹,為祥為瑞久留難。

青春不駐堪垂淚,紅艷已空猶倚欄。

盛世花魁——小品唐詩中的牡丹

“若教解語應傾城,任是無情也動人。”

——羅隱《牡丹詩》

相傳,唐明皇李隆基在太液池畔宴賞千葉白蓮,當參加宴會的群臣對著盛開的蓮花贊不絕口時,玄宗皇帝卻指著寵妃楊玉環說:“怎如我這解語花呢!”傳為壹段風流韻事,賞玩佳話。唐朝詩人羅隱借其意而反用之,以人喻花,極富詩情,《牡丹詩》中此聯成為詠牡丹的名句,歷來膾炙人口。

鮮花美人,互為比附,通觀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英國大博物學家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中說:“花是自然界最美麗的產物。”①花兒以其鮮艷靚麗的色彩,柔美多姿的形態,濃淡各異的馨香,常使人們將其與人間女子的陰柔之美聯系起來,而這種***性美的發現和認同,正是人花互喻的美學基石,並成為世界文學中屢屢運用的描摹手法。

然而,在世界歷史上,沒有哪個族群像中國古人那樣,對於花卉的贊賞,並不單單滿足於人花互喻的表象比擬,而是更進壹步,在審美觀照中,將花卉視為壹種高級的活物,是內蘊生命力和靈魂的生靈;在中國歷史上,也沒有哪個時代的人們像唐人壹樣,對花卉尤其是牡丹顯露出如此澎湃的激賞和熱情,從日常生活邏輯到文學思維各個層次,傳達著統壹而鮮明的美學好尚。

牡丹原產我國,是壹種比較耐寒的花木,南北各地均有分布,而為江淮流域的栽培最為適宜。吳中俗諺雲:“谷雨三朝看牡丹。”谷雨壹至,牡丹盛開。“洛花以谷雨為開候。”②因此牡丹亦別稱谷雨花。

牡丹作為花名的來歷眾說紛紜。晉人崔豹《古今註》稱:“芍藥有二種,有草芍藥,有木芍藥,木者花大而色深,俗呼為牡丹。”唐人段式成《蘆陵官下記》稱:“牡丹,前史無說處,微《謝康樂集》中言:‘竹間水際多牡丹。’”③故此,後人認為“牡丹初無名,依芍藥得名,故其初曰木芍藥。”④據此推論,南北朝時期牡丹已作為觀賞花卉進入人們視野。

牡丹成為名貴的觀賞花卉,始於隋朝盛於唐朝:高宗皇帝曾召宴群臣***賞雙頭牡丹;武則天下令移植河西精舍的牡丹佳品至內廷……帝王知遇、朝野推重,令牡丹的身價扶搖直上。《唐國補史》載:“京城貴遊尚牡丹三十余年矣。每暮春,車馬若狂,以不耽玩為恥……”。大和、開成間,唐文宗探問京城中誰為詠牡丹第壹,左右答曰,中書舍人李正封。其牡丹詩有“國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句,傳頌壹時,是以牡丹又有了“國色天香”美譽。“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劉禹錫《賞牡丹》)在唐代牡丹就已被推崇到"國花"的地位,以其國色天香贏得唐代人的喜愛。

“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⑤在詩人們的筆下,牡丹花的千種神態,萬般風姿,壹寫盡然。據不完全統計,僅《全唐詩》中就收錄了五十多位作家的壹百多首吟詠牡丹的詩歌。這些詩歌在思想性和藝術性上都有很高的成就,豐富和發展了我國的詠物詩創作。

開元中,皇宮內興慶池東沈香閣前牡丹盛開,玄宗與楊玉環乘夜遊玩,詔翰林學士李白賦詩助興,遂成千古絕唱《清平調》三章: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

壹枝紅艷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

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

名花傾國兩相歡,常得君王帶笑看。

解釋春風無限恨,沈香亭北倚欄桿。

這組詩壹***寫了三首,其中第壹首最為出色。而這其中最令人拍案叫絕的又是壹開始的“雲想衣裳花想容”。所有立意、構思都是從這壹句實際逐漸展開的。句中兩個“想”字,化實為虛,虛實結合,把唐玄宗此時最為得意的“名花”與“愛妃”非常巧妙地聯系起來,天上那多姿的彩雲,猶如貴妃翩翩的霓裳,而眼前嬌艷無比的牡丹,恰似貴妃的花容月貌,盛開的牡丹和美艷的妃子,正所謂是“國色天香”,就這樣被李白輕而易舉地用短短的七個字,壹行詩天衣無縫地聯系在壹起,真是遐想聯翩,妙不可言。

我個人非常地推崇李白,我以為李白對於漢語文學的意義甚至超越了莎士比亞對於英語文學的意義:李白是曠古爍今的偉大詩才,更有光耀千古的偉大心靈。

李白就是盛唐的標記,是中國傳統文化和精神中最具有創造力和振奮度的壹面旗幟。以李白為代表的盛唐詩人的心靈至少在三個向度上極為活躍地敞開著:壹是通向生命自身的縱深度,二是面向人生現實的宏闊度,三是走向自然大化的廣遠度。全方位的敞開造就了宏闊博大而又豐富敏銳的心靈空間,積極健康的心態又為詩人心靈與視野中的意識和存在照進明朗的亮色,故可以說盛唐詩人的心靈敞而且亮.盛唐詩歌的文本與意指對象之間融合無間地敞開著,透徹玲瓏的文本使敞亮的心靈得到了敞亮的表現。

誠然,我認為牡丹的氣質最能夠代表盛唐氣象,但是縱觀詩史長河,盛唐之後吟詠牡丹的詩篇汗牛充棟,佳作亦是層出不窮,這在某種程度上與其說是詩歌詠物傳統的繼承,毋寧說是時人對於牡丹審美的再發現。中唐詩人首推白居易,其中壹篇《牡丹芳》:

牡丹芳,牡丹芳,黃金蕊綻紅玉房。

千片赤英霞燦燦,百枝絳點燈煌煌。

照地初開錦繡緞,當風不結蘭麝囊。

仙人琪樹白無色,王母桃花小不香。

宿露輕盈泛紫艷,朝陽照耀生紅光。

紅紫二色間深淺,向背萬態隨低昂。

映葉多情隱羞面,臥叢無力含醉妝。

低嬌笑容疑掩口,凝思怨人如斷腸。

濃姿貴彩信奇絕,雜卉亂花無比方。

石竹金錢何細碎,芙蓉芍藥苦尋常。

在白居易的筆下,詩人描寫牡丹時,並不是單壹的采用某壹種藝術手法,而是綜合性地多樣化地把各種藝術手法融合在壹起,多方面、多側面地狀摹出牡丹的美麗,極盡體物之妙,借以傳達詩人心中的思想感情。豐富的想象,大膽的誇張,巧妙的擬人等等:豐富的想象要通過大膽的誇張,巧妙的擬人來達到,而大膽的誇張中又包含著巧妙的擬人,巧妙的擬人中也包含著大膽的誇張,它們之間幾乎是不可分的。融各種藝術手法於壹爐,使這首詩猶如壹幅國畫,工筆之處細膩,寫意之處馳騁,把牡丹花的豐姿神韻韻,盡行托出,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

但是詩人並沒有完全陶醉在牡丹花的美妙之中,他透過牡丹繁盛的表面現象,敏銳地發現其背後隱藏著的社會問題,通過詩歌表達了他對勞動人民困苦生活的同情、對社會黑暗現狀的沈痛思考。《秦中吟》之十《買花》:

帝城春欲暮,喧喧車馬度。***道牡丹時,相隨買花去。

貴賤無常價,酬直看花數。灼灼百朵紅,戔戔五束素。

上張幄幕庇,旁織巴籬護。水灑復泥封,移來色如故。

有壹田舍翁,偶來買花處。低頭獨長嘆,此嘆無人喻。

壹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 ……………

唐代五十多位吟詠牡丹詩歌的作者,大多屬於中唐以後的詩人。以白居易為代表的詩人群體,在唐朝中後期社會矛盾日趨勢尖銳復雜的形勢下,在新樂府運動的影響下,繼承了由《詩經》《楚辭》發展而來的詠物詩的優良傳統,在創作中表現出現實主義的傾向。與盛唐對於牡丹贊美迥異,中唐詩人更多的是通過面向社會底層群體的創作,在自己的作品中表達對於社會黑暗的鞭撻和斥責,自然也有壹股無奈和懊喪流露在字裏行間。此處的牡丹不再是“國色天香”,千嬌百媚的奇賞,這在某種程度上標誌著盛唐精神的衰落無可挽回,同時也挖掘到了牡丹描寫的另外壹面。縱然無法重拾盛唐氣象,詩人們手中厚重的詩篇、沈郁的感情,對於社會發自肺腑的責任和道義感,仍然在詩歌歷史上煥發著人性永恒的光芒。

對於牡丹的歌詠,到了晚唐湧現出另壹批詩人。唐人吟詠牡丹之作,在藝術上還有很多特色,晚唐詩人表現的手法與內容截然不同於盛唐的氣魄和中唐的悲重,詩歌轉而成為個人感情的寄托和表達。這固然與晚唐時代的壹些代表詩人的個人性格聯系密切,更是唐王朝從開元盛世的巔峰陡然跌落到淋漓亂世的時代背景,是詩人或被迫或自願地退回內心世界的必然。

在我搜集整理材料的過程中,我發現與牡丹最具淵源的既非李白,亦非樂天,而是唐代另壹位個性頗具的奇才:李商隱。幾乎與所有偉大詩人壹樣,李商隱壹生命運曲折起伏,從詩人吟詠牡丹的眾多詩歌中,草蛇灰線之間,傳達出詩人在不同時期的境遇與心情,亦是對於牡丹另壹種解讀。

李商隱十七歲就以文才受到令狐楚的賞識,被聘請到令狐楚的幕府裏作官,受到令狐楚的指點,學習做奏章。這個時候李商隱正是人生得意,風華正茂。當他看到盛開的牡丹,想到令狐楚對他的栽培,揮筆寫下了壹首七律《牡丹》詩:

綿幃初卷衛夫人,繡被猶堆越鄂君。

垂手亂翻雕玉佩,折腰爭舞郁金裙。

石家蠟燭何曾剪,荀令香爐可待熏。

我是夢中傳彩筆,欲書花葉寄朝雲。

詩人起筆以典故,首句用孔子見南子的典故,《典略》:“夫人在錦幃中,孔子北面秘首,夫人自幃中再拜,環佩之事然。”次句用鄂君泛舟的典故,《說苑》:“鄂君乃揄修袂,行而擁之,舉繡被而復之。”從盛開的牡丹聯想到這些歷史典故,又以這些歷史典故中的人物來表現綠葉叢中嬌艷的牡丹所給人的印象,顯示出牡丹的韻致引起讀者美麗的遐思。何焯評:“非牡丹不足以當之,起聯生氣湧出。” ⑥頷聯把牡丹比喻成善舞的女子,在舞動時壹剎那垂手觸動玉佩,在壹轉身時飄起長裙。⑦這兩句描摹了牡丹在春風中枝葉搖曳的情景,十分生動。詩的頸聯借《世說新語》所記石倫用蠟燭為炊之事,描寫牡丹開放時的光采和芳香,給人的感受很強烈。詩的尾聯用江淹夢中得五筆和巫山神女的典故,托化出令獵狐楚對他的器重和栽培,以及他自己對令狐楚心懷的感激之情,抒發了詩人蕩漾的春心,使牡丹平添了無限嫵媚。這首詩的好處就在於發展了用事的枝了,把死典用活了,豐富了構思和詩的表現力,顯示出李商隱的才華。

不久李德裕黨人河陽節度使王茂元因愛李商隱的才華,任為書記,並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他。從此李商隱就在黨派爭鬥的夾縫中過日子。唐文宗開成三年的暮春時節,李商隱在長安應試博學鴻詞科落第,由長安動身回徑原,途經回中,(今甘肅固原增內)住在逆旅,恰遇苦雨天氣,院子裏的牡丹剛剛綻苞,就被壹陣狂風疾雨打落。詩人回想往事,觸景生情,借牡丹以寄慨身世,寫下了著名的《回中牡丹為雨所敗二首》。

其壹

下苑他年未可追,西州今日忽相期。

水亭暮雨寒猶在,羅薦春香暖不知。

舞蝶殷勤收落蕊,佳人惆悵臥遙幃。

章臺街裏芳菲伴,且問宮腰捐幾枝。

回想當年京城賞花,而今卻在這裏"忽相期",水亭暮雨,微寒猶在,那被雨打敗的牡丹實在令人可惜。詩人借牡丹作比,由自己的淪落想到失意的親朋,因小見大,寄托遙深。

其二

浪笑榴花不及春,先期零落更悉人。

玉盤迸淚傷心數,錦瑟驚弦破夢頻。

萬裏重陰非舊圊,壹年生意屬流塵。

前溪舞罷君回顧,並覺今朝粉態新。

這首詩從自己的原已淪落,寫到自己被人排擠。詩的壹開頭就撇開牡丹,先寫榴花。因為榴花晚開,趕不上春天,有人便莫明其妙地笑它,豈知早開早落,更覺悉人。三句寫花含雨,四句寫雨打花,希望成空之意,這是多麽悉楚!而牡丹即為雨所敗,萬裏陰霾,頓非舊圊,壹春生氣,蕩滌全無。這幾句從牡丹的零落寫到整個人事的變化,把愁人之愁推向頂峰,到詩的結尾又出以反筆,謂他日雨過,牡丹落盡,回想今朝,雨中粉態,尚覺新艷動人,言外之意就是今天的零落還算什麽,他年的摧殘將遠甚於今日。全詩詠物亦即言誌,寫景亦即抒情,從中我們不難窺見詩人在遭受政治打擊以後內心的無限惆賬。

描繪過牡丹奇賞的大詩人還有眾多,但是我下面截取的確是唐代樂伎薛濤的詩作《牡丹》:

去春零落暮春時,淚濕紅箋忽別離。

常恐便同巫峽散,因何重有武陵期?

傳情每向馨香得,不語還應彼此知。

只欲欄邊安枕席,夜深閑***說相思。

詩人將牡丹比作別後重逢的情人,傾訴著綿綿不斷的情思:不語還應彼此知——為什麽呢?因為傳情每向馨香得!“傳情”“彼此知”,把人花同感、相思恨苦的詩情底蘊勾勒出來。女詩人獨特的審美傾向在詩作中展露無疑。無怪乎宋人趙時庚感慨:“凡盈窮壤者皆物也,不以草木之微、昆蟲之細而必欲各遂其性者,則在乎人因其氣候而生全之者也。”中國的詩歌歷史上,女詩人群體自始至終都是壹道引人註目的特殊風景線,探究中國女性文學的前世今生固然應當從女性詩人入手,而女性詩歌傳達更多的確是超越於文學本身內容的豐富的含義。

牡丹為花中翹楚,唐詩為詩史巔峰,二者在歷史中的相遇決非偶然:正是唐人的時代精神,造就了牡丹的艷冠群芳、雍容華貴的氣質。

唐人吟詠牡丹的詩歌,對後世產生很大影響。唐以後描寫牡丹的作品日見繁多,引起了歷代作家的極大興趣,成為我國詠物詩中的壹個重要方面,甚至還發展到別的藝術領域,當詞興盛起來,宋朝前後的牡丹也成為詞的吟詠對象。再往後的曲、戲劇、小說等文藝體裁也都出現壹些描寫牡丹的作品,同時還產生了許多趣聞、軼事,民間傳說,神話故事等等。唐人吟詠牡丹詩歌所創造出來的藝術美,加深和影響了我國人民對牡丹的喜愛。

  • 上一篇:大八大醫中醫
  • 下一篇:小兒壹直咳嗽怎麽辦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