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中藥材 - 連江縣社會

連江縣社會

新中國成立後,國家、集體和個人在縣城修建了大量房屋,更新了城市基礎設施。特別是1984以來,在縣城整體規劃的指導下,他們進入了建房高峰期,用地更加合理,布局更加科學。隨著全縣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綜合實力不斷增強,基礎設施日臻完善,城鄉面貌大為改觀,人民群眾得到了更多實惠。連江對外聯系增至5個,步入“高鐵時代”,成為福州規劃都市圈的組成部分。縣城建成區面積從2000年的5.8平方公裏擴大到2065,438+03平方公裏,規劃面積達到27平方公裏,縣城園區面積從2000年的5000平方米擴大到2065,438+00年的65,438+020平方米。

“十壹五”期間,我們將努力建設具有活力、生態型、濱江景觀特色的宜居城市。堅持“自東向南沿江開發”的城市發展戰略,進壹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完善全市縣域服務中心功能。中心城市形象明顯改觀,城市框架有效拉開,城市功能進壹步完善,新壹輪城市總體規劃修編完成。人民廣場、蔣斌公園、玉泉山公園、“五個中心”、廉江火車站、站前廣場投入使用,馬祖路、文筆東路、晉安路等新區路網基本建成。改善和完善園林景觀、自來水管網、亮綠工程等市政設施。,以路網的不斷延伸打開城市框架,提高公眾的服務水平,不斷改善和提升城市品位。

“十二五”期間,縣域中心城市建設將進壹步加快。對接福州城市總體規劃,加強縣城中心城市規劃,科學整合鳳城、鰲江、江南資源,有序推進向浦口、戴東擴展,完善城市發展、基礎設施、產業布局等各項發展規劃,提高城市產業水平、人口承載能力和輻射能力,增強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帶動作用。加強中心城區管理,推動沿江地區由東向南發展,加快建設壹批城市主幹路網,按照“統壹規劃、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綜合開發、配套建設”的思路,紮實推進馮丹東西路四期、文筆路、北江濱東西路、南澳江路、趙輝路、南江濱路、鰲江路等工程建設,提升城市品位。廉江的風土人情淳樸而獨特。傳承文明的節日習俗、濃郁的地域生活習俗、源遠流長的生產習俗、獨具特色的生活習俗、匯聚人文細節的交往習俗,* * *同構成為廉江風俗人情的基本內容。

主題

這個縣的主食以大米和紅薯為主,小麥和豆類混雜。沿海地區以紅薯為主,混以大米、小麥、豆類,早餐大多是稀飯,午餐和晚餐是幹米飯。農忙季節,三餐都是幹飯,中午和下午前加壹頓。在捕魚季節,沿海漁民喜歡吃糯米或大米和紅薯粥,並在家裏喝葡萄酒。副食主要包括:各種蔬菜、豆制品、肉、蛋、海鮮。調料有花生油、茶油、植物油、豬油、醬、魚露(蝦油)、糖、醋、酒、鹽等。新中國成立前,普通居民滿足於壹日三餐,只有在節假日或喜慶的場合才會殺雞鴨做幾個菜。新中國成立後,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主食以大米為主,配以面粉和復制品。改革開放後,城鄉居民收入日益增加,飲食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肉、蛋、水產品、乳制品逐漸增多,食物量逐漸減少。富裕家庭開始註重三餐的營養搭配。

當地小吃

連江縣有豐富多彩的小吃。主要有魚丸、扁肉(餛飩)、肉燕、肉面、拌面、牛雜、鹵味、油餅、麻蛋(麻球)、蠔油餅、鍋貼、炸芋頭、春卷、煎包等上百種。連江魚丸和面條壹直享譽海內外。魚丸,以鮮魚切碎後混入土豆粉為殼,瘦肉為餡,做成乒乓球大小的球,有彈性,香脆可口,暢銷福州及各縣。80年代後成為上海的搶手貨,席卷外灘。魚面,由鮮魚切碎和土豆粉攪拌而成,軟脆,常用於宴會。上世紀80年代後,藥膳小吃開始流行,將枸杞、當歸、桂圓等中草藥加入畜肉或魚肉中燉煮。

業余愛好

連江縣的人們壹直喜歡喝茶,當地的綠茶尤其受歡迎,清明茶和清明前采摘的錢明茶。20世紀70年代初,人們開始喝可樂、果汁等飲料。80年代以後,咖啡成為客人的頭等飲料,礦泉水成為時尚,但茶仍是主要飲料,尤其是中老年人。

縣城的人喜歡喝家釀的酒,以橙米黃酒為主,沿海夏天多喝紅薯煮的白酒。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啤酒消費量逐年增加,飲酒習慣也發生了變化。

衣服的款式

清朝和清朝以前,漢族男裝多為雙排扣衣服和絞襠褲。女裝上半部分偏,下半部分扭褲;只有殷代富紳和教師才穿長袍馬褂。衣服褲子多為手工編織的棉布和苧麻布,色調單壹,以藍色和黑色為主;少數人用絲、絹、緞等縫紉。畬族服飾獨具特色,男裝基本與漢族相似。只有裙擺和袖口被修剪;女子身著鳳裙,前襟、衣袖上有五色花朵,腰間系有流蘇的紅藍綢帶,腹部圍有方形繡花裙;穿著短褲,腿上裹著紅布。

民國時期,城鎮流行中山裝、學生裝、女式旗袍。面料有卡其布、斜紋、府綢、香紗、陰丹士林、廠布、呢子、嗶嘰;有幾個人開始用毛線織衣服和褲子。

1949到60年代初,除傳統款式外,新增加了列寧服、工作服、捷克衫、棉衣。“文革”期間,草綠色、黃色、灰色的軍便服、軍大衣在青年男女中很流行。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人們開始關註服裝的材料、顏色、款式和名牌。男女服裝千變萬化,色彩鮮艷多樣,有西裝、運動服、皮衣、雪衣、大衣、蝙蝠、牛仔褲、毛衣、兔毛毛衣、夾克、呢子大衣、新款旗袍等。褲子有喇叭褲、直筒褲、西褲、健身褲。裙子款式有;百褶裙、三角裙、背帶裙、背心裙、牛仔裙、超短裙等。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連衣裙很流行。各種服裝材料有:腈綸、羊毛、人造絲、人造革和真絲、皮革等。

鞋子款式

清末,男子穿圓形布鞋,農村普遍穿木屐,夏夜行走聲清脆。婦女穿圓形繡獸,老婦穿小腳尖頭繡花鞋,農民通常穿草鞋。民國初年,女子纏足被廢除,女青年不再穿繡花鞋。男人開始流行系帶運動鞋和雨靴,少數有錢人穿皮鞋。新中國成立後,鞋類款式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漸發生變化,有運動鞋、雨鞋、解放鞋、彈力鞋、皮鞋、塑料涼鞋、各種仿皮鞋等。旅遊鞋和登山鞋在20世紀80年代開始流行,但皮鞋和塑料涼鞋是最常見的。農民們在地裏幹活時開始穿長靴。

發型

清代漢族男子剃額頭,後腦勺留長辮子,紮頭,戴碗帽。未婚女子梅綺梳單個長辮子;已婚婦女戴著發髻。清朝末年,中國的革命派先剪了辮子,到了民國時期,壹般都是男人剪辮子。男士發型多為“藏青色”,戴軟呢帽。發型有齊腰長的雙辮和牛角辮。畬族婦女的發型很獨特:未婚的辮子,已婚的鳳冠(螺旋盤龍髻),頭發束著羊毛(老的用藍線,年輕的用紅線)。新中國成立之初,漢族青壯年男子頭發剪成“壹片式”和“三七開式”。流行戴解放帽或工程帽,老年人留平頭發型。戴上兜帽、猴帽和棉帽。老女人都戴著黑色天鵝絨帽子,把帽子挽成壹個圓髻。孩子們戴著兜帽。上世紀80年代,男性分頭,平頭,中青年女性多為齊耳短發,部分燙發。少數青年男女註意梳理港式、廣式發型。

寶石

新中國成立前,婦女佩戴銀簪、銀鎬、銀花銀耳排、銀手鐲、銀戒指、銀耳環。有錢的女人戴金戒指、金戒指和珍珠、瑪瑙手鐲、翡翠等首飾。畬族婦女喜歡插銀針,未婚婦女戴耳環,已婚婦女掛耳環。從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漢族婦女戴首飾已經不時興了。80後。女性再戴首飾是常有的事,也有男性戴首飾。

旅行者

清代以前,連江縣的水路運輸以木帆船和舢舨為主。民國時閩江、鰲江有摩托艇。徒步登陸。少數人坐在轎子或椅子上。新中國成立後,隨著交通運輸的發展,短途仍靠步行,長途多靠自行車、汽車、摩托艇、輪船。20世紀70年代。自行車很受歡迎,城市和農村的男男女女騎自行車上下班,去田裏幹活,去送化肥和小吃。20世紀80年代中期,摩托車作為壹種交通工具越來越受歡迎。後期人力三輪車充斥縣城,載人送貨,直達門口。很遠的地方坐車去福州或者馬尾,再坐車、火車、輪船、飛機去各個地方,非常方便。廉江的祖先從外地遷到廉江這片鐘靈的沃土上,世世代代繁衍生息。它們選擇鰲江流域和丹陽、廖燕、戴東、頭堡等地的河流兩岸的肥沃土地,群居生活。那時,人類已經進入母系氏族或父系氏族社會,開始磨石器,制作石鏃,制作弓箭,燒制粗糙的陶器器皿。

從縣內文化遺址普查中,已發現380多件石刀、斧、矛(古人研磨石屑制成的農具)、石鏃(即古人研磨石屑制成的箭的前部)、石圈、陶器和帶有方格紋、席紋、幾何紋、筐紋的化石標本,這些都是經過福建文物。這些文化遺址主要分布在鰲江、丹陽、廖燕、潘渡、戴東、頭堡等6個鎮的30個沿河村落的荒山禿嶺中。其中戴東鎮雲居山文化遺址面積最大,分布範圍約654.38+萬平方米,是連江先民最大的聚落。

古窯址

窯址是制作陶瓷器皿的生產場所。廉江早在南朝至宋代就開始發展陶瓷生產,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在宋元明清時期享譽海內外,是福建省四大窯系之壹。連江出產的陶瓷遠銷東南亞十幾個國家,澳大利亞國家博物館也收藏著龍江浦口龍窯出產的精美青瓷、白瓷、黑釉。

該縣以江南鄉的齊奎和古古窯、官阪的李唐窯、長隆鎮的真汝窯、頭堡鎮的官渡窯和浦口鎮的浦口窯而聞名。規模比較大的是齊奎村南山窯遺址,分布在五個山頭,面積4000多平方米,陶瓷遺址堆積層厚度達3米。從窯址收集的瓷器包括碗、碟、燈、瓶、罐和其他家用器皿,以及戒指、匣缽和墊子等窯具。陶瓷裝飾圖案有印花圖案、凹弦圖案、竹紋、花卉等。釉有青色和綠色兩種,經鑒定為南宋至元代的窯址。

浦口窯的位置在隆堯(隆堯:長3050米的磚窯竈。窯頭有爐口,窯尾有煙囪。坯體疊放在窯內,形似長蛇,古稱龍窯。)為主,* * *有36個窯子,號稱36個龍窯,哪壹個都有名。它們分布在浦口鎮公路兩側和現在中學所在地的十幾個山頭上,覆蓋範圍超過1平方公裏。是連江古瓷器生產數量最多、規模最大、品種最多樣的窯址。生產的陶瓷包括黑釉、灰、青花和彩瓷。工藝和風格獨特,花色品種不斷更新,器皿制作形式多樣化。除碗、杯、盤、燈外,還生產工藝要求高的長頸瓶、圓唇瓶、鼓形瓶等數十種花瓶產品,每個窯都有自己的格子。經鑒定為南宋至明代古窯址。浦口窯址和齊奎窯址都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中澳兩國專家在定海灣聯合進行水下考古,出土了數千件陶瓷。澳大利亞專家還實地考察了浦口隆堯。經分析考證,多為浦口隆堯所產。

古代沈船遺址

閩江口至黃岐灣海域,古稱甘棠港,是國內外船舶的主要航道。但由於古代沒有航標,海域暗礁密布,船只夜間經常觸礁沈沒。

據文物管理部門調查,在黃岐鎮長沙村西南1200m海域、程瀟鎮格沙村東南3500m、定海村250m海域,共發現古沈船遺址11處。沈船遺址先後發掘出陶碗、壺、碗、杯、罐、硯、鐵炮、銅矛等水下文物3000余件,經鑒定為宋元明清時期的沈船遺址。

1990年3月,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東南亞陶瓷研究中心研究員Clayder Clark、西澳大利亞海洋博物館考古部主任Jimmy Green、技術人員Robert Richard,與中國歷史博物館館長余、研究員和國家文物局文物處考古人員壹起,與福建省博物館、福州市博物館、連江縣文化局合作,帶領中國第壹代水下考古班11名學員,進駐該縣程瀟鎮定海村,在周邊300米海域進行了3個月的水下考古,在該海域查明了9處古代沈船遺址,從海底發掘出陶瓷器皿等文物2000余件和多件沈船,並拍攝了沈船和水下文物的分布位置,繪制了沈船和文物分布圖。中國和澳大利亞共同撰寫了壹篇連江縣定海水下考古的學術論文,於當年6月發表在《世界考古》雜誌上。

1975年,鰲江大皇宮出土壹只獨木舟,現藏福建省博物館。廉江文物豐富。從50年代到60年代,收集和挖掘了壹些文物。20世紀70年代後,開始有組織地收集和挖掘。到2005年,連江博物館已收藏文物4000余件,其中國家二、三級文物2000余件,居福州五區八縣之首。

文物包括石器、陶器、瓷器、金器、玉器、木雕、石雕、文具、貨幣、布帛、磚瓦、家譜和拓片。文物大多是從民間、寺廟、古墓、建築工地、水下沈船遺址收集或發掘的。

1993 3月,鳳城鎮玉山發掘宋代古墓1座,出土鐵牛、硯臺、石俑等文物97件。65438年6月至0997年6月,縣文物部門配合北京故宮博物院古陶瓷專家馮對浦口宋代古陶瓷窯址進行了考察鑒定,共收集古陶瓷標本100余件。1981五月,人們在鳳城北門建房挖地基時,發現了清道光二十年(1840)連江鑄造的兩門鐵炮。同年8月,在東湖鎮東塘村發掘出壹壇重達150kg的古錢幣,為珍貴文物。定海小學1987少先隊捐贈800余件宋代至清代陶瓷文物,學校設立文物展室作為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88年,縣文化館與福州市文管會合作,在程瀟鎮大城口村發掘了三座金代古墓,收集出土文物21件,其中陶瓷雞頭壺是壹件難得的文物。

1990年,定海村收“郭姓傅”(即明太祖賜壹個朱姓,故以“郭姓傅”為符號,如“郭姓傅”、“郭姓船”、“郭姓胡”。)1件銅矛被鑒定為民族英雄鄭成功的水師船上使用的小槍。它珍藏在連江縣博物館,其復制品在廈門鄭成功紀念館展出。古塔古橋是廉江的標誌性建築。

古塔:古塔主要有唐代的天奴嘉瑞光塔、元代雲居寺的普光塔、明代的帶燈鬥門塔等。

古橋:連江水陸交通便利,河流眾多,3公裏以上溪流多達73條。據縣誌記載,廉江有149座古橋,這些古橋隨歷史變遷,或毀於水火,或毀於戰亂,或被現代公路橋所取代。幸存的46座古橋中,宋代8座,元代2座,明代6座,清代19座,失傳年代12座。比較著名的有縣城的通濟橋、廖燕的朱功橋和官阪的塘邊橋。

  • 上一篇:哺乳期會出汗嗎?
  • 下一篇:魷魚幹怎麽泡?魷魚幹怎麽泡?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