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藥品查詢 - 淺談加強農村社會管理論文

淺談加強農村社會管理論文

當前,我國更加重視農村的發展,做好農村社會管理工作有助於我國更好地提高農村人民的生活水平。以下是筆者帶來的有關農村社會管理論文,歡迎閱讀參考!

農村社會管理論文壹:《如何加強農村社會保障管理》

1.我國農村社會保障的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農民的生活水平在大幅度的提高,農村的各項事業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但與現狀不相適應的是,我國農村社會保障管理相對落後,廣大農民壹直處在社會保障網絡之外,他們的生活狀況和生、老、病、死大都由個人和家庭負責,這種狀況的存在不利於國家深化農村改革和發展農村經濟,更不利於經濟社會的全面、城鄉的協調發展。

1.1 農村社會養老措施不理想

從社會保障支出來看,占總人口80%左右的農民社會保障支出費用比例僅為十分之壹,而占總人口20%的城鎮居民社會保障支出費用比例、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城鄉差距不斷擴大,其主要原因是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對農民養老問題,特別是貧困偏遠地區的農民養老問題重視不夠。1986 年以來,民政部積極探索解決農村養老保險問題。各地逐步開展了試點活動,雖然表面上看農村養老保險開展得很好,但實際上在實施過程中開展得並不理想,參保人數不夠多,實施不夠全面,經過多年的實施和運行,仍只有12%的農民參加了農村養老保險,還有88%的農民遊離在社會保障體系之外。

1.2 農村醫療保險制度不完善,覆蓋率低

雖然很多地區都在努力恢復合作醫療,但由於缺乏國家給予的經濟支持和有效的制度規範,恢復的效果並不理想。目前,我國農村地區的醫療保險覆蓋率很低,即使在新建農村合作醫療的高峰期,合作醫療人口數量也很少,覆蓋面不夠廣。此外,根據中國衛生部的調查,目前仍有86%的農民沒有任何社會醫療保險,看病時仍是自費。

從社會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的具體實施來看,大部分農民還遊離在社會保障網絡之外。

2.當前農村保障存在的問題

2.1 農村社會保障資金來源狹窄,覆蓋面小

我國農村社會保障資金來源不夠合理,沒有體現全社會的責任,在保險費的籌集上,堅持以個人納稅為主,集體補助為輔,國家給予政策扶持的原則。在這樣的規定下,國家的責任太小,對農村建設的投入太少,農民和貧困地區沒有經濟能力負擔得起社會保障資金。社會保障資金的獲得渠道也比較狹窄,城鎮的社會保障覆蓋面過大,與農村的社會保障,包括養老、合作醫療、低保、特困人員基本生活補助等社會救濟差距過大。

2.2 農村社會保障管理不夠科學

當前農村保障項目管理十分混亂,規模不科學、不規範,存在管理體制不合理、保障資金成本高、資金運作不合理等問題。農村社會的保障水平低還集中體現在保障基金的管理上,我國農村社會保障基金大多是從地方上征收、管理和使用,缺乏有效的監督和管理,導致我國農村基金的使用存在諸多風險。

2.3 農村社會保障缺乏法律制度的保障

從目前我國農村社會保障立法來看,存在很多問題。雖然過去我國農村社會保障有壹些法律法規和規定,但大多內容單壹、功能單壹、漏洞百出,沒有形成壹個有機合理的法律體系。到目前為止,我國還沒有專門的社會保障法律法規,只是在相關法律中可以找到壹些關於社會保障問題的規定,沒有完整的、可制定性強的方案。

3.

3.1 從實際出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因地制宜,平面展開

社會保障管理應從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入手,創造條件予以保障,分層次逐步開展。在經濟相對落後的貧困地區,要把社會保險和救濟工作有機統壹起來,支持貧困戶、特困戶參加社會保險,提高他們脫貧致富的能力。黨和國家逐步認識到農村是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的重中之重,近年來出臺了壹系列政策措施,逐步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以農民自願參加為主,大病為主,小病為輔,農民承擔壹部分費用,其余部分由國家或地區補助,從而建立起合作醫療基金,農民的醫療費用按比例報銷。自 2003 年在部分地區開始試點以來,全國農村基本實現了醫療保障。幾年來的試點工作已初見成效,有效地緩解了農民看病難、負擔重的問題。

3.2 全面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我國為保障貧困農民收入難以維持最基本生活水平而建立的壹項社會救濟制度。傳統的救助方式實施範圍面窄、覆蓋面低、標準低,難以保證救助對象的基本生活水平;保障工作的隨意性大,缺乏科學性和可實施性;救助方式臨時性救助較多。目前,我國農村貧困問題仍然十分嚴重,城鄉差距較大,如何解決這壹問題,建立完善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已成為人們關註的熱點問題。這就需要制定科學的保障標準,保證標準的有效性、合理性,能夠在解決農民的生活問題。

3.3 探索建立健全農村養老保險制度

受我國傳統文化的影響,農村的養老保障大多是由家庭來完成的。目前,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已達1.34億,超過我國總人口的10%,其中65歲以上的老年人已達1.1億,占我國總人口的8.5%。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日益突出,解決這壹問題也迫在眉睫。在市場經濟發展的今天,建立在自然經濟基礎上的家庭保障功能減弱,特別是計劃生育政策後,獨生子女家庭增多,年輕人的價值觀發生轉變,虐待老人的現象時有發生。因此,在解決農民的溫飽問題後,政府還應積極引導農民開展養老保障活動。

3.4 建立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體系和權威的社會保障組織

我國農村發展很不平衡,在同壹地區的村與村之間差別很大,收入水平也有很大的差異。單壹的農村社會保障很難滿足不同方面的需求。中國應建立以法律為基礎,以村級保障和家庭儲蓄保障為補充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建立由財政、民政、勞動等部門***參加的社會保障機構,負責農村社會保障工作。要增加農民的經濟收入,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減少對醫療和社會保障的需求。還要提高農民的社會保障意識,從心理上、價值取向上轉變,摒棄舊觀念。

4.結語

農村社會保障是關系到農民切身利益的社會熱點問題,幾年來,黨中央高度重視農村農民的生活狀況、社會保障問題,並按照城鄉統籌發展的宗旨進行不斷完善和改革,進壹步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管理體制,加大農村社會保障領域的財政投入,使農財政在農村社會保障方面的投入,使農民能夠享受到公***財政帶來的實惠,保證國家經濟發展的成果能夠惠及農民,解決農民的後顧之憂。因此,不斷加強和完善農村社會保障管理勢在必行。

農村社會管理論文2:《農村社會管理體制創新》

摘要:本文分析了農村社會管理體制創新的重要性,指出了當前農村社會管理存在的問題,並提出了創新農村社會管理體制的具體策略。

關鍵詞:農村管理;制度創新

壹、農村社會管理制度創新的重要性

1、社會進步的客觀要求

胡錦濤同誌指出: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是繼續抓住和用好我國發展重要戰略機遇期、黨和國家推進各項事業的必然要求,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是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提高黨的執政能力、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的必然要求,對於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實現黨和國家長治久安具有重大戰略意義。從社會發展和管理轉型的長遠趨勢看,社會自主性不斷增強,社會管理社會化是大勢所趨。這種趨勢需要不斷創新現行農村社會管理體制,進壹步加強農村社會事務管理。

2、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根本要求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壹項長期的系統工程,只有不斷加強農村社會管理體制創新,進壹步改善黨對農村的領導,才能實現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偉大目標。

3、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

在當前的市場經濟條件下,所有的個體都需要依靠社會來存在,這就要求政府職能從政治統治的角色轉變為社會綜合管理的角色。

二、當前農村社會管理存在的問題

1、農村社會非正式組織相對較少

目前,農村社會組織中,大部分農村地區都有社會基層管理組織,如醫療衛生機構、紅白理事會、婦女組織等相關組織,但文化娛樂組織、治安巡邏隊等相關非正式組織相對較少。

2、組織建設。

2、片面處理社會事務

農村社會事務中,雖然村民和村幹部能正確反映婚姻關系、家庭關系和鄰裏關系比較和諧,但出現問題後,大多數群眾壹般都是以非正式的方式解決問題,有的甚至沒有解決問題的辦法;另外,農村教育事業發展了,但目前的文體活動還比較少,還有很多工作要做。另外,農村教育發展了,但目前文體活動還比較少,還存在村民自發組織的狀態。

3、幹部沒有認識到創新農村社會管理體制的重要性

當前農村把發展經濟作為頭等大事來抓,認為農村管理體制是表面的東西,不如直接的經濟效益好,更能體現村幹部的政績。在這種潛意識的支配下,農村社會管理體制創新被擱置壹旁。

三、創新農村社會管理體制的具體策略

1、加強和完善農村社會管理格局,轉變村黨組織的基本職能

把黨支部直接管理生產和管理農村社會事務的職能,逐步轉變到社會關懷和各方利益協調者的軌道上來,淡化行政色彩,真正將社會、行政、經濟各方的政治任務各司其職。強化村民委員會的社會管理職能和服務職責,加強自身建設,提高服務社會的能力,支持農村非正式組織參與社會管理和公共****,發揮群眾參與社會管理的基礎性作用。

2、探索鄉村治理新模式,完善黨政主導的群眾權益保障機制

真正認真探索鄉村治理新模式,把農民自治管理權交給地方人大、其優勢不僅在於有效擴大了地方人大的民意基礎,強化了權力機關的權威,而且進壹步理順了權力體系內部錯綜復雜的關系,還在於將權力制

要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裏,把權力關進制度的 "籠子 "裏,把權力關進制度的 "籠子 "裏,把權力關進制度的 "籠子 "裏,把權力關進制度的 "籠子 "裏。

2、要進壹步加強和完善黨和政府主導的群眾權益保障機制,形成科學有效的利益協調機制、訴求表達機制、矛盾調處機制和權益保障機制,加強社會矛盾源頭治理,妥善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堅決糾正損害群眾利益的不正之風,切實維護群眾合法權益。

3、正確引導和規範農村非正式組織

要把基層農民群眾組織起來,引導和規範農村民間組織,壹方面要在制度上創新,為農村非正式組織提供法律保障,另壹方面也要積極鼓勵多種方式的農民組織發展,正確處理好正式組織和非正式組織的關系。正確處理好正式組織與非正式組織的關系,充分認識到加強農村非正式組織管理,既要促進和發展村民自治組織建設,扶持經濟合作組織,又要充分認識到農村剩余非正式組織的社會地位和影響力,對其社會功能和合理性進行深入研究,正確引導和規範農村非正式組織,實現農村社會秩序的整合和農村社區的發展。非正式組織,整合農村社會秩序,維護農村和諧穩定。

4、完善農村社會管理服務和公共****、保障體系

加強和完善農村管理和服務體系,把更多的人力、財力、物力向農村傾斜,努力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整合基層資源,加強基礎工作,強化農村社區的自治和服務功能,完善新型農村社區的管理和服務體系。加強和完善農村公共**** 保障體系,完善食品藥品安全監管機制,完善農村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完善突發公共**** 保障管理體制。

5、提升農村基層領導幹部素質

大力提升農村基層領導幹部素質,是創新農村社會管理體制創新的關鍵。壹是要著力提升基層農村幹部破解農村難題的基本素質和能力,這主要是圍繞發展的各項中心工作,將農民增收作為工作的重點,不斷破解農村社會管理體制中的新問題和新矛盾,並緊緊圍繞這壹點不斷提升領導幹部的基本素質和能力;二是要不斷提升因地制宜和分類指導的能力,農村社會管理體制創新,需要始終不變的,也是提升素質和能力。農村社會管理體制創新,需要始終堅持從實際出發,做到因地制宜;三是不斷提升依靠群眾和服務群眾的能力,在農村社會管理體制創新中,基層領導幹部要充分樹立並進壹步強化依靠群眾和服務群眾的大局意識,真正深入到農村基層,充分了解群眾意願,解決農村社會管理創新中的問題。

6

"三嚴三實 "是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重要內容。

6、根據新形勢新任務的需要,做好群眾思想工作,提高農民整體素質

根據當前新形勢新任務的需要,大力做好群眾思想工作,提高農民整體素質。壹是加強形勢政策教育,使廣大農民正確認識自己,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增強農民的大局意識;二是加強思想道德教育,在廣大農民中廣泛開展文明新風教育活動,形成團結友愛的和諧人際關系;三是加強農村科技教育,緊緊圍繞生產發展和農民增收,針對實用技術大力開展培訓和應用工作,提高農民的知識和技能。三是要加強農村科技教育,緊緊圍繞生產發展和農民增收,針對實用技術大力開展培訓和應用工作,提高農民的知識和技能。同時,還要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理念宣傳教育,增強農民法制意識,深入開展精神文明創建活動。

農村社會管理論文3:《中國農村的社會管理》

[摘要]借助費孝通先生的《鄉土中國》壹書來反思我國現代農村社會的現狀,我國傳統農村屬於禮法社會,現代社會的農村需要向法治社會轉型。在轉型期間,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各種問題。鄉土中國》對中國傳統農村社會的研究是深入的,本文主要借鑒費孝通先生《鄉土中國》中的主要理論,對農村特有的農村經濟和農村政治進行闡述。

[關鍵詞] 鄉土 傳統 禮儀 社會 管理 鄉村

誠如費孝通先生所言,"鄉土中國不是具體的中國社會的素描,而是具體的中國基層傳統社會所包含的具體制度,它支配著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本書中,"鄉土中國 "和 "鄉村中國 "可以用壹個近似符號來區分。"鄉土中國 "可稱為 "鄉土中國 "或 "中國的鄉土"。

壹、傳統鄉土中國的社會治理

歷史上,中國是壹個傳統的農業社會,農業及其農村是中國傳統社會最廣泛、最堅實的經濟和政治支柱。特別是在封建社會,國家對農業的依賴程度很高,農業在經濟上為國家提供了堅實的經濟基礎,在統治方式上,將農民束縛在土地上,以維護國家的穩定。在軍事上,農民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兵源。縱觀中國歷史,我們不難發現,任何壹個王朝的滅亡都是由於天災人禍,而在天災人禍中,作為帝國最大群體的農民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基礎--土地。不僅在古代,即使在近代中國,當工業化水平有限,工業還沒有發展到可以獨立成為國家經濟支柱的地步時,農業也被指責為難以維持經濟正常運轉的罪魁禍首。

與西方社會不同,中國的工業很早就脫離了農業,成為獨立的經濟結構的壹部分。然而,在相當長的壹段時間裏,中國的經濟政策絕對傾向於工業,尤其是重工業。為了發展工業,犧牲了農業和農民的利益,實行工農業產品剪刀差。近代以來,工業發展初具規模,過渡到 "工業反哺農業 "階段。中央和地方政府提出了壹系列政策,如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三農問題"、"農村社區 "等,但我們尷尬地發現,農業的發展並不像工業的發展那樣,有資金和技術的投入就可以輕松實現。然而,我們尷尬地發現,農業的發展並不像工業的發展那樣簡單,只要投入資金和技術就可以了。被稱為國民經濟支柱的農業和農村,以及農民,正以壹種 "本質上不可或缺,但表面上被排斥在所謂現代社會之外 "的狀態,徘徊在現代社會的邊緣。

二、我國農村社會管理的現狀

難道建國後的幾十年裏,我國農村的整體狀態真的是停滯不前、原地踏步嗎?顯然不是。最明顯的變化是農村的經濟狀況。那麽為什麽會出現上述情況呢?這就是研究費孝通先生的《鄉土中國》的現實意義所在。

《鄉土中國》成書於1947年,至今已有60多年的歷史。令人汗顏的是,60多年前的思想對今天的中國農村社會仍有借鑒意義。判斷農村的變化和發展,不能僅從經濟角度出發,更重要的是農村思想觀念的變化。農村沒有變的恰恰是思想觀念。

費孝通先生在《鄉土中國》壹書中首次評價了中國農村的整體形態,他引用了著名社會學家狄爾凱姆的團結理論,認為社會形態有兩種:有機團結和機械團結,用中國人自己的話說,分別是禮治社會和法治社會。費孝通先生指出:"生命囿於土地的村民,他們所接觸到的是與生俱來的性格,就像我們的父母兄弟壹樣,不是因為我們選擇的關系,而是壹種不需要選擇,甚至在我之前就存在的生活環境"。②也就是說,中國農村的整體形態是壹個沒有壹定目的,只是因為共同生長而發生的社會。

這種社會之所以形成,主要是由於歷史的原因,傳統中國是壹個典型的農業社會,農民與土地結下了不解之緣。"鄉土社會是壹個安土重遷、生於斯、長於斯、死於斯的社會。不僅人口流動少,而且人們取材的土地也很少改變"。③傳統農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不需要精細的技術分工,農業本身的保守性進壹步強化了鄉村的保守性。隨著時間的推移,形式上的保守主義轉化為深刻的觀念保守主義。

在這壹點上,費孝通先生與梁漱溟先生不謀而合。他也承認,中國是壹個典型的禮法社會,梁漱溟先生所謂的 "道德標準 "就是禮法社會的具體表現。古代中國壹直實行 "外儒內法 "的統治模式,用儒家的 "孝悌忠信 "來引導民眾的思想,希望通過思想灌輸來達到社會安定的目的,而對於那些僭越者則用殘酷的法律手段來打擊,儒家的思想灌輸往往不能奏效,最終也不能真正達到社會安定的目的。儒家的思想灌輸往往失效,最終真正能夠震懾邪惡、維護社會秩序的反而是理論上輔助的法家手段。相對而言,在農村,法家的刑罰手段被因地制宜地改造,成為費孝通先生所說的 "長老之治",公法在農村變成了私法。這種現象在今天的農村依然可見,比如兩家發生糾紛,小到偷雞摸狗,大到人命官司,村民采取的不是訴諸法律,而是私了。

如果說固定的土地在經濟上是與外界隔絕的,那麽 "長老統治 "在政治上就是與外界隔絕的。硬幣的兩面,造就了中國農村獨特的政治經濟制度。如果沒有強有力的政策支持,或者在壹定程度上采取所謂的 "暴力 "手段,外來者很難改變農村的整體形態。以中國農村歷史上的兩次變革為例,即建國前後的土地改革和 1978 年的家庭聯產承包制。前者是通過 "打土豪、分田地 "這種相對 "暴風驟雨 "的方式進行的,而後者則是通過強有力的政策支持最終實現目標的。否則,外力就會被農村固有的統治方式所排斥,即使接受也會被扭曲。

三.對中國農村社會管理的思考

如今,中國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變革,傳統社會要想進入現代社會,就必須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在壹個農村人口占大多數的國家,改革的最大難點在農村。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基於溫和灌輸的改革往往以失敗告終。從目前國家的壹系列農村政策中可以看出,國家正在試圖避免這種現象,利用國家權力和行政力量直接影響農村,這種趨勢可以追溯到 "普法下鄉 "運動。國家上層希望用現代社會的法律來戰勝禮治社會農村地區的舊統治方式,並進壹步取而代之,讓農民從心底裏接受法律這壹現代社會的象征。與法律相比,禮法畢竟有幾千年的歷史,在農村占主導地位。在鄉民眼中,法律無異於壹紙空文,空洞無物,不如鄉村的禮法來得真實、直觀。

表面上看,這是壹場傳統禮儀與現代法治之爭,但實際上,這是壹場更深層次的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法治文化之爭。中國的新法制尚不完善,即使再先進,但想要將根深蒂固的傳統禮儀匆匆摧毀,也不是壹蹴而就的事情。在中國人尤其是鄉民的眼中,法律或許可以發揮作用,但法律只是在別無選擇的情況下才發揮作用,它只是壹種輔助手段,不能占據絕對的主導地位。法律在農村不被直接接受的另壹個原因是受 "衙門八字朝南開,不給錢誰也進不來 "的歷史觀念影響,村民認為衙門是藏汙納垢的地方,打官司打不起。

然而,禮治社會畢竟要轉入法治社會。所以,現在出現了 "並村 "等現象,國家和各級政府都在通過 "新農村建設 "等方式,制定相關政策法規,試圖改變農村的落後面貌。國家和各級政府通過 "新農村建設 "等方式,制定相關政策法規,試圖改變農村的落後面貌,讓農村人認識到自己最基本的身份是法治公民,而不是村民。同時,經濟手段也起到了弱化和消解農村禮法統治的作用。通過提高傳統農業的科技含量和產值,農村產生了大量剩余勞動力。他們離開農村,走向城市,於是中國出現了壹個特色名詞--農民工。值得慶幸的是,農民工這壹群體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註,有學者將其劃分為壹個階層。

關於轉型期農村經濟的走向,費孝通先生主張在農村發展手工業,即 "鄉鎮企業",就地解決剩余勞動力問題,不主張農民進城。通過在農村發展手工業,逐步過渡到正規工業。這與中國目前以農民工進城促進城市工業發展和城市化的思路大相徑庭。青年農民離開農村,相對落後的農村因為這部分相對高素質的青年人口不斷外流而變得更加落後。事實證明,費孝通先生的設想是比較符合實際的,以城市帶動農村經濟發展的弊端也逐漸暴露出來。

註:

① 費孝通。費孝通.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5年版,第4頁。

② 同上,第 9 頁。

③ 同上,第 48 頁。

猜妳喜歡:

1、農村發展論文

2、農業農村發展形勢論文

3、農村文化建設論文

4、農村社會保障論文

5、農村基層管理論文

.
  • 上一篇:外來短毛貓的相關問題
  • 下一篇:全蠍粉的功效與作用,中藥全蠍粉的功效與作用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