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藥品查詢 - 羅浮山的道教建築

羅浮山的道教建築

羅浮山是道教南宗的發源地,山上有許多道士在修行。洞天是道教對神仙居住的洞府的稱謂,意為洞中別有洞天。事實上,這是壹個三面環山的峽谷,只有壹條小路通往洞天。羅浮山的寺庵多建於洞天,大的有十八座,小的有數百座。祝明洞位於羅浮山南麓,是羅浮山的精華景點之壹,全名 "祝明瑤琴洞"。何謂 "朱明瑤琴"?有兩種說法,壹是根據我國最早對 "爾雅 "字義的解釋和《廣雅》的解釋認為:日者朱明,又名瑤琴,故又稱朱明瑤琴。又曰:洞庭向南,陽明以南,中赤色;東西南北四方之南及春夏秋冬四季之夏。"爾雅 "說夏為朱明雲。南宋謝靈運(385~433)的《羅浮山賦》有 "九洞,此其壹也。潛夜引光,天下之陽。故曰朱明之陽宮,姚鎮之陰室"。這是朱明洞正式名稱的開始。唐天寶元年(742 年),朝廷命有司在羅浮築百丈壇祭祀山神,並派道士沈太師祭祀羅浮。據道書記載:"沈太歲尋得朱明洞口,下視無底雲"。宋蘇東坡的詩句:"羅浮高萬丈,俯視見扶桑。靜坐朱明洞,玉池自生肥。"朱明洞最初是漢代朱真人修煉的地方。宋代有石刻榜曰朱明耀真天(今佚)。

朱明洞景區被象山、獅子山、梅山、馬山環抱。洞內境內森林茂盛,植被覆蓋率達90﹪,且洞中有洞,大洞套小洞,朱明洞內又套桃源洞、蓬萊洞、蝴蝶洞、青霞洞、二洞天、迎春洞、梅花洞**** 7個小洞天。石刻,所在多有。洞內有崇虛古觀、朱明亭、東坡亭、匡信亭;還有翠軒遺、仙人榻、飛來石、蓬萊徑、洗藥池、煉丹爐、元帥府、白蓮池、會仙橋等景點和古跡。崇虛古寺位於朱明洞口。326~334年(東晉鹹和年間),道教理論家、化學家、藥學家葛洪(284~364年)來到羅浮山,選址於此建庵修煉煉丹,並著書立說,開創道教南宗靈寶派,名聲大振,前來學道的人絡繹不絕。葛洪分別在羅浮山東、西、北三面增建3座庵堂,往來講學,著書立說,留下了《抱樸子》內外116卷、《後肘後備急方》、《神仙傳》、《集異傳》、《金室方》等著作。朱明董楠楠字杜虛,又字玄虛。葛洪死後405年(東晉義熙元年),重建為祠,並下詔祭祀;714年(唐開元二年),明帝派道士到羅浮山求雨;天寶元年(742 年),建百丈壇祭山神,不久又派沈太師祭山。在此期間,皖州(今徽州)太守奉命來此祭祀山神,並將祠堂改為都督府。設家丁十人守廟,道士二人祭祀。809年(唐元和四年),韓愈的得意門生李翺任顓州刺史,也到崇虛觀祭山。北宋時,崇虛觀道士南宗七祖之壹的白玉蟾說:"此時大秀,故觀其像。"崇虛觀的 "大秀 "指的就是白玉蟾。1087年(宋元二年),朝廷下詔定額,將虛觀改名為崇虛觀,觀名壹直沿用至今。至於今天崇虛觀大門上清代兩廣總督使瑞麟書寫的匾額,多了壹個 "古 "字,成為崇虛古觀。

崇虛觀坐北向南。主體為壹組四合院木石建築結構,包括山門、正殿和兩廊。主體建築兩側是百余間平房和兩層的道士宿舍、食堂、庫房等附屬建築。總建築面積達 4400 多平方米。觀宇大門正中上部石匾為 "古觀崇虛"。匾下兩側楹聯 "滇武三慶元,朱明七洞天 "為明代天啟年間袁崇煥幕僚番禺李雲龍所題。滇 "與 "巳 "同音,"午 "屬馬,"滇午 "即 "巳馬 "或 "金朝"。正殿供奉 "三清"(玉清、上清、太清)神,正脊鑲嵌著壹排由石灣名匠吳啟裕塑制的雙龍戲珠和花木亭臺大型彩繪陶塑。大殿左側是葛仙祠,右下方是黃大仙祠。祠內有長壽井壹口,由康熙年間道士張妙生(雲仙)鑿為羅浮三大名泉之壹(其余為卓錫泉、釀酒泉)。1985~1987年,國家地質礦產部綜合利用研究所和省地質礦產局的專家,反復化驗的結果表明:長壽井泉出露在羅浮山北側斷裂帶上,是壹種含鋅碳酸鈣的優質飲用水,受到許多港澳同胞和東南亞國家人民的青睞。許多港澳同胞和東南亞華僑崇拜崇虛,都以能帶回壹點 "神仙水 "為幸事。關後右側有葛洪的煉丹爐、藥池等古跡,還有東坡的山房和後人修建的丹石祈壽石刻。崇虛觀是杭州黃龍觀和香港黃大仙觀的始祖。

1945年春夏,廣東區黨委、廣東省軍政委員會和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東江縱隊司令部均設在崇虛觀。崇虛觀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道教活動基地之壹。它也是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壹。1985 年,崇虛觀在政府、香港元玄書院和社會各界人士的共同修繕下,古觀煥然壹新。 黃龍洞位於羅浮山大石樓,獅子峰南,小石樓西。此洞以風景秀麗而聞名。洞內有黃龍觀、八卦臺、獅子洞、七星壇、拂塵橋、流杯潭、藏翠巖、飛瀑亭、黃龍瀑等景點。黃龍觀原為葛洪仙跡。唐朝末年,後梁末帝真明三年(917 年),占據今廣東、廣西等地的劉殷之弟劉據廣州稱帝,改國號為越,又改國號為漢,史稱南漢,改紀年為乾亨,乾亨元年即真明三年。劉墉自稱是真龍天子,根據《易經》"飛龍在天 "的卦象,以"? "字為名。他還自稱夢見仙人帶他來到壹個 "兩峰重疊,壹江相對 "的地方(其實他事先已經確定了這個地方),並夢見黃龍從這裏出發。"兩峰 "是指石樓的大小,"壹水 "是指黃龍瀑布,所以原金沙洞改為黃龍洞。劉墉在黃龍洞修建了行宮,天華宮就是劉墉修建的。劉於大寶二年(959 年)建天華宮,宮內左建漢陽門,右建雲門、雲華亭、甘露亭、玉蓋亭、龍洞石跡等。明代,詹若水(即巡撫洪覺山)在此建四聖祠。清康熙年間,崇虛觀道士張雲仙(妙生)在祠旁建黃龍觀。此觀毀於1958年,僅在山石中發現壹塊石匾,上刻 "黃龍觀 "觀名,右側刻有 "嘉慶壬申(即1812年)中秋吉日",左側刻有 "住持蘇空石重建觀義謝英書",左側刻有 "住持蘇空石重建觀"。

黃龍觀始建於上世紀90年代,其泉石自然景觀堪稱山中壹絕。"90年代初,香港青松觀全面重建黃龍觀,新黃龍觀規模宏大,建築面積遠超崇虛觀。不入觀內即有兩座典雅的寶塔。寺內有三師殿、三清殿、妙蓮池等宏偉的觀舍殿堂。

黃龍洞距崇虛觀5公裏,距華樹臺2.5公裏,有公路通達。 脆醪洞在羅山之北,浮山之南的深谷之中,舊誌稱其為羅浮深處,"棲靈之奧區,修煉之福地"。據《神仙傳》記載:"安知生與神女會玄丘,聲玄碧香酒,醉呼吸水露,皆成醪醴"。洞名由此而來。洞內有酥醪觀、小蓬萊、白水門、培雲寺、忘憂石、七女潭、煮酒石、娥眉潭等名勝古跡。

醪關原為葛洪北庵。前為荷花池(今廢為田)後倚青山,總面積2700平方米,殿內供奉:在靈祖、左為呂純陽、右為葛洪***3尊泥塑像,因多年缺乏維修,塑像已毀。殿內天井有壹亭臺伸出,飛檐高柱,臺高7.4米,面積約26平方米,亭蓋為琉璃青瓦,原是觀訓弟子、齋醮傳經之所。亭側有壹株百年茶花。天井兩側有大殿,大殿左側有壹小亭,原為道士蔣應濤所建。香山黃培祥題匾曰:"浮山第壹樓"。此樓為新中國成立後重建。關記憶中有鐵香爐、青瓷花盆墩等古物,還有壹張至今保存完好的道士床---- 雜床,據說蔣介石、蔡廷鍇都曾睡過此床。

脆醪關原舊關在石洞東1.5公裏處,今天的關是康熙末年道士柯養貴建的脆醪院落,雍正初改為關,又名稚川北安。民國十八年(1929 年),住持張永玉、陳永濤、何明彥等人集資重修。陳濟棠主政廣東時,在寺後建鶴亭,可觀白水門瀑布。1968 年,村民將正殿改建為學校,正殿兩側的兩間套房作為大隊倉庫。古代道士憑借脆醪優越的種植條件和釀造泉水澆灌,培育加工出的脆醪幹菜,被譽為神仙菜,是該縣出口商品之壹。 石洞之東,距朱明洞2公裏的沖虛觀有明福洞,洞內有九天觀。九天觀原名明福觀。最初,明福觀在泉源福地,南漢時建觀。宋賜額,由蘇東坡書寫關名(已佚)。明壹統誌》:西華道觀內,有張元安隱居。宋、元、明三代均有觀。明末,鄺露閱於觀中,自號明福洞主。明陳友《題明府觀》詩:"狂歌白鹿興悠然,謁羅浮洞仙人。金塔登天易,鐵橋尋語玄。晴煙暖鎖燒丹爐,澗水香沈洗藥泉。可笑秦人迷方士,海中三島只訛傳。"

清初,觀漸毀,西華道院亦廢。乾隆年間,住持莫明星重建,名九天觀。現存九天觀為民國時期建築,建築面積532平方米。正殿金闕寶殿,北祀真武玄天上帝,偏殿有盧碧堂、八仙殿、呂祖殿。1985年人民政府撥款和香港元玄書院贊助修復,列為博羅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關門前有水松數株。舊誌載"甚奇古,近千年物"。關邊有著名的九天關礦泉水廠。

距九天觀西1公裏處有梅花村、洗耳泉、石洞山房、逃暗石刻、西華道觀等古跡。九天觀東南2.5公裏處為蘭石圩,其東有釣魚臺、訪仙橋、葛洪藥院和觀元洞。 白鶴洞在羅浮山東側,洞中松林常有仙鶴棲息,故名;或稱白鶴觀後有形似仙鶴展翅的白鶴峰,故名白鶴洞雲。葛洪東庵即建於洞中,白鶴洞旅遊景點有白鶴觀、五龍潭、水簾洞、八仙石、桃源洞、百花徑等景點。

古白鶴觀原在葛洪東安,遺址在洞西官場鋪,明萬歷時已開始衰敗。清康熙間僧人孫天杖在崇虛觀西水簾洞另建白鶴觀。抗日戰爭時期,此廟曾為東江縱隊政治部。1955年拆除,建松鶴軒賓館。旁邊有3棵古榕樹,遮天蔽日。榕下巨石上,有惠州當代書法家秦鼓手的題字:"雙峰旖旎枝纏繞,羅浮真勝地,仙蝶亦迷離"。 朝元洞在神蒼西南距華樹臺2公裏處。元末南洛寺遷此。"朝元洞 "石匾為齊玉凱題寫。門上刻有 "石洞雲封自古無人開秘洞,天門霧鎖我今有鑰可穿門"。門前有 "雲深處 "石刻和 "欽加同知銜賞戴翎特授博羅縣廳加七記十倍張上嚴禁砍伐樹木告示 "碑刻。石刻 "雲深處 "源於吳、宋詩句:"靈鷲飛來處,南樓開梵宮。僧在明月下,人在白雲中"。福田有橋通往朝元洞,橋下有仙人腳印、仙人爪、仙人盆等。1945年,東江縱隊前進報社北撤,報社的印刷機就藏在朝元洞前的山洞裏。

南樓寺原在小石樓南。梁大同中首僧景泰,在此設茅庵,"其徒苦無水,景泰卓錫於地,泉湧數尺,謂之卓錫泉"(見《唐庚遊記》)。

廣州刺史蕭裕建南樓寺,743年(唐天寶二年),寺僧請迎釋迦牟尼像的權宦何行成來鎮康進貢,因禦署寺名為 "延祥之寺"。尚開明月戒壇於寺右,凡嶺南落發為僧者,皆於此受戒。著名梵文譯經家懷棣曾為南樓寺僧。861年(唐鹹通二年),南樓寺地劃歸中峨禪寺(懷帝所建),並在山西麓另建南樓寺。宋時尚存,元末遷走。1391年(明洪武二十四年),朝廷下令毀寺。南樓寺與延慶寺(在浮碇岡西麓,已毀)並存。光緒年間在朝元洞重建南樓寺。

延祥寺前身原為南樓寺,738年(唐開元二十六年)西域僧人千磨羅鐵鑄釋迦牟尼船至番禺,船不動。743年,宦官何行成奉旨在南樓寺建寺,迎來釋迦牟尼供奉(《博羅縣誌》編者註:其像毀,以鑄農具)。事成之後,何回朝復命,以南樓寺僧所植珍貴柑橘進貢。唐玄宗賜名南樓寺為延祥寺,柑園為皇家園林。宋虞敬(1000~1064 年,曾任工部尚書)《延祥寺記》稱:"此山(羅浮山)靜瀾(佛寺開瀾)十余處而延祥之基最古 "之 "基 "即南樓寺遺址。延祥寺於明洪武二十四年與延慶寺合並。康熙、雍正年間,重建延祥寺,但已非原址。現存延祥寺重建於1931年(民國20年),位於崇虛觀西南3.5公裏處,距白鶴觀1公裏,建築面積288平方米,寺門有 "延祥古寺 "石匾。該廟長期為部隊教導隊所用。 華樹臺位於羅浮山西南麓,黃龍觀西側的孤翠峰上。臺地海拔300米,方圓16萬平方米。四周山環水繞,懸崖峭壁,林木蔥郁,臺側東溪旁有蝙蝠、半月、掌中巖,以掌中巖最為奇特。巖石中空,寬大鋒利,如和尚手掌。巖側有巨瀑 "飛雲濺雪",臺前有 "嶺南第壹山 "石刻。花樹臺周圍有10多個溶洞,其中以逍遙洞為最佳。"天然禪房,不假修葺"。每個無名洞都有石門石柱、石桌石凳;還有聚瑤池、積泉池、茅亭池、鳳凰浴池、水簾洞、羅漢洞、石渡船等景點,還有許多摩崖石刻。臺側有壹棵千年銀杏,樹身雖已中空,但仍花繁葉茂,生機盎然。臺南4公裏處為 "華首碧潭 "大洞水庫。在水庫淹沒的盡頭是崇禎年間華首寺僧宏遠重建的花手殿。花水臺植被茂密,盛產首烏、巴戟天、黃精、丹參、雞血藤等多種中藥材。

華首寺建於華首臺後。羅浮靈逸記》中說:"凡華首常有五百真人會遊",故稱華首臺。738年(唐開元二十六年)玄宗下詔建寺,寺早已廢。明崇禎間,空隱(道獨)禪師及其弟子函正、函能重建華首寺。原寺門聯:"壹門深入羅浮路,五百重登華首臺",即空隱手書。故有 "大博風流,十雲水,聞風至"(見《博羅縣誌》)。韓可(剩)是著名太監韓日梓的長子,禮部尚書,為清朝文字獄後的第壹個犧牲品。當時正值改朝換代,許多明代士大夫出家為僧,華首臺(寺)不斷擴建、改建,華首臺古寺成為羅浮山第壹禪林。古寺規模宏大,為3根橫柱環繞疊龍式建築,有殿堂房舍100余間,總面積約3000平方米。1964年,華壽寺大雄寶殿、鐘樓等被毀,隨之而來的 "文化大革命",使華壽寺被夷為平地,瓦片不存。

1986年,廣東省人民政府批準修復華壽寺。次年,香港同胞關耀昌出資重建華壽臺,在鐘樓舊址上建起9米高的望海觀音和雙龍戲珠、鯉魚跳龍門等雕塑;大雄寶殿和釋迦、十八羅漢塑像也已分期完工。大殿兩側建有姨母房和齋堂,此外還修建了可安放3000個神位的同塔,以及放生池等附屬建築,使古剎重放異彩。 民國《博羅縣誌》記載:花樹臺西南山麓為大洞。古寺中稱花手,形勢雄偉,遊人由此入山。門之首焉曰:"羅浮第壹處"。此廟至清末尚存。新中國成立後,大興水利,在大洞建了壹座水庫,名曰華首碧湖,花手廟被淹沒。這是羅浮壹地由羅浮山進入羅浮山的第壹個地方。

據《羅浮山誌》載:古時由水路到博羅遊羅浮山,先到泊頭(今九潭鄉義合泊頭村),然後肩穿鐵場明月寺入羅浮。明月寺前建有石牌坊,上刻 "羅浮第壹名坊 "4字(已廢),故明月寺又稱羅浮第壹名坊。蘇軾於1094年(宋紹聖元年)謫居惠州,其子蘇過初遊羅浮時,就是從這條路進山的。

明月寺建在鐵場圩壹座小山上,坐北向南,長60米,寬80米,倚山漸高,布局為三進院落,建築面積4800平方米,第壹進為大雄寶殿,右側為天王殿;第二進為東側觀音殿,西側為關帝天;第三進為大佛殿。明月寺為985年(宋雍熙二年)僧守永創建。因掘地得 "明月戒壇 "石刻,故名明月寺。明洪武末年明月寺歸並於博羅縣城浮碇崗西麓的延慶寺。但原寺壹直保存下來。延慶寺是官僧會所在地,可能是明月寺產歸官府,明月寺自供。1867年(清同治六年)重修。1978年,明月寺列為縣首批文物保護單位。次年,鐵場公社重修寺廟主體。

明月寺前原有石刻 "梅花故裏",今已蕩然無存。有人認為這是原《龍城錄》所載隋開皇趙世雄醉臥梅花鄉的地方。 羅浮山風景資源十分豐富。根據衛星圖像顯示,羅浮山的景點資源綜合密度是黃山的1.1倍,九寨溝的1.3倍,張家界的1.4倍,與桂林山水的密度相當。

羅浮山的宗教建築原有九關十八廟。其中,五觀五寺較為著名。五觀即沖虛、酥醪、白鶴、九天和黃龍。五寺為華首、寶界、延祥、明月和撥雲。

長壽觀 原名孤青觀,在孤青峰下黃龍洞中。唐代改為長春觀,移於君子巖後。宋代重建,改名長壽觀。現黃牛徑有卵石墻基,即其遺址。南漢又重修於幽居洞。鄒師正《掌故》雲:"崇虛觀西北有洞曰住壽觀(註:南漢天華宮今稱南天華)。宋末毀,移建於縣城榕溪之旁。已廢。

叢林景在延祥寺左。1391年(明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下詔拆毀部分道觀,將建築材料遷至此叢林觀,內有丹房,便於雲水遊人住宿。今已不存。

茶山黃仙觀,又名茶山觀。乾隆末道士曾輔高創建,拜葛洪的部下(弟子)黃諾仁為師,此地得名黃仙洞。羅浮山居住的黃野人有三:其壹為東晉葛洪的部下,其二為居住在水簾洞的南漢鎮州(今惠州)刺史黃立,其三為居住在觀音洞的唐代道士黃體良。黃體良在觀音洞開辟茶園,使原本荒蕪的土地,聚集了300戶人家。傳說他死後成仙,棺中只有空衣。810年(唐元和五年),李敖按祭祀羅浮山的規定,命人將黃體連安葬,棺中有白骨,並非空衣。乃 "斬(仙)謬",作《辨惑》壹篇。葛洪部下黃野人所居的茶山西面第二谷為小蓬萊,第三谷為艮泉,都是隱居之地。

梅花觀在小石樓下,又名梅花仙院。鹹豐年間,陳明桂集資興建。原以為此地是梅花村舊址,後知有誤,遂立梅花村地契。光緒中,景物漸毀,其子伯濤移建於左山腳下,今皆廢矣。

寶積寺在羅漢巖左,小石樓東,距延祥寺1.5公裏,據《羅浮山誌》載:"唐中宗(683~684年)僧惟迪創於卓錫泉,名閣禪院,宋仁宗趙禎賜額'寶積寺',禦書於閣,藏宋太宗宋太宗、真宗、仁宗賜書及真宗賜佛衣、仁宗賜《藏經》(均佚)。1094 年(宋紹聖元年)蘇軾曾在寶積寺中供奉竺珠瑞相(印度傳來的銅佛像)"。1382年(明弘武十五年)法寶寺與中亭禪院同時並入延慶寺。崇禎時,僧十虛重興寶積寺,開鑿智藥、景泰二禪師鐵像。歷代遊人至此者甚多。1955年寶積寺被毀,至今未修復。

資福寺前有華首臺,唐末毀,宋初重建。今歐陽洞山下有資福寺,有 "天在山中"、"大雄寶殿"、"資福古剎 "匾額,為乾隆莊毓恭所書,不知何時遷建於此。

朵雲寺 朵雲寺始建於1869年(清同治八年),由花手寺僧人延光始建。該寺位於羅浮山飛雲頂西北2.5公裏處的五馬歸槽。寺廟坐西朝東,背後是上界三峰。左右層巒護衛,前有平崗如臺,地勢猶如五馬歸槽吃飯。氣候寒冷。此後,屢修屢毀。1690年(康熙二十九年),徽州知府王英又在此建紫日亭,旋毀於颶風。180年後,延光為方便遊人、僧人愜意地登上飛雲頂看晨曦,便在廢圩上修建了多靈雲寺,作為留宿之地。該寺毀於光緒末年。民國初年,這裏曾建有飛雲精舍,但被盜賊盜去鐵壞房,不久即全部毀壞。現在,原址只剩下幾棵古樹,依然生機勃勃。

此外,尚有鹿角坑口原為晦高禪師雲水庵。法雲寺重建於崇禎末年。

除道觀、佛寺外,羅浮山還有大量的宗教和非宗教文化古跡,遍布全山,計有院、臺、亭、殿、軒、閣、祠、壇、門等,有的早已失傳,有的遺址尚存,有的留存至今。這些建築坐落在風景秀麗的地方,極具開發利用價值。

  • 上一篇:和順片的功效
  • 下一篇:治療兒童咳嗽支氣管炎肺炎霧化藥有哪些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