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藥品查詢 - 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

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

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

(2006年6月65438+10月65438+10月中國共產黨第十六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通過)

-

中國生產者黨十六屆六中全會全面分析了形勢和任務,研究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幾個重大問題,作出如下決定。

壹,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重要保障。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局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任務,體現了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凝聚了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願望。

社會和諧是我們黨不懈奮鬥的目標。新中國成立後,我們黨為促進社會和諧進行了艱辛探索,積累了正反兩方面的經驗,取得了重要進展。黨的十壹屆三中全會後,我們黨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積極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為促進社會和諧做出了不懈努力。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們黨深化了對社會和諧的認識,明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中的地位,作出了壹系列決策部署,推進和諧社會建設取得了新的成績。經過長期努力,我們已經具備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各種有利條件。

在新世紀新階段,我們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和挑戰。和平、發展、合作成為時代潮流,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趨勢深入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同時,國際環境復雜多變,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影響和平與發展的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我們仍將長期面臨發達國家在經濟、科技上占主導地位的壓力。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日益完善,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黨的建設不斷加強,綜合國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顯著改善,社會政治長期保持穩定。同時,中國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仍然是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兼顧各方利益的任務艱巨繁重。特別要看到,我國已經進入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經濟體制、社會結構、利益格局、思想觀念都在發生深刻變化。這場前所未有的社會變革給中國的發展進步帶來了巨大的活力,也必然帶來這樣那樣的矛盾和問題。我們黨要帶領人民抓住機遇、迎接挑戰,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推向前進,就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目前,我們的社會總體上是和諧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響社會和諧的矛盾和問題,主要是:城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很不平衡,人口、資源、環境壓力加大;就業、社會保障、收入分配、教育、醫療、住房、安全生產、社會保障等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比較突出;體制機制不健全,民主法制不健全;壹些社會成員誠信缺失、道德失範,壹些領導幹部的素質、能力、作風不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壹些領域腐敗現象依然嚴重;敵對勢力的滲透破壞危害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

任何社會都不可能沒有矛盾,人類社會總是在矛盾運動中發展進步。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壹個不斷解決社會矛盾的持續過程。我們要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居安思危,深刻認識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征,科學分析影響社會和諧的矛盾和問題及其成因,更加積極地正視和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諧因素,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和諧因素,不斷促進社會和諧。全黨同誌要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壹切從實際出發,自覺依法辦事,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全力以赴、循序漸進,切實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為貫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過程的長期歷史任務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現實任務。

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和原則

我們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在中國生產黨的領導下,全體人民共建共享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我們必須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和基本經驗,堅持科學發展觀,統籌經濟社會發展,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總要求,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努力發展社會事業,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建設和諧文化,完善社會管理,增強社會創造活力,走* * *繁榮之路,促進社會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協調發展。

到2020年,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和主要任務是: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全面實施,人民權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城鄉、區域發展差距擴大的趨勢逐步扭轉,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財產普遍增加,人民生活更加富裕;社會就業比較充分,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完善,政府管理和服務水平大幅提升;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顯著提高,良好的道德習慣和和諧的人際關系進壹步形成;全社會創造活力顯著增強,創新型國家基本建成;社會管理體系更加完善,社會秩序良好;資源利用效率明顯提高,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實現全面建成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目標,努力形成全體人民各盡所能、和諧相處的局面。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遵循以下原則。

——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始終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壹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確保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必須堅持科學發展。切實抓好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壹要務,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轉變增長方式、提高發展質量,促進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必須堅持改革開放。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適應社會發展要求,推進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和社會體制改革創新,進壹步擴大對外開放,提高改革決策的科學性和改革措施的協調性,建立健全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的體制機制。

——我們必須堅持民主法治。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發展社會主義民主,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增強全社會法律意識,推進國家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的法制化、規範化,逐步形成社會公平保障體系,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必須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能夠承受的程度統壹起來,維護社會安定團結,以改革促進和諧,以發展鞏固和諧,以穩定保障和諧,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國家長治久安。

——必須堅持在黨的領導下,全社會共同建設的原則。堅持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發揮黨的領導核心作用,維護人民主體地位,團結壹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調動壹切積極因素,形成促進和諧、共享和諧社會人人有責的生動局面。

第三,堅持協調發展,加強社會事業建設

社會要和諧,首先要發展。社會和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和發展的協調性。我們必須堅持用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不斷為社會和諧創造堅實的物質基礎。同時,更加註重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更加註重發展社會事業,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壹)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城鄉協調發展。貫徹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多予少取的方針,加快建立有利於改變城鄉二元結構的體制機制,推進農村綜合改革,促進農業持續增效,農村加快發展,農民持續增收。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保護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利,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增強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服務功能。強化支農惠農政策,加大國家對農業和農村的投入,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加快農業科技進步,推進現代農業建設,發展農業產業化,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調整優化農村經濟結構,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發展壯大縣域經濟。加強扶貧,完善扶貧機制,加快改善貧困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各級政府要把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重點轉移到農村。教育、衛生、文化等事業新增資金和國家財政固定資產投資增量主要用於農村,政府土地出讓金用於農村的比例逐步提高。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嚴格控制征地規模,加快征地制度改革,提高補償標準,探索保障農民實際利益和長期穩定收入的有效途徑,解決被征地農民就業和社會保障問題。加強農民宣傳教育,加快培育新型農民,充分發揮農民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主體作用。

(二)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繼續推進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形成分工合理、特色明顯、優勢互補的區域產業結構,促進各地區共同發展。加大對欠發達地區和困難地區的支持力度。中央財政轉移支付資金將主要用於中西部地區,盡快改善中西部地區教育、衛生、文化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逐步縮小地區間基本公共服務差距。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糧食主產區、礦產資源開發地區和生態保護任務重地區的轉移支付,加大對人口較少民族的支持力度。支持經濟發達地區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產業轉移,支持中西部地區優勢產業項目,加快這些地區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化。鼓勵東部地區促進和幫助中西部地區發展,擴大發達地區對欠發達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的對口幫扶,形成以政府為主導、市場為紐帶、企業為主體、項目為載體的互利機制。繼續發揮經濟特區和上海浦東新區的作用,推進天津濱海新區等條件較好地區的開發開放。建立健全資源開發有償使用制度和補償機制,落實資源衰退枯竭困難地區經濟轉型扶持措施。

(3)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發展和諧的勞動關系。把擴大就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和調整經濟結構的重要目標,實現經濟發展與擴大就業的良性互動。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服務業、非公有制經濟和中小企業,多渠道、多方式增加就業。落實促進就業的財稅政策,積極支持自主創業和自謀職業。完善面向全體勞動者的職業技能培訓體系,加強創業培訓和再就業培訓。深化戶籍、就業等制度改革,逐步形成城鄉統壹的人才市場和勞動力市場,完善人才流動政策,規範發展就業服務機構。強化政府促進就業職能,統籌城鎮新增勞動力就業、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和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加強對高校畢業生和退役士兵的就業指導和服務。擴大再就業政策支持範圍,完善再就業援助體系,努力幫助零就業家庭和就業困難人員就業。完善勞動關系協調機制,全面推行勞動合同制度和集體協商制度,確保工資按時足額發放。嚴格執行國家勞動標準,加強勞動保護,完善勞動保障監察制度和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機制,維護勞動者特別是農民工的合法權益。

(4)堅持教育優先發展,促進教育公平。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質量,構建現代國民教育體系和終身教育體系,保障人民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堅持公共教育資源向農村、中西部地區、貧困地區、邊疆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傾斜,逐步縮小城鄉和區域教育發展差距,促進公共教育協調發展。明確各級政府提供公共教育服務的責任,確保財政性教育經費增長幅度明顯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幅度,逐步使財政性教育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4%。普及和鞏固九年義務教育,落實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逐步免除農村和城市義務教育學雜費,全面落實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免費教科書和寄宿生生活費補助政策,保障農民工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加快發展城鄉職業教育和培訓網絡,努力使全體勞動者都有知識、有技能。保持高校招生規模合理增長,註重增強學生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就業能力和創業能力。完善高等教育和高中階段國家獎學金和助學金制度,落實國家助學貸款政策,鼓勵社會捐資助學。規範學校收費項目和標準,堅決制止教育亂收費。切實減輕中小學生課業負擔。提高教師尤其是鄉村教師的水平。改進學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管理,提高師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引導民辦教育健康發展。積極發展繼續教育,努力建設學習型社會。

(五)加強醫療衛生服務,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堅持公共醫療衛生的公益性質,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強化政府責任,嚴格監督管理,構建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便捷、廉價的公共醫療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開展愛國衛生運動,發展婦幼衛生,加強醫學研究,提高重大疾病防控和醫療救治能力。完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重點加強農村三級衛生服務網絡和以社區衛生服務為基礎的新型城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落實經費保障措施。實施區域衛生發展規劃,整合城鄉醫療衛生資源,建立城鄉醫院對口支援、大醫院與社區衛生機構雙向轉診、基層高中級衛生技術人員定期服務制度,加強農村醫療衛生人員培訓。推進醫療機構屬地化和全行業管理,理順醫療衛生行政管理體制,實行政事、管辦、醫藥、營利性和非營利性分開,強化公立醫院公共服務職能,加強醫德醫風建設,規範收支管理,糾正片面創收傾向。建立國家基本藥物制度,整頓藥品生產流通秩序,保障群眾基本用藥。加強食品藥品和餐飲衛生監管,保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嚴格醫療機構、技術準入和人員資質審核,引導社會資金依法興辦醫療衛生機構,支持符合條件的人員依法開業,方便群眾就醫。大力支持中醫藥和民族醫藥發展。

(6)加快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滿足人民群眾文化需求。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堅持把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作為保障人民文化權益的主要途徑,促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同步發展。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形成充滿活力的文化管理體制和文化產品生產經營機制。加強公益性文化設施建設,鼓勵社會力量捐資興辦公益性文化事業,加快建立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重點抓好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文化建設項目,抓好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社區和鄉鎮綜合文化站(室)工程、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完善文化產業政策,培育國有及國有控股骨幹文化企業,鼓勵非公有資本依法進入文化產業,以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帶動發展,推進集約化經營,提供價格合理、形式多樣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增強文化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加強城鄉社區體育設施建設,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提高競技體育水平。

(7)加強環境保護,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著力解決危害人民健康、影響可持續發展的環境問題,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優化產業結構,發展循環經濟,推進清潔生產,節約能源資源,依法淘汰落後技術和產能,從源頭上控制環境汙染。實施重大生態建設和環境整治工程,有效遏制生態環境惡化。統籌城鄉環境建設,加強城市環境綜合治理,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和村容村貌。加快環境科技創新,加強汙染專項整治,強化汙染物排放總量控制,重點防治水、大氣、土壤汙染。完善有利於環境保護的產業政策、財稅政策和價格政策,建立生態環境評價體系和補償機制,強化企業和全社會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責任。完善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和管理制度,嚴格執行環境法律,加強環境監測,定期發布環境狀況信息,嚴懲違法行為。穩定人口低生育水平,有效控制出生人口性別比上升,提高出生人口素質。

第四,加強制度建設,確保社會公平正義

社會公平正義是社會和諧的基本條件,制度是社會公平正義的根本保障。要加強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制度建設,保障人民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權益,引導公民依法行使權利、履行義務。

(壹)完善民主權利保障制度,鞏固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治地位。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壹,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完善民主制度,豐富民主形式,實現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化、規範化、程序化,保障人民享有廣泛的民主權利。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擴大公民各級有序政治參與,保障人民依法管理國家事務、經濟和文化事業、社會事務。推進科學民主決策,深化政務公開,依法保障公民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擴大基層民主,提高廠務公開、村務公開,完善基層民主管理制度,發揮社會自治功能,保障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權利。

(二)完善法律體系,夯實社會和諧的法治基礎。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壹和尊嚴,樹立社會主義法制的權威。堅持公民在法律面前平等,尊重和保障人權,依法保障公民權利和自由。堅持科學立法、民主立法,完善發展民主政治、保障公民權利、推進社會事業、完善社會保障、規範社會組織、加強社會管理的法律法規。加快建設法治政府,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嚴格按照法定權限和程序行使權力、履行職責,健全行政執法責任制,完善行政復議和行政賠償制度。加強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強化對行政機關和司法機關的監督。拓展和規範法律服務,加強和改進法律援助工作。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形成全體公民自覺學法守法的氛圍。

(3)完善司法體制機制,強化社會和諧的司法保障。堅持司法為民、公正司法,推進司法體制和工作機制改革,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發揮司法在維護公平正義中的功能。完善訴訟、檢察監督、刑罰執行、教育矯治、司法鑒定、刑事賠償、司法考試等制度。加強司法民主建設,完善公開審判、人民陪審員和人民監督員制度,充分發揮律師、公證、和解、調解、仲裁的積極作用。加強司法救助,降低貧困群眾訴訟費。完善巡回審判,擴大簡易程序適用範圍,落實告知當事人權利義務制度,方便群眾訴訟。規範訴訟、律師和仲裁收費。加強人權司法保障,嚴格按照法律原則和程序進行訴訟活動。完善執行機制,加強和改進執行。維護司法廉潔,嚴肅追究枉法、瀆職等行為的法律責任。

(四)完善公共財政體系,逐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完善公共財政體系,調整財政收支結構,加大財政資金對公共服務的投入,加大對教育、衛生、文化、就業和再就業服務、社會保障、生態環境、公共基礎設施和社會保障的財政投入。進壹步明確中央和地方的事權,完善財力與事權相匹配的財稅體制。完善中央和地方分稅制,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推進轉移支付規範化、法制化。保證各級政權建設的需要。完善財政獎勵補助政策和省以下財政管理體制,著力解決縣鄉財政困難,增強基層政府提供公共服務能力。逐步增加國家財政投入規模,不斷增強公共產品和服務的供給能力。

(五)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規範收入分配秩序。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制度,加強收入分配宏觀調控,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更加註重社會公平,努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調節過高收入,堅決取締非法收入,以* * *促繁榮。通過擴大就業,建立農民增收減負的長效機制,完善最低工資制度,健全工資正常增長機制,逐步提高社會保障標準,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完善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制度。完善國家統壹的職務與等級相結合的公務員工資制度,規範地區津貼補貼標準,完善艱苦邊遠地區津貼制度。加快事業單位改革,實行符合事業單位特點的收入分配制度。加強對企業工資分配的調控和引導,發揮工資指導線、勞動力市場價格和行業人工成本信息對工資水平的引導作用。規範國有企業管理人員收入,確定管理人員與職工合理的收入比例。加快壟斷行業改革,調整國家與企業的分配關系,完善並嚴格執行工資總額控制制度。建立健全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保障所有者權益。實施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度,加強征管。

(6)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適應人口老齡化、城鎮化和就業方式多樣化,逐步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相結合的社會保障體系。多渠道籌集社會保障基金,加強基金監管,確保社會保險基金保值增值。完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加強保險基金統籌,逐步建立個人賬戶,積極推進省級統籌,有條件的地方實行基礎養老金全國統籌。加快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逐步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條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多種形式的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建立大病統籌城鎮居民醫療保險,發展社會醫療救助。加快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推進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制度建設。加快建立適應農民工特點的社會保障體系。加強困難群眾救助,完善城市低保、農村五保供養、貧困戶救助、災民救助、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等制度。完善優撫安置政策。發展以扶助老人、殘疾人、孤兒和貧困人口為重點的社會福利事業。發揚人道主義精神,發展殘疾人事業,保護殘疾人合法權益。發展老齡事業,開展多種形式的老齡服務。發展慈善事業,完善社會捐贈減免稅政策,增強全社會慈善意識。充分發揮商業保險在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中的重要作用。拓寬資金籌集渠道,加快廉租住房建設,規範和加強保障性住房建設,逐步解決城市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難。

動詞 (verb的縮寫)建設和諧文化,夯實社會和諧的思想道德基礎

建設和諧文化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建設和諧文化的基礎。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借鑒人類文明有益成果,倡導和諧理念,培育和諧精神,進壹步形成全社會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規範,為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奠定堅實的思想道德基礎。

(壹)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形成全民族的精神力量和團結和諧的精神紐帶。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構成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堅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貫穿現代化建設各方面。堅持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用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凝聚力量、激發活力,倡導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加強國情形勢政策教育,不斷增強對我國生產黨的領導、社會主義制度、改革開放事業、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信念和信心。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增強黨的思想理論工作的創造性、說服力和感染力。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尊重差異,包容多樣,最大限度地形成社會思潮。

(二)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培養文明道德。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樹立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等道德規範,開展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加強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在全社會形成知榮辱、講正氣、促和諧的風尚, 並形成男女平等、尊老愛幼、扶貧濟困、禮讓寬容的人際關系。 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養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發揚艱苦奮鬥精神,倡導勤儉節約,反對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中有利於社會和諧的內容,形成符合傳統美德和時代精神的道德規範和行為規範。加強政務誠信、商務誠信和社會誠信建設,增強全社會誠實守信意識。

(三)堅持正確導向,營造積極健康的思想輿論氛圍。正確的思想輿論導向是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因素。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藝、社會科學要堅持正確導向,唱響主旋律,為改革發展穩定營造良好的思想輿論氛圍。新聞媒體要增強社會責任感,宣傳黨的主張,弘揚社會正氣,了解社情民意,引導社會熱點,引導公眾情緒,做好輿論監督。完善突發事件新聞報道機制,及時發布準確信息。加強互聯網的應用和管理,理順管理體制,倡導文明辦網、文明上網,使各類新興媒體成為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陣地。哲學社會科學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研究重大現實問題為主攻方向,發揮認識世界、傳承文明、創新理論、咨詢育人、服務社會的作用。文藝要弘揚真善美,創作生產更多陶冶情操、愉悅身心的優秀作品,豐富群眾文化生活。堅定不移地開展“掃黃打非”。

(四)廣泛開展和諧創建。

  • 上一篇:硝酸甘油的作用是什麽?要具體的,謝謝
  • 下一篇:安全生產宣傳標語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