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藥品查詢 - 如何理解“是藥三分毒” 這句話?

如何理解“是藥三分毒” 這句話?

如何理解“是藥三分毒” 這句話?

俗話說的“是藥三分毒”這句話已經對中藥的性質做了壹個簡單的概括,這跟概括“是糖就是甜的”“是鹽就是鹹的”“是醋就是酸的”“是辣椒就是辣的”壹樣,眼光盯的都是植物或食物的偏性。這種偏性於人而言就是個性,也就是長處,只有充分發揮每個人的長處,社會才能迸出勃勃生機,人類才會進步。中藥也壹樣,只有充分利用其偏性,身體的康復才有希望。

中藥之所以稱為中藥,主要就是取其藥物的偏性,古時候就把這個偏性稱作“毒性”。所謂偏性,是相對中性而言的,無非就是更鹹壹些,更苦壹些,更辣壹些,更甜壹些,更酸壹些。平性的植物可以用作食物,而偏性的植物、食物和壹些礦物被用作了藥物。所謂“毒藥”在古代醫藥文獻中就是這些藥物的總稱。

張景嶽雲:“藥以治病,因毒為能,所謂毒藥,是以氣味之有偏也。蓋氣味之正者,谷食之屬也,所以養人之正氣。氣味之偏者,藥餌之屬也,所以去人之邪氣。其為故也,正以人之為病,病在陰陽偏勝耳。是凡可辟邪安正者,均可稱為毒藥,故曰毒藥攻邪也。”張氏的論述,解釋了毒藥的廣義內含,並闡明了毒性是藥物的性能之壹。

藥是壹種偏性,中醫治病用的就是中藥的“毒性”即偏性。“以偏治偏”或者說“以毒攻毒”就是中醫用藥物治病的基本原理。“藥”是治病的物質,“毒”是藥物的屬性之壹,所以古人才將藥物稱作“毒藥”。

《周禮·天宮篇》雲:“醫師掌醫之政令,聚毒藥以供醫事。”中華祖先為了發現和了解藥物的毒性及其治療作用,曾經歷了漫長的實踐和實驗過程,並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如《淮南子·修務訓》雲:“神農嘗百草之滋味,壹日而遇七十毒。”(在這裏,很多人誤以為是神農壹日中了七十次毒,錯也,是神農在嘗百草的過程中發現其中有七十種草可以為藥。)幾千年來,我們的祖先為了人類的健康,不辭勞苦,冒著生命危險,親自嘗藥,反復實踐,正是祖先的這種犧牲精神,才總結出了豐富的經驗和理論,為我們後世留下了豐富的醫藥遺產。

聚毒藥而治病是祖先對藥性、味的認識和運用。人,生存在自然環境當中,什麽是治病的藥,什麽是致病的毒,只能以人體的自身感知為中心。祖先口嘗草藥的方法,是認識草藥的最好方法,也是最負責任的壹種做法。只有自身的感悟,才能真正體會到藥性的強弱、好壞、地道與否。

在東漢末年,中國第壹部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問世,它總結了公元二世紀以來的用藥經驗和藥學知識,這本書裏記載藥物***365種,並根據藥物的功用把中藥分上品、中品和下品。

上品是指壹些毒性很小,沒有毒性的藥物,比如都是壹些補益類的,或者是壹些藥食同源的食物,比如人參、阿膠、黨參、白術、山藥。這些是沒有毒性的,這是上品。

還有壹些是中品,中品裏邊基本上是有小毒或者是無毒的,這些臨床上也比較多見,比如經常吃的山藥、扁豆,或者是蒼術、陳皮、木香,這些都是起治療作用的。

下品是壹些有毒性的藥物,比如半夏,這些都是有毒性的,是不適合久吃的。

所以說中草藥並不是所有的藥都有毒。是藥三分毒這個概念,對於中草藥來講是錯誤的。

  • 上一篇:今麥郎飲料(北京)有限公司茶飲料
  • 下一篇:中藥和西藥專業?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