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藥品查詢 - 青花瓷的歷史

青花瓷的歷史

A) 青花瓷的出現

青花瓷是什麽時候產生的?眾說紛紜。讓我們從事實談起。本世紀四十年代,人們發現了壹冊用 "至正十壹年 "紀年題記的元代青花瓷瓶。此後,國內外研究我國古代瓷器的人士,根據瓷器的造型、胎、釉、料色和裝飾特點,將許多傳世品,或出土的與瓷器工藝和裝飾風格相似的青花瓷器,認定為元代青花。此瓶與當年公諸於世後,中外古陶瓷研究者以此為依據,創立了元代青花。但這些青花瓷器紋飾精美,料色豐富,富麗堂皇,無論是裝飾還是工藝都有很高的造詣。景德鎮青花瓷器在元代已經屢見不鮮,而且風格固定趨於成熟,所以有人認為,如此成熟的青花瓷器,不可能是突然出現的,它壹定是經歷了壹個草創階段而逐漸達到這樣的水平。因此,對於青花瓷的創始時期,近年來有人根據元代作品本身給人的感覺,認為是宋代江湖青花瓷的盛行,導致了景德鎮瓷器的迅速發展,並推測在當時萌芽的青花瓷已經具備了很好的質地,可以清晰地以青花透明釉來展現景德鎮窯的青色。

解放後,特別是文化大革命以後,我國的文物考證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績。大量的考古發掘,為我們弄清早期青花的面貌,提供了科學依據。近年來,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發掘元大都遺址,以及景德鎮陶瓷博物館試掘湖田古瓷窯遺址時,都準確地發掘出了青花瓷的地層關系。如景德鎮陶瓷博物館在試掘湖田古瓷窯址時,發現了壹件青黑釉繪影青碗底心,以及影青釉帶褐斑的黑彩虎形枕等遺物,對研究青花瓷釉下彩繪的起源和青花瓷的萌芽問題,提供了壹些實物資料。因為到目前為止,發現的早期青花瓷器都是元代景德鎮生產的,而景德鎮湖田古瓷窯遺址出土的元代青花瓷器與國內外傳世出土的這壹時期的青花瓷器基本相同,因此可以說,青花瓷器在世界上是出現過的。我國最晚出現在元代(十三世紀七十年代至十四世紀六十年代),由我國陶工制作。

二)元代青瓷

元代隨著國內外貿易的發展,景德鎮瓷器生產比宋代又有了更大的進步。從湖田古瓷遺址遺存的大量窯址和瓷器殘片中,可以發現當時印有 "樞府 "字樣的戳記和青瓷瓷片。在這些瓷片中,有壹種青花紋飾呈灰青色調,瓷質較差,是用泥土繪制的;而另壹種用筆工整,構圖復雜,發色青亮,瓷質細膩,是當時的精美之作。我們推測,這種用土彩繪的青花瓷可能是民間瓷器,而發色鮮藍的精美青花瓷應該是價格昂貴、遠銷海外的 "世界珍品"。

由於元青花近幾年才被認識,所以隨著對元青花的了解,扭轉了過去人們認為元代瓷器粗制濫造的錯誤觀點。其實,元代瓷器有青花和釉裏紅彩繪碗、盤的出現,無非是材質顏色、器型、花紋圖案已相當精美。從國內外傳世或出土的元代青花來看,其料色有所謂的 "蘇泥勃青 "型,即青色中帶有黑色斑點,線條有暈染現象;也有鮮艷的藍紫色,它非常接近現代用很純凈的氧化鈷配制的青料色調;還有灰青色的,它可能是用土料繪制的。從這些情況來看,當時的青料來源比較廣泛。

元代青花不僅料色豐富,而且在造型和紋飾上也相當工整細致,有其壹定的特色。這壹時期較為常見的器物為大盤、瓶罐等。大盤壹般為折沿,有圓口和棱形花口兩種形式,這種大盤是當時出口國外的主要品種之壹,現在留存在伊朗、土耳其和印度尼西亞的都不少。據韓懷準的《南陽遺存中國古代外銷瓷》壹書中說:"馬來亞人的習慣,凡宴會,例可用四至八人****,食物放在大盤子裏"。馬歡所著《瀛涯勝覽》壹書中也有 "國......,以盤盛飯,澆酥油湯,撮口而食 "的記載,因此元代大盤可能是專為外銷而燒制的。大盤中常用的花卉青花紋飾有菊花、荷花、牡丹、卷(藤)草、翠竹、芭蕉,翠竹和芭蕉壹般是用石料繪制的。鳥類有飛鳳、鷺鷥、野鴨和鴛鴦。獸類有麒麟、鹿等。龍的使用也比較多,而且很有特色,如故宮博物院瓷器藏品中的元代青花雲龍紋瓶(見圖 15),其造型為小口、短頸、豐肩、瘦足,裝飾的龍在造型上與十五世紀以後明代的龍不同,明代龍的特點是細頸、三爪,龍身上壹律繪有雲紋或海水紋。瓶身紋飾多為三組,肩部常為下垂如意頭紋,紋內繪花卉;中部繪花卉或雲龍;下部為蓮瓣紋,紋內繪蓮瓣或八寶。罐的造型多為直口、短頸、寬肩、細足,肩部突出雙獸耳,口、頸、肩、足均紋飾工整細致。例如,1960 年出土於北京德勝門外的青花大罐,小口、寬腹,罐身為十三瓣瓜棱形,上覆以荷葉式蓋,蓋鈕上繪有垂雲紋。蓋以花卉為主題,蓋邊環繞卷枝花卉紋。器口沿飾回紋,下部飾如意雲紋。器身的主體部分飾以各種花卉,花卉的根部襯以巖石。器物下部飾壹朵蓮花,蓮花內插壹朵花和壹朵四葉菊,中間以網紋帶隔開。器足周圍飾卷草紋。像這樣在壹件器皿上,蓋繪七層、通體繪十層不同紋飾的大型青花制品,比明清時期精工細作的青花作品毫不遜色。又如 1970 年在北京遠大都出土的青花鳳首扁壺、青花盞和青花碗,其中青花鳳首扁壺是西施空前絕後的傑作。其造型由晉唐時期的田雞壺發展而來。景德鎮五代、宋代仍有雞首壺制作。而元代陶工巧妙地繼承了這壹傳統造型技法,用青花繪制出鳳凰形象的紋飾,與壺身結合得十分自然貼切。使鳳壺的整體形象更加生動,裝飾性更加豐富。同時吸收了北方民族馬鐙壺的扁平造型,這顯然與器物的生活愛好有關。其青花色澤青翠明亮,用料為當時上乘,繪畫筆法工整細膩,同樣出自瓷畫高手之手。這樣的作品是當時精心設計制作的少量奢侈品,從這些精美的元代裝飾小樣中,可以看出與宋代景德鎮影青刻花和定窯印花紋樣的淵源關系,如盤背邊緣,以及菊花、牡丹、荷花、龍、飛鳳等紋樣造型都是從影青刻花和定窯印花紋樣中脫模出來的。而新出現在壺肩的大如意加花紋飾則是受蒙古文化的影響。這種紋樣壹直出現在明清陶瓷上,成為我國陶瓷裝飾上的獨特風格。其他例子包括 1962 年在北京新街口北墻下出土的青花花瓶;1964 年在河北保定出土的元代青花紫鏤空罐和青花八棱壺;1954 年北京市文物局收藏的元代青花毓秀春瓶;1962 年山西博物院收藏的元代青花纏枝牡丹紋罐;1966 年江蘇省金坑博物館收藏的青花雲龍紋罐,以及景德鎮湖田陶瓷博物館的最新藏品。近年來在湖田古瓷窯遺址發掘到的大量元代青花瓷殘片,無論從器型、料色、釉色、紋飾等方面,足以證明元代青花瓷的質量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是壹種成熟定型的產品。

元代,由於青花瓷器的總體面貌和趨於成熟,其產銷情況,元人江綺撰寫的《陶記略》(元代景德鎮瓷業情況的唯壹專著)中有quot;窯火既息,商賈為售,而上選之人,謂之選窯。交易之際,牙儈主之......,運器入河,肩人執照,下件器物,以商籌之,謂之非子。"由於生產的發展,元代統治階級對景德鎮瓷業的剝削也更加變本加厲。對瓷窯的抽稅,是極其殘酷的,嚴防死守也是十分嚴密的。在窯席上,是 "窯有長短,率有相數,官有丈尺,以其稅"。燒窯時,則按窯數征稅"。在關防上,"窯有足冊,私犯者,釉有三色,冒名者罰。凡有利於官府,壹有欺瞞,牙商檀夫,例坐壹罪"。如此壹來,使當時 "巨商之業,今不如十之八九,官之利羨,是以乘時虧損"。與此同時,元朝統治者濫發元基金的紙幣--中定通鈔、至元鈔,這種紙幣給景德鎮瓷工造成了深重的災難。當時的民謠 "壹裏窯,五裏焦",就是當時的真實寫照。景德鎮勞動人民在元統治者殘酷剝削和壓迫的環境下,為景德鎮瓷器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三)明代青花瓷

明代,景德鎮瓷器生產出現了新局面。自明以來,景德鎮壓倒了歷史上所有的名窯,壹躍成為全國瓷業的中心。如果說元代青花瓷曾動搖了青釉瓷的地位,那麽從明代開始,景德鎮的青花瓷白瓷,開始壓倒青瓷史。後來,青花瓷的產量越來越多,青瓷的產量便逐漸減少。商業市場上的青瓷甚至衰落到了這種程度,據《明會要》記載:當年,壹只處州青瓷碗在海外值壹百五十貫,壹只青花瓷碗要值三百貫,壹只青花瓷碗比綠釉瓷碗貴壹倍,而青花瓷比綠釉器更容易燒制。所以青花瓷打敗了州府的青花瓷。景德鎮能夠在十四世紀後發展成為中國的瓷業中心也就不足為奇了。

隨著青花瓷的發展,明代景德鎮的瓷器生產進入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水平。據記載,當時的景德鎮被稱為 "江南雄鎮"。形容這個地方的繁華是"轂擊肩摩,四方雲集,巷連鱗次,萬戶星稠,澄江汝壹大都會也。"據說官窯和民窯近三百家,年產瓷器數十萬件。生產情況是quot;白天白煙,晚上紅火","終年煙火相望"。產品是"器成天下走"。商業市場競爭銷售,並出口到世界各國。宋應星在《天工開物》壹書中說:"若中國器以獵名者,皆饒縣浮梁景德鎮之產也"。明代景德鎮瓷器主打的是 "青花",從這些情況來看,明代青花瓷在元代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正如毛主席指出的:在封建社會:"只有農民和手工業者才是創造財富和創造文化的基本階級"。景德鎮的陶工是明代多彩青花瓷藝術的創造者。明代的青花瓷器,每個時期都有不同的特點。如果是根據不同時期青花瓷的不同特點來區分的話,可以將明代青花瓷分為:壹、明初(永樂至宣德);二、明中(成化、弘治、正德);三、明中晚期(嘉靖至萬歷);四、明末(天啟、真定)。這四個時期的青花料來源不同,成色也有明顯差異。

明初

入明後,景德鎮成為全國瓷器生產的中心,洪武二年,在該鎮設立禦廠。所生產的瓷器,只求精良,不計成本,專供宮廷貴族享用,這種制度壹直沿襲到清末。青花瓷是明代瓷器的主流,此時景德鎮制瓷工藝已日趨精湛。明代早期青花瓷器的成就,主要體現在宣德、永樂時期的作品中,宣德時期是明代瓷器生產的鼎盛時期,而《景德鎮陶錄》雲:"宣窯青花最貴。"可見,明代第壹類瓷器 "宣德窯 "就是以 "青花 "為代表的作品。"宣德青花 "的特點是發色深青翠綠,光亮渾厚,料色入釉骨,線條常有散暈現象和暗暈點(即使用所謂 "蘇泥伯青 "類青料)。很像中國畫在宣紙上所形成的墨暈,再加上錯落有致的暈點,筆下的線條自然渾然天成,別有壹番情趣。這種描繪技法,是用彩筆描線和作畫,畫面中表現出的是用筆的深淺關系頂出來的,這是宣德及以前青花彩繪瓷器的技法特點,因為當時還沒有發明使用渾染(水)的方法。彩繪內容多纏枝花果,也繪壹些人物、園景、魚鳥、走獸、海浪、雲龍等圖案,具有壹定的側足紋樣,往往裏外盤碗上都有彩繪,使整個瓷器裝飾得更加豐滿、莊重。而多用於大缸、坐墩、大盤、大瓶等大件器皿上,加之青花紋飾厚重渾厚,更顯大氣磅礴,開創了壹代青花藝術之奇。如故宮博物院藏明宣德青瓷纏枝花卉天球瓶(見圖16),其造型堅實硬朗,端莊舒展,紋飾以青瓷纏枝,筆觸流暢,材質有粗有細,墨色渾厚而又不失莊重,使整體顯得富麗堂皇,是壹件較有代表性的作品。

明中期

到了1560年代的成化年間,青花瓷的制作有了新的轉變。在選料、制坯、燒制上都更加講究。制瓷技術也更加嫻熟,瓷胎制作細膩纖薄,有 "quot;清華薄紙灑金盞 "之制。器物趨於輕靈,在繪瓷技法上從單壹的用筆,發展為用細筆勾線,另用大筆潑水的盤痙ā6運?攣?諒幕咼?∩夏由掀都鵲娜?桂?夠?妳有什麽問題嗎?妳在幹什麽?妳叫什麽名字? 16)駿馬由深淺不同的顏色組成。深淺不同的顏色更接近中國水墨畫的筆墨效果。在青花色料上,改用等青料,據說是景德鎮鄰縣樂平坡唐青。其色清雅,成為壹種淡淡的青花,雖無玄青的艷麗與厚重,卻也清麗可人。有 "飲流齋說瓷 "之稱:"成化五彩、青花,皆極精美,青深入釉骨,老橫筆,康熙猶步也。"可見成化 "青花 "雖不及宣德,也有其出彩之處。正德時期出現了壹批青花色彩較為艷麗、裝飾較為豐富的作品,據《窺日外乘》等文獻記載:正德已從雲南得到西域 "回青",但從裝飾風格上看,大致與成化相同。成化以後,中型器物的花紋壹般采用渲染(景德鎮現稱 "混水 "與古文獻同),當時的青花碗盤壹式 "動累百千",為了 "畫同款",以免 "各不相同"(《陶冶圖誌》),故青花繪制工藝分為 "畫只學畫不學染,染只學染不學畫"。(同上)隨著清代技術的進步,清代的青花裝飾也有了新的發展。(同前註)隨著技術的精進,在專業分工上更加細化,據《天工開物》說:"***計壹壞工力按手七十二,方可成器,此為精微之綱,不可窮盡""過手七十二",可見分工精細到何種程度。明代景德鎮陶工有其獨特的 "分工",為人類制作了壹批精美的青花器皿。

明中後期

至十六世紀二十代嘉靖、萬歷以後的時期,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海外貿易的開拓,青花器皿的生產在當時空前擴大。青花藝術的基調也更加華麗精致,表現在官窯上就是大量的龍鳳紋。造型也變得更加復雜,除了大件瓷器的制作,還增加了各種造型的鑲嵌。青花瓷更加富麗華貴,色彩斑斕。所用青料為回青。淘回青料後,又以江西所產的石青為主,其青花色調十分艷麗,有的呈堇青帶紫紅,與宣(德)、成(化)時期的青花大不相同。其造型和花紋,也要比前代復雜。

明代景德鎮窯青花十分發達,畫風豪放雄渾,制作渾厚古樸,是官窯瓷器的代表。明代中期以前的民窯瓷器,有許多不寫款識,在也可以追溯出明代著名的民窯,還有明代中期嘉靖、隆慶間的崔公窯,產品都不錯。

明朝末年,政治腐敗,國家動蕩,官窯生產幾乎停止,厚重精美的瓷器很少出現。相反,當時的民窯青花瓷卻有不少精彩之作,所繪花鳥草蟲、山水人物,構圖簡潔明快,寥寥數筆,趣味盎然。青花色調也十分凈麗蔥蘢,另有壹番民風淳樸、清新之趣。

四)清代青花瓷器

清代青花瓷器在明代青花優秀成果的基礎上,不斷發展完善。特別是康雍乾三朝,在瓷器造型、釉色、花卉繪畫等方面都獲得了新的成就。據《景德鎮陶錄》稱:"陶以今(清)器為美備,工善巧,色絕倫;仿古法先,花樣式樣,鹹月異年不同矣。而禦窯監制,尤逾前古。"(卷五),青花瓷以康熙時期的作品最為突出。康熙十九年清政府在景德鎮設立禦窯廠,器型大小不壹,式樣繁復新穎,青花瓷器的料色,就像今天雲南珠明料的色調壹樣,具有鮮艷明快的感覺,青花器物有山水、人物、花鳥,被譽為清代三冠王。其器物風格,壹改明代風格。造型多為挺拔硬朗形。如錘、蕉、鳳尾、觚等式樣,多為硬直方正的體型。以清麗、明快的青花裝飾為名副,其風格能達到相互協調統壹。青花色調藍綠相間,明快清麗,細膩翠綠。畫法精細挺秀,分色層次增加,甚至在壹筆壹劃中筆韻深淺,表現出純熟的瓷繪技藝和豐富的表現力。如故宮博物院藏瓷器中的青花雞牡丹鳳尾尊(見圖 19)和青花人物山水紋蓋罐(見圖 20),都是康熙時期的典型器物。在裝飾風格方面,多借鑒民間木刻版畫的表現手法,對形象進行概括、誇張的處理,用濃重、細致的筆觸勾勒輪廓,再用深淺不壹的材料上色。渲染,顯得清麗明快。康熙青花的成就壹直影響深遠,其料色成為後人模仿的標準。"陶雅 "說:"雍、乾兩朝之青花,蓋遠趕不上康(熙)之窯,然則康清壹類青花,雖不及明清之美強,然亦能獨步壹朝矣。"(卷上),《飲溪齋說瓷》也說:"硬彩、青花,皆以康熙為極軌"。(第四色說》),可見康熙青花是清代獨步天下的,《陶冶圖說》中有兩篇以 "青料 "為題,第八篇取青料之說:"瓷器不分園地,以面其青花,有宣城賈灣之別,雪梨用青料為畫大釉之需,亦賴青料之用,其料出於浙江紹興、金華兩縣之山。.........,其江西、廣東山間所產薄色不耐煆燒,止能繪染市井粗器。"第九條 采青料說:"用采青法,繪於生坯上覆以釉,入窯燒出,有青有綠。如果不罩釉,顏色還是黑的,窯火稍過,則畫的青花更漫......?quot;。

到了雍正、乾隆時期,瓷器生產側重於釉上五彩、粉彩的生產,並得到高度發展,青花的生產受到壹定影響,已失去了以往的優勢。但仍有部分作品制作十分精細。如故宮瓷器雍正青花菊花紋蓋罐(見圖 21),造型勻稱,團菊紋圖案格式布局規整典雅。乾隆青花喜鵲紋桌果瓶(見圖 22),其造型是乾隆時期的典型風格,壹改康熙時的硬朗色調,而采用柔和的線條,使器物造型雅致。其梅花喜鵲的裝飾從康熙而來,更加細膩寫實,趨於自然寫生,也為乾隆繪畫裝飾風格的特點。當時仿古之風盛行,多仿明代宣成之作,雖有仿得十分精細者,但終究缺乏新意和原始自然流暢的色調。有不少民窯青花瓷器,也往往在底部寫上明代或成化所作的字樣。此時的青花色調變化較多,大致是雍正多淡雅沈穩,乾隆多明青艷彩。

乾隆後期,由於封建制度已面臨終結,景德鎮瓷器產量也相應下降,除了當時的民窯青花瓷仍保持著清新、古樸的風格外,官窯青花瓷追求自然主義,花紋繁瑣,反映了統治階級頹廢、低級的審美情趣。

鴉片戰爭以後,隨著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我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由於帝國主義的掠奪和國內反動派的破壞,景德鎮瓷器生產壹蹶不振,久負盛名的青花瓷,也失去了往日的輝煌,到解放前夕,景德鎮青花瓷的生產,幾乎到了停產的地步。

五)結語

綜觀元、明、清六百年青花瓷發展的歷史,使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青花瓷是景德鎮勞動人民血淚和智慧的結晶,也是統治階級殘酷壓迫的證據。歷代統治者都在景德鎮設立了供統治階級焚燒奢侈品的禦器廠,還有陶官在廠裏建辦公室。據記載,這給當時的勞動人民帶來了沈重的負擔:"大小工匠約五百人,奔走者不下千人",以致 "民以陶病久矣"。可見禦器廠每年要為皇家服役千余人,百姓壓力沈重。督陶官員 "以供應為名,格外苛求",對景德鎮勞動人民橫征暴斂,百般欺壓。元代名謠:"壹裏窯,五裏焦",就是勞動人民遭受災難的真實寫照。明嘉靖末年,地方隨糧隨征銀,以致 "公私苦匱",民窮財盡,成為滋擾百姓的暴政。萬歷十九年壹次就送瓷器23.9萬余套、件。萬歷二十七年太監潘相到鎮江督陶,潘相及其爪牙王四到處濫征賦稅,剝削窯工,因燒青花龍缸,迫使陶工童彬赴火而死。萬歷年間有壹個叫王景民的官員曾上奏皇帝 "奏罷焚燒奇淫"。(浮梁縣誌》)(《浮梁縣誌》)《陶政篇》)這種說教,並沒有使統治階級減輕對景德鎮勞動人民的壓迫,反而變本加厲,僅嘉靖二十五年燒 "禦窯 "的額外費用就高達12萬兩白銀,合205480石大米,相當於當時貧苦農民壹年多的口糧133.7萬多人。明定陵出土的青花龍缸,是景德鎮陶工燒制的,燒制這只龍缸,白銀50兩,相當於壹個陶工6年的工資。

清順治八年,江西省量造龍紋碗,官書曰:"黨民休養之旨也。龍碗解京,動用人力,苦累驛站,使此何益,後永停之。"這是清初的收買人心之舉,其實,北京雍和宮大佛前的青龍香爐上,就有楷書 "順治八年江西監察禦史奉政京師",還有若幹青龍大碗,都是順治八年量物而成,並非官書所言的凱旋:"與民休息"。

禦窯廠,勞動人民的地獄。禦窯廠的功績,是建立在殘酷的剝削制度基礎上的,《浮梁縣誌》記載 "沈淮?窯人行》,對當時景德鎮陶工的生活進行了描繪:陶工吃的是 "粗食克苦腸,不敢問細韭膾",而工作仍是 "心向主人,力不辭抖擻"。對老弱病殘,毫元元護,有的還 "服役二十年,病老鳳陽九"。初時誰供粥,死後誰供棺?棄我於青山之陽,青磷照我之旁,死生不覺,顯晦甚昏。嗚呼哀哉,願歸異域"。清代民謠:"土坯房漢子,土坯房漢子,雙手合十淘泥坯,彎腰駝背受擠壓,死不如壹棵草"。這些都是景德鎮陶工壹生血淚的寫照。

"哪裏有壓迫,哪裏就有反抗"。統治階級加緊對勞動人民的掠奪,也激發了人民的反抗。明清兩代,幾乎每年都有大大小小的起義。如從明萬歷二十七年燒龍缸逼死陶工童炳而激起民變,景德鎮勞動人民堅持四年的反封建專制鬥爭,到萬歷三年,萬余陶工包圍禦窯廠,火燒禦窯廠,展開了聲勢浩大的反抗鬥爭。清嘉慶年間禦窯廠青石畫坯工人王子實領導?毛銀去銀 "運動,清乾隆間水竹工 "白圍裙運動 "嘉道間 "知四肉 "運動等,無不顯示出景德鎮陶工頑強的鬥爭精神。

歷史事實清楚地告訴我們,是誰發明了青花瓷?是誰使青花瓷發展起來的?發明它的不是某壹個人,而是幾十人、幾百人、幾千人;不是那個督陶官史,而是成千上萬勞動的陶工。青花瓷是景德鎮勞動人民幾百年勞動、發明和堅強鬥爭的產物。當我們了解青花瓷的歷史時,切不可被這些名稱所束縛,誤認為是統治階級、陶官、禦窯廠的功績。

  • 上一篇:麝香保心丸的作用與功效
  • 下一篇:meta分析論文怎麽寫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