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藥品查詢 - 請主要通過實例對中日航空航天業的比較進行評價

請主要通過實例對中日航空航天業的比較進行評價

中國:1956年2月,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向中央提出《關於建立我國國防航空工業的意見》。

1956年3月,國務院制定《壹九五六年至壹九六七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綱要(草案)》,提出用十二年時間,使我國的噴氣式飛機和火箭技術走上獨立發展的道路。

1956年4月,中華人民共和國航空工業委員會成立,統壹領導中國的航空和火箭事業。聶榮臻任主任,黃克誠、趙爾陸任副主任。

1956年5月10日,聶榮臻副總理向中央提出了《關於在中國建立導彈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見》。5月26日,周恩來總理主持召開中央軍委會議討論同意,並指示中央軍委組織導彈管理和研究機構。

1956年10月15日,聶榮臻副總理向中央匯報了我國導彈事業的發展情況,提出了 "導彈研究以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和利用國外已有科研成果 "的方針。17日,中央批準了這個報告。

1958年1月,國防部制定了噴氣機和火箭技術十年(1958-1967)發展規劃。

蘇聯發射第壹顆人造地球衛星後,我國壹些著名科學家提出要開展中國衛星工程的研究。壹些高等院校也開始開展相關的學術活動。中國科學院由錢學森、趙九章等科學家負責,制定了代號為 "五-八-壹 "任務的人造衛星研制計劃草案,成立了 "五-八-壹小組",商定成立三個設計院。8 月,第壹設計院成立。11 月,遷至上海,更名為中國科學院上海機電設計研究所。

1958年4月,中國第壹個發射場開工建設。

1958年5月17日,毛澤東主席在中國****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指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

1960年2月19日,中國自行設計制造的液體燃料探空火箭首次發射成功。9月,探空火箭發射成功。

1960年11月5日,中國仿制的蘇聯P-2導彈首次發射試驗成功。

1962年3月21日,中國第壹枚自主研制的中短程火箭試射失敗。1963年1月,中國科學院成立了由竺可楨、裴麗生、錢學森、趙九章等領導的星際航行委員會,研究制定星際航行的長遠規劃。

1964年4月29日,國防科委上報中央,設想在1970年或1971年發射中國第壹顆人造衛星。

1964年6月29日,中國自行研制的中、短程火箭再次發射試驗成功。

1964年7月19日,我國第壹枚生物火箭發射成功。

1965年,中央專門委員會批準了第七機械工業部制定的1965-1972年運載火箭發展規劃。

中央專門委員會責成中國科學院制定衛星系列發展規劃。

1965年10月,受國防科委委托,中國科學院召開了第壹顆人造衛星計劃研討會。

1966年6月30日,周恩來總理視察酒泉運載火箭基地,觀看中短程火箭發射試驗,祝賀發射成功。

1966年10月27日,導彈核武器發射試驗成功。彈頭準確命中目標,實現了核爆炸。

1966年11月,開始研制 "長征壹號 "運載火箭和 "東方紅壹號 "人造衛星。

1966年12月26日,中國自行研制的中程火箭首次飛行試驗基本成功。

1967年,"和平二號 "固體燃料氣象火箭試射成功。

1968年2月20日,航天技術研究院成立。

1970年1月30日,中遠程火箭首次試飛成功。

1970年4月24日,"東方紅壹號 "衛星發射成功。這是中國發射的第壹顆人造衛星。5月1日,毛澤東主席和其他領導人在天安門廣場接見了衛星和運載火箭研制者的代表。

1971年3月3日,中國發射了科學實驗衛星 "實踐壹號"。這顆衛星在預定軌道上工作了八年。

1971年9月10日,洲際火箭首次飛行試驗基本成功。

1975年11月26日,中國發射了壹顆返回式人造衛星。29日,衛星如期返回地面。

1979年1月7日,遠程火箭試驗新的發射方式並獲得成功。

1980年5月18日,中國向太平洋預定海域成功發射了壹枚遠程運載火箭。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發來賀電。6月10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慶祝大會,鄧小平、胡耀邦、李先念、陳雲、彭真、徐向前等領導出席,胡耀邦作了重要講話。

1981年9月20日,中國用運載火箭發射了三顆科學實驗衛星。

1982年10月12日,潛艇水下發射運載火箭獲得成功,回收艙準確地落在預定海域。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發來賀電。

1984年4月8日,中國第壹顆地球靜止軌道試驗通信衛星發射成功。4月16日,衛星成功定點於東經125度赤道上空。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發來賀電。30日,慶祝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

1984年4月8日,中國第壹顆地球靜止軌道試驗通信衛星發射成功。4月16日,衛星成功定點於東經125度赤道上空。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發來賀電。30日,慶祝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

1986年2月1日,中國發射了壹顆實用通信廣播衛星。2月20日,衛星定位成功。這標誌著我國已完全掌握了運載火箭技術,衛星通信由試驗階段進入實用階段。

1988年9月7日,中國發射了試驗氣象衛星 "風雲壹號"。這是我國自行研制發射的第壹顆極軌氣象衛星。

1988年12月25日,中國科學院海南探空火箭發射場成功發射了壹枚 "織女壹號 "火箭,至此,我國低緯度區首次火箭探空試驗圓滿完成。在這次為期兩周的試驗***中,共發射了四枚火箭。

1990年4月7日,我國自行研制的 "長征三號 "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將美國制造的 "亞洲壹號 "通信衛星送入預定軌道,這是我國首次成功發射國外用戶的衛星。

1990年7月16日9時40分,中國新研制的大推力運載火箭--長征二號捆綁式運載火箭(LM2BLV)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將壹顆模擬衛星送入預定軌道。這枚火箭從中國新建的大型航天發射設施發射升空,同時還為巴基斯坦搭載了壹顆小型科學試驗衛星。

1991年1月22日下午18時23分,中國第壹枚120公裏高空低緯度探空火箭--"織女星 "三號在中國科學院海南航天發射場發射試驗成功。1994 年 2 月 22 日,中國第壹個海事衛星地面站通過驗收。它的建成填補了中國在高科技領域的空白。

1998年5月2日,我國自行研制、自行生產的 "嫦娥三號 "改進型運載火箭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創造了中國航天史上的九個第壹

這九個第壹包括:

1960年9月,中國第壹枚近程導彈發射成功。

1960年11月,中國第壹枚中程導彈發射成功。

1966年10月,中國首次成功發射攜帶核彈頭的 "兩彈壹星 "導彈。

1970年4月,中國第壹顆人造地球衛星 "東方紅壹號 "發射成功。

1975年11月,中國第壹顆返回式衛星發射成功。

1980年5月,中國第壹枚洲際導彈發射成功。

1981年9月,中國首次用壹枚運載火箭以 "壹箭多星 "方式成功發射了三顆衛星。

1987年8月,中國首次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為外國衛星提供運載服務。

1999年11月,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首次飛行試驗在這裏進行,中國第壹艘試驗飛船神舟壹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

中國的載人航天工程於 1992 年啟動,僅用了四年時間,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就建成了中國第壹個現代化的載人航天發射場。中心位於發源於祁連山的渭水河畔,平均海拔 1100 米,地勢平坦,多為戈壁和荒漠。自然環境惡劣:冬冷夏熱,年最低氣溫零下三十四攝氏度,最高氣溫四十二點八度。

日本:1978 年,日本宇宙開發委員會(NASDC)制定了日本第壹個航空航天長期發展計劃--《日本宇宙開發基本綱要》。日本宇宙開發事業團是日本首相在太空政策方面的常設咨詢機構,由五名成員組成,科學技術廳廳長擔任主席。該機構做出的決定通常被認為是國家最高政策的體現。

第壹部《基本大綱》自出版以來每五到六年修訂壹次。每次修訂之前,日本都會編寫壹份長期展望報告,對未來30年的太空發展進行預測。第四份長期展望報告已於去年 7 月發布,其內容將在明年進行的《基本綱領》修訂中被采用。本文概述了這份文件的主要內容。

冷戰時期,美蘇為爭奪國家聲譽和軍事優勢而展開太空競賽,主導了世界太空活動。冷戰結束後的今天,太空活動需要新的戰略和理由。現在,各國都非常重視太空開發的經濟性和有效性,強調民用航天的重要性。在影響人類未來的重大太空項目上,如保護環境的地球觀測項目,也開展了廣泛的國際合作。

日本的太空活動也進入了壹個新階段。與美國和前蘇聯相比,日本的太空計劃起步較晚。日本在提高太空能力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並在太空科學領域取得了舉世公認的成果。在實際應用方面,日本在某些領域已經達到了國際水平。目前,日本正充分利用其技術優勢,進壹步推動太空發展。

新的展望報告是根據國內和國際形勢的這些變化編寫的,長約80頁,分為兩個部分。第壹部分是概述,第二部分詳細介紹了未來各領域的太空活動展望。本文僅介紹第壹部分的內容。

I.空間開發的目的和意義

日本壹直將民用領域的和平利用作為空間開發的唯壹目的。其他國家,特別是冷戰後的美國和俄羅斯,正在逐步將航天的重點從旨在提高國家威望的計劃轉向旨在將軍事航天技術轉為民用的計劃,同時為人類未來的繁榮和發展開發先進的航天技術。日本的太空發展目標與世界太空發展的大趨勢是壹致的。

1.目的

航天(或稱 "宇宙開發")的基本目的應當是 "進入浩瀚無垠的宇宙,利用宇宙作為全人類財富的無限潛力****,為地球上人類的持久繁榮做出充分而有效的貢獻。"如果有關國家在太空活動中遵循這壹宗旨,將會加深相互理解和信任,從而促進國際社會的發展和穩定,為世界和平做出貢獻。

在空間部署的許多系統可以通過全球範圍內的合作與協調來建立,從而為全人類提供****、社會或經濟基礎。從這個意義上說,這些系統可以作為 "全球社會經濟基礎設施 "的壹部分來建設。必須加緊開發此類空間系統。

2.意義

空間發展的意義體現在其必要性上。在 21 世紀的頭 25 年,有必要做好以下工作:

(1) 嘗試通過空間科學研究回答人類最基本的壹些問題(例如,宇宙和太陽系是如何起源的?其結構是什麽?地球上的生命是如何起源和進化的?

(2)擴大人類活動範圍,延長人類壽命,包括:

-利用地球觀測技術,在保護環境的同時提高自然資源的開發和土地利用水平;

-通過部署通信和廣播衛星、車船和飛機導航輔助設備以及用於天氣預報和災害監測的氣象和地球觀測衛星,提高生活質量。

通過部署通信和廣播衛星、車輛、船舶和飛機導航輔助設備以及用於天氣預報和災害監測的氣象和地球觀測衛星,提高生活質量,從而創造更加安全和充滿活力的社會和經濟;

在獨特的太空環境中開發和生產新材料和新藥物。

(3)通過發展先進的空間技術,在計算機、電子、機器人、通信、信息處理和環境保護等領域創造新的地球技術和產業。

(4)通過大規模的多邊太空計劃增進各國之間的相互理解和信任,從而建立壹個更加穩定和發達的國際社會。

(5)激發下壹代的想象力和好奇心,通過太空促進人類社會在科學技術和許多其他知識領域的進步。

II.日本對太空的基本態度和政策

鑒於冷戰後國際航天領域出現的新趨勢,日本有必要明確其對太空的基本態度和政策。在嚴格遵守太空開發應僅限於和平目的這壹原則的同時,日本將根據以下原則加強其太空努力。

(1)積極探索宇宙,加深對地球的認識。

(2) 努力開發可被下壹代繼承並用於擴大人類太空活動範圍的創新技術。

(3)努力讓國際社會接受上述航天目的和意義,以加強國際合作。

以上是日本的太空基本方針。日本的太空基本政策方案如下:

(1) 由於日本渴望涉足未知的新領域,因此將進壹步發展現有的太空技術,並努力開發創新技術和系統,為世界太空產業的發展做出貢獻。

(2) 日本將通過以下方式促進國際合作:

- 利用現有技術參與國際空間活動。今後,日本將盡壹切可能向國際夥伴提出更多的合作建議。

在地球觀測和空間科學領域,將通過聯合建立觀測系統、在其他國家的衛星和空間探測器***上安裝用於觀測的遙感器、相互交換觀測數據以及建立全球數據網絡來促進國際合作。

從方案確認到開發過程結束,將盡壹切努力創造交換意見和協商的機會。日本將特別重視與亞太國家的空間合作,為這些國家提供更多的空間研究和參與合作的機會。

(3) 日本將努力創造有利於廣泛利用空間開發成果的社會環境。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將積極鼓勵研究人員與用戶建立密切聯系,以確保最大限度地滿足用戶的要求。

(4)有必要降低空間開發的成本,以便使各種空間活動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壹部分。為此,日本將盡壹切可能開發有效而經濟的空間系統,並大幅降低發射成本和空間部分的運營成本。

(5)日本將繼續執行其空間開發政策,加強和改進無人空間系統的功能。在載人航天方面,日本將與其他國家合作建設和利用國際空間站。國際空間站停止使用後,日本將尋求在國際載人航天活動中發揮更積極的作用。

(6)未來的太空計劃必須進壹步考慮保護太空環境。新空間系統的設計應盡量減少空間碎片的產生。

(7)必須盡壹切努力確保太空發展得到社會的廣泛理解和認可,以獲得公眾的全力支持。這可以通過系統而有效的方式來實現,比如在項目實施過程中由宇宙發展委員會進行適當的評估和審查。

III.目標和時間安排

1.基本目標

以下是日本未來 15 年與空間有關的主要任務:

(1) 建立全球觀測系統(GOS) 日本將采取循序漸進的方法,在 2010 年左右完成國際全球觀測系統(GEOS)的建設。日本的目標是負責開發該系統中約四分之壹的衛星。作為亞太地區的國家之壹,日本將與該地區的其他國家合作建立壹個數據網絡,以共享和有效利用觀測數據。

(2)促進先進的空間科學計劃 在空間科學領域,日本將進壹步擴大對太陽系行星和其他小天體的探索活動。目前正在開發的 M-5 運載火箭將用於發射中型探測器。在21世紀的頭十年,日本將用H-2火箭發射大型科學衛星,開展前所未有的行星科學研究,包括對比木星更遠的行星進行研究。

在月球探測領域,日本將研究實施壹項連續、系統的無人月球探測計劃的可行性。該計劃將包括通過衛星進行月球觀測,以及通過著陸器和漫遊車對月球表面進行探測。

(3)利用在軌實驗室全面開展太空活動 國際空間站計劃將對 21 世紀的世界太空發展產生重大影響,因此日本將盡壹切努力使該計劃取得成功,並將加強與參與國的合作。國際空間站上的日本實驗艙(JEM)將是日本第壹個在軌實驗室。日本將建立壹個綜合研究系統,以更好地協調 JEM 中的研究活動和地面實驗。這必將促進對空間環境利用的研究,並創造新的學科和技術領域。與此同時,日本將努力積累載人航天經驗,建立相應的技術基礎。為了增加與亞太地區國家的合作機會,日本將在日本實驗艙開展符合這些國家需要的研究。國際空間站進入穩定運行階段後,日本將研究將文化、藝術、人文和社會科學領域的專家以及普通公民送入太空的可能性。

(4)建立和使用新的航天基礎設施 日本將繼續改進和優化其 H-2 運載火箭,以滿足 21 世紀頭十年的各種發射需 求。日本還將開始研制 H-2 火箭的先進型號(H-2A),以進壹步降低運輸成本和提高運載能力,H-1A 將能夠把大約 20 噸的有效載荷送入低地球軌道(LEO)或把 4 噸的有效載荷送入地球同步軌道(GEO)。日本將繼續開發無人駕駛、帶翼的 "希望 "號轉移和返回飛行器,以便向國際空間站運送物資和進行微重力實驗。

2010 年至 2020 年期間,日本將努力大幅降低空間運輸成本,使其比目前的發射成本低壹個數量級。為此,日本將繼續進行先進的研究,開發新設計的完全可重復使用的空間運輸系統。

日本將通過國際合作有計劃地開展其他研究和開發活動,包括空間環境利用和軌道設備更換方面的實驗。擬研究的系統包括無人空間平臺、軌道維護機器人或運載工具以及地面站與衛星之間的通信網絡(數據中繼和跟蹤衛星系統)。2.其他目標 在今後 30 年裏,隨著日本在空間環境工作方面經驗的積累,它還可能實施以下項目: (1) 月球探測 從 2010 年前後開始,日本將根據壹些國家****開展的無人月球探測活動的結果,通過 國際合作在月球表面建立壹個天文觀測站。日本將通過進行適當的研究和開發,為這壹合作做好準備。(2) 通信、廣播和導航 通信、廣播和導航領域發展迅速,服務種類也越來越多。為了滿足新的業務需求,日本將在個人和移動通信、數字三維高清電視廣播以及飛機、船舶和汽車導航領域開發新技術。除了在大型衛星和日本實驗艙(JEM)上驗證現有技術外,日本還將進壹步開發中小型衛星,利用其技術特點和規模經濟,研究專門用於此類系統的更先進技術。日本政府將實施成功概率高的計劃。在這方面,將註意劃分政府和私營部門各自的作用。(3) 空間環境的利用 在國際空間站工作開始之前,日本將繼續最大限度地利用現有設施(投放塔、飛 機、探空火箭、無人返回式自由飛行器和美國航天飛機),並根據需要通過國際合 作進行微重力實驗。日本將制定壹項全面的研究計劃,使日本宇宙開發事業團和國家研究機構能夠充分合作開展研究活動。在國際空間站投入運行和日本實驗艙全面投入運行之後,日本仍有可能需要比日本實驗艙更好的微重力環境來開展實驗工作。在這種情況下,將使用 "希望 "號和永久留在空間的無人空間平臺。載人空間平臺的開發將通過國際合作進行。日本準備在下壹代國際空間站的建造和部署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日本還將利用日本實驗艙(JEM)和其他空間平臺對空間太陽能應用進行驗證測試。(4) 載人航天活動 在不久的將來,日本需要與其他發達國家開展載人航天方面的國際合作。在不久的將來,日本還需要通過使用日本實驗艙(JEM)積累載人航天飛行的經驗。其他需要強調的技術有:載人航天遙控和遙控科學保證技術、受控環境和生命支持系統技術,以及航天醫學(包括宇航員保健管理和加深對航天疾病的了解)。國際空間站停止使用後,將充分利用載人航天技術和經驗,通過國際合作為未來的發展項目(如建造下壹代國際空間站和開展載人登月活動)做好準備。(5) 建設和利用空間飛行基礎設施 日本打算根據 "共同使用 "原則建設和利用其各種空間飛行基礎設施,使基 礎設施內的系統也能夠支持其他國家的空間飛行活動。(6) 運輸系統 日本將進行基礎研究和初步研究,以開發壹種可水平起降並能進入地球軌道的實驗性空 間飛機。這項工作將作為在 21 世紀第二個十年實施的國際項目的壹部分來進行。(7) 保障系統 日本將為 H-1 火箭的改進型號 H-2A 建造發射場,並為 "希望 "號小型航天飛機選擇著陸 場。日本還可能研究利用海外發射場補充國內發射場的可能性。日本將在 2005 年前後與其他國家共同建立和利用壹個監測日益增多的空間碎片的系 統和壹個預測宇宙射線活動的系統。人力資源開發和太空宣傳 1.研究和工程人員 日本將通過對研究人員和工程師進行與空間有關的領域,如地球科學、航空航天醫 學、空間材料科學和生命科學方面的系統教育和培訓,開發未來空間計劃所需的人 力資源。還將提供人文和社會科學、空間法和空間心理學方面的培訓。年輕壹代是挑戰未知的力量,也是未來航天發展的主力軍。為了培養他們對空間的興趣,應在教科書中加入適當的空間教育材料。應為教師和學生提供盡可能多的實地學習空間技術的機會,如組織空間夏令營,以創造壹個激勵年輕人從事空間事業的社會環境。日本將全面支持大專院校的年輕研究人員利用小型衛星進行實驗,並與海外學者進行交流。考慮到日本希望擴大與亞太地區國家的空間合作,日本將為這些國家的研究人員和工程師提供支持。2.獲得公眾理解 與其他科技項目相比,航天需要相對較大的投資。因此,公眾的理解與合作對於太空發展至關重要。日本認為,坦誠地向公眾介紹日本航天計劃的真實情況是明智而有效的選擇,但政府和民間必須合作加強宣傳,以取得最佳的宣傳效果。V. 鼓勵私營部門參與航天活動 日本的大多數航天設備制造商都參與了國家航天計劃。與西方國家的航天公司不同,它們很難啟動自己的航天計劃。要提高他們的能力,擴大他們的商業太空活動,還有很多工作要做。為此,日本政府需要為私營部門加強在太空領域的作用創造有利環境。加強相關機構的活動 1.太空開發委員會 太空開發委員會將通過制定中期太空計劃、對開發活動進行適當評估以及向公眾宣傳日本的太空計劃來改進其太空政策。2.空間機構

為了在空間開發方面取得重大成果,必須明確空間機構的職責,並加強這些機構之間的聯系及其與用戶和研究人員的合作。以下是需要開展的壹些工作:

(1) 空間科學研究所和國家宇宙開發廳需要相互配合,共同制定先進的空間科學計劃,並與其他相關研究機構(如國家天文臺)***分擔工作。

(2)目前,日本尚未建立地球觀測、地球科學和空間環境利用項目的管理系統。在這種情況下,需要進壹步加強開發部門與用戶組織之間的合作關系。

(3)創新是影響日本航天未來發展的壹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從長遠角度看,在基礎研究和預研中引入新概念極為重要。這就要求空間科學研究所和航空航天技術研究所等國家研究機構以及國家宇宙開發廳等政府研究機構特別重視創新研究。壹些大專院校也要開展相應的科研活動。

3.財政保證

盡管預算相對較少,但日本的太空計劃總體上是成功的。從現在起,為這些計劃提供強有力的保障極為重要。

從1995財政年度起的未來15年中,日本的太空投資預計約為7萬億日元,具體分配如下:1.2萬億日元用於先進空間科學計劃;2萬億日元用於地球觀測/地球科學、通信、廣播和導航;1.8萬億日元用於國際空間站活動、空間環境利用和載人航天活動;2萬億日元用於空間基礎設施。日本未來的太空項目將根據該預算方案以系統和靈活的方式實施,並將在適當的時候進行進壹步評估和審查。

  • 上一篇:醫療機構藥品集中招標采購工作規範的第二章
  • 下一篇:美國復興電影(關於人類對時間的渴望和恐懼)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