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藥品查詢 - 處罰到人的具體處罰對象

處罰到人的具體處罰對象

目前,食品藥品安全違法行為處罰到人的制度構建,已經基本完成,但在具體執行中還存在壹些問題。現筆者對其探討如下。

壹、立法現狀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印發2017年食品安全重點工作安排的通知》(國辦發〔2017〕28號)明確“所有食品安全違法行為均應追究到人”,為在食品安全領域構建處罰自然人制度提出了新要求。此後,“處罰到人”成為食品藥品監管領域的重要熱點問題。2019年8月26日公布、2019年12月1日施行的《藥品管理法》、2019年10月11日發布、2019年12月31日實施的《中華人民***和國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國務院令第721號)均有對“處罰到人”相關內容的具體規定,初步形成了科學的制度安排和立法設計。

值得註意的是,目前食品藥品的處罰到人采取了兩種不同的立法例。壹是集中規定的立法例,如《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第七十五條集中統壹規定了處罰到人的相關內容。二是相對分散的立法例,如《藥品管理法》第壹百壹十八條、第壹百壹十九條、第壹百二十二條、第壹百二十三條、第壹百二十四條、第壹百二十五條、第壹百二十六條、第壹百三十五條、第壹百四十壹條等逐條規定了處罰到人的相關內容。《疫苗管理法》第八十條、第八十壹條、第八十二條、第八十五條、第八十六條、第八十七條、第八十八條、第八十九條規定了處罰到人的內容。立法采取不同的立法模式,主要是由於根據立法修訂的現狀和具體情況而定的。

二、關於處罰對象

原則上,食品藥品生產經營者對其生產經營產品的安全負責。而處罰到人直接打破企業作為被處罰對象的主體資格、使法律責任追究到自然人身上。因此處罰到人的範圍需要慎重把握,以法律明文規定為限。經過梳理,被處罰的自然人範圍包括以下幾類:

(壹)未取得合法生產經營許可而從事違法生產經營的自然人。如《食品安全法》第壹百二十二條、《藥品管理法》第壹百壹十五條規定的情形。對於此類主體,直接依法進行處罰即可。

(二)生產經營主體的“法定代表人、主要負責人、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如《食品安全法》第壹百二十三條規定的“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食品安全法》第壹百三十五條規定的“被吊銷許可證的食品生產經營者的法定代表人、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藥品管理法》第壹百壹十八條規定的“生產、銷售假藥,或者生產、銷售劣藥且情節嚴重的,對法定代表人、主要負責人、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責任人員”。《藥品管理法》第壹百二十三條規定提供虛假的證明、數據、資料、樣品或者采取其他手段騙取許可的“法定代表人、主要負責人、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責任人員”。《疫苗管理法》第八十二條規定的“法定代表人、主要負責人、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關鍵崗位人員以及其他責任人員”。

(三)直接實施違法行為的自然人。如《食品安全法》第壹百三十三條規定的直接阻礙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依法執行職務的具體行為人,《食品安全法》第壹百四十壹條規定的“編造、散布虛假食品安全信息的具體行為人”,《食品安全法》第壹百三十五條規定的“因食品安全犯罪被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的”。這類人員並不限於“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而是需要根據具體行為人的主觀故意、客觀行為、後果等綜合案情進行判斷。

(四)其他被行政處罰的自然人,主要是指技術機構、食品檢驗機構、認證機構、媒體的主管人員和負有直接責任的具體違法行為人。如《食品安全法》第壹百三十七條規定的提供虛假監測、評估信息的“技術機構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技術人員”,《食品安全法》第壹百三十八條規定的出具虛假檢驗報告的“食品檢驗機構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食品檢驗人員”,《食品安全法》第壹百三十九條規定的出具虛假認證結論的認證機構的“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負有直接責任的認證人員”,《食品安全法》第壹百四十壹條規定的編造、散布虛假食品安全信息的媒體的“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

總體而言,處罰到人的適用對象為具有食品藥品安全違法行為的直接責任人員,包括四類人員,即法定代表人、主要負責人、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此外,適用對象以自然人為限,個體工商戶、個人獨資企業均屬在內,但不含公司等法人單位。

其中,食品處罰到人的適用對象是食品生產經營者的自然人。藥品處罰到人的適用對象為藥品生產經營企業或其他單位的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其他單位主要是指醫療機構、疾病預防控制單位、接種單位等。

實務中對於何種直接責任人員納入職業禁止罰,尚有疑問,其法定代表人、具體承辦的直接責任人員容易確定,但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的認定相對模糊,如組織結構復雜分工詳細的企業,尤其是集團公司、跨區域大型連鎖經營企業等,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則不易認定。筆者認為,對於直接責任人員的界定,應以直接組織、指揮、參與有關違法行為為準,對雖屬主要負責人、主管人員,但對具體違法行為既無故意,亦無過失,甚至不知情的,不宜納入職業禁止罰的範圍。

三、關於法律責任

構建層次分明的責任體系,應根據違法行為和危害後果,區分輕微違法行為、壹般違法行為和嚴重違法行為,設定輕重有別、層次分明的法律責任。具體而言,主要包括:

(壹)輕微違法行為

對於輕微違法行為,進行告知申誡。包括提示、警示和行政指導、責任約談等措施。如根據《行政處罰法》第二十七條規定,違法行為輕微並及時糾正,沒有造成危害後果,不予行政處罰。此時要及時給予當事人行政指導,進行提示、警示等告知申誡,避免更嚴重的違法行為發生。此外,根據《食品安全法》第壹百壹十四條規定,食品生產經營過程中存在食品安全隱患,未及時采取措施消除的,可對食品生產經營者的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負責人進行責任約談。責任約談情況和整改情況納入食品安全信用檔案。根據《藥品生產監督管理辦法》第六十六條規定,對有不良信用記錄的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藥品生產企業,應當增加監督檢查頻次,並可以按照國家規定實施聯合懲戒。

(二)壹般違法行為

對於壹般違法行為,適用較輕處罰。包括警告、罰款等。對於處罰到人的罰款幅度的具體設計,在立法上有不同思路。壹種是金額制,即直接設定罰款金額幅度,如《藥品管理法》第壹百二十五條規定“對法定代表人、主要負責人、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責任人員處二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的罰款”;另壹種是倍數制,即根據以貨值金額、違法所得或工資收入為基數設定壹定倍數的罰款。如《藥品管理法》第壹百壹十八條規定的“沒收違法行為發生期間自本單位所獲收入,並處所獲收入百分之三十以上三倍以下的罰款”。

筆者認為應根據具體情形區分對待。違法行為的認定不直接涉及貨值金額,貨值金額對違法行為認定亦沒有影響的,可直接設定罰款金額幅度。違法行為的認定直接涉及貨值金額,需要根據貨值金額或違法所得、工資收入來確定罰款金額的,可以采取倍數制,但基於過罰相當原則要合理設定處罰基數和倍數,做到不枉不縱。

(三)嚴重違法行為

對於嚴重違法行為,適用較重處罰。包括采取行政拘留、資格罰等處罰措施。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對於部分嚴重違法行為,還需要執行信用約束措施。如《食品安全法》第壹百三十五條第壹款、第壹百三十五條第二款、《藥品管理法》第七十五條規定的行業禁入的資格罰。此外,還要落實中***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快推進失信被執行人信用監督、警示和懲戒機制建設的意見》提出的從事藥品、食品等行業限制措施。即對失信被執行人從事藥品、食品安全行業從嚴審批;限制失信被執行人從事認證、檢測、檢驗等行業;限制失信被執行人擔任上述行業單位主要負責人及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已擔任相關職務的,按規定程序要求予以變更。

四、完善執法機制

高效協作的執法銜接機制和聯合信用懲戒是實現處罰到人的必要條件。建立高效協作的執法銜接和信用懲戒機制,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壹)就行政案件而言,完善與其他部門的移送處理機制,重點是完善適用行政拘留的食品安全違法案件移送公安機關的機制。目前《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第七十七條對需要行政拘留的行政案件移送和銜接進行規定。落實行政拘留“處罰到人”的適用,可參照《行政主管部門移送適用行政拘留環境違法案件暫行辦法》,研究制定《行政主管部門移送適用行政拘留食品藥品安全違法案件暫行辦法》。

(二)就涉刑案件而言,進壹步完善兩法銜接工作。要認真落實五部門聯合印發的《食品藥品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工作辦法》(食藥監稽〔2015〕271號),並及時梳理研究行政執法和刑事司法的職權依據、法條適用、證據銜接標準、鑒定意見等內容。

(三)完善信用懲戒措施。《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第六十六條規定:“國務院食品安全監督管理部門應當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建立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機制,結合食品生產經營者信用檔案,建立嚴重違法生產經營者黑名單制度,將食品安全信用狀況與準入、融資、信貸、征信等相銜接,及時向社會公布。”在橫向跨部門協作上,建立全國性的信用信息***享平臺,研究失信企業協同監管和聯合懲戒合作的具體措施。在縱向深層制度構建上,抓緊完善信用信息歸集、信用信息評定、信用約束、信用修復等具體標準規範。

五、規範處罰程序

同時處罰生產經營主體和自然人的“雙處罰”情形下的執法程序成為完善重點。筆者認為,亟需在立案、調查、處罰、移送等執法程序、執法文書制作和規範、處罰信息公開***享等方面進行完善。筆者從單純的行政處罰程序和涉刑案件的處罰程序分別闡述。

(壹)行政處罰程序

建議市場監管部門(或藥品監管部門)實施的“雙處罰”同時立案、同時調查,處罰決定書應針對企業和個人分別作出,同時送達。涉及到由不同部門執行雙處罰時,應先作出處罰決定,再進行移送有關機關處理。

(二)涉刑處罰程序

涉刑案件的處罰到人程序,主要是指《食品安全法》第壹百三十五條第二款和2019年新修訂《藥品管理法》第壹百壹十八條規定的職業禁止罰的具體程序。

職業禁止罰的實施程序,在現行法上並無規定,於實務中亦無統壹意見。其適用程序,實則與其性質有關。目前實務中分別有行政處罰中適用、刑事處罰中適用、刑事處罰後再適用三種做法。

1.行政處罰中適用

行政處罰中適用職業禁止罰已有先例。如2018年10月16日原吉林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對長春長生生物科技有限責任公司作出的《行政處罰決定書》(吉食藥監藥行罰〔2018〕17號)明確:“高俊芳、張晶、張曉、李錦字、劉景曄、張友奎、馮土明、許楊、徐力偉、李麗楠、周煥煥、社磊、趙洪洋、張攻14人是妳公司生產、銷售劣藥的違法行為的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或其他直接責任人,應當對妳公司上述違法行為承擔相應責任。”同日作出行政處罰決定書(吉食藥監藥行罰〔2018〕17—1號至〔2018〕17—14號)依據《藥品管理法》(2013年修訂)第七十六條第壹款、《藥品管理法》(2015年修訂)第七十五條第壹款規定,給予依法不得從事藥品生產、經營活動的處罰。

2.刑事處罰中適用

刑事處罰中適用職業禁止罰日益增加。實務中日益增多適用職業禁止罰的刑事判決,如延津縣人民法院《刑事判決書》[(2019)豫0726刑初34號]、鹿邑縣人民法院《刑事判決書》[(2018)豫1628刑初792號、(2019)豫1628刑初80號]、魚臺縣人民法院《刑事判決書》[(2017)魯0827刑初187號]、龍巖市新羅區人民法院《刑事判決書》 [(2017)閩0802刑初464號]、舒蘭市人民法院《刑事判決書》[(2018)吉0283刑初3號]。

此外,還出現因未適用職業禁止罰而引起抗訴的情形。在壹審法院判決未適用職業禁止罰時,檢察機關以“未能依法對被告人判處職業禁止令,量刑不當,罪責不相適應”為由提起抗訴,而二審法院改判決適用職業禁止令。詳見鄭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刑事判決書》 [(2018)豫01刑終1214號],改判決上訴人終身不得從事食品生產經營管理工作,也不得擔任食品生產經營企業食品安全管理人員。

3.刑事處罰後適用

然而,刑事處罰中適用職業禁止罰總體上尚屬少見,未予適用的情形相對普遍。如陜西省高級人民法院《刑事判決書》[(2019)陜刑終14號]、黑龍江省高級人民法院《刑事判決書》[(2016)黑刑終7號]中均僅認定被告人構成生產銷售假藥罪,但未適用職業禁止罰。此將導致職業禁止罰僅能於刑事判決生效後另行補充作出行政處罰,無疑將提升執法成本、浪費執法資源。

筆者認為,於以上三種做法中,若涉嫌犯罪,則職業禁止罰宜於刑事判決中適用為妥。若未涉犯罪,則在行政處罰中適用。若刑事判決未予適用,則須於刑事判決生效後由監管部門再於行政處罰中適用。這包括三種情形:壹是經法院審理認為不構成犯罪;二是經法院審理雖構成犯罪但不予刑事處罰而仍需行政處罰的;三是法院判決遺漏適用。但這屬於補充適用,非最佳選擇。

六、立法的不足

立法的不足主要在於對處罰基準的規定存在漏洞。如《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第七十五條規定:“對單位的法定代表人、主要負責人、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以其上壹年度從本單位取得收入的1倍以上10倍以下罰款”。如上述人員為當年進入本單位,則其上壹年度在本單位並未實際獲得收入,則不能對其處以罰款。

因此,建議有兩種完善思路:壹是以本年度本單位取得的收入為基準,增加規定“如上壹年度未從本單位取得收入的,應當處以其本年度從本單位取得收入的1倍以上10倍以下罰款”。二是以違法行為期間從本單位取得收入為計算基準,參照《藥品管理法》規定的計算方式,如《藥品管理法》第壹百壹十八條規定“沒收違法行為發生期間自本單位所獲收入,並處所獲收入百分之三十以上三倍以下的罰款”。

  • 上一篇:關於黑馬的手抄報
  • 下一篇:論我國執業藥師在藥學服務中作用和意義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