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藥品查詢 - 以食品質量與安全為主題的論文。急!~!~

以食品質量與安全為主題的論文。急!~!~

摘要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食品的安全不僅關系到人的生存和身體健康,而且關系到民族的素質與興衰,在國際貿易交往中還直接影響到壹個國家的聲譽,近些年來倍受世人的關註,是壹重要的公***衛生問題。但這個問題尚未能夠引起許多國家及部門的重視[1]。由於自然環境的變化、人們工作、生活方式的改變、隨著食品貿易的全球化、都市化、新的食品生產、利用,自然的和人為的因素,降低了食品的安全性,使食源性疾病的發病、食物中毒時有發生,新的食源性病原體感染不斷出現。不管是在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食源性疾病都嚴重地損害人類的健康,也給經濟造成重大影響。因此,食源性疾病已成為目前國際上最突出的公***衛生問題之壹。關鍵詞 食品安全;食源性疾病;控制對策 人們為了除蟲,大量使用劇毒農藥噴灑蔬菜、水果;為了提高瘦肉產量,盲目使用違禁激素(瘦肉精)餵豬;為了增白面粉,隨便使用吊白塊;為了騙錢,將稻草漚水兌色勾鹽當醬油出售等等[2];真是舉不勝舉。隨著時代的改革變化,食品生產經營規模的擴大普及和食品貿易國際化,全球不斷發生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如比利時“二惡英事件”、英國“瘋牛病”、日本的大腸桿菌O157:H7食物中毒,以及我國暴光的阜陽劣質奶粉、黴變毒米、蘇丹紅事件等,都使食品安全成為眾人關註的焦點,也再次敲響了食品安全問題的警鐘[2]。這壹切也清楚地表明,食源性疾病不會隨著經濟發展和技術水平的提高而減少或消失。無論是在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食品汙染和食源性疾病都尚未得到有效的控制,依然嚴重地危害著人們的健康和安全。因此,食品安全和食源性疾病的控制已刻不容緩。 1 食源性疾病的現狀食源性疾病是指通過食物進入人體內的致病因子而導致的感染或中毒。大多數食源性疾病是由細菌、病毒、蠕蟲和真菌引起的。流行病學監測數據顯示,在過去的10年間全球食源性疾病發病率不斷上升,且有嚴重暴發流行。據報道,發達國家每年大約有30%的人患食源性疾病。美國每年約有7600萬人發生食源性疾病,其中約5000人死亡。歐洲壹些國家的沙門氏菌感染病例增高到5倍。盡管現在還沒有關於發展中國家食源性疾病的系統性報道,但發展中國家的問題可能更嚴重。這些國家食源性疾病的種類較多,常見的有霍亂、空腸彎曲菌、大腸桿菌、沙門菌感染等,腹瀉發病率和死亡率較高。世界衛生組織 (WHO)統計報告表明,全球因食物汙染而致病者已達數億人,每年約有幾億腹瀉病例,導致約300萬5歲以下兒童死亡,其中約70%是因生物性汙染的食品所致。在發展中國家,估計每年腹瀉及其相關疾病有2.7億病例,導致240萬5歲以下兒童死亡[2]。由於目前世界上只有少數幾個國家建立了食源性疾病年度報告制度(即美國、英國、加拿大、日本,其中美國食源性疾病監測系統最完善,資料報告最多最完整),且漏報率相當高,發達國家的漏報率高達90%,發展中國家在95%以上。所以很難準確估計全球食源性疾病的發病率。據WHO報告,食源性疾病的實際病例數要比報告的病例數多300~500倍,報告的發病率不到實際發病率的10%。因此,所得到的報告病例數僅是“冰山壹角”。 我國雖有較健全的食物中毒報告系統,但還沒有健全的食源性疾病監測體系,故難以估計食源性疾病的發病情況。據衛生部統計,近幾年我國食物中毒例數、人數、死亡人數有較大上升,專家估計,每年食物中毒例數至少20~40萬人,但統計報告的約2~4萬,尚不到實際1/10,食品安全形勢不容樂觀,食物中毒事件屢有發生[2]。2002年,衛生部***接到重大食物中毒事件報告128起,7127人中毒,死亡138人;2003年重大食物中毒事件379起, 12876人中毒,323人死亡,與2002年比較,分別增加了196.7%、80.7%、134.1%。盡管各級衛生部門在預防和控制食物中毒方面采取了壹系列有效措施,積極開展食品安全專項整治工作,嚴厲打擊產銷假冒偽劣和有毒有害食品的違法犯罪行為,取得了壹定效果。但從整體上看,各種生物性和化學汙染尚未得到根本控制,食品安全和食源性疾病預防控制工作仍非常艱巨。 食源性疾病不但嚴重危害人們的健康,而且造成重大經濟損失。美國每年約有7,600萬例食源性疾病病例,造成的經濟負擔高達1,100 億元。澳大利亞估計每年因食源性疾病帶來的經濟損失可達26億澳元。英格蘭和威爾士每年約有2,366,000例病人,每年的醫療費和損失約為3~7億英鎊。1986年引起全球恐慌的“瘋牛病”,***宰殺1100多萬頭病牛,經濟損失達數百億英鎊。1996年日本的大腸桿菌O157:H7食物中毒事件,約 9000多人中毒,經濟損失慘重。近幾年我國在這方面也造成了上千萬元的經濟損失和嚴重影響了食品企業的聲譽。 2 食源性疾病發生的因素 2.1 環境變化 由於開放改革,大量農村人口無計劃地向城市地區流動,導致城市人口擁擠,居住條件變差,飲用水供應和廢棄物處理都處於重大壓力之下,增加了食源性病原體傳播的機會。人口不斷增長,農用化學物質和工業廢棄物的排放量不斷增加,水體中有機物汙染,重金屬在農畜水產品中富集,使汙染加重(如農藥、化肥、生長調節劑、獸藥殘留和持久性有機汙染物的汙染)。目前,我國有850條河、130多個湖泊和近海受到不同程度的汙染,其中51個程度嚴重。這些有毒化學物質可進入人類的食物鏈,通過食物進入人體而損害人體健康,降低人體抗病力。2000年農業部對14個經濟發達的省會城市的2110個樣品檢測,結果蔬菜中重金屬超標的占23%;種植業與養殖業造成源頭汙染,我國每年氮肥用量2500萬t,農藥130萬t,單位面積使用量分別是世界平均水平的 3倍和2倍。二惡英汙染又是壹個環境汙染主要案例(焚燒廢棄物、汽車尾氣)直接或間接汙染肉、乳及水產,使致癌致畸,直接致死量為砒霜的900倍[2]。 2.2 食品生產加工過程中的問題 超量使用、濫用添加劑或非法添加物;生產工藝流程未能嚴格執行,微生物殺滅不全;生產儲存運輸過程微生物引起腐敗;應用新原料、新技術、新工藝帶來的食品安全問題(如轉基因輻射食品已引起學術界的普遍關註)[2]。這些均可明顯增高食源性疾病的危險性。 2.3 社會因素 貧窮和落後是引起疾病的主要因素。貧窮曾經被稱作世界上最致命的疾病。貧困導致食品生產設備簡陋,知識落後,可影響食品良好衛生規範的實施。雖然食源性疾病在富裕和貧窮這兩種人群中均有流行,但富裕階層的人壹般患長期存在的輕微疾病較多,而貧窮人群發生嚴重危及生命的疾病較多,如嬰兒腹瀉、霍亂、傷寒、甲肝等疾病,且死亡率較高。 2.4 生活方式的改變 生活方式與食源性疾病關系密切。由於生活節奏加快,消費者對快餐的需求量增大,在外就餐機會增多,就餐註重口味,以鮮為快,喜吃生食 (如喜歡食刺參,生食貝類和魚蝦等),另外,壹些食品安全管理措施也不完備,食品制作不規範,這些因素都增高了食品汙染病原體和食源性疾病發生的危險。現已確定,許多鮮果和蔬菜都是大腸桿菌O157:H7和單核細胞增生性利斯特菌的載體,這兩種病原體引起的感染是近10年發現的最嚴重的食源性疾病之壹。 2.5 其他因素 除上述這些因素外,尚有許多因素與食源性疾病流行有關,如食品貿易國際化可引起食源性疾病跨國傳播;病原微生物適應性改變(沙門菌已對多種抗生素產生耐藥性等);新食源性病原體不斷出現,近20年先後發現數十種與食源性疾病有關的新病原體,如彎曲桿菌、大腸桿菌0157:H7和單核細胞增多性利斯特菌、沙門氏菌抗藥菌株、環孢子蟲(Cyclospera)、圓孢子(Cyclosporidium)、朊病毒等;消費者食品安全意識薄弱。因此,食品安全還將面臨新的挑戰。

  • 上一篇:濟世良方裏有沒有治療新冠
  • 下一篇:口服藥物在新冠肺炎疫情中有什麽優勢?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