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藥品查詢 - 鄭子權的相關事件

鄭子權的相關事件

1978年3月,大巴山陰雨綿綿。"鄭醫生,鄭醫生...... "喊聲未落,壹位渾身濕透的農民已推開屋門,沾滿泥巴的腳還在滴水。他是外村人,表弟嚴重脫水,已經昏迷不醒。他懇求道:"病人快不行了,妳們醫術高,快去救救他吧!"

此時,天色已暗,大雨傾盆而下。鄭子全轉過身,目光落在床邊。飄忽的油燈下,剛滿周歲的小女兒正患急性腸胃炎,上吐下瀉,高燒不退,病情十分嚴重。怎麽辦?看著女兒,他猶豫了。走,對不起家人;不走,對不起鄉親。然而,作為壹名醫生,難道就不能見死不救嗎?他說:"我是醫生,我的職責就是救死扶傷。"

"我是醫生,我的職責就是救死扶傷。

鐘家村地處山腰,距八寨村10多公裏。當晚,春雨瓢潑,山路陡峭泥濘,人隨時都有可能跌落山澗。他們深壹腳淺壹腳,幾個小時後才來到病人家。此時的鄭子全已經成了壹個泥人,衣服濕透了,草鞋也跑破了。但他顧不上換衣服,立即上前搶救。

病人叫張興華,今年33歲,未娶,弟妹多,父親體弱多病,母親早逝,家徒四壁。當時,病人高燒半個月,兩天水米未進,骨瘦如柴,家人把棺材都準備好了。

鄭子全剛學醫三年,從沒見過這麽嚴重的病。但張家人屏息靜氣地看著他,把他當成了救命恩人。於是,他把了把脈,又從藥箱裏拿出壹本《中醫內科學》,希望能找到對癥的藥方,結果卻越翻越糊塗,急得滿頭大汗。最後,他終於根據自己淺薄的醫學知識作出判斷:病人是重感冒引起的發熱、脫水,還沒有發展成肺炎。於是,他先打針輸液,又連夜抓來中藥湯劑,終於穩定了病情。

夜已深,鄭子全決定留下來。病人生命垂危,家屬害怕,誰也不敢挨著睡。鄭子全說:"我挨著他睡,有什麽危險,好好搶救"。山裏的春天很冷,可床上只有壹張席子,壹床破棉被,根本擋不住寒冷。鄭子泉困極,卻不敢合眼。他隨時觀察病情,壹會兒量體溫,壹會兒餵中藥,甚至幫病人排便。不知不覺,已是雞叫五更。

上午9點,病人開始退燒。中午,他有力氣說話了,還喝了壹碗粥。鄭子全熬好中藥,親自餵給病人喝。中午壹過,病人的脈搏正常了。

病人脫離了危險,鄭子全心裏壹塊石頭落地,可另壹塊石頭卻越來越重。他壹刻也等不及了,小女孩還躺在病床上。此時,雨越下越大,路越來越滑。在山裏,他幾次摔倒,差點掉下懸崖。

下午6點左右,鄭子全回到八寨村。此時,雨漸漸小了,他的腳步也快了。然而,不幸的事情發生了。當他剛跨進家門,壹聲撕心裂肺的哭喊,如驚雷般在耳邊響起。他知道,天塌下來了!他身體壹晃,跳到了女兒的床前。油燈下,女兒緊閉雙眼,臉色蒼白,有嚴重失水的跡象,就在壹個小時前去世了。鄭子全用顫抖的手指,為女兒拭去眼角殘留的淚珠,然後掩面痛哭。

按照當地的風俗,小女兒被連夜安葬在山上,沒有墓,沒有碑,只有壹片松林為她遮風擋雨。此後壹個多月,妻子臥病在床。多少年了,鄭子全壹直不願回憶往事。只是偶爾,他會走進山裏,壹遍遍地尋找,壹遍遍地徘徊。對於那遲暮的時光,他壹生遺憾,卻從不後悔。他說:"我失去了壹條生命,也拯救了壹條生命"。

人心是有天平的。壹邊是小家之愛,壹邊是生命大愛。危難時刻,天平趨向何方,最能體現壹個人的精神境界。高尚的人,寧可舍小愛而成大愛。兩難中,鄭子全把砝碼壓在別人身上。他的心靈之光,如夜空中的繁星,閃爍在天地之間。

他親自嘗遍各種中草藥,給自己做藥檢;他給自己全身紮針,熟悉穴位。他對事業虔誠,看病是他的信仰 鄭子全生於八寨,長於八寨。兩歲半時,父母離異,身強力壯的小腳母親獨自把他拉扯大。童年對他來說是壹段苦澀的回憶。15 歲那年,他初中畢業。由於家庭困難,他不得不輟學謀生。他當過花匠、木匠、石籠匠和裁縫,嘗盡了人間的酸甜苦辣。壹次偶然的機會,讓他萌生了成為壹名醫生的願望。有壹年,他的表弟突然發燒,全身疼痛。當時,周圍農村只有兩個醫生,誰也診斷不出病因。兩個月後,21 歲的表弟去世了。這件事深深刺痛了他。

1975年1月,他的生活出現了壹絲曙光。公社幹部看他是個好苗子,推薦他到八寨村衛生室當 "赤腳醫生",並參加短期醫療培訓。當時,農村醫療條件落後,流行病、巫醫盛行。老百姓的呻吟聲更加堅定了他學醫救人的信念。他跋山涉水,遠近拜民間名醫為師。為了辨別藥材,他嘗遍各種藥材,熟悉藥性和藥理,並多次親自做藥物試驗。練習針灸時,他在自己身上尋找穴位,紮得渾身是傷,卻樂此不疲。他像教徒壹樣虔誠。看病就是他的信仰。

然而,美好的願望並不等於美好的現實。在臨床實踐中,他深深感到僅靠 "壹根針、壹把草、壹雙鐵腳",並不能成為壹名好醫生。對於許多疑難雜癥,他常常感到束手無策。1979 年,改革的春天來了。他鼓起勇氣給成都中醫學院寫了壹封信,訴說了求知的渴望。信中寫道"我是萬縣巫溪縣白果公社的壹名赤腳醫生。由於大巴山區貧窮落後,醫療條件有限,農民缺醫少藥現象尤為嚴重。我淺薄的知識遠遠不能滿足群眾看病的需要。我想自學,但苦於找不到老師和書籍,懇請貴校給我寄些輔導書......。"很快,學院回信了。信中說了很多鼓勵的話,並決定招收他為第壹批函授生。對於鄭子全來說,這個好消息猶如天降甘霖,憂郁的臉上露出了笑容。學院陸續寄來了《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中醫基礎理論》、《兒科與婦科》、《西醫基礎》等13門課程的書籍,共計100余冊。曾經飽受無書可讀之苦的他如獲至寶。從此,除了在門診看病,幾乎所有時間他都泡在書海中。幾年來,他不肯看壹場電影,哪怕是在家門口放映;不肯耽誤壹個晚上,哪怕是老伴請吃飯。為了讀那些 "天書",他每天熬到深夜,早上天不亮就起床,從不間斷。他幾乎能背下每壹篇課文。村裏人都說,鄭博士窗前的燈熄得最晚,亮得最早。有壹次,由於過度疲勞,他半夜暈倒在書桌前,妻子從夢中驚醒,急忙把他扶上床,痛苦地說:"妳快成書蟲了!"

1984年,他參加鄉村醫生考試,以全縣第壹名的成績,獲得鄉村醫生證書。1986年7月,他自學完成了成都中醫學院四年制本科課程,成為全縣第壹個接受本科教育的村醫。當送信人送來蓋有金印的結業證書時,他和妻子喜極而泣。他用自己研制的藥膏治療疥瘡患者 2 萬余人次。他不求賺錢,免費為數百名學生治療,避免了疾病在常年多雨潮濕的大巴山區傳播。疥瘡是壹種傳染性皮膚病,發作時瘙癢難忍,但長期缺乏有效的治療藥物。民間流傳著這樣壹句話:"窮長虱子富長瘡"、"長瘡能長壽"。其實,這只是農民有病難醫,自我安慰罷了。

鄭子全決心解除百姓的疾苦。他遍尋古今醫學資料,潛心研究,終於發現了疥瘡中的蹊蹺。然而,疥瘡十分頑固,抗感染藥物難以殺滅。鄭子全從古書中汲取營養,把相關藥物壹壹挑選出來,反復試驗,終於研制出治療疥瘡的中藥膏。

小小藥膏,療效神奇。不僅周邊鄉鎮的患者紛紛前來求治,就連無錫縣的患者也慕名而來。有人說:"鄭醫生,妳發財的機會來了。妳的藥這麽靈,夠吃壹輩子的!"鄭子全說:"我研制藥品是為了治病,不是為了賺錢。"在村衛生室,他的藥膏只收成本費,老百姓花幾塊到十幾塊錢就能治好。癥狀輕的,他不收費。近年來,他已治療了兩萬多名疥瘡患者。

1990年春,無錫縣壹位縣委副書記打來緊急電話,說馬坪中學和尖山中學疥瘡來勢兇猛,已有六七百人感染,希望他立即前往治療。於是,他乘車來到30公裏外的馬坪中學。壹進學校,他就查看了學生宿舍、教室和食堂,發現學生的被褥特別潮濕,不衛生。於是,他主動請纓講授衛生知識課。由於教室太小,全校學生都來到了操場。沒有麥克風,他就扯著嗓子喊;沒有講臺,他就站在磚頭上講。寒風中,他講了壹個小時,從疥瘡的病因、病理到診斷、治療,通俗易懂,贏得了熱烈的掌聲。隨後,他為患疥瘡的學生逐壹檢查,詳細記錄病情。幾天後,他準備了 400 多支藥膏,親自送到學校。根據病情的嚴重程度,每份藥膏上都寫著患病學生的名字。很快,所有學生的疥瘡都痊愈了。這壹切都是免費的,他甚至不允許學校報銷他的往返車費。在他看來,避免疾病傳播才是最重要的。他翻山越嶺,走遍了村裏的每家每戶,不讓壹個娃娃漏種,31 年從未間斷。 八寨村共有 480 戶人家,分布在山頂、山腰和山腳下。從遠處看,他們就像散落在棋盤上的棋子。

近年來,村裏住土房的人越來越少,但鄭子全仍住在30多年前建的土房裏。房子的墻壁已經開裂漏雨。窗戶是塑料做的,采光很差,即使白天也要開燈。壹張木床,看不出是什麽顏色;兩個櫃子,把手已經摔得粉碎。家裏最值錢的是壹臺25英寸的康佳彩電、壹床蠶絲被和壹條毛毯,都是兩個女兒買的。

鄉村醫生很苦,沒有工資,沒有退休金,也沒有醫療和養老保險。壹旦失去勞動力,家庭生活將陷入困境。村衛生所收入微薄,他就把壹部分收入用於救助貧困患者,剩下的收入僅夠維持衛生所的基本運轉。他還種了兩畝地,養了幾頭豬,維持日常生活。

接種疫苗是件苦差事。縣裏每年寄來三次疫苗,每次約100劑。疫苗需要冷藏,而且必須盡快註射。 有壹次,他剛好拉肚子,渾身無力,可疫苗到了,壹天也不能耽擱。於是,他靠在樹枝上,咬緊牙關上了山。白天打不完,就晚上打。昏暗的燈光下,孩子們的手臂上留下了壹道道印記,他的頭上也淌出了壹串串汗珠。由於過度勞累,他回家後大病了壹場。

前些年,農村的住院分娩率很低。有的人生了孩子,沒有及時接種疫苗,只能等下次再接種。鄒誌剛告訴記者,"接種疫苗 "是他工作的重中之重。"接種疫苗 "是鄒誌剛工作的重中之重,"接種疫苗 "是他工作的重中之重。有壹次,他去深山裏壹戶人家補種疫苗。不巧的是,孩子出去走親戚了。於是,他就在山裏等了壹天,直到孩子回來。接種後,觀察到沒有不良反應,他才放心離開。

疫苗是國家免費提供的,縣疾控中心每年補貼村醫120元。考慮到村醫的辛苦,縣裏允許村醫接種壹次疫苗,收取壹到兩元的勞務費。但鄭子全從不收錢,直到近幾年,才收了5毛錢的註射器成本費。有人笑他:"妳呀,傻到底了。壹分錢不掙,還幹得有滋有味"。他卻說"生個娃娃不容易,如果不打預防針,落下病根,我怎麽對得起村民?"31年來,村裏從未發生過重大傳染病疫情。

他把病人的事看得比天還大。只要有鄉親喊,不管白天黑夜,不管山高路遠,隨時出診。幫助別人度過難關,是他最大的快樂

作為壹名鄉村醫生,鄭子全把病人的事看得比天還大。只要有村民來喊,不管白天黑夜,不管山高路遠,他二話不說,立即出診。1993 年夏天,太平村壹位村民急匆匆地跑進八寨村衛生室,買藥治 "傷"。原來,他妻子在家生孩子,產後出血不止。"什麽傷口?"鄭子全問。

"有壹大堆肉露在外面"。

鄭子全意識到,這可能是子宮脫垂,壹旦延誤,就會有生命危險。於是,他立即說:"快帶我去妳家!"

當時,已經是晚上7點多了,還下著大雨。母親子宮脫垂,生命垂危,必須立即送往醫院。可是,家人說那裏鬧鬼,有邪靈,遲遲不肯去。鄭子全猜測,可能是因為家裏太窮,怕去醫院花錢。於是,他拿出身上僅有的50元錢,大聲喊道:"再不去就出人命了!"為了防止發生意外,他親自陪同。村裏沒有車,他們就找了壹根滑竿,把產婦擡到尖山衛生院。

到了衛生院,鄭子全懇求院長說:"這個病人家裏特別窮,又得了重病,沒錢治療,請妳在手術費上照顧壹下她!"院長二話沒說,立即組織醫生搶救,經過5個小時的手術,產婦終於得救了。最後,衛生院只收了 80 元。在入黨壹周年即將來臨之際,他賣掉半畝地的樹苗和4頭豬,向黨組織自願多交黨費1000元,在八寨村衛生室的墻上,掛滿了鄭子權獲得的各種榮譽證書。其中,最引人註目的是壹張 "黨費收據",上面寫著:"鄭子全同誌自願壹次多交黨費1000元。特此證明"。日期是1986年10月10日,落款單位是中***中央組織部。

鄭子全深深地熱愛著****,熱愛著生產隊的黨。他說:"我是從苦水裏泡大的,現在成長為壹名醫生,我最感謝的就是**** 產黨。"1985年9月,他終於實現了自己的夢想,成為壹名正式黨員。

1986年,在入黨壹周年之際,他的心情格外激動。為了表達深厚的感情,他決定獻上壹份特殊的 "禮物"--1000元黨費。他對妻子說"現在生活好了,全靠黨**** 生產。現在,社會上很多人向錢看,唯利是圖,我要讓人們看到壹個**** 生產黨員的精神風貌"。

當時,村衛生室幾乎沒有收入,他家也還沒有攢下壹分錢,日子過得緊巴巴的。他先是把半畝地的樹苗賣了400多元。後來,他又賣了四頭豬,賣了500多元,為他帶來了1000元的收入。

在那個年代,1000元是個天文數字。當他把這筆 "巨額黨費 "交給村黨支部時,村裏不敢收,因為從來沒有過這樣的先例。於是,村裏問鄉裏,鄉裏問縣裏,縣委問地委,地委問省委。最後,省委組織部答復:黨費超過1000元的,由縣委組織部直接送中央組織部。

11月的壹天,無錫縣委組織部派人到鄭梓全家轉來壹封中組部的信,內有壹張《黨費收據》。他們放了鞭炮,還給他買了壹套 "醫宗金鑒",鼓勵他好好為村民服務。那天,他興奮得徹夜難眠。

"巨額黨費 "的消息傳開後,村民們並不感到意外,因為鄭子全壹向積德行善,傾財助人,有壹種黨員的風範。

面對壹次又壹次走出農村的機會,他固執地選擇了與大山為伴。他說:"我對農民有感情,越窮的地方越舍不得走。我願意壹輩子在農村當醫生"。

對於鄭子全來說,他不是沒有機會改變自己的命運。然而,當機會來臨時,他卻固執地選擇了留在農村,寧願與大山為伴,與貧困為伍。1990 年,他被評為 "四川省優秀個體勞動者";1991 年,他被評為 "全國優秀個體勞動者"。在全省百場巡回演講中,他的事跡感動了無數人。於是,走出山村的機會壹次次出現。1990 年,縣衛生局領導多次找他談話:"局裏想調妳到縣醫院或鄉鎮衛生院工作,具體單位妳自己選。如果同意,立即送妳到成都醫學院進修。"面對這樣的誘惑,鄭子全竟平靜如水。他說"我壹直在農村當赤腳醫生,從沒想過離開農村。我壹走,誰來給村民看病?"

1991年,萬州地委壹位姓陳的副書記來找他。飯桌上,陳說:"妳還年輕,改行吧,先去黨校學習。像妳這樣的勞動模範,應該重點培養。"鄭子全站起來,懇切地說:"我對農民有感情,這裏越窮越舍不得走。我願意壹輩子在農村當醫生。"對於他的回答,陳副書記既驚訝又欽佩。臨別時,他說:"像妳這樣的人很難得。妳為人民服務得很好!"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經常有毒販上門推銷,有時壹天來好幾家。有的說,"妳從我這裏買藥,價格低,還能拿回扣"。還有人說:"妳名氣大,我們合作吧,壹年輕松幾十萬"。對此,他總是婉言拒絕。他行醫的基本原則是:渠道要正,質量要好。

鄭子全從不進貴藥,不開口大方,不想賺錢,夠用就行。在村衛生室,最貴的藥不過10多元,最便宜的藥才5分錢。病人感冒發燒,他盡量不用抗生素,而是用小柴胡湯等中草藥,壹兩服就見效,只花三四元錢。他說:"醫生最重要的是良心,行醫就是行善。如果藥賣高價,老百姓吃不起,我也鬧心。"

在衛生室的藥箱裏,最多的還是價廉物美的中草藥。幾乎每年夏秋兩季,他都要上山采藥,自己炮制,以降低藥材成本。大巴山的紅旗壩是中草藥的 "寶庫"。但那裏地勢陡峭,交通不便,荊棘叢生,毒蛇出沒。每次采藥,他都要穿上雨鞋,綁好雙腿,帶上鋤頭、砍刀和繩子。巖白菜、石楓子等草藥非常有效,但它們生長在懸崖峭壁上,很難在市場上買到。為了采集這些草藥,他經常冒著生命危險攀爬。受過多少傷,連他自己也數不清。31 年來,他穿壞了 300 多雙鞋子。他冒著生命危險,攀爬懸崖峭壁,田間勞作,把幹凈的山泉水挑下山。他為家鄉做了數不清的好事,卻從不圖回報不走進大巴山,就不會知道大巴山的偉大,也不會知道大巴山人的情懷。

鄭自成是壹名醫生,也是巫溪縣政協委員。他關心群眾疾苦,關註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他就像壹棵小草,無私地回報著春天的陽光。

尖山鎮自古缺水,老百姓世代飲用土塘水。全鎮1.8萬人飲水困難,不少人患痢疾。近年來,各級政府想了很多辦法,鼓勵農民修建水塘,但由於當地屬於石灰巖地質,水塘用不了多久就會開裂,無法蓄水。在百步小學,秋冬缺水季節,學校不得不租車外出拉水。後來,學校要求每個學生每天上交壹桶水。目睹學生們背水上學的情景,鄭子全心裏很不是滋味。

他記得老壹輩人說過,在海拔1800多米的老鷹村,有壹股甘甜的泉水。上世紀20年代,村民們為了躲避戰亂,曾在此居住。2002年,他兩次冒險上山攀崖,實地考察,發現了這口清泉。他想,泉水白白流走實在可惜。如果能把水引到山下,人們該多高興啊!

很快,他向鎮政府匯報了這壹成果。然而,資金成了最大的障礙。引水需要10多萬元,而巫溪縣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經濟十分困難。鄭子權決定向重慶市政府反映引水用水問題。他打通了市領導的電話,得到了全力支持。9月,萬米管道從山上通到山下,像壹條蜿蜒的巨龍,潔凈的山泉流向千家萬戶。從此,尖山鄉告別了喝土塘水的歷史。馬坪鄉因大山阻隔,曾是無錫縣最後壹個 "孤島",自古沒有公路。馬坪鄉人到巫溪縣做生意,要從雲陽縣城繞行90多公裏,很多農產品都爛在地裏,危重病人也送不出去。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鄭子全多次往返於重慶和巫溪之間,奔波勞碌。1999年,重慶市有關部門撥款108萬元,修建了麻坪至田壩的路橋,使麻坪鄉走出了封閉的世界,從天塹變通途,群眾有了致富路。春去秋來,他的足跡印滿青山,化作壹串串音符,奏響生命的樂章。

雲深處,山之巔,有壹株黃色的小草。山是小草的依托,小草是山的赤子。山因小草而神奇,小草因山而挺拔。

  • 上一篇:描寫對佤族人贊美的句子
  • 下一篇:天晴大學是壹所怎樣的大學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