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偏方秘方 - 如何按摩督脈

如何按摩督脈

督脈起於長強穴,止於牙齦交點,共28穴。

這條經絡的路線:督脈起於腹部,下出會陰,在脊柱中向後,至項後風府穴,入腦,上至心尖,沿額部下行至鼻柱。

此經絡的主要癥狀有:駝背、脊柱強直、成人癲癇、小兒風癇、痔病等。

經絡主要用於治療疾病:精神病、發燒、骶骨、腰、背、頭頸疾病,以及相應的內臟疾病。

長強穴(督脈穴;位置:尾骨下端與肛門連線的中點。

主治:腹瀉、便血、便秘、痔病、脫肛、癲癇、腔泄、便秘、排尿困難、外陰瘙癢、骶尾部疼痛。

舒窈(督脈穴)位置:骶骨,後正中線上,適合骶管裂孔。

主治:月經不調,痔瘡疾病,腰脊劇痛,下肢痿軟癱瘓,癲癇,脫肛,便秘,便血。

腰陽關(督脈穴)位置:腰部,後中線,第四腰椎棘突下凹陷處。

主治:月經不調,遺精,陽痿,腰骶疼痛,下肢癱瘓,帶下。

命門(督脈穴)位置:腰部,後中線,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處。

主治:陽痿、遺精、帶下、月經不調、泄瀉、腰脊酸痛、乏力腰痛、遺尿尿頻。

懸樞(督脈穴)位置:腰部,後正中線上,1腰椎棘突下凹陷處。

主治:腹瀉、腹痛、腰脊劇痛、腸鳴音、消化不良。

位置在脊柱中間(督脈穴):背部,後正中線上,11胸椎骨下凹陷處。

主治:腹瀉、黃疸、痔瘡、癲癇、小兒疳積、脫肛、腰脊脹痛、脘腹脹滿。

中心(督脈穴)位置:背部,後正中線上,10胸椎骨下凹陷處。

主治:黃疸、嘔吐、脘腹脹滿、腰脊劇痛、腰痛、胃痛。

筋脈收縮位置(督脈穴):背部,後正中線上,第九胸椎棘突下凹陷處。

主治:癲癇、強脊、胃痛、黃疸、肢體無力、肌肉痙攣、腰痛、腰酸、驚風。

至陽穴位置:背部,後正中線上,第七胸椎棘突下凹陷處。

主治:黃疸、胸脅脹滿、咳喘、脊柱強壯、腰背酸痛。

靈臺(督脈穴)位置:背部,後正中線上,第六胸椎棘突下凹陷處。

主治:咳嗽、哮喘、疔瘡、腰背酸痛、強頸。

神道(督脈穴)位置:背部,後正中線上,第五胸椎棘突下凹陷處。

主治:心悸、健忘、咳喘、腰酸背痛、肩背痛、癲癇。

體柱位置(督脈穴):背部,後正中線上,第三胸椎棘突下凹陷處。

主治:咳嗽、哮喘、癲癇、背痛、頭痛、驚厥。

導道(督脈穴)位置:背部,後正中線上,1胸椎骨下凹陷處。

主治:頭痛,瘧疾,發熱,強脊,強頸,發熱,咳喘,癲狂。

大椎(督脈穴)位置:頸部,後中線,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處。

主治:發熱、瘧疾、咳嗽、哮喘、骨蒸盜汗、癲狂、頭痛、落枕、風疹、肩背痛、中暑、驚風。

啞門(督脈穴;位置:後頸,後發際線正中上方0.5寸,1頸椎下方。

主治:暴突、舌強、癲癇、頭痛、落枕、脊柱僵硬、中風、癔病。

風府(督脈穴;位置:後頸,後發際線正中上方1寸,枕隆突正下方兩側斜方肌間凹陷處。

主治:頭痛、落枕、頭暈、咽痛、失音、癲癇、無聲中風、半身不遂。

腦戶(督脈穴)位置:頭背部發際線正中上方2.5寸,風府穴上方65,438+0.5寸,枕骨隆突上緣凹陷處。

主治:頭暈、落枕、失音、癲狂、頭痛、頭暈。

強劍(督脈穴)的位置:頭頂正中、後發際線上方4寸。

主治:頭痛、頭暈、落枕、癲狂、頭暈。

後頂(督脈穴)的位置:頭頂中央、後發際線上方5.5寸。

主治:頭痛、頭暈、癲狂、落枕。

百會穴(督脈穴)位置:頭頂正中、前發際線上方5寸;或者兩個耳尖之間連接線的中點。

主治:頭痛、頭暈、中風不語、癲狂、脫肛、陰僵、失眠、落枕、痔病、屍厥。

前頂(督脈穴)位置:頭頂正中、前發際線上方3.5寸。

主治:頭痛、頭暈、鼻淵、癲狂、強頸。

惠惠(督脈穴)的位置:頭頂正中、前發際線上方2寸。

主治:頭痛、頭暈、鼻淵、癲狂、目赤、腫痛、鼻衄、鼻膿腫。

上星(督脈穴)位置:頭部,前發際線中心以上1寸。

主治:頭痛,眼痛,鼻竇炎,鼻衄,癲狂,瘧疾,發熱,頭暈,風中流淚,紅腫,鼻癰。

神庭(督脈穴)位置:頭頂正中、前發際線上方0.5寸。

主治:頭痛、頭暈、失眠、鼻竇炎、癲狂、目赤、腫痛、流淚、鼻衄、鼻膿腫。

蘇修(督脈穴)位置:面部,鼻尖正中央。

適應癥:鼻竇炎、鼻出血、喘息、昏迷、驚厥、新生兒窒息、鼻衄、鼻塞、鼻癰。

水溝(又名任重穴)(督脈穴)位置:面部,任重穴上1/3與下2/3的交點處。

主治:癲癇、驚風、昏迷、口眼歪斜、腰脊劇痛、暈厥、牙痛、牙齒緊閉、鼻塞、鼻衄、腰痛。

對端(督脈穴)位置:面部、上唇尖、中溝下端皮膚與唇的過渡處。

主治:癲癇、牙齦腫痛、口歪、唇緊、發黑、昏厥、口臭、鼻塞、消渴。

牙齦交會處(督脈穴)位置:上唇中,唇系帶與上牙齦交匯處。

主治:癲狂,牙齦腫痛,鼻竇炎,口歪,口塞,口臭。

  • 上一篇:眉毛下半部分稀少怎麽辦?
  • 下一篇:為什麽取卵後需要多排尿?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