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偏方秘方 - 2021-10-11

2021-10-11

中醫兒科學(1)

?第壹節?中醫兒科的萌芽時期(古代-南北朝)

?兒科醫學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古代原始社會生產力低下。考古發掘的“北京人”平均年齡為14歲,所以中華民族早期的醫學積累大部分屬於兒科。中國記載了20多種疾病,甲骨文,四千年前出土的商代遺址。其中涉及兒科的有齲齒和寄生蟲。

兒童期疾病的直接記載是“貞子第壹病”,意思是商代國王吳定美的兒子頭部有病。

《史記》和《扁鵲·臧宮傳》記載扁鵲是壹名兒科醫生。

《五十二病方》不是我國現存最早的醫學著作,其中有小兒癲(癲癇)和小兒癰的故事。

《黃帝內經》建立的仲尼體系,不僅有效地認識了中醫的兒科,而且對小兒生理和兒科疾病的病因、病理、診斷、預後、針灸療法等都有大量的論述。

東漢末年,張仲景撰寫了《傷寒論》,以六經辨證治療雜病,對後世兒科辨證治療體系的形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總結兒科醫學形成已久。

第二部分?中醫兒科學的形成期是什麽?(隋朝-宋朝)

?隋唐時期,朝廷設立了“醫部”,由醫生掌管。醫生教醫學。其中設置兒童科,培養兒科專科醫師5年。兒科專業人才的培養促進了兒科的發展。

隋朝晁主持編纂的《病邪分期論》(610)共分6卷,論述了小兒雜病的255個證候。小兒外感分為傷寒和時令氣兩大類,內傷以臟腑辨證為主。本文提出小兒夜啼癲癇開顱綜合征(1),表現為小兒囟門不相容,但囟門寬大,顱縫開裂。多見於6個月至7歲兒童,如遺尿、蛔蟲、脫肛、蟯蟲、黃疸(脾胃虛熱所致胸悶體黃之癥)、鵝口瘡、口瘡等多種兒科癥狀。總結倡導孩子不要傷熱;不能吃太多等等。到目前為止,兒童保健指南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唐代孫思邈的《備千金方》中,將女子藥方列在首位,而小兒、幼童則是儒家藥方。有壹個關於新生嬰兒的專題討論。小兒疾病有九大類,其中方劑325首,《千金方毅》記載75篇,著作380篇。本書總結了唐代以前兒科的診療經驗,提供了大量治療兒科疾病的有效方劑。

相傳國外最早的兒科專著《顱經》流行於唐宋後期。書中提出,三歲以下的孩子叫純陽,元氣還在。對後世了解兒童的生理特點有重要影響;摘要:本文簡要論述了小兒驚風、驚呆、癲癇、疳積、痢疾、火膽等疾病的證治

錢乙是北宋時期最著名的兒科醫生。其弟子嚴繼忠整理其理論和實踐經驗,於1119年編著《小兒醫學證直方》,比西方最早的兒科著作差了350年。該書將小兒的生理特點概括為“臟腑虛弱”、“臟腑不全、全而不壯”,病理特點概括為“宜虛宜實”,在小兒四診中,尤其重要的是要就診,特別是“面診綜合征”和“目診綜合征”,以區別痤瘡皮疹等出疹性傳染病。錢乙創立了兒科五臟辨證體系,提出了“心主驚風,肝主風,脾主困,肺主喘,腎主虛”的辨證綱領。臟腑證候分虛實、寒熱、溫、清、補、瀉兩種。脫發的治療從五臟虛瀉入手,註意潤澤滋養,運化補兼施。他善於改造古方和開發新方,創造了134個方藥。迄今為止,許多處方已在臨床科室廣泛使用。闡述急慢驚風為陰陽之證,認為急驚風屬陽,熱、寒瀉結合實治。慢驚風屬陰、寒、虛合溫補,成為後世治療驚風的準則。

  • 上一篇:不小心被熱水燙傷了,應該怎麽處理?
  • 下一篇:鼻炎是有辦法治療的。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