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偏方秘方 - 右腳踝外側疼,不能多走路。

右腳踝外側疼,不能多走路。

治療方法

穴位:大腸俞、關元俞、支邊、環跳、陰門、委中、成山、陽陵泉、厥陰、昆侖、阿是穴。每次取6 ~ 7點,取患側。

操作方法:患者取俯臥位或側臥位,用32號毫針針刺上述穴位。上火後留針30分鐘,每日壹次,7天為壹療程。取針後,施艾條灸。先將大蒜切碎搗碎,做成餅狀,蓋在主要疼痛部位。然後把姜切成2 ~ 3毫米厚的姜片,均勻地在上面紮上針孔,蓋在蒜泥上。將蠶豆大小的艾條放在姜片上,每個部位施灸8 ~ 10,溫度以患者能接受為準,不起泡。每7天為壹個療程,每個療程之間休息2-3天。

護理方法

急性期要臥床3 ~ 4周,睡硬板床,以利氣血循環。用棉墊、軟枕頭等支撐患肢。病房內應開窗,保持室內空氣新鮮,但要註意避免直接受風。註意保暖,室內溫度應保持在20 ~ 25℃之間,以免著涼,必要時用被子蓋住下肢。可以用熱水袋或鹽加熱疼痛部位,然後熨燙,緩解疼痛。操作時註意防止燙傷。

註意預防上呼吸道感染和便秘,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避免因咳嗽、打噴嚏、排便而加重病情和疼痛。疼痛緩解後,應鼓勵患者適當運動,避免肌肉萎縮。

施灸時,要求患者擺好自己的位置,不要隨便移動,以免艾條掉落或艾塵灼傷皮膚和衣服。由於姜汁或蒜汁的刺激,容易起泡。起泡後應在常規消毒下將泡沫液引流,並塗龍膽紫或紅黴素軟膏,以防感染。

歷代醫家都強調“良醫必先治心,後治身”。要重視心理護理,多與患者交談,告訴患者壹些預後較好的病例,以解除患者的思想顧慮,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配合醫療安心治療,早日康復。

飲食宜清淡易消化,忌辛辣油膩之品,多吃蔬菜、新鮮水谷、瘦肉、蛋類、魚類、豆制品、牛奶等。鼓勵患者進食,保證營養充足,氣血生化活躍。

患者出院時,應建議避免彎腰直腿拿東西,加強鍛煉患部的靈活性和耐力,避免腰部過度疲勞、扭傷和受涼。

處理效應

治療標準:痊愈:疼痛消失,活動靈活,Lasegue征陰性;改善:疼痛基本消失,活動後仍有牽拉感,拉色格征陰性;無效:5個療程後無改善。

本組58例經治療後,痊愈21例(36.2%),好轉36例(62.1%),無效1例(1.7%),總有效率為98.3%。

踝關節骨折屬於關節內骨折,所以復位要求正確,固定要牢固,早期進行功能鍛煉。

(1)非移位的單、雙踝骨折壹般只需用小夾板固定,或用管狀石膏將踝關節固定在中立位。4周後,解除外固定,開始行走。

(2)局部麻醉下,單側或雙側踝關節移位的骨折,采用手法復位小夾板固定,或小腿管狀石膏固定。根據骨折類型采用不同的復位方法,基本原則是向暴力的反方向復位。

1.外翻骨折:兩名助手分別托住受傷的腳和小腿,向相反方向牽拉。外科醫生壹手握住內踝,另壹手向內擠壓外踝和外側足,同時將踝關節置於內翻位。如果下脛腓韌帶同時斷裂,距骨向外側移位。操作者可以用兩個手掌擠壓兩個腳踝,使其湊合。如遇外旋骨折,復位時應加內旋手法。

2.內翻骨折:在牽引下,操作者壹手托住外踝,另壹手擠壓內踝和足內側,同時將踝關節置於外翻位。如果距骨向後脫臼,應該先把腳後跟往前推,然後外翻會傷腳,保持腳處於外翻和背屈狀態。

無論是外翻骨折還是外翻骨折,復位後X線片顯示內踝斷端排列不正,特別是側位片顯示內踝斷端分離,說明其間有骨膜或韌帶卡壓,應將卡壓的軟組織撬開或切開復位。內踝骨不連會引起疼痛。

(3)三踝骨折復位

先手動復位內踝和外踝,再復位後踝。修復後踝時,足部要微微彎曲,防止距骨因跟腱的牽引而壓迫脛骨下端關節面,然後用力向前推足跟,糾正距骨的後移,再將踝關節向後伸,用緊張的後關節囊下拉後踝,直至與脛骨下端關節面平齊,即可修復後踝骨折塊。

(4)、切開復位內固定

(A)手動復位loser。

(2)踝關節多發性骨折伴脛腓骨下端分離。

(3)踝部神經、血管損傷或開放性損傷患者需要清創或探查修復。

手術方法:手術復位後,內踝、外踝或後踝用螺釘固定,外用石膏8 ~ 10周。

  • 上一篇:降血糖的藥方
  • 下一篇:俗話說:“橘子皮壹兩塊,金子壹兩塊”,把這五樣東西加到橘子皮裏,效果和人沒什麽區別。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