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偏方秘方 - 治療脾胃病,精解這八法。

治療脾胃病,精解這八法。

脾胃是水谷之海,氣血生化之源。

人體正氣的強弱取決於氣血精神的盛衰,而精神和血液的盛衰又與脾胃的健碩功能密切相關。早在《內經》中就有豐富的關於脾胃的論述,如蘇文的辨經學說,認為:“飲於胃,溢精,失於脾,散精於脾,上至肺水四支,五經並行。”又如靈樞營養生會所,說:“人收氣谷,谷氣入胃。說明人體器官組織的正常功能活動依賴於脾胃對精微物質的供給,即所謂“五臟皆賦氣於胃”,故脾胃被稱為“藏腸之官”、“後天之本”。

在水谷接受、分解、消化、吸收、分布、排渣的過程中,脾胃雖然相互配合,但畢竟脾為臟,胃為腑,其特點和功能是不同的,即脾為陰土喜燥惡濕,胃為陽土喜潤惡燥;脾氣主升,胃氣主降;脾主運化,胃主受納,二者既對立又統壹。所以臨床上壹定要註意脾胃的關系,切不可以偏概全,否則就會發生病變。同時也要註意脾胃的相互作用,即胃病可達脾,脾也可累及胃。比如胃病失健,胃不能吃東西,脾可以運化,但由於缺乏水谷的精微來源,沒有上述的心肺、氣化、生血,脾也有病;再比如脾疾未升,不能運化,那麽雖然胃能忍受,但水谷會因為不能隨津液獨行而停滯在胃中,胃就會犯病,或者吃東西後腹脹,或者疲倦困倦,四肢無力,甚至水濕停滯,就會生病。所以脾胃壹定要協調好,才能維持身體的平衡。

(1)判斷能否進食,以確定病胃或病脾

胃主受納,脾主運化。脾胃正常時,身體健康,精力旺盛,所以食欲旺盛,氣血充沛,肌肉發達,精力充沛。饑餓的癥狀是邪氣侵襲胃,導致胃氣虧損,這是由於食物儲存不足造成的。治療以健胃為主,健脾為輔。痰濕食積者,可理氣化痰、祛濕導滯,如香砂雜曲魏萍散或保和丸;因胃陰不足,宜甘寒生津,滋陰和胃,如益胃湯。如果壹見食物胃就飽,說明胃正常,脾功能失調,即所謂胃強脾弱,應以健脾為主,輔以健胃;因為脾虛,要補脾益氣,如香砂四君子、六君子;因脾陽虛,溫中焦時,可用理中湯之類;如果脾為濕困,則運脾去濕,升降中焦,如同加減正氣散。不餓著吃,脾胃就病了,食欲就被忽視了。因氣虛,宜補中益氣;因陽虛,宜溫補虛;脾胃氣陰兩虛,甘淡健脾法益氣不耗陰,養陰不傷陽,如沈淩白術散或資生堂丸。

(2)註意舌苔的厚度,苔常可治愈。

舌為心之竅,意為“脾足之脈太陰,通於舌,散於舌下”(《靈樞經絡篇》),故舌也與脾有關。但是,附著在舌頭上的舌苔是胃氣化的結果。"舌苔就像長在地上的草."因此,辨別舌苔是臨床診斷脾胃病的重點。舌苔黃厚多為濕熱阻中焦所致,可引起多種疾病,如腹脹、疼痛、頭痛、頭暈、失眠等。,應以清熱燥濕為主,如班苓湯、黃連溫膽湯;舌苔厚膩多因陽氣不足,濕邪易由寒轉盛。香轉濕時,苦溫轉燥濕,輕滲轉利水,或需溫陽轉濕,如靈降舒歸湯、舒交救心湯、淩薇湯等。此外,舌苔厚是由於陰虛津液不足,其苔會厚而幹,這就是葉所說的“胃燥氣傷”。舌上若無苔,則非吉兆,如“不毛之地,其土枯矣。”如果舌質淡而嫩,則為脾胃氣虛,故宜用沈淩白樹散,其味甘淡以食脾;如果舌質幹紅,屬於胃陰幹燥,宜用益胃湯、沙參麥冬湯;或者補氣養陰,雙管齊下,使舌苔逐漸長薄、白、潤,直至脾胃逐漸生氣,預計疾病恢復壹定時間,否則難以治療。

(3)氣虛陽虛要分,血虛陰虛不能混。

對於脾胃病,不僅要把氣虛、陽虛和血虛、陰虛區分開,還要把氣虛、陽虛和血虛、陰虛區分開。如果氣血不足,誤用了養血滋陰的方法,勢必損傷氣血,助濕生痰,舌苔油膩,厭食,腹脹,甚至水腫;如果陰血不足,誤用溫補,則陰血消耗更多,病情加重。氣虛與楊燦病因。

導致陽亢盛食氣,多耗氣;陽虛益氣可使氣滯陽虛難以恢復;血虛和陰虛也壹定要區分清楚。如果血虛補陰,或者陰虛補血,則藥證不適應,效果不好,甚至可能滋生其他疾病。脾胃氣虛可用甘平之品,如人參、外科、黃芪、草、薏苡仁、扁豆、蓮子米等。陽虛者可加生姜、肉桂、附子等辛、溫、燥之品;血虛者,味濃濁、黏膩之物,如龜膠、阿膠、生地、當歸、海參、貽貝、鮑魚、鰻魚、石斑魚、烏龜等。;陰虛者,常用氣薄味淡之品,如人參、沙參、麥冬、百合、玉竹、黃精、白芍等。在辨證上,宜治療氣虛、陽虛、血虛。應區分陰虛,同時註意兩者之間的聯系和影響,如氣虛與陽虛、氣血兩虛、血虛與陰虛、陽虛與陰虛等。,經常可以同時看到。所以在治療上,要綜合考慮,突出重點,有步驟、有計劃地解決,療效才會好。

(4)壹段時間內陰陽要對等,剛柔並濟。

脾為陰,體為陰,用陽;胃是陽府器官,身體是陽用陰用。脾胃濕,陽氣運燥;胃為燥土,使陰有安全感,快樂。脾胃之間,燥濕相合,陰陽平衡,升降正常,運化健旺。所以在脾胃病的治療中,壹定要註意恢復燥濕相合,陰陽相秘的狀態,用藥壹定要剛柔並濟,不可過度。比如慢性萎縮性胃炎,往往是胃陰不足。單純用酸甜品養胃,如沙參、麥冬、烏梅、白芍、甘草等。,壹般能取得更多的效果。如果舌苔膩膩,面黃便溏,屬於胃陰不足,脾胃虛弱,所以要和胃,兩者平衡,剛柔並濟;或者先健脾祛濕,待濕去苔,再養陰治胃;或者剛柔並濟,交替使用,以免油膩而礙脾,過於幹燥而傷陰。只有這樣,陰陽才能調和,才能逐漸取得療效。

(5)調脾重升降,治胃降。

“升則脾健,降則胃和”。對於濕滯氣滯,積滯食積之證,要祛濕理氣,消食導滯,以恢復升降之性為關鍵。即使是脾胃虛寒證,在補甘味藥的時候,也不能壹味的補,會阻礙脾的上升,胃的下降。因此,健脾和胃劑常與調氣助運之品配伍,如陳皮、木香、枳殼等。或者補脾、運脾,相互參與。總是用來補中而不治中。用升麻,柴胡舉清陽,陳皮理氣助運;升陽益胃湯加羌活,預防和激發胃氣,也是脾胃醫學的目的。對於氣虛、陽虛,即使是胃陰不足用滋陰藥物,也只宜用甘、涼、潤之品,以恢復胃氣的順衰,忌用油膩、滯滯之物,以達到健胃、養胃的目的。

(六)長期患病,寒熱混雜,寒熱應同時治療。

中醫治病,重要的是“察證求因”。所以在臨床實踐的時候,不能墨守成規,生搬硬套,尤其是對於壹些病程較長,病情混雜的患者,更要根據病情靈活調配方藥。比如臨床上壹些胃痛、嘔吐、腹瀉的頑固病例,很難治愈。自學揣摩病情多屬於脾氣虛寒證,伴有肝胃郁熱。但胃脘悶,痛酸水,氣滯,心熱,饑,渴,肢冷,小便黃,大便幹燥,舌紅,苔薄白,脈弱而數。這個時候如果只使用溫涼清熱,熱勢更強烈,脾陽就會被激發起來。虛寒兼輕度郁熱者,可用連唐力法;對於有明顯熱、虛寒不暢癥狀者,《傷寒論》交梅湯、仲景黃連湯、吳梅丸、半夏瀉心湯等方法均屬此類,在臨床上運用得當,大獲成功。

(七)疾病難治,肝膽腎皆參。

肝隨脾升,膽隨胃降,肝木散土,助其運化,脾土養木,成為其散泄之目的。肝氣郁結,攻脾胃,脾胃不健,虛入肝氣。因此,對於胃脘痛、嘔吐、腹瀉,若頭發照常治療,應加柴胡、白芍、防風、木瓜等平肝之品,但不宜治療。或用調脾疏肝的逍遙散,或解郁六淫的越鞠丸,與和中藥物交替使用,可取得壹定療效。脾為後天,腎為先天,兩者互為利用,相互滋養。脾虛之源衰少,五臟之精少,腎失;腎虛陽虛少,中土失溫,脾胃升降,食欲不佳。久泄,當憂腎精不足,難以溫中土,脾腎同治,但亦有氣虛陽虛之分。如果氣虛偏盛,就會越來越疲憊,容易導致氣陰兩傷;偏陽虛,誤用溫滯之品,每次陰寒更盛,濕邪滋生。對於慢性腹瀉、腎精虧虛的患者,以脾腎氣虛為主要癥狀,治療應以補益脾腎為主,如雙補湯,壹旦脾腎氣盛,腹瀉可止;如果出現拂曉腹瀉,腹部畏寒,下肢畏寒,脈遲,這就是脾腎陽虛,要補火生土。代表方劑有附子理中湯、申思丸。

(八)註意生活調理,最後吃藥處理善後。

脾胃病的發生發展與飲食不良、情緒刺激密切相關。比如有些胃痛、腹瀉患者在緩解期或初期恢復時,常誤食生冷、不潔之品,或因生氣、擔心,導致病情復發或加重。因此,要註意飲食調節,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如定時定量,不吃生冷腐敗的東西,同時註意調笑、和怒,避免過度的情緒刺激,從而防治脾胃病,鞏固療效。此外,對於壹些容易復發的慢性脾胃病,在疾病初愈時,及時應用調理脾胃的丸散藥物進行善後處理,往往能徹底鞏固療效,減少或防止疾病復發。

  • 上一篇:請問什麽水果叫“水果皇後”?
  • 下一篇:空調手臂疼怎麽辦?我空調手臂疼的原因。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