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偏方秘方 - 古代名醫及其著作有哪些?

古代名醫及其著作有哪些?

壹、《脈經》及《脈經》全書* * *十卷,九十七篇,西晉王叔和所編。這是中國醫學史上現存的第壹部脈學著作,是對公元三世紀以前中國脈學知識的總結..《脈經》壹書開篇就指出“脈學精微,其體難辯”“心易,指才明”。本書正是針對這些困難而編寫和總結的。《脈經》雖然是壹部綜合了前代脈學成果的著作,但由於其篇幅簡潔集中,易學易懂,在我國醫學發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國內外也有很大的影響。比如唐朝的禦醫就把它作為必修課,日本古代的醫學教育也是模仿唐制,當然也不例外。該書寫成後,流傳到中國西藏,對藏醫學相關學科產生了很大影響。從這裏,中國的脈學傳入印度和阿拉伯國家,也影響了西歐脈學的發展。比如古波斯(伊朗)的拉·阿·哈姆丹(1247 ~ 1318)寫的波斯醫學百科全書《伊爾漢的中國科學寶藏》壹書中,就有王叔和的名字,脈學的內容也與《“的科學寶藏”相同。中世紀阿拉伯醫學聖人阿維森納(980 ~ 1037)也有類似脈學的內容,可見《脈經》在中外醫學發展史上影響深遠。《舊唐書》載有《脈經》兩卷,但到宋初,此書已瀕臨失傳。宋林翼等人在糾正醫書時,發現了這本書,並將其刪除。現存的最早版本是田麗三年光琴書店的雕版本。從明清到近代,有幾十種雕版印刷、排印等。其中,清壽山哥系列較有影響。新中國成立後,有商務印書館、人民衛生出版社、上海衛生出版社、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等印行。二、針灸A&B經全稱有時也叫《黃帝A&B經》(《隋書經籍誌》)和《黃帝三經》(《唐鑫疏》、《文藝誌》等。),現在它被普遍稱為針灸A&B經典。每本書所包含的卷數是不壹樣的,序言中所描述的十二卷多是在本書中取的。此版《針灸A-B經》共12卷,128篇,其內容是將蘇文和景程的相關部分(即靈樞和唐明的針灸治療)提取精華,重新整理。第1至6卷依次描述了人體的生理功能,包括五臟、魏瑩氣血、精神和靈魂、精氣和津液的關系,以及四肢的五官和內臟的功能。其次,人體經絡、筋脈、腸胃等經絡系統的循環路線、骨度、腸度受到影響;第三,人體腧穴,根據人體部位,描述其位置和主治。書中記述了348個俞穴(其中單穴49個;299雙點)而不是365個點,這些點是按照頭、臉、頸、胸、腹、臂、大腿等部位排列的;很容易找到。每個穴位都有針刺的深度和灸燒的力度。再次闡述了診斷方法,重點介紹了脈診的內容。尤其是三個九等;然後,介紹了穴位和禁忌,包括禁穴;最後以陰陽五行學說為綱,介紹和解釋了壹些病理和生理問題。臨床部分也是六冊,依次介紹了內科(包括傷寒、中風及雜病)、五官科、婦科、兒科等疾病的針灸治療,其中內科43篇,包括外感六淫、內傷七傷、五臟六腑、經絡五感等疾病。外科有三篇,主要討論癰,至於婦科和兒科。針灸經典A、B的完成,極大地促進了中國針灸的發展。在6至8世紀,中國、朝鮮和日本的教學被規定為教授學生的必修課。宋、金、元、明、清的針灸重要著作,基本都是以此書為藍本。國外很早就有這本書的英譯本,對國外針灸的發展也有重要影響。三、《肘後備急》壹書原名《肘後救卒》,共三卷,東晉葛洪所作。本版肘後備急救方共八冊,內容主要是壹些常見病的簡便治療方法,包括內服方劑、外用、按摩、艾灸、正骨等非常實用的內容。這本書的書名雖然是《肘皇後》,但其中包含了大量寶貴的醫學史料和實用的方藥方法,醫學史上有許多重要的發明和發現,對今天的醫學實踐有著重要的啟示。他所描述的“膿腫”,天花,是外來傳入的,不是中國固有的,具有重要的醫學史價值。書中還提到了各種傳染病,如射工、沙虱、馬壞疽等。批評者認為,所謂的槍擊工人是對壹種血吸蟲病的描述。沙虱描述的是恙蟲病,有人認為是血吸蟲病的過程。更有價值的是,書中還指出這種沙虱進入肉體。如果妳用針挑壹條蟲子,就像壹個痂壹樣,只有用爪子露出光才能看到動作。這可以證明石棺在當時是已知的,用石棺的大小和檢測方法來對比石棺是非常合適的。總之,《肘後備急方》壹書對幾種古代傳染病進行了詳細的描述,在世界傳染病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肘應急方》中有壹節論述“狗咬毒”的治療。首先,書中認識到了狗(即患狂犬病的狗)咬傷的嚴重性,並指出了其潛在性和病程。治療狂犬病的方法大概有20種,其中“咬死狗,吃腦藥,不會復發”的方法,這種方法的價值在於,它利用狂犬病人的腦組織來敷傷口,防止狂犬病的發作,是壹種免疫治療的萌芽思路。狂犬病病毒是壹種親神經組織的病毒,它在狂犬病的腦組織中繁殖。用這種組織治療狂犬病,如果是在“以毒攻毒”思想的影響下提出的,也是符合現代免疫治療的基本原則的。《肘後備急方》雖然是壹種簡單易得的治療方法,但似乎這本書及其所宣揚的治療思想與壹直被視為正統的“辨證施治”思想並不協調,使得壹些“正統”的醫家認為它並不重要甚至不值壹提,無法優雅。然而,正是這些簡單易得的治療方法和方劑,蘊含著珍貴的精華,值得重視。如果用黃花蒿治療瘧疾,“以兩升水染之,絞汁而服之”,這是長期經驗積累下來的寶貴結論。現代研究證明,黃花蒿中含有具有明顯抗瘧作用的青蒿素,是壹種不耐熱的化學成分。所以中醫雖然壹般用湯劑,但葛洪強調取其汁生吃。青蒿素的分離研究導致了現代抗瘧藥史上的壹個重要發現(青蒿抗瘧作用研究,中國中醫科學院三十年論文選,中醫古籍出版社,1985)。再比如書中對腳無力的描述,可以認為是最早的腳氣病史,尤其是對心臟型腳氣病的描述,以及加入足夠的維生素B治療腳氣病。第四,《名醫別錄》原著失傳較早,但其相關內容仍可從後來的《大觀本草》、《政和本草》版本中看到。陶弘景《本草經註》的內容,其中365種是陶弘景從《名醫集》中記載的。原書《名醫阿別錄》所收藥物應該有730多種,因為這個數字是陶弘景在編為兩部獨立著作時選定的,而當時壹些主觀上認為沒有必要的藥物可能會被廢棄。從藥物的分類方法來看,仍然是本草學中的三品分類法,即根據藥物的治療作用,大致分為三類,同時在每壹類下,又大致分為植物、礦物、動物等藥物。對於每壹種藥物,本書都有其專有名稱、性味、主治、別名(或名稱)、用法、用量、劑型、產地采集加工方法、七情六惡。這和《本草經》基本相同。在《名醫阿別錄》中,方劑已附個別藥材,如“蜂房、蓬發、蛇皮共燒灰,酒取方寸。第二天,各種惡性壞疽,骨癰痊愈,根在臟腑,腫在歷中,各種毒素差。這是本草中最早的配方體例,此外,名醫《別錄》所載藥物的某些適應癥已超過《本草經》所載,如桂能發汗,百部能止咳等。,這些都是《本經》所沒有的,所以這本書對於研究漢魏六朝本草具有重要的實用價值。5.梁濤弘景所著《本草綱目》由365種《神農本草》和730種《* *》匯編而成,也是這壹時期本草發展史上的壹大成就。《本草筆記》殘卷有兩種,壹種是敦煌石窟出土的,壹種是吐魯番出土的。敦煌寫本只有壹卷,就是“序”部分。原卷長17米,雙面書寫。1908年,日本人巨瑞超和吉川小壹郎在中亞探險時,受龍谷光瑞之命,從敦煌帶他們到日本。本卷正反面有壹小部分是其他文獻,背面有720行《本草筆記序》,正面缺失。據《魏誌》最後兩行文字記載,林露於開元六年九月十壹日在杜愚撰寫了《本草》壹卷。羅振宇認為這段文字與書法原作不同,應該是六朝作品。1955群聯出版社有此殘卷影印本。吐魯番出土的殘片為28.5×27 cm的殘片,只有燕子屎和老鼠屎的全文,海豚卵後半部分的註釋,鼴鼠(鼠泉)的前文,應該是《本草筆記》中獸藥的部分內容。這兩個東西壹個在日本Ryoku大學(壹個在英國倫敦博物館),壹個在德國普魯士學院。六、《劉鬼遺》、《劉鬼遺》相傳是金末劉在丹陽城郊偶然遇到“黃府鬼”時留下的外科專著,又稱《神仙遺》。據《隋書經籍誌》載,該書共十卷,但今本僅存五卷。後由劉的後人傳給北齊的龔清玄,龔清玄編著的原書《遊剛居房》成為此版劉的《鬼遺房》。關於外科壞疽的認識,魏晉以後,服石之風漸盛,壞疽發病率大增。客觀上要求提高對壞疽的認識和治療。《鬼遺方》就是在這個時期出現的,基本上是壞疽綜合征的專著。此外,還涉及金瘡、瘀血、外傷的治療,包括止痛止血、取出箭頭等。該書包含140多個處方,其中包括34個治療金瘡和損傷的處方。癰的辨證理論和治法特別詳細,堪稱我國最早的癰金瘡專著。書中從病機、癥狀等方面對癰、疽進行了明確的區分,對癰、疽的區分已經非常詳細。除了區分是否化膿,還指出了發病部位與預後的關系,說明嚴重癰引起全身感染預後嚴重。《鬼遺方》對癰石中毒表證的治療有詳細論述。它根據癰的不同情況給予辨證治療,提出了多種解毒療法。對於鐘乳石中毒,書中用的是“公雞肘上的血合在壹起,用茶碗服下鐵粉湯”。又如紅砂發,用“黑鉛、黃芪、防風、龍符肝各兩半,水壹升,半茶碗取之。”劉的《鬼遺方》代表了我國南北朝時期外科的發展水平。這本書現存最早的版本是北京圖書館收藏的宋代雕版,在新疆吐魯番出土了兩頁。清代也有壹些刻本,人民衛士出版社出版了壹本1956的宋代刻本。七、《蕭芳芳》和《蕭芳芳》,又稱《經方小方》,是這壹時期的重要作品。作者陳,丟了性命。據學者考證,它寫於五世紀下半葉的南朝、宋、齊之間。《消片方》的具體內容於宋代失傳。1985從日本尊敬閣圖書館圖書分類目錄醫學部找到此書的殘缺卷,包括前言、總目錄和第壹卷,大大加強了還原《逍遙散》全貌的可能性。按照總目錄,《* * *》壹書共十二卷,除了開頭的有序文章,書的書目,書的日常記錄。內容如下:第壹卷包括藥物組合方法,27個調節三焦的處方和8個治療胸痹的處方,第二卷至第五卷是治療各種雜病的處方,第六卷是治療傷寒的處方,第七卷和第八卷是治療婦科病和青少年的處方。《小品方》內容豐富,可謂是唐代以前的壹部綜合性百科全書。在當時具有相當的影響力,被視為與《傷寒論》同等意義的經典。同時也是壹個部門的指南書。所謂“開始學治病的孩子,也要先學這個“小品”作為入門”。正因為如此,在該書流傳之前,影響很大,唐太醫部規定小偏方為學生心學課程。後來沿襲唐制的日本大寶法和體,非常重視這本書作為教材,要求學習時間長達300天。《千金方》、《外臺秘笈》、《壹心方》中引用的佚文中有許多獨創的治療方法。比如《外太》卷十所載的壹種簡單科學的判斷井葬是否有毒氣的方法,就是預防中毒的有效措施。又如《易信方》所引的“自愈方”,其方法極為詳盡,較之張仲景《今室紀要》所述有所發展。小品方自宋末開始失傳,其失傳的文章散見於後來的補遺中,如《肘後備急方》、《千金》、《外臺秘要》、《諸病病因論》等。此外,日本的《醫心方》和朝鮮的《東醫寶典》中也有壹些佚文。近代在日本發現了這本書的殘跡。現存匯編由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編號1983。參考資料:

中國醫學研究中古代醫學著作的發展475- 265(戰國-三國)《黃帝內經》的出現不是偶然的,而是先秦醫學發展的必然結果。據《漢書·藝文誌》記載,當時的醫學典籍共有七部,總卷數為216,但大部分已經失傳,僅存《內經》。《黃帝內經》包括《蘇文》和《靈樞》,其成書年代歷來有爭議。它不是壹個人壹次寫出來的,而是由戰國到秦漢時期的許多醫生收集、整理、綜合而成的。中醫有兩個顯著的特點,壹是整體觀念,二是辨證論治,這兩點在《內經》中都有充分的體現,尤其是整體觀念。《難經》原名《黃帝八十壹難經》,共三卷(也有五卷),作者及成書日期不詳。這本書是以答疑解惑的形式編寫的,論述了八十壹題,所以又叫“八十壹難”。《傷寒論》是張仲景的著作,成書於東漢末年。《傷寒論》出版後不久,由於戰爭時期原著丟失,後人分別收集了傷寒部分和雜病部分,編成《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書。《傷寒論》是中國醫學發展史上最具影響力的著作之壹。寫出來之後,壹直指導著後來醫生的臨床實踐。在265-960年(金五代)期間,許多醫生從事《內經》的校勘和註釋工作。最早從事這項工作的是齊梁之際的全袁琪,他為《蘇文》八卷作了註釋,名為《蘇文訓解》。這本書在南宋時期已經失傳了。隋唐時期,楊尚山編註《內經》30卷,是現存最早的《內經》註釋。《蘇文註疏》對中唐時期的王冰影響很大。他花了十二年時間,於762年寫了二十四卷《黃帝素問註》。《脈經》的作者王叔和寫於魏晉時期。《內經》和《難經》都對脈診進行了闡述。王叔和收集脈診資料,匯集各家觀點,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撰寫了《脈經》十卷。《病邪分期論》是晁等人在公元610年編纂的。全書***50卷,分67門,論述1739種疾病。這本書最大的貢獻在於對疾病的廣泛而詳細的記錄,以及對疾病來源的認識。肘後救亡方,晉代葛洪所作。他最早寫的是《金匱要略方》(100卷)。由於篇幅浩繁,不便攜帶,將應急、常用、簡要、實用部分總結為三冊。《肘救死扶傷》共8卷,書中突出的壹點是對壹些傳染病的認識,達到了很高的水平。《錢進方耀》和《錢進方藝》是唐代孫思邈寫的。孫思邈非常重視醫生的醫德。孫思邈非常重視前人的寶貴經驗,但在尊重過去方面並不死板。他非常重視婦科和兒科疾病的診斷和治療。《千女方子》有三卷婦女用,兩卷兒童和嬰兒用。《外國臺灣的秘密》是唐代王韜的作品。全書40卷,分1104門,是唐代又壹部規模龐大的綜合性醫學著作。內容包括當今內外病、骨科、婦產科、兒童、感染性疾病、皮膚、五官、動物疾病等學科的診療。這本書主要是從東漢到唐朝的眾多書籍中選出來的。臨床科室的安排更加合理,重點在後方,井然有序。註意急性傳染病、傷寒、溫病、瘧疾等。,占了很大篇幅,說明他們對傳染病的知識相當了解。晉代皇甫謐成書於公元256-282年,是中國現存最早的針灸專著。全書分為12冊,128篇。書中描述了人體的生理和病理變化,重點介紹了穴位的總數和位置,詳細介紹了針灸的操作方法,並根據臨床需要安排了各種適應癥。這本書影響很久,其他著名的針灸著作基本都是以這本書為藍本的。這本書也較早地流傳到國外。劉的《鬼遺》是南齊人龔清玄所作。它寫於475年到502年之間,是現存最早的外科書籍。主要內容包括金瘡、癰、疔瘡、疥瘡等皮膚病,有140余個內外兼治的方劑。神仙療傷秘方,隋唐林道人所著,寫於841-846。這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傷科專著,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反映出隋唐時期骨科疾病的治療水平已經相當先進。該書收方40余則,為傷科用藥奠定了理論基礎。公元960-1368(宋元)《太平盛輝方》是宋廷編纂的大型方書之壹。***100卷,分1670門,以方為16834篇,廣泛收集了宋代以前的方劑和當時的民間方劑,內容相當豐富。從方劑、藥物、病證、病理等方面進行了論述。盛輝方旋,寫於1046,由何希鵬的《太平盛慧芳》節選編輯。作為教科書使用了幾百年,對後世方劑學的發展影響很大。《太平惠民和記局方》由宋代神醫裴宗元修訂,編成《和記局方》。全書***5卷,分21門,收錄歌曲297首。後來《和合劑局方》經過多次補充,內容日益豐富。1151年,命名為《太平惠民和諧劑局方》,頒布全國,成為世界上最早的民族藥房處方之壹。《太平惠民和濟局方》出版時載10冊,附用藥指南3冊,分為風、傷寒、氣14類,載788冊。《生濟總錄》:北宋末年,政府組織醫生廣泛收集古方和民間驗方,歷時七年(111-1165438)編撰而成。***200卷,多達200萬字,分60余門,近2萬個方子,幾乎囊括了前代所有的方子。嚴格使用的成書於宋代1253,是嚴50余年臨床經驗的總結。全書10卷,80章,400方。原書丟失了。《三陰壹證方》為宋代陳艷所撰,全書15卷,分180門,載1500余篇。有明確的理論,理論後面跟著藥方,便於讀者了解病因,根據理論尋求治療,也有助於藥方的傳播。晉代劉撰寫了的《原病證型》兩卷,15卷《論方》,三卷《傷寒方》,兩卷《傷寒標本心法提取》。有兩個可靠的和有價值的書籍,蘇文玄寂原始疾病類型和宣明論方。晉代張著有《藥源》、《珍珠膠囊》、《虛勞方》、《臟腑標本》等。晉代的張從正寫道:“儒者皆相關”。晉代的高力著有《脾胃》、《內傷外感》和《石蘭秘集》。到了元代,王寫了《陰證要案》、《本草湯劑·真難知》等。元代朱震亨著有《格致余論》、《局方運用》、《本草補註》、《溫病辨證》等。公元1368-1840(明清鴉片戰爭前)《本草》於1384年由徐永成編著。朱貴於1406年編纂的《救荒本草》是我國15世紀初的壹部藥食兩用的植物學著作,也是壹部植物學地圖集。《滇南本草》約1476,毛蘭編。《本草綱目》1492,王倫主編。《本草綱目》1578,李時珍著,52卷。李時珍還是《令狐脈學》、《奇經八脈》的作者。《辨證論治規範》(1602-1608)是王肯堂寫的。書中註重辨證論治,每壹證都引經據典,結合自己的見解。內容豐富,條理清晰,論述適中,選方精煉。壽世寶元1615,作者龔廷賢,***10。正宗外科1617,陳世功編輯。這本書主要是作者對自己外科理論和經驗的總結,書中還有壹些外科疾病的插圖。論瘟疫1642,作者吳有興。該書創立了“戾氣”學說,對溫病的病因提出了很大的見解,對傳染病也有獨到的見解。論葉桂的《溫暖》。該書總結了溫病學的理論和經驗,對溫病學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為溫病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礎。《濕熱帶辨》是薛雪寫的。本書以文章的形式簡要闡述了濕熱的病因、癥狀、發展變化特點及其診治規律,同時也表明了作者自己的觀點,對溫病學的發展做出了壹定的貢獻。趙學敏《本草綱目》註釋1765-1802。共有921種藥物,其中716種為《本草綱目》未收錄或描述不詳~

  • 上一篇:過敏性鼻炎是最好的治療方法嗎?南京治療過敏性鼻炎嗎?
  • 下一篇:身上長小紅點是什麽原因?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