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偏方秘方 - 中國南方有哪些民族?

中國南方有哪些民族?

以風光旖旎著稱的壯族,有歌圩的習俗。每年農歷三月初三,大家都聚集在山坡上,搭起歌壇。參加山歌的青年男女會先唱“會歌”和“歡迎歌”。如果壹個男青年看上了壹個女青年,就會給她唱“乞歌”和“邀歌”。女方接完歌後,雙方開始對歌曲進行較量,互問互答,即興作詞。如果相愛的青年男女,他們會退出會議,再次見面。唱完山歌就開始扔繡球、摸雞蛋、搶煙花等娛樂活動。成千上萬的人參加了盛大的歌會。當地人唱民歌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壯族過去有20個稱謂。1949後統稱為仡佬族,1965年改為壯族。壯族是中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主要居住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和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少數分布在廣東、湖南、貴州、四川等省。壯族有自己的語言。過去用的是方塊字組成的白話文,1955創造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壯語。

壯族在兩三千年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了輝煌的文化藝術。壯族先民在廣西左江兩岸繪制了大量的崖面,其中在花山崖的壹處陡壁上繪制了65,438+0,300多個人物,筆觸簡單粗獷,畫面意境激昂。從戰國開始,壯族人就能鑄造銅鼓了。它既是壹種樂器,也是權力和財富的象征。壯錦是壯族著名的紡織工藝品,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遠銷海內外。

壯族人喜歡吃彜族腌制的酸味食物,以生魚片為他們的美食。女人有嚼檳榔的習慣。以前大多數婚姻都是父母包辦的,但是婚前戀愛是自由的。婚後新娘回娘家住,只有遇重大節日和農忙季節才短期住在婆家,懷孕後才住在婆家。這種習俗被稱為“呆在家裏”或“坐在家裏”。

壯族人信仰多神,除了祭祀祖先外,最早還崇拜巨石、山川、土地、龍蛇。唐宋以後,佛道得以傳承。近代以來,天主教和基督教得以傳承。中秋節和牛魂節是壯族特有的節日。中秋節,也被稱為鬼節,在每年的7月14日舉行。祭祖野鬼。牛魂節在春耕後舉行,給牛以食物和新鮮的草,並喚起牛的精神。

壯族人居住在山區,大多從事農業生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農業全面發展,基礎工業建立,對外貿易開展,人民生活有了很大改善。

蠟染是瑤族的傳統手工藝,享譽海內外。早在宋代,瑤族就能用靛藍和黃蠟在白布上染出美麗的圖案。瑤族人特別喜歡用蠟染布制作衣服、被子、頭飾等用品。

瑤族有潘瑤、花籃瑤、郭珊瑤等不同的名字,主要分布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湖南省和雲南省。廣東、貴州等省份。分布特點是大分散小聚居,多居住在山區。瑤族有自己的語言,常用漢語和壯語,通用漢語。

瑤族有許多節日,如王磐節、春節、達奴節、王蛇節、清明節等。,而且幾乎每個月都會舉辦小型的節日。瑤族普遍喜歡唱歌,長鼓舞和銅鼓舞是傳統舞蹈。在節日裏,青年男女可以通過唱歌和跳舞來建立感情,從而結婚。

瑤族的服裝款式豐富多彩。男女服裝以藍土布為主。男的穿雙排扣領的短襯衫,長短褲。廣西南丹瑤寨的男人喜歡穿帶繡花邊的白褲,所以被稱為“白褲瑤”。廣東連南的瑤族男子喜歡把頭發挽成發髻,插上雉雞羽毛,用紅布把頭包起來,非常勇敢。女人喜歡穿無領的上衣、裙子和褲子,並用刺繡裝飾袖口和裙子。瑤族婦女的頭飾樣式很多,喜歡用銀簪、銀花、銀珠、弧形銀盤等彩帶作為頭飾,別具壹格。女孩,未婚或已婚婦女可以從他們的頭飾來區分。

瑤族以玉米、大米、紅薯為主食。鳥壇子產於廣西金秀大瑤山,是在壹個“鳥盆”裏捕捉候鳥而保存下來的。桂北的壹些瑤族人喝“油茶”,就是把茶葉放在油裏炸,趁熱做炒飯和豆子,風味十足。

每個月都有節日的仫佬族幾乎每個月都有節日。在三月的第三天,每個村莊都會舉行祭祀。四月初八,要讓辛苦了壹年的黃牛們休息;五月初五的端午節,大家都背著紙船在田裏巡邏驅蟲,以保豐收:八月十五的節後,青年男女進行“走坡”的社交活動。尤其是壹年壹次、三年壹次的“樊沂”節更是熱鬧非凡。按照每年立冬後的“吉日”,仫佬族山寨從壹大早就開始打鼓唱歌。人們帶著豬和羊去祠堂祈求人畜平安。白天看舞獅舞龍,晚上點個火把看戲。

約90%的仫佬族居住在廣西羅城仫佬族自治縣,少數散居在宜山、柳城等20多個縣市。仫佬族有自己的語言,大部分能流利使用漢語。

仫佬族愛在衣服上用青色。清代婦女穿全裙,現在穿大排扣的衣服、褲子、辮子、耳環、手鐲、戒指。男人穿雙排扣的衣服。飲食主要是大米、玉米和土豆。我喜歡吃辣椒和糯米,不吃貓和蛇肉。他們大多住在泥墻瓦頂的平房裏,屋裏有壹個燒煤的地爐。

騾人擅長唱民歌。走坡不僅是青年男女的社交活動,也是壹種戀愛方式。以前女方有“足不出戶”的習俗,直到生完孩子才住進婆家。

擅長竹編、竹雕的毛南族,心靈手巧。他們編織的花竹帽,被民間稱為“毛南帽”、“頂卡花”。毛南族婦女經常穿它回家。他們雕刻的木面具栩栩如生,雕刻的石柱、牌位上龍、鳳、麒麟、鶴、壽松栩栩如生,顯示了毛南族的藝術才華。

毛南族自稱“阿南”,意思是“這個地方的人”。它們主要分布在廣西壯族自治區西北部河流周圍的“三南”(上南、中南、下南)山區。他們主要從事農業生產,經營各種副業。他們的肉牛出口到香港等地。

毛南族的服飾和壯族的很像。男女都喜歡穿藍色和青色的上衣和雙排扣襯衫。女人穿有兩條鞋帶的右搭上衣、滾邊褲子、手鐲和其他配飾。飲食以米飯玉米為主,喜歡腌制酸肉,酸螺,酸菜。他們彬彬有禮,熱情好客,相見如手足。吃飯的時候,不管客人大小,都請他們和長輩坐在壹起,用家裏最好的飯菜招待他們。毛南村依山而建,居住著同姓人,壹般是十多戶人家的小村莊。房子壹般都是泥墻瓦頂,分上下兩層。上面住人,下面養牲畜,堆放雜物。

毛南族有自己的語言,使用漢字。唱歌是毛南族最喜歡的娛樂活動。男女青年在戶外唱的情歌叫做歌,在喜慶的婚禮上唱的祝賀歌叫做“歡”,描述歷史故事或祖先傳說的敘事歌叫做“排建”。毛南族大多信奉道教,崇拜各種神靈,有很多迷信和禁忌。“龍舟節”又稱“五月廟會”,是毛南族特有的節日,主要用於祭祀神靈和祖先。

公元65438+5世紀以後,居住在珍珠之鄉的京族人從越南遷居到中國廣西方城自治縣江平區,被稱為“珍珠之鄉”。京族聚居的山新、裏圍、屋頭三島,歷來被稱為“京族三島”。有壹種民族語言,歷史上用漢字創造了“字南”(意為南方文字),現在普遍使用漢字。

京族最隆重的節日是“哈節”(歌節)。每年哈節,全村人聚在“哈亭”拜神、祭祖、盛宴娛樂、聽哈妹(歌手)唱歌。京族創造的古鋼琴音色優美,富有魅力。京族婦女穿菱形胸罩布,窄袖緊身無領上衣,喜歡戴耳環。這個男人的外套長及膝蓋,有窄袖和腰帶。現在只有壹些上了年紀的婦女還保留著她們原來的服裝。京族人的飲食以米飯為主,肉類多為魚蝦。京族人把糯米粉煮熟,拌上芝麻,放火燒幹,做成糍粑,是民族風味食品。

京族以淺海捕魚為主,農業和鹽業是漁業的補充。現在在港口建立了人工珍珠養殖場,與自然養殖相結合,大大增加了珍珠的產量。他們還修建了壹座海堤,將三個京島與陸地連接起來。

土家族“西郎卡普”(意為土家被褥)編織“西郎卡普”是土家族的兩朵藝術之花之壹。它編織精美,色彩鮮艷,有100多種圖案。土家族女孩從十壹二歲就開始學編織。等他們長大結婚了,壹定要有自己的手織被面。土家族的另壹朵藝術之花是擺手舞。它是土家族流行的壹種古老舞蹈,古樸優美,生活氣息濃厚,可以上千人參與表演。

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湖南省西北部、湖北省恩施地區和四川省東部。土家族有自己的民族語言,但除了習水谷的人,大部分人都使用漢語。沒有國語,通用漢語。

土家族婦女穿著左袖的大袖夾克,卷著花邊,八分長裙或修剪過的褲子,頭上有壹個發髻。他們喜歡戴耳朵、項鏈、手和腳等銀飾。男人穿有許多鈕扣的雙排扣夾克。以布或麻布為材料,史書中稱為溪布、洞布。土家族過去以同姓為婚,姑姑的女兒必須嫁給姑父的兒子,稱為“還骨”。土家族大多信仰鬼神,崇拜祖先,有很多禁忌,比如五壹不破土,吉日不說不吉利的話。

唐宋時期,土家生產的錫布、水銀、朱砂,遠近聞名,成為貢品。民國時期軍閥混戰,鴉片種植猖獗,人民深受毒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土家族地區各項事業迅速發展,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生活在“天涯海角”的黎族人生活在海南省最南端的“天涯海角”。他們有自己的語言,很多人漢語流利。1957年,用拉丁字母書寫的文立誕生了。

黎族婦女在後腦勺紮壹個發髻,用豪豬毛或金屬和牛骨制成的發簪,繡頭巾,敞胸無扣上衣,繡有花紋的編結裙子。打扮時戴衣領、手錫、腳鏈和耳環。有些地方,女人的耳環又多又重,從耳朵根部壹直垂到肩膀。在壹些地區,黎族人保留著紋身和刺青的習俗。男的穿上無領雙排扣衣服,前後各掛兩塊布。黎族人喜歡吃米飯。將肉燒或腌制生吃,臘肉與米粉、野菜混合,酸泡後長期保存。女人有嚼檳榔的習慣。在五指山地區,黎族人住在船形的房子裏,有竹木框架和茅草屋頂,以及藤條或竹條地板。

黎族是壹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傳統的民間樂器包括鼻簫、口弓、水簫和洞簫。錢嶺的雙刀舞、柴火舞、打米舞等舞蹈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黎族過去盛行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盛行雞骨占蔔和雞蛋占蔔。有的地區人死後用木棺下葬,不建墳,葬後不祭祀。

黎族婦女擅長紡織,尤其是木棉紡織。宋末元初,著名女織工黃道婆在黎族地區生活了40多年,學會了高超的紡織技術。

黎族地區以農業生產為主。除了種植水稻、土豆、玉米等農作物外,還盛產橡膠。

傳說很久以前,壹個叫潘虎的年輕人自告奮勇,帶領部隊抵抗敵人的入侵,很快就打敗了敵人。皇帝欣賞他的聰明和勇敢,把他的第三個女兒嫁給他。潘虎和公主結婚後回到山裏生活,生了三男壹女。老大是潘,老二是蘭,老三是雷,女婿是鐘。他們世世代代生活在壹起,形成了畬族。

畬族人稱自己為“山哈”,意思是“住在山裏的顧客”。主要分布於福建、浙江、江西、廣東、安徽的山區。其中福建和浙江兩省最多,占96%。畬族有自己的語言,大多講壹種接近漢語客家話的語言,但沒有母語,普遍使用漢語。

民歌是畬族文化寶庫中的壹顆明珠。畬族不僅在節日和喜慶的場合唱歌,在日常生活和山地勞動中也經常以歌相答。有些地區每年定期舉行大規模的“潘詩會”。除了獨唱、對唱、合唱外,還有兩部對唱,稱為“雙落”。“雙落”是中國民歌中很少見的壹種形式,壹個歌手先唱兩個或四個詞,然後另壹個歌手再唱。畬族人的服裝和當地漢族人的壹樣。女裝的領子、袖口、右翻領都鑲有花邊,腰間系有彩條,所以有穿短褲裹打底褲的習慣。女性將頭發梳成螺旋形或截短的高帽發髻。結婚的時候,女人戴上帽徽和銀管。

畬族的居住特點是大分散小聚居。壹般幾戶幾十戶聚集成村,也有畬族和漢族聚居的村落。過去,同壹個近親是壹個“家”,同房的人住在壹起,從不同姓通婚,壹般也不與漢族通婚。

畬族主要從事農業生產,主要種植水稻和紅薯。他們編織的“手巾帶”(花帶)和帽子很有特色。這頂帽子是用細竹條織成的,用絲帶和珍珠裝飾。非常漂亮,是女性最喜歡的裝飾品。

  • 上一篇:緩解兒童盜汗的食療是有營養的。
  • 下一篇:手怎麽變白變嫩?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