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偏方秘方 - [感染和傳染病]淋巴絲蟲病

[感染和傳染病]淋巴絲蟲病

摘要

淋巴絲蟲病(1ymphaJicfilaniasis)是由吳策班氏、馬來布魯氏菌和帝汶布魯氏菌的寄生蟲引起的疾病。早期主要臨床表現為淋巴管炎、淋巴結炎,晚期表現為淋巴阻塞引起的癥狀。吳策線蟲容易擴散到泌尿生殖系統的淋巴管和淋巴結,而布魯氏菌從未侵入泌尿生殖器官。

疾病的起因

成蟲絲蟲呈線狀,乳白色,光滑。雌雄異株,但往往交織在壹起。班氏絲蟲和馬來絲蟲雌蟲的形態和內部結構幾乎相同,雄蟲之間的差異很小。班氏雄魚肛口兩側有8 ~ 12對乳頭,肛口至末端有12對乳頭,馬來西亞雄魚肛口兩側有4對乳頭,肛口末端無乳頭。帝汶絲蟲成蟲略小於馬來絲蟲,雄絲蟲肛孔兩側的乳突數量為3 ~ 5個,常呈不規則曲線排列,間距較松。雄性昆蟲的長橫刺較小,上端橫徑較大,基部和中部較長。雌蟲的輸卵管較大。

微絲蚴是雌蟲子宮內的蟲卵發育,逃出母體後可停留在淋巴中,但大部分立即進入血液循環。根據人體周圍血液中出現微絲蚴的時間,班氏絲蟲病有三種類型:①夜間周期型:微絲蚴白天聚集在肺毛細血管中,黃昏前後開始在血液中出現,下午10至次日淩晨2時達到高峰,天亮後逐漸減少至消失。班氏絲蟲病在中國和世界大部分地區屬於這種類型。②白天亞周期型:壹天中的任何時間周圍血中均可發現微絲蚴,但以下午為多。這種絲蟲病流行於巴克斯豐線以東的南太平洋島嶼和孟加拉灣的壹些島嶼。③夜間亞周期:外周血中的微絲蚴多出現在夜間,白天也可發現,但白天發現的微絲蚴僅為夜間的20%。這種類型發現於泰國西部的北碧府地區。上述三種成人班氏絲蟲與微絲蚴在形態學上無明顯差異,但各以不同的蚊種為傳播媒介。中國、日本、韓國和東南亞大部分地區的馬來絲蟲病也是夜間活動,周圍血液中微絲蚴的高峰出現在晚上8點至淩晨4點。分布在馬來西亞西部、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的沼澤林區的馬來絲蟲病在夜間呈亞周期型。微絲蚴具有明顯的夜間周期性,其在周圍血液中出現的高峰時間為晚上9點至淩晨3點。

微絲蚴出現在周圍血液中的周期性發生原理尚未完全闡明。宿主的生活習慣(活動和睡眠)和生理狀態(體溫、呼吸、血液含氧量、血糖等。)和某些藥物(如海洋細菌、氯丙嗪、抑制或興奮迷走神經的藥物)可影響血液中微絲蚴的數量和周期性。

班氏微絲蚴和馬來微絲蚴的形態差異見表11-54。

表11-54班氏和馬來亞微絲蚴的形態鑒定。

班氏微絲蚴和馬來微絲蚴

尺寸(染色後)244 ~ 296×5.3 ~ 7.0 μm 177 ~ 230×5 ~ 6 μm

體態柔和,彎曲自然,無小彎剛性,大彎帶小彎。

頭部間隙短,長度等於寬度,長度是寬度的兩倍。

體細胞核呈圓形或橢圓形,大小均勻,排列整齊,相互分離,數目清晰不規則,大小不等,排列密集,常相互重疊,不易分辨。

排泄孔較小,排泄孔旁的排泄細胞較大,排泄細胞遠離排泄孔。

G.R2 ~ 4細胞G細胞較小,形狀和大小與R2 ~ 4相似,兩個G細胞較大,更接近R2 ~ 4。

肛門孔很小,通常不會明顯變大。

尾側後1/3呈錐形,沒有從肛孔處突然變細的尾狀核,但有兩個尾狀核,呈前後排列。

柱狀和尾狀核擴大

帝汶微絲蚴和馬來微絲蚴形態相似,都有鞘和兩個尾狀核。微絲蚴長265~323微米,寬6.4μm,頭隙長寬比約為3∶1。細胞核大,多呈橢圓形,其長軸與蠕蟲的長軸平行,緊密排列,相互重疊。尾單排細胞核數量較多,壹般為5 ~ 8個。肛孔明顯,肛孔後蟲體突然變細。尾狀核比馬來微絲蚴小而軟。

班氏和馬來絲蟲病的生活史;

1.蚊子的生活史。蚊子叮咬絲蟲病患者時,微絲蚴被吸入蚊子的胃中,大部分在胃中被破壞,部分隨蚊子排泄物排出體外。剩余的微絲蚴進入胸肌,發育成被感染的幼蟲,並移動到下唇。發育過程中沒有增殖。在適宜的溫度和濕度下,曼氏微絲蚴和馬來微絲蚴發育成感染幼蟲的時間分別為10 ~ 14天和6 ~ 61/2天。

2.在人體內的生活史當蚊子再次吸食人血時,被感染的幼蟲從蚊子的下唇逸出,迅速侵入附近的淋巴管,遷移到大淋巴管和淋巴結,發育成成蟲。雌雄成蟲交配後,雌蟲產生微絲蚴。根據動物實驗,班氏和馬來絲蟲病從感染幼蟲接種到微絲蚴出現,約需半年零2 ~ 4個月。成人絲蟲病在人體內的壽命為10 ~ 15年,有的更長。微絲蚴在人體內的壽命估計為3個月至2年。

流行特征

(1)班氏絲蟲病的流行非常廣泛,分布在東半球42 N至28 S和西半球30 N至30 S的熱帶、亞熱帶和溫帶地區,包括亞洲、非洲、大洋洲和太平洋島嶼。在亞洲,該病分布於東南亞、南太平洋、日本、韓國和中國。馬來西亞絲蟲病的流行僅限於亞洲,帝汶絲蟲病僅限於小巽他群島。

絲蟲病流行於15個省、市和自治區,包括北部的山東和河南,南部的廣東和廣西,西部的貴州和四川以及東部的臺灣省、福建、浙江和江蘇。除山東省和臺灣省為純班氏絲蟲病流行省外,其他地區兩種絲蟲病並存。

(2)血中有微絲蚴的病人和無癥狀攜帶者是兩種絲蟲病的主要傳染源。除猴、貓等動物自然感染為傳染源外,班氏絲蟲和馬來絲蟲均可引起實驗動物感染,但無自然動物貯存宿主。

(3)傳播途徑絲蟲病通過蚊蟲叮咬傳播。淋巴絲蟲病的媒介蚊蟲為按蚊、伊蚊、尖音庫蚊、按蚊。淡色庫蚊和致倦庫蚊是我國絲蟲病的主要傳播媒介,其次是幾種按蚊。傳播馬來絲蟲病的主要媒介是中華按蚊和雷氏按蚊嗜人亞種。東帝汶絲蟲病的中間宿主是須部按蚊。

(4)易感性男女老少均易患。血中微絲蚴陽性率和體征隨年齡增長而增加,分別在21 ~ 30歲和30 ~ 40歲達到高峰。

(5)當時普遍存在的高溫、高濕、多雨、衛生條件差等自然和社會條件,適宜於蚊蟲的滋生繁殖和蚊體內微絲蚴的發育,為本病的流行創造了條件。班氏絲蟲病的流行具有地方性和季節性。即使在同壹地區,有的是流行區,有的是非流行區:即使在同壹流行區的鄉鎮之間,絲蟲病的感染率和感染程度也可以有很大的差異。感染率在30%以上、20-30%、5-20%、5%以下的疫區分別稱為超高、高、中、低疫區。

  • 上一篇:急什麽怎麽打掉孩子?
  • 下一篇:壹個人度過瓶頸的最好方法:沈澱自己。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