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偏方秘方 - 華林文化與華林風景名勝區。

華林文化與華林風景名勝區。

華林寨位於華林集鎮下關東北10公裏處,面積約3平方公裏。山上的植被大多是杉木、松樹、竹子等珍貴樹種。其地勢險峻,易守難攻,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據史料記載,從隋末到明朝中期,華林村曾有四次駐軍,共有8萬多人。明朝鄭德爆發的華林寨農民起義,歷時四年,曾震驚明朝,在中國農民戰爭史上寫下悲慘的壹頁。

華林寨農民起義軍的抵抗動搖了明朝的統治中心。明武宗大臣朱厚照命令督軍圍剿華林寨的農民起義軍。1512年,官兵由江西省懲偵廳副廳長石、南昌知府李率領,邀請桂系狼騎兵協同作戰,以數倍於起義軍的兵力包圍了草堂。起義軍憑借有利地形,自上而下奮勇作戰,設計活捉周閑,將其處死,官兵大敗。狡猾的李見強攻不起作用,就買通起義軍中的腐敗分子,從內部突圍。叛軍的小頭目王琦經不起誘惑。他接受李的賄賂,立下官文,秘密投敵,並與官軍約定從內部進攻起義軍大本營。1512八月1日晚,王琦乘起義軍不註意,於是半夜拉開寨門,引入官軍,大營頓時大亂。起義軍在睡夢中驚醒,倉促作戰,“欲戰而不可”,只好進行肉搏戰。最後寡不敵眾,被殺,大部分逃往山谷。天亮後,他們被數千人追捕。陳輔死後,羅光權四處流散,胡下落不明。除了王琦等少數叛逃者,其余的叛軍士兵都絕望了。叛軍死了近4000名士兵,整個大本營布滿了屍體和血跡。之後,羅光權重新集結兵力,繼續與官兵戰鬥了壹年多,直到被左都金鎮壓,最終未能撤離。(見《明史》卷八九)

明朝中期的封建王朝走向衰落和腐敗。鄭德時期,高安大旱,百姓饑寒交迫,地方官不顧百姓死活,加重稅徭役,農民陷入水深火熱之中,階級矛盾十分尖銳。到了四年(1510),當地農民陳、羅光權、胡三人起兵義林,反叛朝廷。高安、奉新、靖安三縣農民紛紛響應,組成了華林山農民起義軍,並迅速發展到壹萬多人。他們以華林村為大本營,以仙女村為輔助村莊,進行了大規模的隔離。從1511年4月開始進攻官府,兩次攻占瑞州(今高安市),又攻占臨江(今樟樹市)、新余、上高、分宜、奉新、靖安、建昌(今永修)、武寧等縣,目標直指南昌。起義軍所到之處,開倉救饑,殺富濟貧,壯大隊伍,人稱“華”。(見《農民起義》和《辭海》(1979)上的《華》兩篇文章)。)

後來,明朝追贈周閑為巡檢史,並在華林村為他立碑,這裏至今還保留著起義軍大本營的建築遺跡,起義軍士兵使用的武器和器皿。

附:歷代華林寨駐軍記錄:

1.隋大業十二年(616),知止在華林寨駐軍,起兵反隋,直至隋朝滅亡。唐武德五年(622),應被招降唐朝,封為京州刺史。山上曾有壹座將軍廟(也叫武羅廟)紀念喬治。

2.唐乾福四年(877),仲川在華林山設寨,聚集萬人,自稱高安鎮總督。

3.元十四年(1354),紅巾軍將領李樸成、王領兵堅守村,與苗軍對峙數年。

4.明四年(1510),陳、羅光權、胡在華林寨起義,史稱“華林寨軍”,集結兩萬余人,堅持鬥爭四年。

開發內容參考:1,恢復華林寨農民起義大本營等相關景觀;2.結合歷史傳說和地形特征,開發古代軍事文化娛樂場所;3.利用山區發展狩獵和現代野外旅遊活動;4、建設夏季休閑娛樂場所。

據《高安縣文物誌》記載,相傳西王母第九子玄秀乘白鶴來到華林,築壇丘,上刻“祭仙”四字。前壹首詩贊:“* * *說西王母有個兒子過鶴。群山籠罩在薄霧中,林箐覆蓋著覆盆子。丹竈泥封舊,元潭劫水灰。莫雲仙神奇,蓬萊近在咫尺。”這就是“華林精神痕跡”的由來。歸燕書院創建於唐真元時代(約1200年前)。根據現有資料,它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私立書院(相當於今天的高等教育學院)。書院位於華林山洪城村西,三面環山,壹面臨水。據史書記載,當年書院建築規模宏偉,四周植有“三百株桂花”,“眾誌書院”,側廂房有四間齋房,內設跑馬場壹座,觀武“謝豪閣”壹座,休息“崔子閣”壹座,總面積百余畝。書院因多桂花樹、頁巖而得名“桂巖書院”,南宋宰相周必達在第二次重修時題詞以示鼓勵。從唐代到清代,書院經歷了三盛三廢,規模逐漸完善,有拜堂、講堂、自習、自習室、圖書館、花園、飯堂等。它的導師都是由創建者和修復者自己擔任,並邀請名人在書院講學。據高安山洪城村《邢氏宗室史》記載,當年“英橋自馬池駕車,遠途遊人如織”(註:“英橋”指古桂巖書院周圍的壹座石橋),讀書講學之人絡繹不絕,開壹代人興學重教之先河。

桂巖書院已有壹千多年的歷史,為社會培養了大批人才。僅《邢氏家史》中記載的幸姓,就有50多人在桂巖書院學習過,晉升為秀才。受歸隱書院辦學的影響,唐宋時期,江西先後創辦了黃寮書院、易門書院和吳彤書院,將教育推向社會。(詳見《江西省誌》、《江西省教育誌》、《江西省情與發展方略》(舒惠國主編)、《四庫全書》、《江西通誌》等。).)

開發內容參考:1,重建桂巖書院。再現古代書院的面貌和以傳授“六藝”知識為核心的古代教學模式。2.以桂巖書院的實體建築為主線,以上猶湖為基地,以中華疆域為定位原則,以中國教育大辭典提供的史實為依據,構建中國古代書院微縮景觀。3.學院別墅。可以在模仿舊科舉制度下策劃科學研究活動、古代文化娛樂活動、收藏銷售珍貴古籍和古董。

邢南榕(746-819),歸隱書院創始人,中唐人。看到朝廷更加重視科舉取仕的人,他毅然辭官回家辦起了自己的書院,開展了當時權貴不屑的教學活動。還在唐貞元九年(793年)升科舉(與柳宗元同榜,成為忘年交)。晚年退休回鄉時,柳宗元贈書《送雲州大司成吉人歸南》;他死後,他的墓誌銘是柳宗元親自寫的,朝廷追授他為渤海郡開國之子文。該書院於唐朝中期(882年)被廢棄。宋代,龍源重建於1211,宋末被元兵焚毀。明朝成化年間再次重建,後被魏忠賢“滅天下書院”所毀。現存的遺跡是明清時期重建的建築遺跡。南北朝時,南宋名將因向劉有功,被封在南昌西。看到美麗的風景,他在這裏建了壹座山,成為胡氏山的鼻祖。華林胡氏源於安定胡氏。他搬到華林山時,條件十分艱苦,過著“敲門、導竇、低頭索”的原始生活。直到唐朝末年,第25代孫虎城辭官歸隱華林,他才興盛起來。胡成在華林(今華林周陵村)重建故裏,興學興教,監督兒孫,將舊地建成儒道佛三教合壹的村落,成為封建士人隱居、百姓休養生息的自給半自給的樂園。北宋初,胡氏逐漸外遷,現已遍布江南各省及港澳臺、東南亞、北美,人口達10余萬。

胡的後代都是人才輩出,名人輩出。教育家胡仲堯、政治家、胡、胡誌儒、胡教秀都是的後代。原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也是胡的後代。

1989年,胡耀邦長子胡德平受父親委托,南下尋根尋祖。1500多年前,在高安山找到胡氏祖居,歷盡千辛萬苦。他向華林山深深鞠了三躬,表達了他對祖籍的無盡感激。2005年、2006年,胡德平題寫:“華林”、“華林胡氏古村”。此後,海內外的胡後裔來尋根、祭祖的人絡繹不絕。目前,古村仍有古村落建築遺跡,如感恩寺建築圖案石刻、祠堂花卉石刻、胡部落圖騰木雕、宋代造紙廠遺址等。

開發內容參考:1,按唐宋建築風格重建華林古村,包括草門、祠堂、私書堂、民居、水力碾米、釀酒、染布、鍛造造紙等作坊和古驛道。2.建胡名人紀念館,供海內外胡氏子孫祭祀。崇元觀,原名白鶴觀,位於華林白鶴觀山腳下,西壹公裏處是古桂巖書院。道觀三面環水,壹面依山。水面、白鶴山棲息著許多白鶴,參天古樹環繞,環境優美幽靜。

崇元寺始建於晉代,是道教活動勝地,古稱“仙都”。詩人艾蕪贊詩:“幾年穿襪遊仙都,誰知梨雲有六銖?”為了問松花瑤草,胡麻曾經答應過劉武。“據史書記載,在崇元寺修行的道士先後有丁儀、丁逵、丁秀英、吳孟、吳彩鸞、張,其中以丁儀最為著名。丁儀,又名“崔琰道士”,精通醫術。在《搜姬神》中,丁儀被稱為“至尊之人”(意為至尊之人,因為凈明道和許遜的主人吳孟也把秘密交給了丁儀)。丁儀壹生踐行崇元理念,壹生潛心研究《易經》,著有《義山詩註六》、《仙人註壹》、《義元詩》四卷。最後身體溶解死亡。東晉詩人陶淵明曾推崇崇元觀念,看了丁儀的詩原稿後,寫了三首五言詩,其中贊道:“風高山低,義重;範厝秋江,路連夕陽天。它仍然笨拙、蒼白、高聳;問成軍幾度,真的值得。”(陶淵明:《柴桑葉池記》)陳麗還帶著壹個仆僧胡瑤(後為欽差大臣)到崇源學道教,胡瑤在壹篇《道士詩評》中稱贊丁儀的詩。

相傳丁儀之女丁秀英隨父學道,培養了崇元觀念。她從未結婚。她得道後,隨東晉永和吳孟的妹妹吳彩鸞去了河西。宋代詩人楊萬裏對《白鶴仙蹤》詩贊道:“仙徽立為典範,以示清。,白鶴高飛。劇中有煉燈芯,笑稱嶺上有神。半個房間都是煙、雨、塵,壹點風暴就毀了頭發。秋問幾度誠,充能不難。”(楊萬裏《壹亭集》)

唐代張(中國道教創始人第十四代張道陵之孫)拜元觀後於唐神龍二年被唐朝後主武則天召為佛師。

崇元寺占地6000多平方米,分為上殿和下殿,並附有丹井和藥池。南面紀念丁儀父女,廟後立丁賢福牌坊。20世紀50年代,由於上遊水庫的修建,崇元寺在拆遷前被淹。這個地方仍然有斷壁殘垣和紀念碑。

開發內容:重建古道觀,為信眾提供活動場地。李八百晚年在華林山修行。據《四川通誌》記載:“八百,蜀人,初居龍崗(今高安市),居雲陽第五,居夏商周,終年八百歲。李八百是當時的風雲人物。或隱居山林,或生活在塵土飛揚的城市,在華林的壹間石室裏修行...《辭源》中的李八百,蜀中之壹,是“鐵拐李”的原型。據山《洪城邢氏家史》記載:“...醴陵插入東方的天空,喬嶽讓位於高處。相傳李八百崛起,...".醴陵,即現在的華林李嘉玲山區,山上有壹組洞穴,地勢險峻。李八百把它作為訓練場,後來被稱為“八百洞”。這個洞穴由無數的巨石組成,位於華林山的南部,有原始森林,面積約壹平方公裏。洞區古木參天,藤蔓巨大,洞穴奇特。根據其不同的特點,其洞穴可分為各種類型:明洞、隱洞、大洞、小洞、溶洞、土洞、長洞、短洞、水洞、幹洞。這些孔相互連通;聯鎖,地板孔,重疊層。洞中有洞,大洞藏小洞。洞中有天,壹線天,九天,等等。這是壹個天然的迷宮。

開發內容參考:1,保留原始洞穴和森林,增加安全攀爬設施,進行探險旅遊;2.根據道教訓練場的要求,選擇壹兩個大洞穴,塑造李八百的訓練場。3、休閑。郭超寺原名福樓寺。傳說唐玄宗在江南遊歷時曾在此留宿壹夜。偏偏地動山搖,寺廟輕搖。玄宗脫口而出:“真是浮樓!”這就是郭超寺以前的“浮家寺”名稱的由來。

郭超寺第壹次是由唐朝的和尚慧海建造的,但是它最初的名字已經遺失了。後來,它以唐玄宗“福樓寺”的口語命名。宋英宗皇帝將其改名為“郭超寺”。紹興九年毀於火(1139)。第二次是在凱西二年(1206)。由於祈雨的功效,村民們決定重建它。於武庚孟春(1210)正式奠基,於1211年竣工,由縣市督辦。郭超寺規模宏大,占地30余畝,有大雄寶殿、藏經閣、鐘鼓樓、祠堂等。

郭超寺在瑞州很有名氣。在“白雲山”這壹項下,清朝的統壹記錄特別提到了它及其周圍的風景。是高安最早的寺廟之壹。

開發內容參考:重建千年寺,為信眾提供活動場地。高湖壇位於高安市華林山鎮福樓張山村西南,距高安市西北68公裏。是高安歷史上最早的壇廟。據南宋龍源《雲州高虎壇註》記載,秦末“張羽陳輔乞取蜀北,築壇祭黃帝征蚩尤寨於日山之日,……”蜀河就是現在的高安金河。蜀水以北指華林高虎,黃帝在高虎與蚩尤激戰。秦末,陳付起再次在此設寨,設壇紀念黃帝征服蚩尤。

陳付起(?_ _前176),西漢建(今高安),秦二世元年(前209),陳勝、起義後,“伏齊聚蜀水北,設寨練兵,漢高祖元年(前206)劉邦入關滅秦時,率軍跟隨。四年,壹校尉從劉邦攻項羽,定燕國。第六年(201),高虎的千家萬戶都受到了嘉獎。文帝四年(前176)死,忠侯。”(載於《高安手冊》)

兩千多年後,高虎祭壇壹直到文化大革命前被多次修復。在此期間,可推測於漢永平二年(公元59年)復修壹次,南宋龍源復修壹次,並撰有《雲州高虎壇》。

開發參考內容:1,重修漢壇,祭祀黃帝;2.在高虎山麓建立壹個度假休閑村。高石獅墓,又稱熊石寨墓,位於華林根山村東南壹公裏處。依山而建,朝北,海拔約250米,面積約20平方米。

墳墓由壹整塊花崗巖和青石構成。石棺長2米,寬0.55米,棺蓋呈圓形。墓上有四柱亭,高3米。亭前臺階下有壹塊墓碑,上書“艮山雄師廷相聖墓”。內亭額刻“萬奇觀”四個大字,亭柱四面刻書楹聯,如:“虛名功名羨君壹生異,豎石雕人羨千年怪翁”“石墓千年不朽,名傳千年”等。這座石墓結構奇特,風格獨特,氣勢雄偉。整個墳墓看似懸掛在壹個危險的懸崖上,實際上矗立在半山腰。向北望去,山很小;在南部,它背靠李嘉玲山,四周是突兀的巨石、陰沈的藤蔭和寧靜。墓底壹股清泉穿流而下,蔚為壯觀,十分罕見。

這座石墓建於清順治十七年(1660),當時墓主人熊廷相69歲還健在。康熙二年(1663),傅斯木、淩二人遊青蓮寺,但聞其事,無不贊嘆。他們為他們寫下了《石寨墓之歌》:“妳要到石寨墓,才能看到山崎這個幽僻的地方。比如讀書,不讀石鼓高墳,不知道古人怎麽改的。突兀之處,石下常有蒂雲,石旁有無根樹插;骨頭強健,爪子冰冷,山鬼吞下了人精。艮山前後,有風,石寨墓上有霧。壹面霧蒙蒙,人人渴望。”從此,墓主人自稱熊十齋。

熊十齋(1591__1674),清代華林山隱士,歷經明清萬歷、泰昌、天啟、崇禎、順治、康熙朝,壹生隱居山村。他虛懷若谷,精通詩詞,虛懷若谷,性格豪爽。該墓於5月1983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開發內容參考:1,修復墓亭圍欄,模擬建造隱士草堂供遊人觀賞;2.隱士趣聞雕塑,向遊客介紹隱士生活趣聞;3、開展教育對話和娛樂活動。包公廟,位於華林白樹水口村,是為紀念北宋清官包拯而建。它始建於明朝,1998年重建。占地250平方米。

傳說這座廟剛建的時候,坐落在小溪的方向,後來屢建屢敗。後來壹次雲遊之後,他指出:包拯從不依附權貴,壹生不隨波逐流,敢於得罪臉面,褒善懲惡,隨波逐流是違背包拯本性的。如果要建這座廟,只能逆流而上。村民們按照自己的意願改變逆向重建,最終建成。

寺廟初建後,遠近的朝拜者絡繹不絕,隨後形成廟會,延續至今。火石亭,又名印青亭,位於高安市華林方鼎村口。它是為了紀念宋代名臣丁佐而建的。亭閣為全石結構,亭閣四角有飛檐,條幅上寫有“火石亭”字樣。在廣東韶關有壹個印青亭(又名“我的父親亭”)。北宋副史、文學家歐陽修,遊印青亭,作詩《登印青亭》:“問此娛樂誰建,看邵敏能否充爭。可以知道人民的種種美德,還可以唱老丁俊。”

丁佐(940――1002),字文,清代隱士,高安華林方鼎人。宋太平天國二年(977年),中進士,宋太宗被授予為兵部行人。看到宦官薛燭企圖奪權,得到太宗庇護,丁佐冒著生命危險,對太宗進行彈劾和批判。能臣,唐太宗稱之為“正邪之官”。薛燭很快死於恐慌。許定因此被提升到饒州(今江西博陽)當法官。淳化五年(公元994年),升任韶州(今廣東韶關)知府,任期九年。他為官勤政廉政,成績斐然,贏得了百姓的贊譽。離任時,韶州人民自發地從當地的芙蓉峰上取下壹塊火石,交給丁佐,護送到方鼎。石鼎的後代建造亭臺樓閣和石頭來表達他們的敬仰。因此,方鼎也被稱為“弗林特·方鼎”。宋真宗的傳記《張甜紀》記述了丁佐的事跡,並追贈其為濟陽侯。

火石亭在20世紀70年代文化大革命的動亂中被毀。

引用資料:《廣東省誌》、《江西撫州文淵石誌》、《四庫全書》。《江西通誌》、歐陽修《送仙山錄》、高安華林《火石石鼎族譜》。

松滋娘娘廟位於現在的八百洞景區東南約壹公裏處。它由七座微型石廟組成,與民間傳說中“七仙女”的數量對稱。傳說它建於晉代。凡婚後久無子嗣者,都來此祭拜,靈後歸此,並在廟前放壹雙童鞋作為賞賜。

發展參考內容:1,重修火石亭,教育官員為民謀利。

2.松滋娘娘廟所在地與公路相連,供遊客進入。

  • 上一篇:妳用什麽餵鴿子?
  • 下一篇:自制桑葚酒的正確方法和詳細步驟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