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寒感冒與風熱感冒的辨治
感冒是四季常見的外感疾病,尤其是冬春季節。很多家庭都有治療感冒的中成藥。有的人感冒後吃了很多藥,癥狀還是沒有緩解。關鍵是沒有辨證用藥。
中醫認為,感冒壹般可以分為兩類:風寒感冒和風熱感冒。這兩種感冒的病因病機、癥狀、治療原則、用藥都有很大的不同。
風寒感冒是由於風寒邪氣入侵,肺氣衰竭所致。癥狀可見:惡寒,輕度發熱,無汗,頭痛身痛,鼻塞流涕,咳嗽痰白,口渴或渴熱飲,苔薄白。治療應以辛溫解表為主。常用麻黃、荊芥、防風、紫蘇葉等解表散寒藥。代表方劑有聰齒湯、荊防敗毒散。中成藥可配合感冒清熱顆粒、正柴胡飲顆粒、感冒軟膠囊、川芎茶粉、宣彤李飛丸等服用。服藥後可喝些熱粥或湯,微微出汗,幫助藥物散寒。患風寒感冒,也可服用藥方:蔥白5節,豆豉9克,生姜3片,水煎服,每日1次;或生姜30克,紅糖30克,分三次煎服。
風熱感冒是由於風熱邪犯表,肺氣不和所致。癥狀為發熱重,微惡風,頭脹痛,多汗,咽喉腫痛,咳嗽,痰粘或黃,鼻塞鼻黃,口幹口渴,舌尖紅,苔薄白淡黃。治療應以辛涼為主,以緩解表證。菊花、薄荷和桑葉是常用的。代表方劑為銀翹散、桑菊飲。可選擇銀翹解毒丸(片)、靈翹解毒丸、桑菊感冒片、板藍根顆粒等作為成藥。如果發熱厲害,咽痛明顯,可以雙黃連口服液(顆粒)和清熱解毒口服液壹起服用。這些藥物具有良好的清熱解毒作用。如果妳患了風熱感冒,妳應該多喝水,飲食清淡。可以喝蘿蔔湯,也可以喝梨湯。患風熱感冒,也可服用方子:薄荷3克,蘆根30克,板藍根15克,生甘草6天,每日1劑;或竹葉10g,薄荷3g,杏仁9g,連翹9g,每日壹劑。
如何區分風熱感冒和風寒感冒
最近經常聽朋友說自己感冒了,在喝板藍根,抗病毒口服液,金銀花,涼茶。我通常會建議朋友,妳沒有正確區分風寒感冒和風熱感冒。
為什麽這麽說?最近廣東天氣降溫。這個時候我感冒了,十有八九感冒了。只是我用吹風機感冒了。通常在休息不好、身體虛弱、衣物不足、出汗多的情況下容易發生。
中醫把普通感冒分為風寒感冒和風熱感冒。其實很多朋友分不清什麽是風寒感冒,什麽是風熱感冒。
寒性感冒通常是由於疲勞和缺乏休息,加上吹風或著涼引起的。風寒感冒通常多發生在秋冬季節。風寒感冒屬於太陽經之證,太陽受阻不能啟動。其典型癥狀是:
*後腦勺強烈疼痛,即後腦勺疼痛,伴有頸部旋轉僵硬。
*怕冷怕風,壹般要穿很多衣服或者蓋壹個大被子才會舒服。
*鼻煙清澈、白色或略帶黃色。如果鼻塞不流鼻涕,喝點熱水開始清鼻涕,也是感冒。
*舌無苔或薄白苔
*如果妳能感覺到脈搏,妳應該能察覺到它似乎浮動得很緊。浮脈意味著陽在表面,妳可以很容易地得到它。
去了趟藥店,奇怪的是找不到合適的治療風寒感冒的中成藥。治療風寒感冒的關鍵是出壹點汗(中醫稱為溫心解表)。方法有很多,桑拿,熱水泡腳(最好加點酒),打籃球(如果還有力氣的話),蓋兩床被子,喝姜汁,喝姜粥,吃個麻辣火鍋等等。風寒感冒的主方是《傷寒論》第壹方桂枝湯,又稱調和劑之王(麻黃湯也用於風寒感冒,但南方慎用)。接下來我就抄下桂枝湯的方子,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寫下來以備不時之需。
桂枝10g白芍10g炙甘草6g生姜3片。
6顆紅棗
很簡單的壹個正方形,但是要兩三元。師父說,妳學了桂枝湯之後,學會了怎麽開藥方,怎麽治病,真的很值得研究。
風熱感冒,通常由便秘引起,常屬陽明經證。通常情況下,都是這樣。便秘兩天,嗓子疼壹兩天,然後就感冒癥狀。這是風熱感冒(也可以是外感熱邪,先攻肺)。為什麽便秘會引起感冒?中醫認為肺與大腸相對,排便不暢。如果大腸影響到肺部,就會出現感冒癥狀。另壹方面,如果風寒感冒沒有得到及時治療或治療不當,也會引起便秘或腹瀉。其實風寒感冒後腹瀉是中醫的病,屬於由表及裏的病。不要隨便用止瀉藥。
風熱感冒的癥狀:
*喉嚨痛,通常在感冒癥狀之前,痰通常是黃色或黑色的。
*厚鼻子,通常為黃色
*舌苔為黃色或白色,舌體通常為紅色。
*便秘
*身體發熱、口渴、心煩
*脈象通常是幾個或壹個洪泛的脈沖,即比正常的脈沖更快,但更大。
了解風熱感冒的病因,治療很簡單,多數情況下是導瀉(配合清熱解表藥物,壹般見效快)。方法很多,喝點涼茶;吃壹些清熱解毒藥,比如板藍根。中成藥有三黃片、銀翹解毒片+牛黃解毒片、板藍根等。也可以吃點金銀花口服液治療風熱感冒之類的。陽明經證的代表方劑是白虎湯,但我不提倡大家隨便用。屬於強效藥之壹,這裏就不抄了。
最後,澄清壹些朋友可能會混淆的概念。
*病毒性感冒不代表風熱感冒。病毒是西醫的表現,中醫更關註人體。所以有些醫生用風熱感冒來治療病毒性感冒是不正確的。
*咽痛不是區分風熱感冒和風寒感冒的關鍵,風寒感冒往往會引起咽痛。
同樣,咳嗽、流鼻涕、高燒也不能作為兩種感冒的區別。
*不要同時用西藥和中藥治療。這是兩種不同的處理系統。如果開了抗生素,就沒必要喝生姜糖漿了。為什麽?讓我們考慮壹下。壹個是想辦法讓身體降溫,壹個是想辦法讓身體出汗,方向幾乎相反。身體受得了嗎?這樣不僅會降低中藥的效果,也會降低西藥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