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偏方秘方 - 末梢肢體血液循環不良必須截肢?容易死於心血管疾病?臺灣研究顛覆過去認知

末梢肢體血液循環不良必須截肢?容易死於心血管疾病?臺灣研究顛覆過去認知

飲食西化,缺乏適度運動,工作壓力增大,三高控制不好,都是外周血液循環不良病例增多的原因。但這些患者如果得不到及時的治療和疏通,往往會因肢體長期缺血而面臨截肢的命運;以前醫學界更普遍認為,即使疏通了血管,大部分患者經過治療後還是死於心血管疾病。然而,臺北慈濟醫院外周血管中心的黃主任和他的團隊發現,事實並非如此!

忽視外周血液循環,小心面臨截肢危機,註意這些慢性病!

臺北慈濟醫院外周血管中心主任黃表示,外周血液循環不良最常見的原因是糖尿病足,其他導致血液循環不良的原因還包括吸煙、腎透析、感染、免疫疾病等。在血管疾病的早期,很多患者會把間歇性跛行誤認為是關節和肌肉的問題而忽視它。直到四肢疼痛麻木,潰瘍感染,他們才會去醫院。然而,由於血管中的多處堵塞,他們經常面臨截肢。

但臺北慈濟醫院秉持「沒人來看」的原則,從14開業至今,已經接待了1000多位病患。外周血管團隊利用導管技術疏通患者外周血管,已治療1600余足,成功率96%,避免高位截肢率91%,與國際壹流醫療中心的成就相當。

末梢肢體血液循環不暢=體循環不暢,容易死於心血管疾病?營養狀況,免疫力,行動力是重點。

除了分享相關數據外,黃主任還提到,早期普遍認為“危重肢體循環功能障礙患者應該是全身循環不良,所以治療後死亡的主要原因應該是心血管疾病。”但是隨著醫療的進步,心血管方面的護理資源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患者的存活率並沒有明顯的提高。

為了給周圍血管缺血患者提供更好的護理,提高整體生存率,黃主任帶領醫療團隊對2005年至2018年底接受“疏通血管”治療的936例慢性周圍血管缺血患者進行隨訪。在這些患者中,* * * 1246出現跛行(20%)和壞疽。

結果顯示,兩年內死於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僅占40%左右,而死於非心血管疾病的患者約占60%,顛覆了以往的醫學認知。黃主任指出:“營養狀況、免疫力和活動能力是決定嚴重肢體缺血患者治療後能否長期存活的主要因素。接受血管治療後,如果三個條件都不好,患者可能死於感染或敗血癥,兩年生存率只有20%;然而,這三種疾病患者的兩年生存率高達80%。」

長期以來關於外周血管疏通後患者預後的研究成果《當代心血管預後研究——下肢外周循環疾病的介入治療》也於2019年9月發表在《臺灣省醫學會雜誌》上,顛覆了以往“多數患者治療後死於心血管疾病”的醫學認知,獲得廣泛反響。

他曾被建議小腿以下截肢以疏通堵塞的血管,配合正確的營養控制,縮小切除範圍。

黃主任也分享說,以最近收治的60歲的黃先生為例,他患有心臟病和糖尿病。四年前,他左腳背的傷口大到深肌筋膜無血,四肢冰冷疼痛,被醫療中心建議小腿以下截肢。搬到臺北慈濟醫院後,疏通了髂動脈和股淺動脈堵塞的血管。

考慮到患者當時食欲不佳,營養指標白蛋白過低,免疫能力下降,所以除了註射營養註射液;營養學家還被指示將高蛋白飲食與糖尿病飲食混合,以保持足夠的營養和免疫力。同時咨詢康復科和整形外科,教授床旁康復、清創、植皮。

9個月後,黃先生炎癥指數下降,白蛋白升高,營養狀況和免疫能力趨於正常。最後只有5個腳趾因為缺血被截肢。四年後,通過不斷的康復和隨訪,黃先生恢復良好,能夠借助輔助器具自行行走。

醫生提醒我:

黃主任提醒患者,除了內科用藥和血管治療外,還要補充營養,促進營養吸收,提高免疫力,實施運動康復;只有五項足夠,才能有效提高治療後的生活質量,保持體力,從而提高整體生存率。此外,糖尿病、腎病等慢性病患者建議保持適量運動,保持四肢血液循環。如果他們感到不適,需要盡快去看醫生,以免耽誤病情。

臺北慈濟醫院外周血管中心黃主任看到照片,不是當事人。(圖片/臺北慈濟醫院提供)黃主任在臺北慈濟醫院外周血管中心的照片。(圖片/臺北慈濟醫院提供)

  • 上一篇: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骨質增生有什麽好的治療方法嗎?
  • 下一篇:遮瑕膏遮不住眼淚怎麽辦?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