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醫科大學中西醫結合醫院副院長、疾病預防中心學術帶頭人彭康說,中醫認為“病從寒起,寒從足起。”足是足三陽經和腎脈的起點。如果腳是冷的,寒邪就會侵入人體,對肝、腎、脾等器官造成損害。
現在醫學理論也證實了保持足部溫暖對健康的重要性。腳離心臟較遠,腳表面的脂肪層很薄,保暖能力較弱,所以腳對寒冷非常敏感。腳壹旦受涼,還會反映和影響鼻、咽、氣管等上呼吸道黏膜的正常生理功能,削弱這些部位抵抗病原微生物的能力,從而導致致病菌活性增強,人體更容易發生各種疾病。
為了及時健身,除了給腳保暖——“不露腳”,用中藥泡腳也是壹個不錯的方法。彭康教授介紹了幾種常用中藥足療的方法。
生姜不僅含有姜酚、姜辣素等生理活性物質,還含有蛋白質、多糖、維生素和多種微量元素,集營養、調味、保健於壹體。自古以來,生姜就被醫學家視為藥食同源的佳品。它具有散寒除濕、暖胃活血等多種保健功能。
生姜辛溫,入脾、胃、肺經。具有發汗解表、止嘔、溫肺止咳、解毒的功效。主治:外感風寒、胃寒、嘔吐、風寒咳嗽、腹痛腹瀉、中魚蟹毒等癥。還具有醒胃、開脾、開胃的作用。
幹姜味辛,性熱,入脾、胃、心、肺經。具有溫中散寒、回陽通脈、溫肺生津的功效。可用於治療中焦脾胃虛寒所致的胃脘痛、嘔吐、腹瀉等癥;用於心腎陽虛、陰寒交迫所致的陽衰癥;可用於因冷飲、背寒、痰多引起的咳喘癥狀。
現代研究表明,生姜含有辛香成分,可用於風寒感冒,可通過發汗解表寒邪。姜酚能刺激口腔和胃粘膜,促進消化液的分泌,刺激食欲,增加腸道張力、節律和蠕動。姜酮對呼吸和血管運動中樞有興奮作用,能促進血液循環。
生姜煎服,每日3-10g。姜汁搗服有祛痰止嘔的作用,方便應急使用。
足療方子:將生姜或幹姜50克水煎,或研末制成藥袋泡腳。也可與紅花15g、鹽10g混合,用水浸泡。
全草入藥,味苦辛,性溫,入脾、肝、腎。具有溫經止血、散寒調經、安胎的功效,可用於虛寒出血,尤其是子宮出血、月經不調、痛經、宮寒不孕、下焦虛寒或寒客細胞引起的胎動不安。
艾葉經幹燥、搗碎制成“艾絨”,制成艾條用於艾灸,也可作為“印泥”的原料,分布於亞洲和歐洲。
將曬幹的植物浸泡在水中熏蒸,可以消毒止癢。媽媽們經常用艾草水洗澡或熏蒸。
《本草綱目》記載艾葉入藥,性溫、味苦、無毒、純陽,有回陽、調氣血、祛濕散寒、止血安胎之功,故又稱“藥草”。
關於艾葉的性質,本草上說:“艾葉能灸百病。”《本草從新》說:“艾葉味苦而苦,性溫,熟而熱,精於陽,能恢復失陽,疏通十二經脈,取三陰,調理氣血,驅寒除濕,暖子宮...從而灸火,能透經絡,除百病。”說明艾葉作為艾灸材料具有疏通經絡、祛陰寒、消腫散結、回陽救逆的作用。
艾葉灸,壹般越老越好,所以有“七年病,三年艾”的說法(《孟子》)。現代研究表明,艾葉具有抗菌、抗病毒作用;平喘、鎮咳和祛痰作用;止血和抗凝血作用;鎮靜和抗過敏作用;保肝利膽等。
艾草可以作為“艾草茶”、“艾草湯”、“艾草粥”等食譜,增強身體對疾病的抵抗力。艾草有壹種特殊的香味,有驅蚊驅蟲的作用。所以古人常常在門前掛艾草,壹是辟邪,二是驅蚊。
本品在水中服用,每日3-10g。溫經止血宜炭炒。
足療方子:本品50克,泡水。或加入當歸10g、桂枝10g、紅花10g,水煎泡腳。
所有的根都略呈圓柱形,根的上端稱為“桂頭”,主根稱為“桂身”或“寸身”。枝根稱為“歸尾”或“歸腿”,整枝稱為“歸整”。
味甘、辛、溫。入肝、心、脾經,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燥通便的功效。主治:月經不調、閉經、痛經、腹部包塊、崩漏;虛寒腹痛,皮膚松弛麻木;難有腸燥、重痢、癰、潰瘍、跌打損傷等。
彭康說,當歸味甘而重,故能補血,其氣淡而辛,故能活血、補中、補中,為血中主藥。既能補血,又能活血,既能通經活絡。所有女性常見病如月經不調、痛經、血虛閉經、面色萎黃、貧血、崩漏、產後血瘀、閉經(月經來潮時口鼻出血)等,都可以用當歸治療。
當歸是臨床常用藥,還可以用來煲湯,特別適合貧血患者。彭康說,壹般來說,當歸是用來補血的,當歸尾是用來活血的,全當歸是用來補血活血的。
水煎服,每日5-15g。壹般生吃,為了加強血液循環,酒煎。
足療方子:可以用當歸湯泡腳;也可分別與肉桂、丁香、烏藥、川芎15g混合,水煎泡腳,或磨成粉。
圖/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