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疾病大全 - 中醫怎樣辨治中經絡與中臟腑,閉證與脫證?

中醫怎樣辨治中經絡與中臟腑,閉證與脫證?

中風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或發生口眼歪斜,言語不利,半身不遂為主要癥狀。臨床上分中經絡和中臟腑兩大類,中經絡壹般無神誌變化,病癥輕;中臟腑常有神誌不清,病情重。

(1)中經絡有口眼歪斜,手足麻木,語言不利,口角流涎,甚至半身不遂,或伴有惡寒發熱,肢體拘急,關節酸痛等癥狀。中醫認為正氣不足,絡脈空虛,外衛不固,風邪乘虛入於絡脈,氣血痹阻而發生口眼歪斜,言語不利,口角流涎,甚至半身不遂。惡寒發熱,肢體拘急,肌肉關節酸痛,脈浮,是風邪入侵,正邪相爭出現的表癥。

壹般來說,中經絡者病邪較淺,主要表現是口眼歪斜,口角流涎,語言不利,很少出現半身不遂。若經絡都受邪,病情較重,可以出現半身不遂,中經絡者中醫多以大秦艽湯加減,藥用秦艽、防風、獨活、羌活、白芷解表祛風;當歸、熟地、雞血藤、川芎、赤芍養血和營;附子、全蠍祛風痰,通經絡。若頸項疼痛,肢體麻木,加葛根、桑枝、伸筋草;語言不利,加丹參、郁金、川貝母。

(2)中臟腑主要癥狀是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有閉證和脫癥的區別。閉證以邪實內閉為主,屬實證,急宜祛邪。脫癥以陽氣欲脫為主,屬虛癥,急宜扶正。閉證、脫癥均為危急重癥,治法不同,必須分辨清楚。

閉證根據有無熱象,又分為陽閉和陰閉。陽閉除有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外,還有身熱面赤,氣粗口臭,躁擾不寧,苔黃膩,脈滑而數,系因肝陽上亢,挾痰火上蒙清竅所致,可用安宮牛黃丸、牛黃清心丸、局方至寶丹之類,溫開水化,鼻飼,涼開透竅,豁痰醒神,以救其急,或用清開靈註射液靜滴。亦可用麝香0.1g,牛黃0.3g,冰片0.3g,研末送服。另予羚羊鉤藤湯加減,藥用羚羊角、生地、丹皮、石決明、生白芍、梔子、黃芩、夏枯草、菊花清熱息風,育陰潛陽;加牛膝引血下行,石菖蒲、郁金香開竅閉。並可隨證加入天竺黃、川貝母、膽南星、鮮竹瀝,以增強開竅化痰之力。

陰閉亦可見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兼見面白唇暗,靜臥不煩,四肢不溫,痰涎壅盛,苔白膩,脈沈滑緩。此乃痰濕偏盛,風挾痰濕,上蒙清竅,內閉絡脈,予蘇合香丸,化水鼻飼。另予滌痰湯加味,藥用人參、茯苓、橘紅、甘草補益心脾而和胃,滲濕燥土,以絕生痰之源而治其本;半夏、膽南星、全瓜蔞、枳實降痰化飲,理氣而破痰結,掃除邪惡以治其標;菖蒲、竹茹直走心經,清宣醒神以開竅。

脫證癥見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張目合,手撒遺尿,汗出肢冷,舌質淡,苔白,脈象沈細欲絕,緣由邪盛正衰,陽微陰竭,陰不斂陽,陰陽將離。用四逆湯合生脈飲加味,藥用人參、附子、幹姜、甘草回陽救逆;麥冬、黃精、五味子育陰斂陽;黃芪、龍骨、牡蠣益氣固表,收澀止汗,使將離的陰陽得以互濟,正氣得復,厥逆自除。

若陰血大虧,虛陽浮越,面赤足冷,心煩不寧,脈大無根,可取熟地、山茱萸、肉蓯蓉、附子、肉桂、巴戟天滋腎陰,溫腎陽,引虛陽返歸於腎;配遠誌、菖蒲、茯苓益心脾,開清竅,交通心腎;配石斛、麥冬、五味子以壯水制火。

  • 上一篇:電壓力鍋高壓鍋煮粽子多長時間
  • 下一篇:什麽是面包屑導航?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