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疾病大全 - 脫肛痔簡介

脫肛痔簡介

目錄 1 拼音 2 英文參考 3 概述 4 脫肛痔的病因病機 5 脫肛痔的癥狀 6 脫肛痔的診斷 6.1 診斷要點 6.2 直腸脫垂臨床分為三度 7 需要與脫肛痔相鑒別的疾病 7.1 內痔脫出 8 脫肛痔的治療 8.1 辨證治療 8.1.1 脾虛氣陷 8.1.1.1 癥狀 8.1.1.2 辨證分析 8.1.1.3 治法 8.1.1.4 方藥治療 8.1.2 濕熱下註 8.1.2.1 癥狀 8.1.2.2 辨證分析 8.1.2.3 治法 8.1.2.4 方藥治療 8.1.3 血熱腸燥 8.1.3.1 癥狀 8.1.4 腎氣不固 8.1.4.1 癥狀 8.2 外治法 8.3 針灸治療 8.3.1 刺灸法 8.3.1.1 方壹 8.3.1.2 方二 8.3.2 耳針法 8.3.3 挑治法 8.4 其他療法 8.4.1 直腸粘膜下註射法 8.4.1.1 脫肛痔的適應證 8.4.1.2 脫肛痔的禁忌證 8.4.1.3 操作方法 8.4.2 直腸周圍註射法 8.4.2.1 脫肛痔的適應證 8.4.2.2 脫肛痔的禁忌證 8.4.2.3 操作方法 9 脫肛痔患者日常保健 10 參考資料 附: 1 治療脫肛痔的穴位 2 治療脫肛痔的方劑 3 治療脫肛痔的中成藥 4 脫肛痔相關藥物 5 古籍中的脫肛痔 1 拼音

tuō gāng zhì

2 英文參考

hemorrhoid prolapse and proctoptosis [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rectal prolapse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

3 概述

脫肛痔為病證名[1]。見《瘡瘍經驗全書》卷七。包括痔脫出及肛腸脫垂[1]。多因患痔日久,復感濕熱外邪,氣虛失攝所致[1]。癥見大便時肛腸努出,疼痛下血或滋流黃水等[1]。

脫肛 (rectal prolapse[2])為病名[3]。見《諸病源候論》卷五十。又稱脫肛痔[4],截腸(《外科大成》卷二)[5][4]、直腸脫垂[6]、州出(出《五十二病方》)[7]。是指以大便後或勞累、下蹲時肛管和直腸黏膜或直腸全層或部分乙狀結腸脫出肛外為主要表現的疾病[4]。其特點是直腸粘膜及直腸反復脫出 *** 外,伴 *** 松弛,多見於兒童及老年人。

《諸病源候論》卷五十:“脫肛者, *** 脫出也。”

脫肛痔相當於西醫的肛管直腸脫垂。包括直腸或直腸黏膜脫出[3]。

4 脫肛痔的病因病機

脫肛痔多因中氣不足、氣虛下陷或濕熱下註於大腸所致[3]。

小兒氣血未旺,中氣不足;或年老體弱,氣血不足;或婦女分娩過程中,耗力傷氣;或慢性瀉痢、習慣性便秘、長期咳嗽引起中氣下陷,固攝失司,導致肛管直腸向外脫出。

中醫認為脫肛除與大腸相關外,還與肺、胃、脾、腎等有關。肺與大腸相表裏,胃為六腑之大源,脾為肺之母;腎開竅於二陰,又主壹身元氣,都可影響大腸,發生脫肛。 脫肛有虛證、實證之分。

現代醫學認為,直腸脫垂與解剖缺陷有關,如骶骨前面弧度較平,直腸失去骶骨支持作用,腸管方向較垂直,腸管容易向會 *** 下移和套入,多見小兒發育未充或先天發育不全、年老久病、營養不良、神經麻痹等,也可由習慣性便秘,長期腹瀉,多次分娩、久咳,體力勞動強度過大,致使腹壓增高,引起直腸脫出。

脫肛痔多由於肛提肌和盆底肌的薄弱或 *** 括約肌的松弛[6]。某些長期引起腹內壓增加的疾病,如習慣性便秘、慢性腹瀉、長期咳嗽等也是引起脫垂的誘因[6]。

5 脫肛痔的癥狀

肛管、直腸、乙狀結腸下段的黏膜層或腸壁向外脫出於 *** 外[6]。多見於老年人、兒童和素體虛者[3][6]。便後脫出的肛腸,初期可自然還納,中期須用手托送回,晚期常因咳嗽、用力、步行等而隨時脫出[3]。

6 脫肛痔的診斷

脫肛痔多見於兒童、老年人、久病體弱患者及經產婦。

脫肛痔起病緩慢,無明顯全身癥狀,早期大便時直腸或肛管脫出肛外,便後能自行回納,以後逐漸不能自行回納,需用手托回。日久失治,脫出物逐漸增長,甚至咳嗽遠行時也可脫出。

病情嚴重時可伴有大便不盡,或下腹墜脹感,因直腸粘膜反復脫出,常發生充血、水腫、糜爛、滲液,甚至滲血。查體可見 *** 松弛,收縮力減弱, *** 鏡檢可看到直腸內粘膜折疊。

6.1 診斷要點

①排便時贅物脫出 *** 外,輕者可自行還納,重時不能還納。常有 *** 下墜及大便排不盡感[6]。

②令患者蹲位做排便動作時,可見直腸黏膜呈“放射性”或“環狀”脫出[6]。

③直腸指診括約肌松弛[6]。

④脫出腫物嵌頓時,可見黏膜充血、水腫、潰瘍和出血等[6]。

6.2 直腸脫垂臨床分為三度

現代醫學將脫肛分III°。

Ⅰ度脫垂:為直腸粘膜脫出,脫出物色較紅,長約3~5cm,觸之柔軟,無彈性,不易出血,便後可自行還納。

Ⅱ度脫垂:為直腸全層脫出,長約5~10cm,呈圓椎狀,色淡紅,表面為環狀而有層次的粘膜皺襞,觸之較厚有彈性, *** 松弛,便後有時需用手托回。

Ⅲ度脫垂:直腸及部分乙狀結腸脫出,長達10cm以上,色淡紅,呈圓柱形,觸之很厚,便後需用手托回。

7 需要與脫肛痔相鑒別的疾病 7.1 內痔脫出

內痔脫出患者痔核分顆脫出,無環狀粘膜皺襞,呈暗紅、青紫或灰白色,容易出血。

8 脫肛痔的治療 8.1 辨證治療

脫肛痔治宜清化濕熱,益氣升陷[1]。用提肛散化裁,外用五倍子、明礬各壹兩,水煎熏洗[1]。

氣虛者宜益氣升陷,服補中益氣湯;濕熱下註大腸者先清利濕熱,兼以升提,如黃芩、黃連、槐角、黃柏、升麻、柴胡之類[3]。

虛證:發病緩慢,初起僅在大便時感覺 *** 脹墜,腸端輕度脫出,便自行回納,日久失治,脫肛日趨嚴重,稍勞即發,脫垂後收攝無力,須以手助回納,伴面色萎黃,神疲乏力,頭暈心悸,舌淡苔白,脈細弱。

實證:濕熱或痔瘡迫使直腸垂脫,伴局部紅、腫、熱感,苔黃,脈弦滑。

8.1.1 脾虛氣陷

脫肛·脾虛氣陷證(rectal prolapse with pattern of spleen deficiency and qi sinking)是指脾虛氣陷,以便時肛內腫物脫出,輕重不壹,色淡紅,伴有 *** 墜脹,便溏,大便帶血,神疲乏力,食欲不振,甚則有頭昏耳鳴,腰膝酸軟,舌質淡,舌苔薄白,脈弱為常見癥的脫肛證候[4]。

8.1.1.1 癥狀

大便或咳嗽、遠行時肛內腫物脫出,輕重不壹,色淡紅, *** 墜脹;疲乏無力,食欲不振;舌淡苔白,脈弱。

8.1.1.2 辨證分析

中氣不足,脾氣不升而下陷,無以攝納,故見直腸脫出, *** 墜脹;中氣不足,則疲乏無力;脾氣虧虛,運化無力,則食欲不振;舌淡、苔白、脈弱均為氣虛之象。

8.1.1.3 治法

健脾益氣,升提固澀。

8.1.1.4 方藥治療

補中益氣湯加減。

氣虛下陷者,治宜補氣升提,用補中益氣湯,重用人參、黃芪、升麻;虛中挾火而痛者,加黃芩、黃連、槐花;虛寒者,用理中湯。

8.1.2 濕熱下註

脫肛·濕熱下註證(rectal prolapse with pattern of dampnessheat diffusing downward)是指濕熱下註,以肛內腫物脫出,色紫暗或深紅,甚則表面部分潰破,糜爛, *** 墜痛, *** 指檢有灼熱感,舌質紅,舌苔黃膩,脈弦數為常見癥的脫肛證候[4]。

8.1.2.1 癥狀

直腸脫出難納,腫脹掀紅灼熱,滲液流滋, *** 脹痛;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8.1.2.2 辨證分析

直腸脫出肛外,久未還納,感染濕熱毒邪,濕熱蘊結則脫出物腫脹,掀紅灼熱,甚則滲流滋水;濕熱蘊結,氣血不暢則 *** 墜脹疼痛;舌紅、苔黃膩、脈滑數均為濕熱之象。

8.1.2.3 治法

清熱利濕。

8.1.2.4 方藥治療

萆薢滲濕湯加減。

因胃腸濕熱下註,肛脫腫痛者,選用抽薪飲、大分清飲等方。可同時兼用局部熏洗搽敷:寒者用荊芥、胡蔥煎洗,以伏龍肝、鱉頭灰、百藥煎研末,油調敷;熱者用樸硝、白礬湯洗,以黃柏、牡蠣粉摻搽;焮紅腫痛者,以田螺去厴,入冰片,化水搽(見《類證治裁·脫肛》)。

濕熱下註大腸者,宜清利濕熱,兼以升提,方用黃芩、黃連、槐角、黃柏、升麻、柴胡等藥,外用五倍子、白礬煎湯熏洗。

8.1.3 血熱腸燥

脫肛·血熱腸燥證(rectal prolapse with pattern of blood heat and intestine dryness)是指血熱腸燥,以大便二三日壹行,質幹硬,便時肛內腫物脫出,疼痛帶血,腹部脹滿,溲赤,舌質紅,舌苔黃燥,脈弦數為常見癥的脫肛證候[4]。

8.1.3.1 癥狀

大便二三日壹行,質幹硬,便時肛內腫物脫出,疼痛帶血,腹部脹滿,溲赤,舌質紅,舌苔黃燥,脈弦數[4]。

8.1.4 腎氣不固

脫肛·腎氣不固證(rectal prolapse with pattern of unconsolidation due to kidney qi deficiency)是指腎氣不固,以直腸滑脫不收, *** 松弛,或兼有子宮 *** 脫出,伴生長發育遲緩,久瀉久痢,小便頻,夜尿多,腰膝酸軟,舌質淡,舌苔白,脈沈細弱為常見癥的脫肛證候[4]。

8.1.4.1 癥狀

直腸滑脫不收, *** 松弛,或兼有子宮 *** 脫出,伴生長發育遲緩,久瀉久痢,小便頻,夜尿多,腰膝酸軟,舌質淡,舌苔白,脈沈細弱[4]。

8.2 外治法

外治可用香荊散,五倍子、白礬等煎湯熏洗[3]。

(壹)熏洗療法以苦參湯加石榴皮、枯礬、五倍子,煎水熏洗。

(二)敷藥療法五倍子散或馬勃散調凡土林外敷 *** 。

8.3 針灸治療 8.3.1 刺灸法 8.3.1.1 方壹

針長強、承山、大腸俞、二白、氣海俞,次謬;灸百會、氣海[6]。每次3~5穴,留針20~30分鐘;或用艾灸[6]。

8.3.1.2 方二

治則?益氣固脫

處方?百會 長強 大腸俞

方義?百會為督脈與三陽經脈交會穴,氣屬陽,統於督,可使陽氣旺盛,有升提收攝之力;長強為督脈之別絡,又近 *** ,可增強 *** 約束能力,大腸俞為大腸經氣轉輸之處,可充實大腸腑氣。

隨證配穴?肺氣不足—肺俞,腎虛—腎俞、三陰交,濕熱下註—陰陵泉、承山。

操作?毫針刺,補法,濕熱下註用瀉法,百會可施灸,每日1次,每次留針30min,10次為壹療程。

8.3.2 耳針法

選穴?直腸 大腸 皮質下

方法?毫針刺,每日1次,每次留針30min;亦可用撳針埋藏,或王不留行籽貼壓,每3~5日更換1次。

8.3.3 挑治法

選穴?在第3腰椎至第2骶椎之間,脊柱旁開1.5寸處的縱線上,任選壹皮膚反應點,挑刺。

方法?用三棱針或員利針挑破皮膚反應點出血,外敷消毒紗布。

8.4 其他療法

脫肛嚴重或經藥物治療無效者,應酌情選用註射療法、手術治療等[3]。

8.4.1 直腸粘膜下註射法

將藥物(6%壹8%明礬溶液)註射到直腸粘膜下層,使分離的直腸粘膜與肌層粘連固定,具體註射方法有直腸粘膜下點狀註射和柱狀註射兩種。

8.4.1.1 適應證

Ⅰ、Ⅱ度脫肛,以工度脫肛效果最好。

8.4.1.2 禁忌證

宜腸炎、腹瀉、肛周炎及持續性腹壓增加的疾病。

8.4.1.3 操作方法

取側臥位或截石位,局部消毒後,將直腸粘膜暴露於 *** 外。或在 *** 鏡下於齒線上1cm開始,環形選擇2~3個平面,或縱行選擇4~6行,每個平面或每行選擇4~6點,各點距離相互交錯,每點註藥0.2~0.3mL,不要過深刺人嘰層,或過淺註人粘膜內。註射總量壹般為6~10mL,註射完畢用塔形紗布壓迫固定,柱狀註射在暴露於肛外的直腸粘膜3、6、9、12點齒線上ltm處的粘膜下層向上作柱狀註射,長短視脫出長度而定,每柱藥量2~3mL,註射完畢後送回肛內。註射後平臥休息2天,2~3天不能解大便。壹般1次註射即可治愈。若療效不佳,7—10天後再註射1次。

8.4.2 直腸周圍註射法 8.4.2.1 脫肛痔的適應證

Ⅱ、Ⅲ度脫肛。

8.4.2.2 脫肛痔的禁忌證

直腸炎,腹瀉, *** 直腸周圍急性炎癥。

8.4.2.3 操作方法

手術的前壹天晚上和術前各用千分之壹肥皂水 *** 壹次,在腰俞穴麻醉或局麻下取截石位或側臥位,局部和肛內消毒,術者戴無菌手套,用細長腰穿針頭和20mL註射器,以距肛緣1.8cm的3、6、9點處為進針點,先在3點或6點刺人約4~6cm時針尖遇到阻力,即達肛提肌,穿過肛提肌即進入骨盆直腸間隙,此時另壹手指伸人直腸內,仔細尋摸針尖部位確定針尖在直腸壁外,再將針深入2~3cm,然後緩慢註藥4~6mL,務必使藥物呈扇形均勻散開。以同樣方法在對側註射。最後在6點處註射,沿直腸後壁進針,刺人4~5cm後到達直腸後間隙,呈扇形註藥4~6mL,三點***註藥12~18mL。註射完畢後局部消毒,外蓋無菌紗布。臥床休息2~3天,控制不大便3天。術後1~2天可有低熱,但不會超過38℃。術後常規配合使用抗生紊預防感染。

此外,還有 *** 緊縮術和直腸疤痕固定術等。

9 脫肛痔患者日常保健

壹、患脫肛後,應及時治療,防止發展到嚴重程度。

二、避免負重遠行,積極治療慢性腹瀉、便秘、咳嗽等疾病,防止腹壓過度增高。

三、經常進行提肛運動,加強身體鍛煉,增強體質。

10

  • 上一篇:國內比較有名的奶茶品牌有哪些?
  • 下一篇:世界葡萄產區有哪些?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