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疾病大全 - 脊髓灰質炎傳播途徑

脊髓灰質炎傳播途徑

脊髓灰質炎的傳播途徑是 消化道傳播 應該註意飲食

打預防針和吃糖丸都會讓細菌進入機體內,這樣機體就會與這些外來者進行壹番鬥爭,這時就有可能出現發燒的癥狀,這是正常的,壹般采用物理降溫的療法進行處理。

脊髓灰質炎病毒(polioviruses)屬於小核糖核酸病毒科、腸道病毒屬。直徑為20~30nm,內含單股的核糖核酸,無包膜。在電子顯微鏡下呈園形顆粒狀。大量存在於患者的脊髓和腦部,在鼻咽部、腸道粘膜與淋巴結內亦可查到,按其抗原性不同,可分為Ⅰ、Ⅱ、Ⅲ3個血清型,型間偶有交叉免疫。病毒可用人胚腎、人胚腫、猴腎及Hela細胞等培養。

脊髓灰質炎病毒耐寒,低溫(-70℃)可保存活力達8年之久,在水中,糞便和牛奶中生存數月,在4℃冰箱中可保存數周,但對幹燥很敏感,故不宜用冷凍幹燥法保存。為耐熱。60℃30分鐘可使之滅活,煮沸和紫外線照射可迅速將其殺死。能耐受壹般濃度的化學消毒劑,如70%酒精及5%煤酚皂液。但對高錳酸鉀、過氧化氫、漂白粉等敏感,可將其迅速滅活。

目前對脊髓灰質炎病毒已采用新的命名方法。病毒鑒定應包括型別、國家(或城市)、毒株號碼及分離年限(如P1中國/112/88)

(壹)傳染源 人類是脊髓灰質炎唯壹的傳染源,患者自潛伏期末可以從鼻咽分泌物中排毒,糞便的排毒期自發病前10日至病後4周,少數可達4月。由於無癥狀感染者可以50~500倍於有癥狀者,因而無癥狀帶病毒者是最重要的傳染源。

(二)傳播途徑 主要通過糞—口途徑傳播,而日常生活接觸是主要傳播方式,被汙染的手、食物、用品、衣物、玩具都可傳播本病。少數情況下可通過空氣飛沫傳播。

(三)易感者 4個月以下嬰兒很少得病,1~5歲小兒發病者最多。近年來,小兒普遍服用疫苗,故發病年齡有增高趨勢。機體感染脊髓灰質炎病毒後,血清中最早出現特異性IgM,2周後出現IgG和IgA。保護性中和抗體,可維持終身。病後對同型病毒有持久免疫力,二次發病者罕見。

(四)流行特征 本病遍及全世界,多見於溫帶。散發式流行,夏秋季發病率最高,熱帶和亞熱帶和發病率在各季節無顯著差別。過去流行以Ⅰ型病毒為主,Ⅲ型最少。大規模服用疫苗後,Ⅰ型病毒減少,ⅡⅢ型相對增多。原有3~5年流行壹次的規律亦已消失。

[發病原理與病理變化]

脊髓灰質炎病毒經口進入人體後,即侵入咽部和腸道的淋巴組織,包括扁桃體、回腸集合淋巴結、頸部深層淋巴及腸系膜淋巴結,並在其中繁殖,如此時人體產生特異性抗體,局部感染得到控制,則形成隱性感染;抗體低下病毒則進入血循環,引起病毒血癥。病毒通過血流到達全身網狀內皮系統,在其中進壹步增殖,然後再度進入血循環,導致第二次病毒血癥,如數日內血循環中的特異性抗體足以將病毒中和,則疾病發展至此停止,此階段在臨床上相當於本病的前驅期;若機體缺乏免疫力,病毒隨血流經血腦屏障侵入中樞神經系統,並沿神經纖維擴散,引起無癱瘓期癥狀;如果運動神經元受損嚴重,則導致肌肉癱瘓,引起癱瘓期癥狀。

人體感染後依病毒毒力強弱與機體免疫力高低,可表現為隱性感染(無癥狀型),頓挫型(輕型),無癱瘓型及癱瘓型等不同臨床類型。此外,受涼、疲勞、局部損傷、扁桃體摘除,註射刺激、免疫缺陷、懷孕、遺傳因素等對癱瘓的發生,發展均有壹定影響。人的第19對染色體中攜帶著對脊髓灰質炎的易感基因,尤其重要的決定遺傳的HL-A3和HL-A7與癱瘓發生率增高有關。

病變累及整個中樞神經系統,而以脊髓損害為主,腦幹次之,除脊髓前角最顯著外,尚可波及脊髓整個灰質,後角和背根神經節。病變以頸段和腰段受損較劇,尤其是腰段受損導致下肢癱瘓。病變可累及大腦、中腦、延髓、小腦及腦幹,網狀結構、前庭核、小腦蚓突和小腦核也可受損,大腦皮層運動區病變輕微。交感神經節和周圍神經節偶有病變。

病理變化包括神經細胞損害和炎癥反應兩方面。神經細胞損害表現為胞質的尼氏小體和染色質的溶解,直至細胞完全壞死消失。炎癥反應包括局竈性和血管周圍的炎癥細胞浸潤,以淋巴細胞為主,伴有中性粒細胞,導致功能暫時喪失。恢復期,炎癥消退,大量神經細胞壞死區形成空洞和膠質纖維增生。受損神經所支配的肌纖維萎縮,在正常肌纖維中呈島形分布。

其他病變可有局竈性心肌炎、間質性肺炎、肝及其他臟器充血和混濁腫脹,淋巴結增生腫脹等。

  • 上一篇:睡前喝純牛奶有什麽好處和壞處
  • 下一篇:經常口腔潰瘍,這是怎麽回事?該怎麽辦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