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疾病大全 - 寒食節的來歷是什麽?

寒食節的來歷是什麽?

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流亡在外,途中餓暈,臣介子推割下大腿的肉給他吃,重耳很是感慨,表示將來即位後壹定重加封賞介子推。後來公子重耳成為晉文公,封賞忠臣忘了介子推。當重耳想起時,介子推卻不願再做官,背著母親隱居在綿山。

重耳就放火燒山逼他出山,但大火燒了3天始終不見人出來,上山尋找發覺他和其母已燒死了。在燒焦的柳樹上大仙了有血詩的衣襟“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於是重耳將放火燒山的這壹天定為寒食節。

第二年次日,重耳登山祭奠,發覺老柳樹復活,賜名“清明柳”,並定為清明節,全國禁火,吃幹糧冷飯,以祭奠介子推,並勉勵自己勤政清明,以紀念介子推,這就是民間廣為流傳的寒食節的來歷。

擴展資料:

寒食節的日期歷來說法不壹。隋唐時期多在清明節前第二天,宋代則在清明前第三天。壹般的說法是在冬至後105天過寒食節,所以也稱“百五節”。流傳至今,山西各地亦有清明節前壹、二、三天過寒食節的不同說法。

禁火並非寒食的習俗,其起源可以追溯至周代。從先秦的文獻記載可知,當時已有比較嚴格的禁火制度,從官方到民間都有改火的習俗。《周禮》中即明確記載當時有“司炬”之官,每當仲春季節,氣候幹燥,不僅人類保存的火種容易引起火災,而且春雷發生也易引起山火。

古人在這個季節往往要進行隆重的祭祀活動,把上壹年傳下來的火種全部熄滅,即是“禁火”。然後重新鉆燧取出新火,作為新壹年生產與生活的起點,謂之“改火”。在禁火與改火期間,人們必須準備足夠的熟食以冷食度日。

  • 上一篇:執業藥師《藥劑學》重點總結(五)
  • 下一篇:帶魚是深海魚嗎,生活在多深的水域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