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疾病大全 - 外耳道炎的治療藥方有哪些?

外耳道炎的治療藥方有哪些?

外耳道炎是由細菌感染所致的外耳道皮膚的彌漫性炎癥,任何年齡均可發病。常見致病菌為金黃色葡萄球菌、鏈球菌、綠膿桿菌等。挖耳或異物損傷、藥物刺激、化膿性中耳炎的膿液或遊泳、洗澡等水液浸漬,易引發急性外耳道炎。其它疾病如慢性化膿性中耳炎、貧血、維生素缺乏、糖尿病等亦可導致本病的發生。急性外耳道炎如治療不及時或不得當會轉為慢性。

方壹梔子清肝湯

出處《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

組成梔子、川芎、當歸、柴胡、白芍各3克,牡丹皮、牛蒡子各6克,煆石膏10克,黃芩、黃連、甘草各1.5克。

功用清肝瀉火,解毒活血。

主治治療肝膽火熱上灼而致外耳疾患,如外耳道癤、外耳道炎、外耳濕疹、外耳道乳頭狀瘤等。

方解梔子性寒,味苦,具有瀉火除煩、清熱利尿、涼血解毒之功能;柴胡疏肝解郁;當歸養血活血;白芍柔肝;配合牛蒡子散熱利咽消腫;本品配黃芩,能瀉肺火;配以黃芩,能瀉三焦火、清心熱;配以生地黃、牡丹皮,能涼血止血;牛蒡子疏散風熱,宣肺透疹,解毒利咽。

藥理梔子能解熱、鎮痛;牡丹皮具有鎮靜、催眠、抗菌、抗炎、抗氧化等作用;石膏有解熱,消炎作用;黃芩、黃連有解熱、抗病毒作用;牛蒡子有抗菌、抗病毒作用;白芍具有抗炎、鎮痛、消腫、免疫調節等作用。

用法水煎服。每日1~2劑。

方二銀花解毒湯

出處《瘍科心得集》

組成金銀花、紫地丁、赤茯苓、連翹各10克,夏枯草10克,牡丹皮6克,黃連3克,犀角(磨服)0.1克。

功用清熱解毒,瀉火涼血。

主治治療風熱邪毒犯上,而致耳癤、耳瘡(外耳道炎)。

方解銀花、連翹清熱解毒,散結消腫;地丁、夏枯草清熱,瀉肝火;黃連清熱瀉火;牡丹皮涼血止血;赤茯苓行水,利濕熱。

藥理金銀花、連翹具有抗細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作用;夏枯草的有效成分對金色葡萄球菌、鏈球菌和肺炎雙球菌等均有較強的抑制作用;黃連有解熱、抗菌、抗病毒、抗炎、抗過敏、促進免疫功能;地丁解熱、抗病毒。

用法水煎服。犀角若缺乏,可以用水牛角片30克煎服。

按語犀角用水牛角代替。

方三柴胡清肝湯

出處《外科正宗》

組成川芎、當歸、白芍、生地黃、柴胡、黃芩、山梔、天花粉、防風、牛蒡子、連翹、甘草節各3克。

功用清肝散火,活血祛風。

主治治療耳癤、耳瘡(外耳道炎),見耳道紅腫疼痛,或有少許膿液者。

方解生地黃性寒,能涼血清熱、滋陰補腎、生津止渴;連翹清熱,解毒,散結,消腫;黃芩、牛蒡子清熱瀉火,解毒利咽;白芍味甘、酸,性微寒,有養血的作用;天花粉養陰生津。

藥理本方具有鎮痛、消炎、解毒、降血壓、改善體質等作用。

用法上藥用用水400毫升,煎至300毫升,空腹時服,每日1~2劑。

方四當歸川芎散

出處《證治準繩·類方》

組成當歸、川芎、柴胡、白術、芍藥各3克,山梔3.5克,牡丹皮、茯苓各2.4克,蔓荊子、甘草各1.5克。

功用養血清肝,疏風散熱。

主治治療血虛肝旺,耳瘡耳內癢痛,溢膿。

方解當歸、川芎行氣活血;白芍養血柔肝;柴胡解表,退熱,疏肝解郁;梔子清熱瀉火;牡丹皮清熱涼血;蔓荊子疏散風熱,清利頭目;茯苓利水滲濕,健脾安神;甘草緩急,止痛。

藥理柴胡具有解熱、鎮靜、鎮痛、抗菌、抗肝損傷、抗病毒(流感病毒)等作用;茯苓能提高機體免疫力;蔓荊子具有鎮痛、抗炎、祛痰。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方五托裏消毒散

出處《婦人良方》

組成人參、黃芪、當歸、川芎、白芍、白術、茯苓各3克,金銀花、白芷各2.1克,甘草1.5克。

功用托毒排膿。

主治治療耳癤、耳瘡,膿耳膿水清稀,能收口幹燥,正氣不足,神萎乏力者。

方解太子參、茯苓、白術、生黃芪、當歸,白芍補益氣血,托毒外出,白芷托裏排膿,甘草緩急止痛。

藥理茯苓能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生地黃具有抑制真菌,利尿,利肝膽作用;白芍有抗炎、鎮痛、消腫作用;白芷除了具有解熱、鎮痛、抗炎等作用,還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環。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方六芩柏滴耳液

出處《遼寧中醫雜誌》

組成黃芩黃柏各12克,枯礬6克,冰片3克,麻油500毫升。

功用清熱消腫止痛。

主治治療外耳道炎。

方解黃芩、黃柏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枯礬外用可以解毒、殺蟲、止癢,冰片開竅醒神,清熱止痛。

藥理黃芩有解熱、降壓、利尿、鎮靜、利膽、保肝、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以及抑制腸管蠕動等功能。黃柏對多種致病菌有壹定的抑制作用。還有利膽、利尿、降壓解熱等作用,枯礬有收斂、消炎、防腐、止血的作用。冰片有壹定的止痛及溫和的防腐抑菌作用。

用法先將黃芩、黃柏放入麻油中浸泡24小時,然後放入鐵鍋內煎炸變為黑黃色,取出後研末,與冰片、枯礬細末同時放入麻油中,過濾裝瓶備用。用時以棉簽蘸藥液塗抹患處,或浸小紗布條紗入外耳道。每日換藥1~2次。

方七消炎膏

出處《浙江中醫雜誌》

組成乳香、沒藥、血竭、兒茶各6克,朱砂1.5克。

功用活血散瘀消腫。

主治治療外耳道癤。

方解乳香活血,沒藥散血,皆能止痛消腫生肌,故二藥可相兼而用。血竭、兒茶活血療傷,止血生肌斂瘡,朱砂鎮心安神,清熱解毒。

藥理乳香有鎮痛作用,沒藥對多種致病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血竭對多種致病菌有抑制作用,兒茶有收斂、止瀉作用,朱砂有解毒防腐、抑菌作用。

用法將乳香、沒藥麩炒以去油,然後與血竭、兒茶研細末,加適量蜂蜜調勻成膏。用時以藥棉制成粗細適合的棉栓,塗上消炎膏後,塞敷於外耳道。每日或隔日換藥1次。

方八六神丸紗條

出處《臨床耳鼻咽喉科雜誌》

組成六神丸(中成藥)30粒液體石蠟適量。

功用清熱解毒,消腫止疼。

主治治療外耳道炎,外耳道癤。

方解六神丸的組成有天花粉、人工牛黃、青黛、蟾酥、冰片、大黃、珍珠粉。天花粉清熱生津,清肺潤燥,解毒消癰。牛黃熄風止痙,化痰開竅,清熱解毒。青黛清熱解毒,涼血消斑,清肝瀉火,定驚。蟾酥開竅醒神,止痛,解毒。冰片開竅醒神,清熱止痛。大黃瀉下攻積,清熱瀉火,止血解毒,活血祛瘀。珍珠粉平肝潛陽,清肝明目,鎮心安神,外用可燥濕斂瘡。

藥理天花粉對溶血性鏈球菌、肺炎雙球菌、白喉桿菌有較強的抑制作用,牛黃有鎮靜、鎮痙作用。青黛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炭疽桿菌、霍亂弧菌有抗菌作用。蟾酥平喘、鎮咳、抗炎、抗腫瘤、抗放射及升白細胞的作用。冰片有壹定的止痛及溫和的防腐抑菌作用。大黃有止血、保肝、降壓、降低血清膽固醇的作用。珍珠粉治療潰瘍。

用法將六神丸研細末,以液體石蠟調和,浸漬紗布條。用時將紗條放入外耳道,每日換藥1次。

方九滴耳油

出處《醫宗金鑒》

組成核桃仁。

功用清熱、解毒、消腫。

主治治療耳瘡耳內悶、腫,流膿。

方解方中核桃仁補腎,溫肺,潤腸。

藥理核桃仁有鎮咳作用,可影響膽甾醇的體內合成及其氧化、排泄。

用法研爛,擰油去渣,得油3克,兌冰片0.6克。每用少許,滴於耳內。

方十清耳膏

出處《醫方類聚》

組成附子尖、石菖蒲、蟬蛻各等份。

功用溫經通絡止癢。

主治治療耳瘡(慢性外耳道炎),耳內作癢。

方解附子回陽救逆,助陽補火,散寒止痛。石菖蒲開竅寧神、化濕和胃。蟬蛻疏散風熱,透疹止癢,明目退翳,止痙。

藥理附子有消炎、鎮痛作用。石菖蒲有鎮靜、抗驚厥、解痙抑菌的作用。蟬蛻有抗驚厥、解熱的作用。

用法上藥為末。耳痛者用麻油調入,耳癢者,用生姜汁調成錠子,用紗布裹好,塞入耳中。藥幹便換。

方十壹青敷藥

出處《青囊秘傳》

組成大黃500克,姜黃240克,白芷180克,青黛120克,白芨120克,天花粉80克,陳皮120克,甘草60克。

功用清熱瀉火解毒。

主治治療耳癤、耳瘡(外耳道炎),局部紅腫疼痛,甚則化膿。亦可用於鼻疔、鼻疳(鼻前庭炎)膿腫未成時。

方解大黃瀉下攻積,清熱瀉火,止血解毒,活血祛瘀。姜黃活血行氣,通經止痛。白芷解表散風,通竅止痛,燥濕止帶,消腫排濃。青黛清熱解毒,涼血消斑,清肝瀉火,定驚。白芨收斂止血、消腫生肌。天花粉清熱生津,清肺潤燥,解毒消癰。陳皮理氣燥濕、健脾化痰。甘草益氣補中,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藥性。

藥理大黃有止血、保肝、降壓、降低血清膽固醇的作用。姜黃有抗炎、利膽的作用,白芷對多種桿菌有壹定的抑制作用;青黛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炭疽桿菌、霍亂弧菌有抗菌作用;白芨對結核桿菌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天花粉對溶血性鏈球菌、肺炎雙球菌、白喉桿菌有較強的抑制作用;陳皮能降低毛細血管的通透性、防止微細血管出血,能拮抗組織胺,能增強纖維蛋白溶解;甘草有抑酸、解痙、祛痰止咳、抗炎、抗過敏、解毒的作用。

用法上藥研細末。如紅腫者,用野菊鮮葉搗汁,或以茶葉泡湯候冷,或用蜂蜜調敷。每日換藥1次。

方十二九壹丹

出處《醫宗金鑒》

組成煆石膏27克,黃靈藥3克。

功用提膿生肌。

主治治療耳癤,鼻疔潰後膿腐未凈,新肌將生者。

方解石膏清熱瀉火,除煩止渴,收斂生肌。黃靈藥又叫黃升丹,是水銀、火硝、白礬各等分混合升華而成,能拔毒化腐。二者在***奏提膿生肌之效。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石膏能促進吞噬細胞的成熟,縮短凝血時間,促進膽汁排泄,並有利尿作用。黃靈藥對綠膿桿菌、乙型溶血性鏈球菌、大腸桿菌及金黃色葡萄球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 上一篇:紅顏薄命什麽意思
  • 下一篇:桂花的吃法與做法大全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