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健康養生 - 人體筋脈各部分的名稱

人體筋脈各部分的名稱

足少陰腎經示意圖及十二經脈圖現代醫學認為,腎主水調,具有排出膀胱多余水分和代謝廢物的功能。但在中醫領域,腎蘊含著生命的原動力,是生育之源。所以很像現代醫學中的副腎功能。副腎是壹個小的內分泌器官,是控制人體內臟器官功能的重要組織。由於其地位的重要性,壹旦這個功能出現異常,就會引起各種不舒服的癥狀。如面部皮膚變黑,失去光澤。口幹咽痛。頭暈,站起來沒胃口,特別是心窩無力感。腹瀉和疲勞。背部和腳內側冰冷,腳底和腳趾發熱,有倦怠感,腰痛,精力下降。由於精神衰弱,我什麽也做不了。腎是健康和生命之源,但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衰弱。如果出現以上癥狀,請刺激腎經上的穴位來改善癥狀。腎經有27個穴位。

足少陰腎經:起於足小趾底,向足心(泉)傾斜,從舟骨底(顧然、趙海、水泉)穿出,沿內踝背(太溪)分支入足跟(大鐘);向上到小腿(雙滑,交信;會三陰焦),出巢內側(諸賓、陰谷),大腿內側及背後,通脊柱(長壯)屬腎,絡於膀胱經(舒舒、中柱、四滿、氣穴、大赫、橫骨;將合元,其極)。

其直脈:從腎向上(上曲、石關、陰都、銅鼓、幽門),經肝、膈,入肺(布朗、神風、徐靈、神藏、亞中、俞府),沿咽喉,下至舌根(通淋泉)。其分支:出肺,絡於心,流於胸,與手厥陰心包經相通。

這條經絡的壹側有27個穴位(左右各54個),其中10個分布在下肢內側面的後緣,另外17個分布在胸腹部兩側。第壹點是湧泉,最後壹點是魚鳧。主治:泌尿生殖系統、神經精神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循環系統疾病,以及此經絡經過部位的疾病。

此經取穴:湧泉顧然太溪大中水泉照海來回滑動,築信,築賓陰谷橫骨大氣穴,中間灌滿,註:豫商曲關石陰督府通幽門布許神倉郁忠府。

(1)湧泉KI1 Yǒng quán

【定位】足底部,卷足時足前凹陷處約為第二、三趾指縫線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1/3和後2/3的交點。

【解剖學】有趾短屈肌腱、趾長屈肌腱、第二蚓狀肌、骨間深肌。有來自脛前動脈的足底弓;有足底內側神經分支。

主治:頭痛、頭暈、目眩、咽痛、舌燥、失音、排尿困難、排便困難、驚風、腳心發熱、癲癇、霍亂抽搐、昏厥。

【配伍】沛納谷用於治療喉梗阻;配合銀陵泉,可治療發熱伴臍帶急性疼痛、胸脅脹滿;溝海治療癲癇。配合太沖、百會治療頭頸疼痛。

【針刺】直刺0.5-0.8寸;艾灸可以接受。

【註意】腎經井穴。

②gǔ化身顧然·基2 Rán

【位置】足內側緣,足舟骨粗隆下方,紅白肌之間。

【解剖學】有拇展肌、跖內側動脈、跗內側動脈分支;有小腿內側皮神經和足底內側神經的終支。

主治:月經不調、陰寒交迫、外陰瘙癢、白濁遺精、陽痿、尿痛、腹瀉、胸脅脹痛、咯血、小兒臍風、口塞、消渴、黃疸、下肢癱瘓、腳踝疼痛。

【配伍】配山治筋;用氣,四足治理石水;太溪治療發熱、心煩、腳冷、多汗。

【針刺】直刺0.5-0.8寸;艾灸可以接受。

【註】腎經的興穴。

(3)太西基3 Tài xī

【位置】足內側,內踝後,內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

【解剖學】有脛後動、靜脈;小腿內側有壹條皮神經,是脛神經經過的地方。

主治:頭痛、頭暈、咽痛、牙痛、耳聾、耳鳴、咳嗽、哮喘、胸痛、咯血、口渴、月經不調、失眠、健忘、遺精、陽痿、尿頻、腰痛、下肢冷、內踝腫痛。

【配伍】沛納谷主要用於治療發熱、腳寒清、多汗;配腎舒治療腎脹:搭配支溝和天然山谷,可以像錐刺壹樣治愈心痛。

【針刺】直刺0.5-0.8寸;艾灸可以接受。

【註意】腎經的穴位和原穴

(4)時鐘Ki4 Dà ZH不ng

【定位】足內側,內踝下方,跟腱附著於內側前凹陷處時。

【解剖學】有脛後動脈的跟內側支;跟內側神經伴小腿內側皮神經和脛神經。

主治:咯血、哮喘、腰痛、癡呆、嗜睡、足跟痛、排便不利、月經不調。

【配伍】配伍太溪、神門治療心腎不交引起的心悸失眠;字裏行間對虛火、炎癥的處理,容易驚怒;大魚際治療火盛咽喉痛。

【針刺】直刺0.3-0.5寸;艾灸可以接受。

【註意】腎經穴位。

(5)水泉

【位置】在足內側,內踝背下方,太溪河下行1寸時,跟骨結節內側凹陷處。

【解剖學】有脛後動脈的跟內側支;跟內側神經伴小腿內側皮神經和脛神經。

主治:月經不調、痛經、陰僵、小便不利、視物模糊、腹痛。

【配伍】中脊、水道治療腎氣虧虛;配氣海、血海、腎俞、三陰交、氣海俞治療腎絞痛和腎結石;腎俞、中極、雪海治療血尿。

【針刺】直刺0.3-0.5寸;艾灸可以接受。

【註意】腎經穴位。

(6)照海Ki6趙HǎI

【位置】足內側,內踝尖下方凹陷處。

【解剖學】拇展肌止點處;後方有脛後動靜脈;小腿內側皮神經分布,深部為脛神經幹。

主治:咽幹、癲癇、失眠、嗜睡、驚悸不安、目赤腫痛、月經不調、痛經、赤白帶下、陰僵、瘙癢、疝氣、尿頻、失眠、腳氣。

【配伍】治咽喉疾病,用列確、突出點、太沖、厲安全;神門、風池、三陰交治療陰虛火旺型失眠。

【針刺】直刺0.5-0.8寸;艾灸可以接受。

【註】八脈交會穴——通陰竅脈。

(7)回到基7菲利

【定位】小腿內側,太溪上方2寸,跟腱前方。

【解剖學】比目魚肌下端,遷移至跟腱內側;前方有脛後動靜脈;有腓腸內側皮神經、小腿內側皮神經和脛深神經。

主治:腹瀉、腸鳴、水腫、腹脹、腿腫、腳軟、盜汗、脈細、體熱無汗、腰酸背痛。

【配伍】用後溪、伊尹治盜汗;結合中極、陰谷治療尿失禁。

【針刺】直刺0.8-1寸;艾灸可以接受。

【註意】腎經穴位。

(8)交心KI8 Jiāo xìn n

【定位】小腿內側,太西時直上2寸,後滑前0.5寸,脛骨內側緣後方。

【解剖學】指長屈肌;深層為脛後動、靜脈;小腿內側皮神經分布,脛神經主幹在其後方。

主治:月經不調、崩漏、陰道僵硬、腹瀉、排便困難、睪丸腫痛、淋證、疝氣、瘙癢、赤白痢、膝大腿疼痛。

【配伍】配合關元、三陰交治療婦科疾病月經不調;配合太沖、血海、地機治療崩漏;用中藥治療疝氣;銀齡泉治療五淋:中極治療尿失禁;關元治尹霆。

【針刺】直刺0.5-1寸;艾灸可以接受。

【註意】銀翹脈穴。

(9)朱斌Ki9 zh ù b:和n

【定位】小腿內側,太溪與銀谷連線在太溪上方5寸時,在腓腸肌腹部下方。

【解剖學】腓腸肌和趾長屈肌之間;深部有脛後動靜脈;有腓腸內側皮神經和小腿內側皮神經,深層為脛神經幹。

適應癥:癲狂、癲癇、嘔吐、流涎、絞痛、嬰兒臍疝和小腿內側疼痛。

【配伍】腎俞、關元治水腫;配合大屯,回治疝氣;配合成山、合陽、陽陵泉治療腿軟、癱、癱;用引流和百會治療癲癇病、癲狂和癲癇。

【針刺】直刺0.5-0.8寸;艾灸可以接受。

[註]陰衛脈穴。

(10)陰谷KI 10 y和n g化身

【位置】屈膝時,腘窩內側,半腱肌腱與半腱肌腱之間。

【解剖學】半腱肌腱和半膜肌腱之間;膝蓋以上有內側動靜脈;有股內側皮神經。

主治:陽痿、絞痛、月經不調、崩漏、小便不利、陰道疼痛、癲狂、膝內側及大腿疼痛。

【配伍】按海、中極治尿失禁;用大核、曲骨、命門治療寒疝、陽痿、早泄、月經不調、崩漏。

【針刺】直刺0.8-1.2寸;

【註意】腎精解穴。

(11)恒古KI 11Hé ng G化身

【位置】下腹部,臍中下5寸,前中線旁0.5寸。

【解剖學】有腹內斜肌腱膜、腹橫肌腱膜、腹直肌腱膜;有腹壁下動脈、靜脈和陰部外動脈;布有髂腹下神經分支。

主治:陰部疼痛、腹痛少、遺精、陽痿、遺尿、尿痛、疝氣。

【配伍】合中吉、三陰交治頑;配合關元、腎俞、枳實、大河治療陽痿、遺精、崩漏、月經不調。

【針刺】直刺0.8-1.2寸;艾灸可以接受。

【註意】脈沖穴與足少陰會穴。

(12)大河KI12

【位置】下腹部,臍中下4寸,前中線旁0.5寸。

【解剖學】腹內、外斜肌腱膜中,腹橫肌和腹直肌腱膜;腹壁下動、靜脈有肌支;分布有第12肋間神經和髂腹下神經。

主治:陰部疼痛、子宮脫垂、遺精、帶下、月經不調、痛經、未孕、泄瀉、痢疾。

【配伍】與銀膠腎俞、代脈、大敦、中極同用,治陽痿、遺精、帶下;命門、腎俞、枳實、中極、關元治療男科疾病及不育癥。

【針刺】直刺0.8-1.2寸;艾灸可以接受。

【註意】脈沖穴與足少陰會穴。

(13)氣袋KI 13 Qixué

【位置】下腹部,臍中下3寸,前中線旁0.5寸。

【解剖學】腹內、外斜肌腱膜中,腹橫肌和腹直肌腱膜;腹壁下動、靜脈有肌支;分布有第12肋間神經和髂腹下神經。

主治:月經不調,白帶,尿痛,腹瀉,痢疾,腰痛,陽痿。

【配伍】舒天、大腸舒用於治療消化不良;配中脘、陰陵泉、膀胱經主五淋,小便不利;用氣海、三陰交、腎俞、雪海治療月經不調、白帶過多、宮寒不孕、先兆流產、陽痿不孕。

【針刺】直刺或斜刺0.8-1.2寸;艾灸可以接受。

【註意】脈沖穴與足少陰會穴。

(14)西曼基14 Sì mǎn m: n

【位置】下腹部,臍中下2寸,前中線旁0.5寸。

【解剖學】腹內、外斜肌腱膜中,腹橫肌和腹直肌腱膜;腹壁下動、靜脈有肌支;第十壹肋間神經分布。

主治:月經不調,崩漏,帶下,不孕,產後惡露,小腹疼痛,遺精,遺尿,疝氣,便秘,水腫。

【配伍】治疝氣、睪丸腫痛用氣海、三陰交、大敦、歸來;用氣海、三陰交、腎俞、雪海治療月經不調、帶下、遺精等癥。

【針刺】直刺0.8-1.2寸;艾灸可以接受。

【註意】脈沖穴與足少陰會穴。

(15)ZH。

【位置】下腹部,臍中下1寸,前中線旁0.5寸。

【解剖學】腹內、外斜肌腱膜中,腹橫肌和腹直肌腱膜;腹壁下動、靜脈有肌支;第十肋間神經分布。

主治:月經不調,腰腹部疼痛,大便幹燥,腹瀉,痢疾。

【配伍】用腎俞、胃中、氣海俞治療腰痛;與雪海、腎俞、太沖、三陰交、陰交、中極穴配伍,用於治療婦科疾病、月經不調、卵巢炎、睪丸炎、附件炎。

【針刺】直刺0.8-1.2寸;艾灸可以接受。

【註意】脈沖穴與足少陰會穴。

(16)魚雨KI16 Huāng shū

【位置】腹部正中,臍距0.5寸時。

【解剖學】腹內、外斜肌腱膜中,腹橫肌和腹直肌腱膜;腹壁下動、靜脈有肌支;第十肋間神經分布。

主治:臍周腹痛、嘔吐、腹脹、痢疾、腹瀉、便秘、疝氣、月經不調、腰痛。

【配伍】配合舒天、足三裏、大腸俞治療便秘、腹瀉、痢疾;配合中脘、足三裏、內庭、舒天治療胃痛、腹痛、絞痛、排尿、尿道澀痛等癥。

【針刺】直刺0.8-1.2寸;艾灸可以接受。

【註意】脈沖穴與足少陰會穴。

(17)上曲KI17 Shāng qū

【位置】在上腹部,臍中上2寸時,前中線旁0.5寸。

【解剖學】在腹直肌內緣,有腹壁的動、靜脈分支。有第九肋間神經。

主治:腹痛、腹瀉、便秘、腹積。

【配伍】治腹痛腹脹,用中脘、大恒;支溝治療便秘;本品與大腸舒、舒天等同用,可治腹瀉、痢疾。

【針刺】直刺0.5-0.8寸;艾灸可以接受。

【註意】脈沖穴與足少陰會穴。

(18)石關KI18 Shí guān

【位置】上腹部,臍中上部3寸時,前中線旁0.5寸。

【解剖學】在腹直肌內緣,腹壁上有動、靜脈的分支。有第九肋間神經。

主治:嘔吐、腹痛、便秘、產後腹痛、女性不孕。

【配伍】用中脘、內關治胃痛、嘔吐、腹脹;三陰交、陰交、腎俞治療先兆流產及不孕癥

【針刺】直刺0.5-0.8寸;艾灸可以接受。

【註意】脈沖穴與足少陰會穴。

(19)銀都KI 19 y和nd

【位置】上腹部,臍中上部4寸時,前中線旁0.5寸。

【解剖學】在腹直肌內緣,腹壁上有動、靜脈的分支。有第八肋間神經。

主治:腹脹、腸鳴、腹痛、便秘、女性不孕、胸脅脹滿、瘧疾。

【配伍】與菊雀合用治心病;用三陰交和雪海治療閉經;用中脘、舒天、足三裏、四風治療厭食癥和疳積。

【針刺】直刺0.5-0.8寸;艾灸可以接受。

【註意】脈沖穴與足少陰會穴。

(20)腹部進入谷Ki20F ù t not ng g化身

【位置】上腹部,臍中上部5寸時,前中線旁0.5寸。

【解剖學】在腹直肌內緣,腹壁上有動、靜脈的分支。有第八肋間神經。

主治:腹痛、腹脹、嘔吐、心痛、心悸、胸痛、暴怒。

【配伍】合內關、中脘治胃氣;從脈海論治癲癇和驚悸;配以萬、足三裏,治帶。

【針刺】直刺或斜刺0.5-0.8寸;艾灸可以接受。

【註意】脈沖穴與足少陰會穴。

(21)幽門螺桿菌

【位置】上腹部,臍中上部6寸時,前中線旁0.5寸。

【解剖學】在腹直肌內緣,腹壁上有動、靜脈的分支。有第七肋間神經。

主治:腹痛、嘔吐、厭食、消化不良、腹瀉、痢疾。

【配伍】與玉堂同用,治心煩嘔吐;用中脘、監利治胃痛、打嗝、嘔吐;結合舒天治療腹脹、腸鳴和腹瀉。

【針灸】直刺0.5-0.8寸,不要深,以免傷及內臟;艾灸可以接受。

【註意】脈沖穴與足少陰會穴。

(22)海濱大道KI22 báng

【定位】在胸部,第五肋間隙打開時,前中線旁2寸。

【解剖學】胸大肌始端有肋間外韌帶和肋間內肌。有第五肋間動、靜脈;第五肋間神經前皮支分布,深部為第五肋間神經。

主治:胸痛、咳嗽、哮喘、嘔吐、厭食、乳癰。

【配伍】治外感內傷所致的咳喘,平喘消虛相結合;心俞內關治療胸痹、心悸、怔忡。

【針灸】斜刺或平刺0.5-0.8寸,不深刺,以免傷及內臟,但可用艾灸。

(23)本尊名為KI23 Shén fēng。

【定位】在胸部,第四肋間隙打開時,前中線旁2寸。

【解剖學】在胸大肌中,有肋間外韌帶和肋間內肌;有第四肋間動、靜脈;第四肋間神經前皮支分布,深部為第四肋間神經。

主治:咳嗽、哮喘、胸脅脹滿、嘔吐、厭食、乳癰。

【配伍】陽陵泉、枳鉤用於治療胸痛、脅痛。

【針刺】斜刺或平刺0.5-0.8寸;艾灸可以接受。

(24)惠玲

【定位】在胸部,第三肋間隙打開時,前中線旁2寸。

【解剖學】在胸大肌中,有肋間外韌帶和肋間內肌;有第三肋間動、靜脈;有第三肋間神經的前皮支,深層為第三肋間神經。

主治:咳嗽、哮喘、痰多、胸脅脹痛、嘔吐、乳癰。

【配伍】配合足三裏、中脘、內關治療嘔吐厭食;用神門神藏治療失眠健忘。

【針刺】斜刺或平刺0.5-0.8寸;艾灸可以接受。

(25) KI25 Shén cáng被諸神隱藏。

【定位】在胸部,第二肋間隙打開時,前中線旁2寸。

【解剖學】在胸大肌中,有肋間外韌帶和肋間內肌;有第二肋間動、靜脈;有第二肋間神經的前皮支,深層正好是第二肋間神經。

主治:咳嗽、哮喘、胸痛、煩悶、嘔吐、食欲不振。

【配伍】合天突、內關、太沖治梅核氣;心舒愈湯治療胸痹、噯氣、冠心病、心肌梗塞。

【針刺】斜刺或平刺0.5-0.8寸;艾灸可以接受。

(26)基26日

【定位】在胸部,第壹肋間隙打開時,前中線旁2寸。

【解剖學】在胸大肌中,有肋間外韌帶和肋間內肌。有第壹肋間動脈和靜脈;有第壹肋間神經的前皮支,深層為第壹肋間神經,皮下有鎖骨上神經的前支。

主治:咳嗽、哮喘、痰飲、胸脅脹滿、不思飲食。

【配伍】風門與肺俞合用,可治療外邪犯肺;用急救、救護車和蓋華治療咽喉痛。

【針刺】斜刺或平刺0.5-0.8寸;艾灸可以接受。

(27)fǔ化身於夫KI27

【定位】在胸部,鎖骨下緣在前正中線旁開2寸時。

【解剖學】在胸大肌;胸內動、靜脈有前穿支;鎖骨上神經有前支。

主治:咳嗽、哮喘、胸痛、嘔吐、不思飲食。

【配伍】與天突、舒菲、大魚際配伍,治咳嗽咽痛;配合足三裏、合谷治療胃氣上沖所致嘔吐、呃逆。

【針刺】斜刺或平刺0.5-0.8寸;艾灸可以接受。

  • 上一篇:?都市上班族保健妙招13米
  • 下一篇:什錦月餅餡料有哪些?什錦月餅餡料方法大全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