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健康養生 - 秋猛於虎,秋身心疲。這是怎麽回事?

秋猛於虎,秋身心疲。這是怎麽回事?

今天的秋分,秋荒猛於虎,妳是不是總是疲憊無力,沒有精神?“健脾補腎”助妳輕松緩解秋乏!

秋天上帝累,身體也累。這是怎麽回事?

俗話說:“春困秋乏”,秋高氣爽時,氣溫宜人,是壹年中難得的舒適日子。許多人感到疲憊和困倦。即使他們晚上睡得很好,他們白天仍然感到精力不足,好像他們永遠不會得到足夠的睡眠。

秋乏本身是壹種正常的自然現象,可以理解為人體對盛夏超常消耗的壹種補償反應,是身體在秋季氣候中恢復的壹種保護措施。而秋乏嚴重者,則會整天情緒低落,嚴重影響工作和生活。

秋虛的形成,壹般是由於秋季陽氣下降,陰生,氣血逐漸積聚於內,但並不真實,所以還是有壹種“虛”的感覺。但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充實程度。身體健康的人,氣血充盈,臟腑得到充分的滋養,所以疲勞的形象並不明顯。而秋乏明顯的人,往往是因為脾腎兩虛,氣血生化不足,臟腑四肢缺乏滋養,所以疲倦、懶散、精神不振。脾腎兩虛的形成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三個原因:

1.暑熱耗脾氣。

暑是夏季的主氣,是火熱之氣轉化的邪氣,具有熱、升散、濕的特點。其中“散”是指暑邪侵入人體,可引起多汗、多汗,既傷津液,又耗氣。因此,臨床上除了口渴、尿赤等津液損傷癥狀外,還常出現氣短、乏力、厭食等癥狀。

但暑邪致病,多是濕邪致病,都是由於夏季氣候炎熱,雨水潮濕頻繁,所以濕熱對脾胃的傷害最大。另外,現代人夏天喜歡冷飲,或者長時間沈浸在空調扇中,更是寒邪作祟,導致脾陽虛弱。

所以,夏天不註意暑濕,本身生活習慣就不好,脾氣也經常被暑濕搞得灰心喪氣。秋天妳脾胃虛弱,運化不足,陽氣不升。

2.秋季燥邪劫腎陰

幹燥是秋季的主要氣。秋天,萬物匯聚,寒氣逼人的天氣明顯。降雨量減少,氣候幹燥,水分流失。此時燥邪侵入人體,最容易損傷津液,進而消耗人體的臟腑和陰精。

腎是人體臟腑的先天之精,蘇文錢轂天真論說:“腎主水,為五臟之精所藏”,意思是陰被燥邪所損,最終腎的陰精會喪失。秋季以肺為主,肺腎關系是金水交替,燥傷人。肺若覆花,必先苦。如果肺被燥傷,肺陰虛會進壹步導致腎陰虛。

來源:圖片網

3.脾腎在夏秋季與氣相連,容易成為兩虛之象。

脾為後天之本,腎為先天之本,脾腎關系是後天與先天的關系。後天和先天是相互支持、相互促進的。脾主水谷精微的運化,化生氣血,是後天之本;腎藏精,主命門真火,是先天之本。脾的運化,必須腎陽溫蒸,才能健康。腎精有賴於脾運化和水谷精微的不斷補充,所以才能充盈。

正如《醫門壹酒吧飲》所說:“脾胃能生化,其實是受腎中元陽的啟發,而元陽重守密,之所以能守密,靠的是脾胃生化陰精養耳”。所以脾腎在夏秋兩季容易與氣相通,因為兩者相互促進。壹旦臟腑氣血陰陽發生病變,就會迅速相互蔓延,形成脾腎兩虛的形象。

秋天像老虎壹樣兇猛。

調內外因,健脾補腎可撤。

除了脾腎兩虛為基本病機外,秋虛重者在臨床診療中仍應註重中醫辨證分型,根據患者的表現特點具體分析。有三種常見的臨床分類,以及在相應的情況下如何護理自己的日常飲食:

1.氣虛型:多見於體虛、氣血不足或大病初愈者。除乏力、嗜睡外,大多有氣短自汗、聲音低沈、時冷時熱等癥狀,平時容易感冒,飲食減少,飯後胃不舒服,乏力乏力,面色蒼白,舌淡,脈弱。

壹般治療應以益氣健脾為主,平時可選用健脾丸等方劑。在日常的休養中,要註意避免疲勞,飲食要清淡、易消化、有營養。其中,山藥作為壹種滋補中藥,也是人們常用的好食品。在《神農本草》中列為上品,擅長補腎健脾,調肺化痰,輕力延年,治脾虛泄瀉,嗜睡,腎虛腰痛,遺精,夢遺,肺虛咳嗽等。

2.陰虛型:大部分人常年吸煙,熬夜,喜歡吃麻辣。秋季除乏力、不適外,多有口唇幹燥、食欲不振、大便幹燥,甚至幹嘔、呃逆、幹咳、咽幹、盜汗、腰酸、遺精、雙足無力、頭暈耳鳴、面色潮紅、舌紅津液少、脈數。

這類患者的治療以滋陰潤燥為主,用左歸丸。在日常護理中,要註意戒煙、保持良好的作息習慣、飲食清淡等。我們也可以經常吃些軟潤的食物,如鮮山藥、銀耳、銀杏、梨、蓮子、甘蔗等。

3.陽虛型:多見於年老體弱、夏季受冷飲傷害、冬春受寒的人群。秋季除無精打采外,往往面色萎黃,食少,乏力,少言,畏寒肢冷,陽痿,小便多或忍不住,大便稀,腸鳴,腹痛,受涼或飲食不慎加重,舌淡苔白。

在治療上,可采用溫中、養楊燦的方法,如貴由丸或理中湯。日常生活中要註意防寒保暖,遠離冷凍生冷食物,多做戶外活動。飲食上可以嘗試牛羊肉、紅棗、茴香、生姜、鎖陽、龍眼肉。

來源:圖片網

除了湯劑療法和日常飲食護理外,中醫外治法對改善秋季疲勞有獨特的作用:

1 .灸

中脘、神闕、關元、氣海、足三裏艾灸:艾灸本身具有溫陽通絡的作用,特別適合脾陽虛弱的人。中脘為胃經匯集之穴,也是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三焦經、足陽明胃經、任脈的交匯點,具有健脾胃的作用。

神闕位於上下焦的樞點,靠近胃腸道,所以神闕穴有回陽、強身、溫陽、健脾的作用;臨床常用的氣海、關元經典組合,具有補元益氣、壯陽強身的功效。足三裏作為養生強身的常用穴位,具有健脾胃、扶正培元、通經絡、活絡的作用。

2.針灸

選取的穴位有陰陵泉、足三裏、合谷。銀陵泉善健脾,治血證;足三裏具有調理脾胃、補中焦、疏通經絡、祛風除濕、扶正祛邪的作用,擅長補益腸虛、胃虛、脾虛之證,故不適用於大瀉。合谷擅長通絡、止絡、補腸氣。

3.按摩穴位:太白、脾、足三裏。

太白穴:太白穴是脾經的始穴。按壓此穴可加強脾的運化,達到止瀉、促進物質轉化的目的。揉時取壹坐位,用左手拇指按壓右側太白穴,感覺穴位有輕微疼痛,反之亦然。不要太用力,壹次按3 5分鐘。

脾穴:脾氣交匯之地,督脈將食物轉化為身體所需的氣血等細微物質。空拳輕敲脾臟幾次就行了,記得不要再錘了。

足三裏穴:揉時坐起,四指彎曲,按壓小腿外側,拇指尖按足三裏穴,按松36次,兩邊互換。

(本文圖片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 上一篇:中醫養生重在“脾胃”。平時如何調理自己的脾胃?
  • 下一篇:巧妙的成語解釋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