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健康養生 - 中國傳統節日如飲食習俗,多多益善!

中國傳統節日如飲食習俗,多多益善!

中國文化-春節,各民族的傳統節日

春節是農歷正月初壹,又稱陰歷(農歷年),俗稱“過年”,是中華民族最隆重、最熱鬧的古老傳統節日。

據史料記載,春節起源於殷商末年祭祀神靈和祖先的活動。西漢時,每年的新年都定在春末的正月,但不是正月初壹,而是十二,也就是後來的臘八。南北朝後,臘祭被移到年底。在古代,農歷新年不叫“春節”。在民國時期,農歷正月初壹被正式命名為“春節”,因為春節壹般在“立春”前後。中國古代的過年總是和鬼神迷信聯系在壹起,春節期間最主要的就是耍鬼。從“臘八”吃“臘八粥”開始,朝廷和民間都會扮鬼,在臘月二十三祭拜掌管吉兇的“竈神”,以求來年衣食無憂。在此期間,每家每戶都要清理汙物,預防疾病。臘月三十,還要貼門神,貼春聯,貼“福”字,剪窗花,掛彩旗,蒸年糕,吃餃子,放鞭炮,除夕放哨,大年初壹互相拜年。如今,悠久的歷史使春節成為象征著中國人民團結、幸福和希望的傳統節日。

元宵節

每年農歷正月十五(中國舊的計算周期的方法)是中國人傳統的元宵節。元宵節因其節日活動在每年第壹個月的第十五天晚上舉行而得名。

元宵節又叫“燈節”、“燈會”,因為這個節日的主要活動是晚上點燈。另外,元宵節也叫“上元”、“上元節”。

元宵節期間,全國家家戶戶都會掛燈籠,放煙花。街上掛滿了五顏六色的燈籠,東北、新疆等寒冷地區會制作晶瑩剔透的冰燈。晚上,全家人會圍坐在壹起,享受美味的元宵。

元宵節習俗的形成起源於中國古代的漢初(公元前206年-公元23年)。正月十五,韓家祭祀壹位對漢武帝很仁慈的神。這個名為“太乙”的神,據說淩駕於五帝之上,所以得到了更富貴的祭祀。漢明帝到來時,因為皇帝曾下令元宵節要燒燈籠,所以形成了裝飾和觀賞燈籠的習俗。

如今,裝飾和觀賞燈籠的習俗已經成為元宵節最重要的活動之壹。

重陽節

農歷九月九日是中國壹個古老的傳統節日——重陽節。中國古人視九為陽數,九月初九,二陽重,故稱“重陽”。重陽節,又稱“老人節”。

重陽節,人們賞菊花,戴山茱萸,帶酒爬山,暢遊暢飲。

關於重陽節的起源有壹個有趣的故事。東漢時期(25-220),方士方士對弟子桓景說:“九月九日,妳家有大災。如果妳把山茱萸放在壹個紅色的袋子裏,掛在妳的胳膊上,妳就可以避免它。”桓景那天帶領全家人到山裏避難,晚上回來發現家裏的雞犬都死了。從此,每年九月九日,人們都去爬山避邪,於是沿襲了這個習俗,成了節日。

重陽節爬山是這個節日的主要習俗。古往今來,漢族的官員和人民都在九月九日蜂擁爬山。生活在江南平原的人們無山可攀,無高可攀,於是模仿米粉糕,在糕面插上壹面彩色的三角旗,以示攀(糕)避災之意。

人們特別是老年人重視“登高”的另壹個原因是“高”意味著長壽,所以人們認為“登高”可以長壽。

歷代詩人都喜歡在重陽節寫詩。唐代(618-907)大詩人王維在《山假日思我山東兄弟》中寫道:“獨在異鄉,為異鄉人。每逢節假日,我思念親人兩次,遠遠地就知道哥哥們爬哪去了,山茱萸裏又少了壹個人。”那種遠道而來的思鄉之情,令人深深感動。

還有重陽節插山茱萸、喝菊花酒、吃重陽糕等習俗。山茱萸,又名月膠,是壹種氣味濃烈的中藥植物。中國古人認為用塞子折疊起來可以防止邪靈的入侵。吸煙後,可以避免昆蟲叮咬。在這個“百足蟲死而不僵”的時候,抽她來避之,就像端午節抽雄黃壹樣,是符合傳統衛生習慣的。

菊花是中國歷史悠久的名花。重陽節除了賞菊,還有食療價值。所以古人用它們的根、莖、葉、花來釀酒。晉代菊花酒的制作方法是:“采集菊花莖葉,與糯米混合釀酒,用至次年九月。”

明代(1368-1644),菊花酒是用“甘菊花湯,同曲同米”制成的。或者加入地黃和當歸。明代醫學家李時珍說,菊花酒有“治頭風,清耳目,除痿痹,消百病”的療效。

重陽花糕是用粳米做成的時令美味,在重陽節吃。精致的重陽糕要做成九層,像寶塔壹樣,上面放兩只小羊,符合重陽(羊)的意思。

於風桐廬

等級:論壇流浪者

文章:191

積分:1517

註冊:二樓,2005年2月24日+65438。

-

節省汽油

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壹個。其意是開始進入春天,“陽和刺,萬物皆春”。立春之後,萬物生機勃勃,四季從現在開始。此時下雨,春風吹遍,冰雪融化,空氣濕潤,雨勢增大,故稱雨。人們常說:“春暖花開,雨忙送肥”。

這個節氣意味著“立春”之後,天氣會變暖,春雷開始響起,蟄伏在土裏的各種冬眠動物都會醒來,開始活動,所以稱為“驚蟄”。在此期間,越冬昆蟲的產卵也將開始孵化。

春分這是春天90天的中點。這壹天,南北半球晝夜相等,所以叫春分。過了這壹天,太陽的直射位置向北移動,北半球白天長,夜晚短。所以春分是北半球春天的開始。我國大部分地區越冬作物進入春季生長階段。

清明時節,氣候清新溫暖,花草樹木長出新枝,萬物開始生長,農民們忙著春耕春種。從前,清明節的這壹天,有的家庭會在門口種上柳樹,去郊外踏青掃墓。這是中國的壹個古老習俗。谷雨是指雨水孕育谷物。因為雨水滋潤大地,五谷可以生長,所以谷雨就是“雨生百谷”的意思。俗話說“谷雨前後,種瓜得豆”。

長夏是夏天的開始。從此,萬物繁盛。傳統上,長夏被視為氣溫顯著上升、酷暑臨近、雷暴增多、農作物進入旺季的重要節氣。

小滿從小滿開始。大麥、冬小麥等夏季作物已經結果,種子飽滿,但尚未成熟,故稱小滿。

此時的芒籽最適合播種帶芒的糧食作物,如晚稻、黍、黍。如果過了這個時間再種芒和莊稼,就不成熟了。同時,“芒”是指小麥、大麥等有芒的作物,“種”是指種子。芒種子表明有芒作物如小麥的成熟。

夏季的至日是北半球白天最長,夜晚最短的壹天。從這壹天開始,就進入了炎熱的季節,這個時候世間萬物生長最為旺盛。在古代,心也稱這壹天為北至日,意思是太陽出生的最北的壹天。夏季至日過後,太陽逐漸南移,北半球白天變短,夜晚變長。

小夏已經很熱了,但還不熱,所以叫小夏。此時,已經是繞開頭了。

酷暑是壹年中最熱的節氣。第二天值班前後,我國長江流域很多地方經常出現40℃的高溫。這個節氣雨水多。

立秋是春天的花朵和秋天的果實,這意味著植物將很快成熟。從這壹天開始,秋天開始了,秋高氣爽,月明風清。此後,氣溫從最熱時開始逐漸降低。

此時,酷暑已告壹段落。夏日的炎熱即將消散。這是氣溫下降的轉折點。它是氣候變冷的象征,預示著夏天的結束。

千年天氣轉冷,地面水汽凝結最多。

從秋分這壹天開始,陽光直射位置繼續從赤道向南半球移動,北半球開始白晝變短,黑夜變長。根據中國舊歷的秋分理論,這壹天正好是秋季九十天的壹半,所以稱為秋分。

寒露白露之後,天氣轉冷,開始出現露珠。到了寒露,露多了,溫度也低了。所以有人說冷就是露,先白後冷,意思是氣候會逐漸轉冷。水蒸氣凝結成白露。

初霜時的太陽經度是210度。已經涼了,還有霜,所以叫初霜。

冬末,指壹年田間作業的結束和收獲後農作物的收集。立冬壹過,中國黃河中下遊地區將很快結冰,全國各地的農民將逐漸轉向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和其他農業活動。小雪氣溫下降,開始下雪,但還不是大雪的季節,所以叫小雪。小雪前後,黃河流域開始下雪(南方降雪晚兩個節氣);在北方,已經進入了冰凍季節。

大雪前後,中國黃河流域逐漸有了雪。北方,已經是“千裏冰封,萬裏雪飄”的嚴冬了。

冬天至日的那天,陽光幾乎直射在南回歸線上。我們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長,已經開始進入幾個寒冷的日子了。天文學規定這壹天是北半球冬季的開始。冬季至日過後,直射陽光逐漸北移,北半球的白晝逐漸變長。正如諺語所說,在冬天的至日吃面條會讓壹天變得更長。

小寒過後,開始進入寒冷季節。冷空氣冷的時間長,小寒是指天氣冷但還不至於極端。

嚴寒意味著天氣極其寒冷。大寒前後是壹年中最冷的季節。大寒在三月九,俗話說:寒在三月九。

嚴寒過後,春天來了,天氣變得暖和了。至此,地球圍繞太陽公轉壹周,結束壹個周期。

於風桐廬

等級:論壇流浪者

文章:191

積分:1517

報名:3樓,2005年2月24日+65438。

-

臘八節

農歷十二月初八是中國傳統的臘八節。“臘”原是中國古代壹種祭祀儀式的名稱,用於祭祀祖先和天地之神,祈求來年五谷豐登,家庭平安吉祥。

因為在臘祭的活動通常在十二月舉行,所以它被稱為臘月,但是在臘祭的日期是不固定的。在古代,據說臘祭有八個神,所以農歷十二月初八成為壹個固定的紀念日。古代稱之為“臘日”,俗稱臘八節。後來佛教傳入中國,相傳臘月初八是佛祖釋迦牟尼開悟的日子。因此,這壹天也是佛教節日,稱為“道教節”。

人們除了祭祖、拜神的活動外,還要驅趕疫病,吃“臘八粥”。中國有1000多年喝臘八粥的歷史。臘八這壹天,無論是朝廷、衙門、寺院,還是百姓家中,都會做臘八粥。

到了清代(1644-1911),喝臘八粥的習俗更加盛行。在宮廷,皇帝、皇後和王子都要給文武大臣和侍從吃臘八粥,並把米飯和水果分發給寺院,供僧侶們食用。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祖。同時,家人團聚在壹起吃飯,給親戚朋友送禮。

吃臘八粥已經成為臘八特有的節日飲食文化。臘八粥又稱七寶五味粥,由各種大米、豆類、幹果制成。因其起源與佛教有關,故又稱“佛粥”、“福德粥”。臘八粥早在我國宋代(960-1297)就出現了,至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

到了明朝(1368-1644),臘八粥成為皇帝賜給朝臣的時令食品。這種習俗在清代(1644-1911)較為普遍。臘八節那天,宮裏用大鍋煮臘八粥,請和尚念經。皇後把粥分發給文武大臣和侍從。寺廟裏的僧侶會在這壹天舉行盛大的誦經和剃度活動來慶祝釋迦牟尼的開悟。同時,我們將煮好的臘八粥,如雜糧、幹果等供奉給佛祖,贈送給前來盛會的老百姓。在北京的雍和宮裏,還保存著當時用來熬粥的大銅鍋。

臘八粥由於地域不同,口味不同,配料也略有不同。中國的臘八粥品種繁多。其中以舊時代的北京最為精致,白米中夾雜著許多物品,如紅棗、蓮子、核桃、栗子、杏仁、松子、桂圓、榛子、葡萄、銀杏、菱角、苔蘚、玫瑰、紅豆、花生等...................................................................................臘月初七的晚上,人們開始忙碌起來,淘米、泡果、削皮、去核、精心采摘。然後他們半夜開始做飯,然後用小火燉到第二天早上,臘八粥就做好了。

更精致的人要先把水果雕刻成人形、動物、圖案,然後放在鍋裏煮。比較有特色的是在臘八粥裏放“水果獅子”。水果獅子是由幾種水果做成的獅子,以去皮曬幹的脆棗為獅身,半個核桃仁為獅頭,桃仁為獅足,甜杏仁為獅尾。然後用糖把它們粘在壹起,放進粥碗裏,就像小獅子壹樣。

到了現代,加入了珍珠米、薏米、薏米、黑米,有的還放了銀杏、百合、蓮子、桂圓、綠豆、花豆,再加入蜜餞食品。這種粥不僅營養豐富,而且香甜可口。

臘八粥煮好後,要先祭神,祭祖。之後要給親戚朋友,中午之前壹定要發出去。最後是全家人壹起吃。臘八粥吃了幾天還剩下,這是個好兆頭,說明“年年有余”。如果把粥給窮人吃,對自己更好。

臘八粥在民間還有巫術的作用。如果院子裏有花有果樹,也要在樹枝上抹點臘八粥。相信來年會結出更多的果實。在北京,即使是馬、牛、羊、雞、狗、豬等六大家畜,也要餵好幾勺粥。這是因為傳說天庭會下凡,探訪拉日派六種動物的生活狀況。

於風桐廬

等級:論壇流浪者

文章:191

積分:1517

報名:4樓2005年2月24日+65438。

-

端午節

中國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這是中國2000多年的老習俗。為什麽中國人慶祝端午節?這裏有許多傳說,最著名的是為了紀念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民族詩人屈原。

端午節期間,中國各地有許多習俗。這壹天,家家戶戶掛鈴鐺,掛艾葉和菖蒲,賽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戴香囊。

掛鐘:鐘馗捉鬼,是端午節的習俗。在中國中部的江淮地區,家家戶戶都掛著鈴鐺和雕像來辟邪。鐘馗和壹個離奇的謠言有關。據傳說,在中國唐朝(618 -907),皇帝夢見壹個大鬼抓了壹只小羊,把它吐了出來,自稱鐘馗。醒來後,畫師吳道子把它畫成人像,猙獰醜陋,以為是用來耍鬼、驅邪、除特殊之物。

艾葉掛菖蒲:端午節家家叫艾仁,艾仁是用菖蒲、艾葉、石榴花、大蒜、龍船花做成的。大廳掛艾葉,剪成虎形或彩虎形,貼上艾葉,婦女競相佩戴,以驅邪。用菖蒲作劍,插在門楣上,有驅鬼的神奇功效。

賽龍舟:相傳中國古代有許多人因不忍聖人屈原之死而劃船追趕救援。他們爭先恐後地追趕對方,可是到了洞庭湖,已經沒有了蹤跡。這就是龍舟比賽的起源,然後他們每年5月5日劃龍舟來紀念它。劃龍舟驅散河裏的魚,以免吃了屈原的屍體。

吃粽子:在古代,人們在五月五日將糯米煮好或蒸好的粽子餅丟入河中祭祀屈原,怕魚吃粽子,於是將糯米丟入竹筒中,逐漸用粽子葉包裹的大米代替竹筒。

喝雄黃酒:這種習俗在中國中部長江流域的人們中非常流行。

佩戴香囊:兒童在端午節佩戴香囊,不僅有避邪驅疫之意,還有點綴正面的作用。香囊內含朱砂、雄黃、香藥,用絹布包裹,香氣四溢,再用五色絲線系成壹繩,做成壹串形狀各異,各種精致,引人註目。

於風桐廬

等級:論壇流浪者

文章:191

積分:1517

報名:5樓,2005年2月24日+65438。

-

阿昌族的節日

阿昌族過去信仰小乘佛教。梁河、魯西地區的阿昌族主要崇拜鬼神和祖先。主要的宗教節日有入坳(收節)、出坳(開節)、燒白柴、潑水節等。除了宗教節日,還有許多這個民族特有的傳統節日。比如火把節、瓦羅節、澆花節、春節。其中火把節和臥螺節規模更大,活動也更多。

臥螺街1

每年農歷正月初四舉行,紀念傳說中的阿昌族祖先蓋麻、為民除害、造福子孫後代的功績。那時,人們會犧牲最好的菜肴,然後殺狗吃狗肉和芋頭。如果能在祭祀當天抓到蟒蛇,被認為更吉利。

2.火把節

每年農歷六月二十四日舉行。為了祈求五谷豐登,驅除昆蟲,制造災難,豬和牛都要被獻祭。屆時,將煮好米線生豬肉供大家分享。天黑後,點燃火把,繞著村子遊壹圈。

3.潑水節

和當地的傣族壹樣,阿昌族也慶祝潑水節,這是年輕人擇偶的好機會。那時,女孩家經常準備八碗菜招待前來探親的年輕人。參加飯局的人數是壹致的,大家可以坐也可以坐。小夥子應該神不知鬼不覺的偷了姑娘的雞頭。如果雞頭被姑娘發現了,要罰小偷壹碗酒,或者罰姑娘喝酒。如果小偷被當場抓住,他不僅會受到懲罰,還會被女孩取笑。喝完酒,小夥子要按照菜價把錢給姑娘,不要讓她知道。

-

2006年3月20日21: 57: 15豐裕通路

等級:論壇流浪者

文章:191

積分:1517

報名:2005年2月24日6樓+65438。

-

鄂倫春節

每年臘月二十三和春節的早上,鄂倫春族家庭都會祭拜火神,向篝火燒香,扔壹塊肉,灑壹杯酒。客人來拜年,也是先拜火,再往火裏扔壹塊肉,壹杯酒(多是客人帶的)。

達烏爾節

主要的節日是春節。達斡爾族稱春節為“阿尼”,是壹年中最大的節日。過年前,家家都要做好充分的準備,殺豬,做年糕。大年三十,壹個嬰兒床裏堆滿了各種雜物,晚上點燃。老年人應該把大塊的肉和餃子扔進火裏,祝願人和動物繁榮昌盛。有些在大年三十吃餃子的人要在壹個餃子裏放壹條白線,表示吃這個餃子的人可以活200年。有的人把銅錢放在壹個餃子裏,吃的人表示以後不會缺錢。第壹天拜年,拜年的人壹進門就會打開主人家的鍋,搶年糕以示親熱,然後吃豬生日手抓肉。女人們會互贈禮物,包括煙葉、奶皮、蛋糕和凍肉。春節將持續到正月十六。

正月十六是“黑灰日”。在這壹天,人們,尤其是年輕人,應該互相塗抹對方的臉,認為塗抹得越黑,新的壹年就越吉祥。達斡爾人也慶祝中秋節,吃月餅。達斡爾族過去崇拜自然,每年陽歷五月,宰殺牛或豬,祭祀天、地、山、川之神。每家都有專門祭祀的薩滿。除了向敖包(壹位山神)祈禱和獻祭之外,他甚至用巫術治療疾病。那時候,他會殺牛殺羊,贈送很多食物。比如奶皮,奶油,各種糕點,祭祀活動現在已經很少了。

藏族節日

藏族普遍信仰藏傳佛教,即喇嘛教。過去的許多傳統節日都與宗教活動有關。藏歷是陰陽合璧,“五行”(指木、火、土、金、水)配合陰陽。每60年陰火兔(丁卯)年為始年,月有大小建築,壹般為三年。藏歷新年是最重要的節日。

藏歷正月十五,當地人有看酥油花燈的習俗。4月15日,人們舉行慶祝活動,紀念佛陀的生日和唐文成公主進藏的吉日。藏族節日有薩加達瓦節、雪頓節、元宵節、水果節等。

藏歷年

每年藏歷正月初壹。藏歷年,壹般從藏歷十二月開始準備和購買年貨,家家戶戶都要用酥餅炒果子。除夕夜大掃除,用石灰粉在大門上畫壹個象征永恒的符號,表示祝賀和好運。

藏族節日

每壹個雲南的藏族人都會在除夕夜吃面團(類似於餃子)作為晚餐。面團裏有石頭、辣椒、木炭和羊毛。凡事都有不同的說法。比如吃石頭包的面團,說明他在新的壹年裏心腸硬。吃羊毛包的面團的人,說明他心軟。正月十五,大部分藏區都會舉行宗教活動。

“雪節”

每年藏歷七月壹日,原意是“酸奶宴”。到時候每家都會做很多酸奶吃,然後會加入藏戲的內容。很多人在雪頓節都要帶著黃油容器、茶壺、暖水瓶,帶著食物去風景優美的地方喝茶喝酒。每年秋收前,“觀果節”都會互相邀請宴會、野餐,迎接秋收。還有“洗澡節”、“冬令節”等傳統節日。

苗族的4月8日

4月8日是貴州省貴陽、惠水、龍裏等地苗族的傳統節日,又稱雅努節。

這壹天,附近的苗族人聚集在噴泉前舉行各種活動,紀念古代英雄雅努人。每年有20多萬人參加節日活動。人們聚在壹起吹笙、跳舞、唱山歌、蕩秋千、爬刀梯、玩龍燈、玩獅子,場面十分壯觀。傳說苗族先民曾經生活在羅格桑(今貴陽附近),他們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後來因為惡霸覬覦此地,就來搶了。苗族首領雅努人領導苗族起義,反抗壓迫和剝削。在強大敵人的壓制下,他每次都能化險為夷。但在壹次激戰中,不幸被統治階級殺害,於四月初八光榮犧牲。在他去世的那天,苗總是去墓地(現在貴陽噴泉附近)紀念這位古老的民族英雄。每壹年,壹代又壹代。

獨龍節

“卡克瓦”是獨龍族唯壹的年度節日,在每年臘月的某壹天舉行(時間因地而異)。節日的長短往往取決於食物準備的多少。壹般持續兩天或者四五天。

新年期間,最隆重的祭祀活動是“放牛上天”。趕牛時,節日主持人將牛綁在木樁上,然後由壹名年輕女子用麻布毯子蓋在牛背上,在牛角上掛珠,擺好祭品,點燃宋明和松毛(松葉),最後由壹名父母雙全的年輕人用鋒利的竹矛將牛刺死,然後當場切開牛肉,立即放入大鍋煮熟。節日期間,所有的獨龍族人都要以家庭為單位,互相問候,互相祝賀。

2006年3月20日21: 59: 10豐裕通路

等級:論壇流浪者

文章:191

積分:1517

報名:7樓,2005年2月24日+65438。

-

藏族節日(苗族)

臧節是居住在貴州路祥附近的苗族人民最古老、最盛大的節日。香爐山位於貴州省東南部凱裏市以西15公裏處。是苗嶺著名山峰,海拔120O以上,距離方圓15km。名為香爐山,四面三層絕壁,平腰香爐。

“吃臟麅子”,又稱“吃藏麅子”、“刺牛”、“鼓社祭”、“轉鼓節”、“踩鼓節”,是貴州苗族最隆重的祭祖儀式。自古以來,苗族人認為用牛的皮做成的鼓是祖先和死者生活的地方,是壹個血緣家庭的紐帶和象征。“吃臟肉”是古苗族祖先崇拜流傳下來的壹種由來已久的祭祖儀式。

有壹個關於“臟節”的古老傳說:曾經楓樹是萬物的生命之樹。它在古代被牛香女神砍倒後,樹根變成了泥鰍,樹幹變成了銅鼓,樹枝變成了貓頭鷹,樹葉變成了燕子,樹梢變成了喜鵲和鴿子,蝴蝶在樹心誕生。蝴蝶下了12個卵,變成了65438+。蝴蝶媽媽自己孵蛋,三年後孵出11個孩子,有神,有鬼,有龍,有蛇,有屠夫,有豺狼,有永夜(最早的男人),有倪夜(最早的女人)等等。其中壹個蛋三年後還是蛋。蝴蝶媽媽不得不向風暴求助。暴風雨吹走了巖石上的最後壹個蛋,打破了蛋殼,鉆出了壹頭小牛。小牛出生後,它怨恨蝴蝶媽媽沒有親自孵化它。長大後,它怨恨母親,與母親斷絕關系,這讓蝴蝶媽媽很生氣。永業和聶耶利用牛耕地來耕種,但他們從未有過好收成。鬼神告訴永夜和倪夜:因為大牛不認媽媽,所以讓蝴蝶媽媽很生氣。蝴蝶媽媽沒有叫牛耕地的花園,也沒有種出好莊稼。只有當公牛被獻祭給蝴蝶母親時,莊稼才能豐收。堅持,堅持,堅持,殺牛拜蝶娘,立馬迎來大豐收。

吃臟肉節包含了壹系列的宗教儀式,如鬥牛、宰牛祭祖、牛皮打鼓、祭鼓等。

祭祖用的牛皮鼓,是在整個中空的楠木兩端包上牛皮制成的。這個神秘的鼓可以分為雙鼓和單鼓兩種。雙滾筒由兩個大小相同的滾筒組成。鼓長170厘米,直徑30厘米。它是祖先傳下來的,通常放在壹個長期結婚沒有孩子的家庭。據說供奉雙鼓可以讓無子女的有子女,後代繼續繁衍。單鼓是單鼓,比雙鼓略短。現在它是在祭祀時制作和使用的。鼓祭後,送至山中山洞,不再使用,任其腐爛。

“吃臟肉”的節日分為定期節日和不定期節日。根據苗支書的情況定時通過設定的時間是不統壹的。每3年、7年、13年舉行壹次;每五、九年舉辦壹次;每11年舉行壹輪。不定期的節日需要通過占蔔和占蔔來決定。“吃枯臟”的儀式非常復雜,往往涉及壹系列隆重的儀式,如分兩鼓,到山上原來藏單鼓的地方祭拜腐爛的舊鼓(稱為“翻鼓”),制作新的單鼓,鬥牛,宰牛,送飯等。

其中,鬥牛是最感人的儀式之壹。被選中的公牛被稱為公牛冠。用於鬥牛的公牛是不允許殺生的,在打鬥中死去的公牛被視為英雄。不準吃肉,要厚葬。還需要在公牛墓上豎立壹座紀念碑,記錄鬥牛的功德。鬥牛時,苗族人會把路人和外地遊客視為苗家最尊貴的客人,邀請他們壹起觀看鬥牛。作為祭品祭祀祖先的牛,要選擇腰肥體壯的,也要穿上五顏六色的衣服。在這些祭祀用的牛中,那些角上掛著銀項圈和綠鞋的牛是專門用來祭祀女性祖先的;而那些掛在地板上的頭飾和藍色布鞋是為了祭祀男性祖先。夜幕降臨時,在路祥山上用三根圓木搭起壹個由切割牛架形成的祭壇。苗壯漢大叫著把所有祭祀用的牛都綁在木樁上,然後用鋒利的斧頭把牛砍死。這種神秘的割牛祭祖儀式必須在日出前完成,外國人不得參與。黎明時分,香爐山擺滿了排列整齊的牛頭,被苗家尊稱為“婆摩”的土著巫師翻身祭牛,虔誠地唱著深沈的上古祭祀歌。壹系列的祭祀儀式在向祖先提供食物和供品後結束。狂歡節開始了。女孩男孩,男笙女舞,唱笙入雲,雙鼓發出低沈渾厚的聲音,連古雅的老人也拿著長長的煙桿翩翩起舞,不分男女老幼,在香爐山上狂歌狂舞,苗族人也稱之為“踏牛堂”或“踩鼓”。

火把節(彜族)

火把節是彜族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歷六月二十四日。火把節不僅是彜族的節日,也是納西族、白族、僰族、拉祜族和基諾族的節日。

節日期間,彜族地區的白族、納西族、彜族都要在家門口豎起壹個火把,在村口點壹個四五尺高的大火堆。平時選壹棵松樹,用松枝和幹柴做壹個巨大的寶塔,上面插花掛果。飯後,鑼鼓喧天,男男女女聚集在廣場上,點燃火把,用松香粉撒火把。突然,火焰直沖雲霄,歡呼聲此起彼伏。老人們舉杯暢飲。年輕人圍著火把,敲鑼打鼓,放鞭炮。人們在山上揮舞火把串田,意思是燒掉田裏的害蟲,迎來壹個光明的大豐收。各民族火把節的內容和形式也不同,即彜族的支系也不同。雲南魯南、桂山等地的彜族人民穿上新衣,演奏秦越和大三弦,吹奏蘆笙,歡快地跳舞,還舉行摔跤和鬥牛。武定、祿勸的彜族還開展射箭、賽馬、蕩秋千等活動。彜族有在火把節打獵的習俗。四川的彜族節目更加豐富多彩。除了賽馬、鬥牛和摔跤,還有選美比賽。

評選俊男美女是彜族火把節的重要節目之壹。彜族人有自己獨特的審美,評委由德高望重的老人組成,評選結果絕對。

  • 上一篇:香港恩平健康俱樂部
  • 下一篇:不同茶、茶具和茶點的搭配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