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健康養生 - 寒食節從何而來?

寒食節從何而來?

寒食節的起源是介休綿山,距今已有2640年的歷史(比端午節早358年)。根據《辭源》和《辭海》對“寒食節”的定義,春秋時期,介之推歷經磨難,輔佐晉朝公子重耳復辟國家,隱居介休綿山。燒山逼他出來,子推母子不見,燒了我們。為了悼念他,晉文公下令在他的忌日(至日冬季後150天)禁止生火和寒食,形成了寒食節。寒食節起源於介休綿山焚燒介之推的記載,最早見於桓譚的新論卷《XI離西事》,後見於《後漢書》、《後漢書》、《周舉傳》、《曹操明刑令》、《晉書》、《施樂傳》、《李道元水鏡汾註》。歷史上寒食節和清明這兩個節日差不多,久而久之,就合並成壹個節日了。《唐·姚輝卷八十二休假》明確記載:“(開元)二月十壹日:寒食明,初四假。大理十三年二月十五日:即日起寒食清明,放假五天。至貞元六年三月九日:寒食清明,宜慶元日,前後賜三日。”因此,《中國傳統文化大觀》載:“大致在唐代,寒食節和清明節合而為壹。”

寒食節歷史悠久,從春秋到西漢經歷了開始和形成時期。從晉文公的“寒食節”開始,到秦漢時期,太原縣形成了隆冬五天不用火食,“有病不敢違”的習俗。東漢至南北朝時期,鑒於隆冬寒食節時間長(魏武帝禁火令說,立冬至日後150天不準生火寒食),老弱病殘不堪。出於保護農業社會原始生產力的願望,周舉、魏武帝、石勒蘇益格、後魏孝文帝先後多次實施封禁措施,但節支推的民間崇拜、信仰和節日習俗依然如故。唐宋時期達到頂峰。從唐代開始,寒食節逐漸移至陽春三月,從皇室、政府、社會各界盛行到宋元明清。《宋書·正史》記載:“元旦、冬季至日和寒食節各放假七天……”。《宋史·外國傳·高昌國》載:“高昌即西州。這個地方有壹個7年的日歷,3月9日是寒食節,玉爾舍,冬季至日。”這期間,寒食節期間,有詩、花、禮、宴、蹴鞠、郊遊、插柳、鬥百草、鉤、拋、蕩、鬥雞等活動。寒食假期持續七天左右,標題開始用“清明”,活動多,華人參與;從遼代到清朝,發展傳承時期,兄弟民族和少數民族執政時期,寒食節也受到重視。《晉宗傳》載:“明昌元年二月,任胤下令有司,放寒假五天。”《大童淵判職制度》規定:“凡流亡在外者,非遇元旦、寒食、重午等節日,不得準假。(意思是犯人可以在這三個節日享受假期)”。《清·李彤》載:“新年寒食及初霜節,拜墳,穿素服去墓...所以叫掃墓”。這壹時期,寒食節在調解民族矛盾、促進民族文化大融合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從民國到新中國成立,“文化大革命”是壹個持續的、瀕危的時期。這壹時期,寒食節的歷史淵源和文化內涵被世人淡忘,其他活動相對減少,於是寒食節的稱謂被清明取代。自1990年代以來,有壹個促進和振興時期。縱觀寒食節的不斷演變歷史,可以看出,寒食節已經成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促進民族文化認同、增進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節日,受到人們的高度重視,體現了中華民族的祖先文化。

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寒食節形成了豐富的文化和活動內容:

1、禁煙寒食:寒食節在古代也被稱為“禁煙節”。每個家庭都被禁止生火和吃冷食。但由於國人對聖賢的執著追求,從東漢到南北朝屢禁不止,到了唐代才得到皇室的認可和參與。

2.祭祖:寒食節從南北朝到唐代被視為“野祭”。到了唐代,它被收入《開李源》卷八十七,王公以下拜(寒食拜),成為官方認可和提倡的吉祥禮品之壹。後來演變成皇家陵墓;官方祭祀孔廟和聖賢;人們去掃墓等等。當時是壹家人或者宗族壹起去祖墳祭祀,加土,掛紙錢。然後把燕子和蛇兔撒在墳頂上,滾下來,用柳枝或針穿上,放在屋內高處,以示祖德。

3、冷食飲食:冷食包括冷粥、冷面、冷食漿、青米、糯米;寒食祭品有面燕、蛇兔、棗糕、精黑麥、神仙等;有幾十種飲料,如春酒、新茶、清泉和甜水。大多寓意深刻,如祭祀蛇兔,有“蛇兔必富”之說,意為希望人民富裕,國家強盛;子推言,取介休方言中的“年”字,不忘介紹和宣揚誠信。

4.寒食柳:維生素寒食節的象征,原意為懷念介之推對政治清明的追求。早在南北朝時期,《荊楚年譜》中就有“江淮與蘇州之間寒食日家家斷柳”的記載,安徽、蘇州等地至今仍流行佩戴芥花花、佩戴麥葉代替柳枝。據各地史書記載,有“柳枝插墳”、“柳枝折標到戶”、“柳枝插眠竈檐”、“戴頭或系帶”、“瓶儲獻佛神”、“柳枝插門”之說,民間因此有“清明(寒食)不穿柳,美人化白頭”之說。

寒食郊遊:又稱春遊,唐宋時期的盛興。宋麗之言《東谷所見》雲:“我掃了東西,然後帶著兄弟、妻子、親戚、事跡,高高興興地回家了。”明代《歷代帝王風光簡介》記載了在北京行走的情景:“清明時節,人在行走,遊人、乘車者、行人成千上萬。”可以說是極為繁榮。

6.寒食秋千:秋千原是古代寒食節的宮廷女子遊樂項目。五代王人禹《開元天寶遺》記載“天寶宮中至日寒食節,竟豎起秋千,令宮中妻妾大笑,以為是盛宴。皇帝稱之為半仙戲,故京師士人稱之。”宋代宰相文彥博的《寒食日過龍門》詩,形容為“橋上楊柳懸壹線,多蕩掛彩繩。”

7、寒食蹴鞠:流行於唐代,宋《文學通考》載:“蹴鞠,蓋始於唐代。種兩根竹子,高幾尺,網上纏網,為門量球。球分友友,局分角贏。”史載:唐德宗、憲宗、穆宗、景宗皆喜打蹴鞠,州府元貴載:“唐德宗貞元十二年二月寒食節,皇禦殿東閣,觀武大臣及武氏兒女,設宴待宰大臣。”宋代還有《太祖蹴鞠圖》。

8.寒食節詩:寒食節時文人思鄉親人,或借景作愛,感情多,靈感突,詩性大,吟詠者多。據調查,唐玄宗、張碩、杜甫、韓愈、柳宗元的詩歌有300多首,宋金元的詩歌有100多首,成為中國詩歌藝術中的壹朵奇葩。此外,寒食節期間還有許多活動,如宴請、賞花、鬥雞、雕雞蛋、拉鉤(拔河)、鉆木取火、放風箏、打百草、扔陶器等等,這些活動極大地豐富了中國古代的社會生活。

從寒食節悠久的發展歷程和豐富的文化活動來看,寒食節有以下特點:

1,節日形成早。起源於春秋時期,介之推燒於介休綿山。晉文公在孩子的忌日下令禁火禁冷食,以冷食寄哀思。到了唐代,已經形成了國家法定節日,這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早的壹個。

2.歷史悠久。兩千六百四十年前,期間不同的歷史時期和假期長短不壹,有五天,壹百零五天,壹月,三天二,五天七天,最後變成了壹天。

3.文化內涵深厚。尊媒敬業,弘揚忠君愛國,功成身退,清正廉潔的政治抱負,不違親人的孝道,發展成為凝聚人心、凝聚華魂、反映中華民族祖先文化的重要節日。並形成糯米、青米等系列寒食。

4.有許多節日活動。掃墓、禁煙、祭祖、寒食、插柳、郊遊、蹴鞠、蕩秋千、賞花、鬥雞、宴飼、吟詩等。5、傳播廣泛。從介休、泰源縣到全國各地甚至海外(比如高昌國從唐代開始就把3月9日定為寒食節)。

回顧歷史發展,寒食節已經成為中國古代社會文明的脈絡之壹。因此,從歷史研究、社會研究、旅遊等社會活動的角度來看,寒食節的獨特價值值得人們關註。

1,社會歷史價值

寒食節是春秋時期為紀念桀升天而在設立的,至今已有2640年的歷史。歷朝歷代,從未間斷。雖經東漢周舉、三國曹操、後趙施樂、北魏孝文帝等屢禁不止,但屢禁不止,死灰復燃,寒食之俗傳遍全國,深入人心。唐玄宗回應民意,頒布聖旨,將寒食節的清明節納入開元大典,並使之成為國家法定假日。豐富多彩的寒食活動豐富了社會生活,增進了社會人際和諧,對緩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進步發揮了重要作用。特別是在北魏、遼、金、元、清時期,兄弟民族統治者對寒食節俗的認同和參與,通過寒食節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對促進民族團結、鞏固政權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

寒食節蘊含著憂國憂民、忠君愛國、清正廉潔的政治抱負和“不求有功,但求有功,功成身退”的奉獻精神。它是壹種古老的社會倫理規範,是社會穩定和民族團結的紐帶,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以忠孝為核心的寒食文化內涵和由忠孝延伸出來的誠信,是介子精神的精髓,是中華傳統道德的核心,是民族祖先文化的根基,是維系民族和家庭團結的道德力量。在當今社會,凝聚人心、凝聚中華之魂、實現祖國和平統壹、構建和諧社會是壹種重要的活動方式和精神理念。

解直推對政治清明的追求,是千百年來廣大人民群眾的壹致願望,對當代民主政治建設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

此外,從唐朝宮廷寒食節的七天春遊,演變成今天的“旅遊黃金周”;從冷食到禁火,演變成今天的護林防火;從寒食到柳樹,演變成今天的全民造林;從蹴鞠到如今風靡全球的足球,意義深遠,不可小覷。

同時,2640年寒食節的演變是中國古代社會諸多階層意識形態的反映,是中國古代社會學當代研究的重要線索之壹。

2.文化價值

歷史上,寒食節的活動主要是由紀念機構推動禁煙禁食,逐漸演變為祭祖。其中蘊含的忠孝誠信觀念,完全符合中國古代國家需要忠孝的傳統道德內核,成為家庭和諧、社會穩定的重要載體。到了現代,寒食節已經成為緬懷革命先烈、教育青少年的重要形式。同時,寒食節期間,港澳臺同胞和海外僑胞回鄉祭奠祖先,成為傳承中華民族根祖文化、體現民族認同和凝聚力的重要節日。

古代先民在寒食節上對禁煙禁食的堅持,表達了他們對古代先賢引子的不朽懷念。冷食冷飲有幾十種,大部分都有深意。比如介休習俗中有“蛇兔必富”的說法,寓意國家有望富民強國;犧牲吃面,介休方言是為了教育後人“懷念”,不忘介紹公,賢惠。寒食節,寓意追求政治清明...

在元雜劇、現代京劇、晉劇、現代晉劇和明代小說中,都有許多專門的解退和寒食節的曲目和篇章。自東漢以來,關於介之推的傳說、故事和碑刻也成為研究三晉民間文學和金石學的重要史料。

3.藝術價值

寒食節在其發展過程中產生了許多文學作品:《左傳公二十四年》,被《史記》、《子簡》等歷史名著多次引用,被編入清代古文啟蒙書,中國散文鑒賞第壹篇為《引論不談魯》。在歷代的詩歌作品中,獻給寒食節的詩歌,從戰國的屈原、西晉的孫楚到現代,從未間斷。全唐詩近300首,宋代詩、元曲100余首,涉及唐玄宗、張碩等歷史名人,杜甫、白居易、唐宋八大家等各派代表,成為研究中國詩歌發展史的重要資料。

從1995開始,山西省介休市綿山風景區開發有限公司對綿山進行了恢復開發,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對承載介之推精神的解公嶺、解公祠、解陵園、七賢谷等遺址遺跡進行了恢復,收集整理了大量與寒食節文化相關的文獻和文學作品,有力地保護了寒食節文化的傳承。截至目前,綿山開發公司共投入18250萬元保障寒食節。

  • 上一篇:經絡健康廣場舞
  • 下一篇:男性保健知識有哪些?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