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健康養生 - 治療嬰兒濕疹的藥方是由哪些藥材組成的?

治療嬰兒濕疹的藥方是由哪些藥材組成的?

嬰兒濕疹是壹種常見的急性或亞急性皮膚瘙癢癥和炎癥性疾病,屬於中醫胎毒、濕毒範疇,俗稱乳癬,但它是嬰兒常見的皮膚病,並不都是嬰兒。輕度皮膚局部出現紅斑、丘疹、水皰、分泌物滲出;在嚴重的情況下,糜爛和瘙癢是主要的反復發作,影響嬰兒的健康。

方毅艾葉外Xi坊

來源“中醫養生”

小艾葉子。

利尿止癢的功能。

適用於嬰兒濕疹。

艾葉方藥味苦、辛、溫,入肝、脾、腎經。有利於祛濕止癢。

藥理學艾葉油具有抗過敏作用。體外實驗表明,艾葉油對球菌和大多數革蘭氏陰性桿菌有抑制作用。水煎液和煎劑對多種致病菌和真菌有輕微抑制作用。艾葉熏蒸對細菌和真菌也有明顯的抗菌作用。用於空氣消毒時,菌落總數可減少95% ~ 99.8%。

使用方法:用8 ~ 15g艾葉和1kg水煮沸(水煮沸即停),用紗布過濾藥液,倒入浴缸,加適量水,將水溫調至38 ~ 42℃,給寶寶洗澡(艾葉用量視寶寶體重和洗澡用水量而定,原則上洗澡水應為淺棕色)。洗完澡,拿出來晾幹,會油或者會潮。松花粉(松科或同屬植物馬尾松的幹燥花粉)是壹種花粉制劑,具有祛風、收斂、除濕的作用。壹般壹天洗1 ~ 2次,1 ~ 2周後痊愈,不易復發。

備註①皮膚上的痂會自行逐漸脫落,家長不要用力去痂。

2不要經常用嬰兒香皂和各種沐浴露給寶寶洗,否則會加重濕疹。③重癥頑固性濕疹的嬰兒,可以去中醫門診辨證用藥。

處方2

來源《河北中醫雜誌》

它由龍膽草3克、紫草6克、連翹6克、馬齒莧5克、石膏10克、生地6克組成。

功能清熱利濕,祛風止癢。

主治:濕熱型小兒濕疹,癥見身強體壯,活潑好動,過食饑,怒盛,大便幹結,小便赤。

方中龍膽草味苦性寒,能清肝膽實火,泄肝膽濕熱,瀉火除濕,切中病機。石膏性味甘涼,清熱瀉火,尤其對清理胃經實熱有療效;紫草、連翹和馬齒莧涼血解毒;諸藥皆苦、寒、濕、傷陰,故用生地養陰,以祛邪而不傷正氣。

藥理學龍膽草含有龍膽苦苷、獐牙菜苦苷、龍膽二糖、龍膽酮和膽酸,具有抗菌、鎮靜、松弛肌肉、降血壓和健胃的作用。紫草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和枯草芽孢桿菌有抑制作用。連翹濃縮煎劑具有體外抗菌作用,可抑制傷寒桿菌、副傷寒桿菌、大腸桿菌、誌賀氏菌、白喉桿菌、霍亂弧菌、葡萄球菌、鏈球菌等。,具有抗炎作用。馬齒莧對大腸桿菌、傷寒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和douangensis小孢子菌有明顯的抑制作用。石膏可抑制發熱時過度興奮的體溫調節中樞,抑制汗腺分泌,減少血管通透性和滲出性,從而阻斷斑丘疹形成皰疹,促進皰疹迅速結痂幹燥;生地具有降血壓、鎮靜、抗炎、抗過敏、強心、利尿、調節免疫功能的作用。

用法日:1劑量,前兩次煎服分兩次溫服,第三次煎服洗凈或濕敷。

註意:大便幹燥增加紫草、生地用量;皮疹主要在頭面部,加上蟬蛻、野菊花;下肢加苦參、黃柏;向滲出物中加入土茯苓;癢和徐長卿,白鮮皮。

處方三

來源《河北中醫雜誌》

由茯苓6克、白術6克、澤瀉6克、茵陳4克、生地4克、竹葉4克、甘草3克組成。

健脾利濕。

主治:脾虛型嬰兒濕疹,癥見虛胖,性格安靜,大便溏薄,舌苔肥膩。

本方可解澤瀉、白術,健脾溫陽,化氣利水,使水直接濕至膀胱;茯苓皮的透光性增強了利尿和透濕的能力;茵陳、竹葉、甘草利尿清熱。

藥理澤瀉可增加尿量,加速體內尿素、氯化物等代謝物的排泄,故可抑制皰疹的形成;白術能增強澱粉酶的活性和L-木糖的吸收率,從而健脾升陽祛濕。茯苓皮有較好的利尿作用;茵陳的乙醇提取物對ECHD11病毒具有抑制作用。地黃具有降壓、鎮靜、抗炎、抗過敏、強心、利尿和調節免疫功能的作用。竹葉有抗菌退熱的作用。

用法日:1劑量,前兩次煎服分兩次溫服,第三次煎服洗凈或濕敷。

註意:瘙癢加白鮮皮和蒺藜。

處方四

來源《河北中醫雜誌》

包括黃芪9克、白芍6克、防風6克、甘草3克、當歸9克、丹參9克、山藥9克、白扁豆6克。

功能:健脾潤燥,益氣養血。

主治:血燥型嬰兒濕疹,癥見:體虛、面色蒼白、食欲不振、少動懶動、啼哭聲低、大便不規則、小便清長、舌淡、苔少或脫皮花。

方傑山藥、白扁豆、防風健脾潤燥;黃芪和甘草。白芍、當歸、丹參養血。當所有的藥物壹起使用時,血管就會得到協調,瘙癢就會停止。

藥理黃芪具有增強免疫功能、強心、降血壓、降血糖、利尿、抗衰老、抗腫瘤、抗疲勞、抗病毒、鎮靜鎮痛等作用。丹參能改善血液流變學,降低血液粘度,抑制血小板和凝血功能,激活纖溶,預防血栓形成。白芍能促進小鼠腹腔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具有提高免疫力、鎮痛解痙的作用。防風具有解熱、抗炎、鎮靜、鎮痛、抗驚厥和抗過敏作用;當歸有擴張血管、抗血栓、抗凝血的作用;山藥對腸道運動有雙向調節作用,幫助消化,降血糖,抗氧化;扁豆能增強澱粉酶的活性和L-木糖的吸收率,從而健脾固土,升陽化濕,止瀉止瀉。

用法日:1劑量,前兩次煎服分兩次溫服,第三次煎服洗凈或濕敷。

註意:用白鮮皮、苦參止癢;擔心加了佛手和青皮;反復皮疹不加重,如赤芍、烏梢蛇。

吳芳冰袋散

來源:四川中醫

它由青黛150克,苦杏仁(煆)100克,黃柏、地膚子100克,氯黴素80克,冰片10克組成。

功能:健脾利濕,瀉火止癢。

適用於嬰兒濕疹。

該方劑能解除青黛的鹹味和寒性,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生痂的作用。冰片味辛、苦、微寒,有開竅、清熱、止痛、防腐的作用。黃柏味苦,性寒,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苦杏仁味苦,性微溫。它可以殺蟲和治療疥瘡。杏仁治療外科疾病嬰兒濕疹是壹個妙用。地膚子味苦,性寒,有清熱利濕止癢的功效;氯黴素是壹種抗生素,具有殺菌、消炎、收斂的作用。諸藥合用,具有清熱利濕、收斂止癢、解毒消炎的功效。前賢有“外科之法,外治為重”的訓練。外用藥物具有使藥物直達病位、起效快的特點,最適合兒童使用。

藥理青黛含靛藍和靛玉紅,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炭疽桿菌、痢疾桿菌、霍亂弧菌有抗菌作用。冰片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其主要成分具有耐缺氧作用。黃柏具有廣泛的抗菌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和溶血性鏈球菌有抑制作用。地膚子水提物對多種皮膚真菌有抑制作用,如蠶豆、奧杜安小孢子菌、鐵銹色小孢子菌等。苦杏仁就是杏仁,味苦,含50%的脂肪油。還含有苦杏仁苷、乳脂素和多種遊離氨基酸,具有殺菌消炎的作用。

用法:將黃柏、地膚子曬幹,杏仁放入鍋中用文火炒黑,然後將各種藥物分別研成極細末,過120目篩,裝入瓷瓶密封備用。如果滲出物多(濕),就在患處擦幹,如果滲出物少或沒有(幹),就用小兒寶寶霜和藥粉按10: 1的比例混合均勻,擦在患處,不用包紮。1每日2 ~ 3次,連續用藥7天為壹療程。

按照話來說,治療期間,忌吃海鮮、魚腥味等東西,忌用肥皂、熱水搔抓燙傷。

防柳除濕湯

來源《河北中醫雜誌》

由金銀花15 ~ 20g、連翹15 ~ 20g、地膚子10g、馬齒莧10g、苦參15 ~ 20g、荊芥10g、蟬蛻10g組成。

功能清心除煩。

適用於嬰兒濕疹。癥狀:頭面部皮膚出現丘疹或紅斑,伴有小水皰、黃白色鱗屑、結痂、滲出、糜爛、繼發感染。慢性情況下皮膚越來越厚,可能是苔蘚樣。

處方中的金銀花、連翹、馬齒莧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地膚子、苦參清熱燥濕;荊芥、蟬蛻能祛風止癢,其中蟬蛻既能祛風清熱以控外風,又能平肝定驚以控內風,從而達到止癢鎮靜的雙重功效。所有藥物的組合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止癢的功能。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表明,連翹能明顯抑制炎癥滲出;苦參中含有的苦參堿和氧化苦參堿能抑制速發型過敏反應的過敏介質的釋放;蟬有鎮靜作用;黃柏具有廣譜抗菌作用;金銀花的化學成分有環己醇、黃酮類、皂苷鞣質等。,具有抗菌、消炎、收斂作用,對多種細菌和黴菌有抑制作用。馬齒莧對大腸桿菌、傷寒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和douangensis小孢子菌有明顯的抑制作用。

用法:每日1劑,外洗湯劑,每日2次,每次10 ~ 15分鐘。7天就是1個療程。

據註,有黃色滲出物加黃柏10g;有脫屑和土茯苓10g。

方芪黃兒散

來源《遼寧中醫雜誌》

由硫磺30g,雄黃24g,松香6g,明礬12g,白芷15g組成。

功能清熱,祛風除濕。

適用於嬰兒濕疹。

方中硫黃屬腎心包經,殺蟲止癢,補火助陽。陰陽學說中“陽護表,而強於表”,有守護之意,主要用於治療疥瘡、濕瘡。雄黃入肝胃經,解除瘡毒,主治濕瘡疥瘡;松香具有生肌止痛、燥濕止癢的功效,主要用於治療腫痛、疥瘡;白芷主要用於治療風熱濕疹、瘙癢,還能活血排膿。它是壹種常用於疼痛、壞疽和潰瘍的藥物。

藥理硫主要含有硫磺。升華硫具有殺菌和疥瘡作用,局部應用可溶解皮膚上的角質。雄黃是壹種硫化物礦物雄黃,主要含有二硫化砷,還有少量其他重金屬鹽和雄黃水浸劑,對試管中多種皮膚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明礬主要含有硫酸鋁鉀,對多種細菌有抑制作用;白芷具有抗菌、抗真菌、解熱、抗炎、鎮痛、解痙、抗癌和抗高血壓的作用。

用法* * *為細粉,用新鮮豬板油搓成糊狀。用法:用溫開水沖洗患處,每日1次。

方巴三黃湯

來源:陜西中醫

由黃連5克、黃柏5克、甘草5克、苦參和艾葉10克組成。

清熱燥濕之功。

主治:濕熱型嬰兒濕疹。

處方中黃連、黃柏具有清熱解毒、燥濕的功效;苦參清熱解毒,治全身瘙癢;艾葉除濕止痛;甘草調和各種藥物。

藥理黃連、黃柏有抗炎作用,其中黃連有抗菌、抗過敏作用,苦參、艾葉有抗真菌作用。甘草具有皮質類固醇樣作用。

用法:煎服約200毫升液體,用無菌紗布浸濕後敷於患處,每劑5天。

處方九

來源:中醫外治法雜誌

單味馬齒莧50克(鮮品100克)。

功能清熱利濕解毒。

適用於嬰兒濕疹。

馬齒莧解表具有清熱利濕、解毒生瘡、止癢收斂的功效,是陽瘡的重要藥物,如《生肌總錄》用馬牙粉治療灰指甲,用盛慧芳治療惡瘡、花皴、脫發。

藥理馬齒莧水浸劑不僅具有殺菌作用,還具有明顯的抗組胺作用和血管收縮作用。煎服後濕敷、溫洗可使藥物有效成分直達患處,促進炎癥消散,減少滲出,從而迅速發揮療效。

用法藥物的劑量應根據病變的範圍而增減。加入適量冷水,浸泡30分鐘,水開後用文火煎10分鐘。待藥溫降至自然冷卻程度後,用紗布或純棉毛巾濕敷患處,每日1 ~ 2次,每次30分鐘,5天為1療程,滲出型需延長1療程。

房氏三仙湯

來源《湖南中醫指南》

它由炒麥芽10克、炒米芽10克、炒神曲10克、土茯苓5克、薏苡仁5克、防風5克、山藥5克、蒼術5克組成。

功能:健脾消食,清熱除濕。

主治:脾虛濕盛的嬰兒濕疹。

方中焦三仙健脾消食,薏苡仁、山藥健脾祛濕,土茯苓、蒼術清熱祛濕,祛風止癢。諸藥合用,具有健脾散結、清熱燥濕的作用。

藥理麥芽和谷芽能輕微促進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分泌,所以有助於消化。此外,麥芽和谷芽中含有澱粉酶、轉化酶和蛋白水解酶,可治療厭食、消化不良、食物損傷、食物堆積等。神曲中含有乳酸菌和澱粉酶,能幫助消化,抑制腸道發酵,抑制致病性大腸桿菌的生長。山藥對腸蠕動有雙向調節作用,有助於消化、降血糖、抗氧化、促進白細胞吞噬、促進過敏介質釋放。防風具有解熱、抗炎和抗過敏作用。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兩次服。服藥期間不吃辛辣刺激性油膩食物,哺乳期的母親不吃辛辣刺激性油膩食物。

方伊三心道持飲

來源《遼寧中醫雜誌》

它由連翹心6克、梔子心3克、蓮子心3-6克、燈芯3捆、木通、淡竹葉6克、生地10克、車前子10克、甘草4克組成。

功能:鎮靜、止癢、清熱解毒。

適用於嬰兒濕疹。

方傑連翹味苦、涼,有清熱解毒、散結消腫的作用;梔子性苦寒,有瀉火除煩、清熱利濕、涼血解毒的作用;蓮子心味苦寒,有清心除熱的作用。上述三心可直接清心肺熱,輔以生地黃、黃芩、木通、淡竹葉四味,其中生地黃性味甘寒,有清熱涼心、滋陰生津之功;黃芩味苦、寒,有清熱燥濕之功,能瀉火解毒;關木通味甘,微寒,有瀉火利水、活血的作用;竹葉性甘寒,也有清心瀉火、清熱利濕的作用。前兩味幫助三心對抗皮膚血熱,有利於紅斑等皮損消退;後兩味向下導熱,心肺遊竭。分上下,毒熱就孤獨了。方中赤小豆味甘、性平,有利於利水除濕、消腫解毒、血膿排出。車前子、車前草性味甘、寒,種子有清熱利濕的作用,而甘草能清熱解毒,治療熱毒引起的癰。蟬衣輕巧靈動,將各種藥物引向皮膚,起到鎮靜止癢、清熱解毒的作用。

藥理黃芩、連翹、梔子、甘草、木通、生地等。具有抗菌、抗炎、抗過敏和抗過敏作用。

用法:每日1劑,煎服至100 ml為宜,分三次口服。如果母乳餵養,母親可以壹天口服兩次,孩子可以服用1次。通過母乳餵養,孩子可以獲得藥物效果。五劑為1,可連續服用2 ~ 3個療程。

房事兒濕疹湯

來源: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

由茵陳9克、茯苓皮6克、山藥12克、薏苡仁15克、蒼術6克、黃柏6克、烏梅9克、花椒6克、黃連4.5克、滑石6克、蒲公英6克、金銀花6克、蟬蛻6克、連翹9克、竹葉2克、燈心草65438根組成。

功能:健脾除濕,清熱,熄風止癢。

適用於嬰兒濕疹。

方中以陳印為主藥,清熱利濕;茯苓皮、山藥、薏苡仁健脾、利水滲濕治療內濕;蒼術、黃柏、黃連味苦寒,清熱燥濕治外濕;烏梅調理肝脾;花椒、黃連味苦、苦;蒲公英、金銀花、連翹、蟬蛻用於清熱解毒、祛風;竹葉、燈心草和滑石引導糞便中的濕熱。諸藥合用,祛風清熱,健脾祛濕,使人體氣機通暢,氣血和諧。

藥理本方中黃連、黃柏、金銀花、蒲公英具有抗菌、抗炎、抗過敏、抗過敏作用。山藥能促進白細胞的吞噬作用,促進過敏介質的釋放;薏苡仁有解熱、鎮靜、鎮痛作用;茯苓能增強澱粉酶活性和L-木糖吸收率,從而健脾固土,升陽化濕,收斂止瀉;花椒具有鎮痛、消炎、殺菌、殺真菌、殺疥蟎的作用。蟬有抗驚厥和解熱作用;烏梅具有抗真菌、抗過敏作用,還能降低口腔pH值,抑制細菌。

用法:將上述藥物用適量水浸泡30分鐘,煎服約15 ~ 20分鐘。將兩次煎液混合,分次服用。壹般1 ~ 3個月需要5 ~ 10 ml左右,3 ~ 6個月需要10 ~ 20 ml,6個月~ 1年需要30 ~ 60 ml,1 ~ 2年需要60 ~ 100 ml。急重癥每日服用3 ~ 4次,輕慢性病每日服用2次。

  • 上一篇:旅順旅遊10熱門景點排名
  • 下一篇:妳在農村吃過天然水果嗎?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