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健康養生 - 《黃帝內經》的四時養生法和十二點養生法怎麽樣?

《黃帝內經》的四時養生法和十二點養生法怎麽樣?

晝夜的自然循環,四季的更替等等,是人類最早確立的時間概念。在與自然的鬥爭中,人們需要根據時間更好地進行生產勞動。人類逐漸利用日影運動、燃料燃燒和物質流動的原理,制造出早期的計時工具。

圭表是中國人最早創造的利用太陽影子運動規律來測量二十四節氣和回歸年長度的天文儀器。所謂“表”,就是直立在平地上的桿子或石柱。漢代以後改為銅制。“圭”是壹把橫臥在與表垂直的南北方向的尺子。漢代以後,用石頭或銅制成,它們共同組成了“圭表”。用標準表測量太陽壹天中隨視運動的面影長度變化。正午時分,桌子的影子最短,落在“桂”面上,指向北方。壹個回歸年的長短,可以從正午的面影長短變化的周期來確定,可以算出“二十四氣”。後來幾經改進,為了防止影子落到鬼域之外,人們在鬼域的另壹端設置了壹個相對較短的“小表”,相當於鬼域的延伸,稱為“李貴”。冬天的陰影可以反映在李貴。

日晷是在標準表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壹種計時器,可以更精確地測量不同時間的時間。日晷有固定的臂或針,還有刻有數字和刻度的圓盤。把圓盤分成很多部分,觀察影子投在圓盤上的位置,可以區分不同的時間。日晷的計時精度可以精確到分鐘(15分鐘)。

如果把標準和日晷結合起來,就成了既能測節氣又能測時間的“太陽日晷”。古代人也用某些物質的流動現象來度量時間,比如從漏的容器或漏的壺裏流出的水量。

在中國古代,雕漏是在竹木雕箭上,根據它們在水上晝夜起伏的長短,雕成100個空格,每個空格為壹個瞬間,故稱“百遍”。自西漢以來,壹直用12小時來表示壹晝夜的變化,今天每個小時為2小時。十二個時辰以十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衛、申、酉、戌、亥)命名。從晚上11點到孩子的時間,從1點到3點到小醜的時間,等等。

古埃及人說晝夜的變化,白天是10小時,晚上是12小時。由於四季的變化,晝夜長短不壹。後來晝夜的變化平均分為24小時,每小時60分鐘,每分鐘60秒。這種計時方法壹直沿用至今,成為全世界通用的時間計量單位。

古人記錄時間的方法主要有歷法(包括壹日之內的歷法)、歷法、歷法、節氣、節日等方法。

1.1日期方法

天是最早的時間單位。

樹幹和樹枝的概念:天是樹幹,地是樹枝。十天的工作是:A、B、D、E、G、N、N;十二地支是:子醜毛寅,辰巳沈悠正午徐海。六十甲子:十莖十二枝依次組合成六十個單位。組合方法是奇數天幹配奇數地支,偶數天幹配偶數地支。從甲子到桂海,叫六十甲子。幹支紀年:起源於殷商時期。從春秋戰國時期開始,它已經成為歷史學家記錄壹天的傳統方法。迄今為止,世界上應用時間最長的歷法:春秋時期(公元前65438年2月+00年)魯隱公的樹幹和樹枝的歷日,壹直延續了2600多年,直到清朝宣彤三年(公元1911年)。天幹記日法:可能早在夏朝就已產生,即以甲、乙、丙、丁等十個字來記日。之後就漸漸不用了。

《黃帝內經》大多只用天幹來記錄日子,比如蘇文?論藏氣:“肝病,越在丁,愈不愈。若加於,則不死,而堅持於壬,始於甲乙”,句中四組天幹皆指太陽。

有些日子在古代有特定的名稱:即根據每月月相(月亮明亮部分的各種圖像)記錄太陽。《出埃及記》:不補就灰暗不瀉,不抓住就不好。(黃金?竇漢卿的表富友)

1.2年表

壹天中的年表:日出稱為旦、藻、朝、辰,日出稱為、晚、暮、昏。當太陽在正中央時,稱為正午,當太陽接近正午時,稱為角。當太陽落山時,它被稱為日晷。古人壹日兩餐,月食在日出之後,轉角處之前,稱為食時;夜食在日晷之後,太陽進入之前,稱為日落之時。上述劃分時間段的方法,周朝普遍采用。

漢初以後,十二地支作為十二時辰的名稱,每壹個時辰正好等於現代的兩個時辰。在現代,每壹個小時都細分為始和右,相當於把壹個晝夜分成二十四等份。

《內經》中也有壹些具體的稱謂,如:大早晨是指天剛亮的時候;早指臨近早的壹段時間;夏和顏都在後,但夏在前,顏在後;陰平指的是後半夜的壹段時間;閉夜是指公雞打鳴前的壹段時間。除了《內經》,後來的醫書壹般都是以十二地方來支撐時間的。【註】“時”的概念(表中寫為“時”)直到20世紀初才開始使用,所以古代醫書中“每兩小時服”的意思是相隔兩小時,即四小時。

1.3陰歷法

在商代和西周早期,壹年只分兩季,所以後世常以春秋為壹年。

壹開始,四季的順序不是“春夏秋冬”,而是“春夏秋冬”。比如“蘇文?論八義神:“有四季,故春夏秋冬之氣分四季。“西周中期以後,四季的名稱被規範為春夏秋冬。長夏:因為缺少壹個來配合四季五行,所以加了壹個“長夏”來配合土。

以下是古代十二個月的壹些特殊術語。

(1)明越吉

先秦時期的每個月都有壹個特定的名稱。後世大夫仿之,如卿?王昂的醫學處方集?《康熙任旭的陽月》序言中的“陽月”是指十月。

(2)季節和月份

古人把四季中的每壹季都分為孟、中、吉三個階段,然後依次稱月。這種記錄月亮的方法常見於序跋中。如明?吳坤,“醫學處方測試?《萬歷十二年是沈嘉孟東嶽》序言中的“孟東嶽”是十月。

(3)逐月建立日歷

月亮又叫地支月,即十二地支與十二月相合的月亮。月樓的“樓”指的是“鬥樓”,即鬥柄所指的時間,北鬥七星,從小孩到大海,壹個月遷移壹天,所以叫月樓。

三正:春秋戰國時期有三種不同的歷法體系,即所謂的夏歷、陰歷和周歷。三者的主要區別是年初的不同,即正月的月份不同,所以稱為“三整頓”。夏歷以月(即冬後的二月,相當於現行夏歷的正月)為基準,陰歷以建醜月(即冬後的壹月,相當於現行夏歷的十二月)為基準,周歷以建子月(即冬所在的月份,相當於現行夏歷的十壹月)為基準。

由於春秋戰國時期不同地區使用不同的歷法體系,先秦古籍的歷法體系無法統壹。《黃帝內經》三用,連秦歷都用(秦始皇建海時是夏歷十月)。梁武帝元年(公元前104),開始使用太初歷,從殷鑒月開始,這是中國歷史上第壹部比較完整的歷法。在那之後的大約兩千年裏,J基本上都是用夏征。所以辛亥革命後,舊歷稱為“夏歷”,俗稱“陰歷”、“舊歷”,也叫“陰歷”。

(4)法·呂與

律律是六律、六律的統稱,即十二法。法原是古代用竹筒制成的樂器,* * *有十二個名字,後來被借用為十二月的代名詞。六法用來指單月,六呂用來指兩個月。如“經典?《黃鐘吉年》序中的“黃鐘”,指的是農歷十壹月。

在中醫古籍中,也有名稱不同的。比如宋?、“仁齋是不是直接指方?前言題為《丁敬甲子明月》,指的是農歷十月。卿?張誌聰關於呂山堂階級的爭論?前言題為“康熙年間耿旭正陽月”,指的是農歷四月。

1.4年表

中國古代的年表比較復雜,要擇其要義,依次介紹年、星、幹、十二生肖的年表。

(1)年數年

在中國古代,它最初是根據國王登基的年份,如周宣王元年(公元前827年)等。漢武帝劉徹開始使用年號,稱為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其後有建元二年、建元三年等。,而且是換了年的新時代。歷史上使用的稱謂有800多個。很多古代醫書都是這樣標註年代的,比如宋代。劉蕓的《幼兒新書》名為《紹興二十年九月》。紹興是南宋皇帝趙構的國號。這種方法的優點是年表清晰,可以直接指出具體年份。

(2)主枝和分枝年表

幹支紀年是中國古代最基本的紀年方式之壹。《淮南子》中能找到最早的記載?天文訓練,但這種方法在西漢並不流行。自東漢光武帝建武三十年(公元54年)起,官支正式用於年表。幹支年表在中醫古籍中被廣泛使用。如晴?柯欽《傷寒論註》?序言的題目是“現在是初夏”。根據柯欽的生活年代,可以發現“其自足”是公元1729年。當然,把皇帝的年號加上當年的幹支相結合的方法比較常見,比如明?陳世功的正宗手術?序言題為《萬歷丁巳之秋,七月之望》,金?段指著,“肘後備急救?序》題為《致秋》等。,都用年號和莖枝。也有年的,比如唐?王冰《黃帝內經·蘇文註》?序》題為《時為唐太宗元年,元?魏宜林,“世界醫學有效嗎?"序言題為《丁醜,三歲,盼七月》。兩種方法並用的好處是不容易混淆。

(3)恒星之年

戰國時期,天文占星家根據天象有了所謂的星年紀年法。星指歲星(即“木星”),歲指太歲(古代天文占星家虛構的假歲星,又稱歲陰、太陰)。所以有年代法和年代法。宋?夏松的《同仁穴圖說》?序言的題目是《四歲時的秋、八月、沈冰析木》,“析木”是用星辰的歲月。金姆。張從正《儒林家事》“翟逸殷悅”題“年在日月暗”,“山葵”意為用傳統歷法年。

回答補充

呵呵,不太懂

回答補充

就是165438+下午0點到淩晨1點。

小醜是從淩晨壹點到三點。

  • 上一篇:中醫防病書籍參考書目
  • 下一篇:賣酒的技巧和話語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