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健康養生 - 養生堂需要證書

養生堂需要證書

艾灸時,取穴順序重要嗎?很多人做艾灸只是為了保健,壹次灸壹個點,所以事情的先後順序從來沒有放在心上,也不覺得重要。別忘了艾灸是壹門很講究的學科,有專業性,但不代表隨便艾灸就能有好效果。

因此,在艾灸穴位較多的情況下,如果艾灸順序不當,會直接影響治療效果,甚至可能帶來壹些不必要的麻煩。

有患者說壹艾灸就上火,頭疼腦熱,很難受。經過判斷,不是身體原因。這是為什麽呢?

原來他艾灸的順序太隨意了。在腹部和背部施灸後,他想起了頭部問題,開始在頭部施灸。呼吸都亂了。不頭疼才怪!

體內陰陽的運動有自己的規律,壹般從陽氣充足的部分到陽氣虛弱的部分。有些人手腳冰涼是怎麽了?因為中間受阻,陽氣過不去,或者陽氣本來就弱,還沒跑到手腳就已經“用盡力氣”了。

做艾灸,壹定要懂得順應身體健康運動的規律,才能事半功倍。

艾灸應該遵循什麽順序?

《千金要方》:“壹切灸始於陽,終於陰,頭左而終,頭右而終”。艾灸時壹定要遵循先陽後陰,先上後下,先左後右,先背後腹的規律。

先有陽,後有陰。這裏的陰陽標準可以在《黃帝內經》中找到。《蘇文金匱要略·言四》有雲:“夫談陰陽,則外陽內陰。說到人體的陰陽,就是背部為陽,腹部為陰。上陽下陰,左陽右陰,在四肢,手掌與臂腹連為陰,足背與腿前為陰,反之亦然。”

按照上面的順序,先陽後陰,從陽到陰,沒有過多的弊端。從上到下,可以避免面部不適的感覺。先少後多,主要是增強艾薇由弱變強的火力,讓民眾容易接受。需要強灸的人,可以從小艾炷開始,逐步代替大艾炷,或者用小艾炷強灸的方法代替。臨床艾灸應根據個人情況而定。

01

先上後下的原則。

頭是所有陽的會,人體的陽都來自太陽。太陽落到地上,地球就升到天上,萬物就誕生了。這個“陰升陽降”的法理是不能違背的。如果天氣不降反升,大氣不升反降,世界就會被封鎖,壹切都會失去。

所以,想用艾灸溫陽溫經的人,壹定要遵循從上到下的順序,引導天上的陽氣從上到下釋放,溫補筋骨,推陳出新,化濁為陰。工作雖然慢了點,但是循序漸進,基礎紮實,以後絕對不會頻繁。否則,不僅不能擺脫疾病,而且邪氣還會發作,成為壹張爛牌。

宋代《東紀》記載了艾灸治療腳氣的方法,即自上而下,依次施灸石豐、浮圖、牛鼻、內膝眼、足三裏、上聯、夏蓮、懸鐘;還有噴煎法,闡述了序貫治療的重要性和誤用的後果。

作者是曾治的壹個病人,他的腳腫脹疼痛,醫生不詳。他從下往上推,分散,導致鶴膝綜合癥,關節僵硬疼痛。為了糾正這個錯誤,從夏天到冬天用了三個月。訂單的關鍵是什麽?能馬虎嗎?

02

先少後多的原則。

所有艾灸都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先少後多。壹次彌補不了,也不知道怎麽控制。但是看到陽虛,就經常燒艾火,怕效果慢。需要註意的是,陰陽互根,所謂陽虛,如果不是急性病引起的,也會有陰虛,因陽虛而得名。不知內情的人壹時高興,看到陽虛癥狀,往往用大劑量艾灸來補。它們不僅不能滋補,還會引起其他癥狀。

每壹次聖賢的教導戒律,比如“虛不可補”、“陽不可補而傷陰”、“陰不可補而傷陽”等等。如果艾灸是壹種綠色療法,錯誤地理解為多加艾火也沒關系,就像吃了太多人參中毒壹樣。療法本身沒有好壞之分,關鍵在於使用者的善用。所以艾灸治療壹定要慢慢來,不能貿然。

醫生應該理解和糾正壹些患者自己的誤解,不應該壹味的跟著自己的利益走,聽之任之。曾治壹位腎虛腰痛患者,艾灸後自覺明顯好轉,頻繁要求延長艾灸時間,無奈只能加倍艾灸量。第二天,我來看病,問他昨天睡得好嗎?他晚上應該是坐立不安,尿黃,口香糖多。這是熱過傷陰所致,可見修基礎非壹日之功。如果我們貪得無厭,咄咄逼人,又不傷根本,我們能做什麽?

03

陽先陰後的原則。

人體不同部位如何劃分陰陽?

中醫認為背部和上身屬於陽,腹部和下身屬於陰。頭為陽,足為陰;左邊是陽,右邊是陰。因此,根據中醫理論,艾灸治療的順序壹般是:

先灸上部,再灸下部。

先灸背部,再灸腹部。

先灸頭身,再灸四肢。

先灸左側,再灸右側。

在日常保健艾灸中,按照上述方法進行艾灸會有很好的效果。當然,中醫講究辨證論治,很多調理疾病的方法並不是獨壹無二的。壹般先緩解癥狀,如艾灸阿是穴等關鍵穴位。

艾灸法經驗分享

1

經驗壹:背部艾灸多,胸膈艾灸少。

壹般來說,頭部、面部、胸部、膈肌不適合艾灸,而背部、下肢等多肉部位無害,尤其是背部穴位長期艾灸無害,任何艾灸方法都可以。

背部有許多重要的穴位,如舒菲、心俞、舒歌、肝俞、氣海俞、關元俞、三角俞等。經常艾灸大腸俞,可以行氣解郁,清腸通便。經常艾灸關元俞穴,可以調經控經。這些穴位與內臟壹壹對應,所以背部艾灸可以緩解疾病,延年益壽。

2

經驗二:先陽後陰,先左後右。

艾灸順序在古代著作中有詳細論述。被後人譽為“藥王”的孫思邈在著作中明確記載,灸法應遵循先陽、後陰、後留的原則。我國古代先民多以農耕為業,面朝黃土背朝天,故中醫將背部和上半身歸於陽。腹部和下半身屬於陰。

陰陽學說中,頭為陽,足為陰。所以按照中醫理論,艾灸治療的順序壹般是先灸上部,再灸下部;先灸背部,再灸四肢;先灸左側,再灸右側。

經驗三:文火補,猛火瀉。

據明代楊繼洲《針灸學》記載,從小到大慢慢燒完不吹出火力者,為補法,可起到溫陽補虛的作用;如果吹火使患者感到發熱,則為瀉下法,可起到散寒散結的作用。這就是古人說的“慢火為補,猛火為瀉。”

文章來自於

艾灸補瀉的基本規律

01

艾灸補瀉的基本規律

《魂樞回》雲:“以火補之者,不吹其火,必自滅;用火瀉火,吹火傳情者,必被火滅。”也就是說艾灸作為補充方法時,不要吹火,這樣會自然熄滅,便於火力慢慢加深。瀉火時,燃燒後不斷吹火,使艾火迅速燃盡,這就是瀉火。

筆者體會到手術的關鍵在於艾火的熱度深入的時間。沒有幹擾,就要補上。任何彌補的方法都不應該快,但快了也沒用。比如往杯子裏倒茶,壹定要走得慢,但如果是湍流,就會越來越少。壹旦進入,內外經相通,通過病吹使內熱向外運行。比如開郁閉有引經之意,寒熱過盛需要反制。

02

溫針灸中艾條照射方向的增強與減弱

壹般操作溫針的時候,點艾條的方向是不是從上往下都無所謂。在實際操作中,很多同事習慣從底部點燃,因為火焰是向上的,所以從底部自然點燃更方便。

但筆者認為,要想達到取暖的目的,就要自上而下的艾火生,起點在上,落腳點在下,讓楊燦歸於內,楊燦自上而下的模仿;另壹方面,要想吸引壹個俗人,就要自下而上地生火,起點在內,落腳點在外,這樣才能使火消,模仿地下的火,以熱吸引熱。

03

旋轉灸的補瀉方向

筆者註意到,在使用旋轉灸時,由於方向不同,產生的補瀉效果也不同。由外向內逐漸變窄,由淺入深,如螺旋,是為了補充規律,體現太陽入地之意,動作類似螺絲擰入;

由內而外逐漸擴大,由深而淺逐漸變淺,如泉水噴湧,是壹種瀉法,又取引火外伸之意,頗似螺絲釘。具體可以模仿針灸的撚轉補法,結合左右之別和男女之別使用。

  • 上一篇:生活意味著什麽?生活的代名詞。
  • 下一篇:中醫如何滋補脾胃?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