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健康養生 - 三國時期各國的平均畝產量。

三國時期各國的平均畝產量。

參考漢代和魏晉南北朝,應該在3石左右。產量高的話在10石左右。這裏有壹些資料妳可以參考。

漢代的糧食畝產量

關於漢代平均畝產量的典型材料主要有以下幾項:

漢代糧食畝產量的典型材料有兩種:壹種是壹般畝產量,壹種是特高產。

1,平均畝產量

關於漢代平均畝產量的典型材料主要有以下幾項:

(1)荀悅的前漢?文帝第二年,晁錯說:“今天壹個五口之家,只有兩個文學家,他們的莊稼人也不過百畝。100畝收成才300石。”100畝畝產小米300石,畝產小米3石。漢代的小畝略小於戰國時期的周目,即今天的0.228畝,相當於每畝281斤,高於戰國末期的247斤和戰國初期的205.8斤。

(2)《漢書》?晁錯的話載於《食糧》:“今壹家五口農民,仆仆不少於二人,其耕者不過百畝,百畝收成不過百石。”吳輝認為,晁錯所說的石頭是壹塊大石頭,而且這塊石頭指的是“米”而不是原糧。荀悅說三個小石子小米,加上大石頭小米就是1.8石,1.08石就是大米打六折時的1.08石,也就是壹石給米月。有研究者認為,晁錯所說的“百畝收成只有壹百石”是“只有三百石”的錯誤。這也可以和荀悅的“三百石”理論相壹致。我們在這裏也列出這個說法,以供參考。

③“管子?《治國》曰:“常山之東,河與幽之間,蚤生殺遲,五谷熟之地也,收四種。中年畝二石,壹夫是粟二百石。”“常山”,即“恒山”,是為了避免劉恒皇帝的禁忌而改變的。因此,這份材料可以視為漢代的畝產量數據。武輝認為,這裏所說的“石”是指漢代的大石頭,“二石”是3.333石,高於荀悅所說的“三石”。這裏說的畝產量是“四種五收”,也就是復種的產量。

(4)《淮南子?師傅訓曰:“壹人用腳耕,不過十畝。中田的收獲只有四十石。“戰國初期,壹個家庭兩個勞動者可以耕種100畝,壹個勞動者平均耕種50畝,這個城市大概是15畝。可能包括部分田地用牛犁耕,人工耕,可能達不到15畝。所以這裏寫著“但是十英畝”。武輝認為,這裏所說的畝、石,指的是大畝、大石頭。大畝10畝,年產40石,中等條件下畝產4石。壹個大石谷和壹個小石谷是2.77石。這是南方水稻的畝產量。

(5)仲長統在《長燕?損益》說:“今肥而肥之人,使壹畝收三蹄,取壹鬥,不為過。“東漢時期也是畝產3石小米,和西漢差不多。這個產量水平就是“肥肥比”,是肥荒平均計算的結果。

上面列舉的五種材料表明:(1)畝產3石粟,是漢代文獻公認的;(2)考慮復種因素,畝產3.33石也是可以的;(3)南方粗放種植,水稻畝產2.77石,也是合理的。

回復:放好,4樓回復舉報電話2010-09-24 21:36 |我也有話想說。

東湖春秋塗52,特高產

漢代除了平均畝產量外,還有灌溉田和“代田”,特別是產量特別高的“區田”。相關材料描述如下:

(1)歷史記錄?《河渠書》載河東潘受部言:“渡渠引汾,灌溉淠、汾陰,引河灌溉汾陰、蒲阪,可得五千頃。5000公頃,所以需要棄河,百姓放牧。今天,如果妳灌溉田地,妳可以在山谷裏得到超過兩百萬塊石頭。”也就是說,水澆地平均畝產4石。武輝認為,這裏說的畝是小畝,石是大石頭。鵝卵石畝產6.666石,比普通田畝產3石高出壹倍多。

(2)史記?《河渠經》中也有莊雄弼的話:“臨晉人願渡洛陽灌溉崇泉以東壹萬余頃老鹵地,每畝可制十石。”武輝認為,這裏的畝也是小畝,石是大石頭,破碎小石頭的產量是每畝16.6石。

(3)史記?按照賈讓在《溝壑誌》中的話,“有渠灌,鹽鹵濕,淤填肥,更重種麥稻。高田五次,下田十次。”吳輝認為,從2塊大石頭增加到10塊大石頭,就是所謂的“高田的五倍”;下田從原來的1石增加到10石,是“下田的十倍”。

(4)史記?《貨殖列傳》有“千畝鐘馗之田”的說法,意思是在城市郊區附近的良田裏,畝產可達10石。吳輝認為,這裏說的畝是小畝,壹畝是10塊鵝卵石,是平均每畝3塊鵝卵石的田地的3倍多。

(5)離漢代不遠的嵇康在《論養生》中說:“耕田者謂良田,此世亦知之。”好的“良田”畝產10石,是世界公認的高產水平。武輝認為,小米畝產10鵝卵石,相當於現在市場上的畝產937斤,接近畝產1000斤。

(6)《漢書》?《食貨誌》載有漢武帝末年搜蘇校尉趙國在西北推行“戴天法”的內容。據說“壹歲的收入,往往超過領域,是兩倍的好。”武輝認為,這裏說的“畝”是大片的畝,“胡”指的是大石頭。小畝1卵石,比大田多7鬥甚至1.4卵石,即每小畝產量3.7 ~ 4.4卵石。

(7)《畢升書》載有所謂“區田法”。采用深耕面積、增肥灌水、合理密植、加強管理等綜合高產栽培技術是獲得高產的有效措施。書上說,“在地區種莊稼,幹旱時經常灌溉,往往壹畝收百抱”,“在山區種莊稼,幹旱時灌溉,壹畝收壹百多石”,“在山區種莊稼,十畝收壹千石,壹年吃三十六石,二十六年。”吳輝認為,這裏所說的“石頭”指的是小石頭,相當於每畝谷子(小麥)28.92石,相當於今天市場上每畝3904公斤。有人懷疑區田法能否達到這麽高的產量,這是需要研究和控制的問題。

總之,漢代谷子畝產3石,相當於今天市場體系下的畝產281斤,比戰國時期的谷子畝產增加了,相當於今天市場體系下的畝產247斤。漢代小米豆平均畝產2.82石,相當於現行制度下的畝產264斤,比戰國及現行制度高出232斤。

漢代的高產田壹般可以是“畝產十石”或“壹畝稻壹田”。至於區域田,產量更高。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糧食畝產量

1,華南水稻畝產量

魏晉時期,中國南方水稻種植仍然粗放,畝產量不高。其主要依據是:

(1)三國歷史?兀術?《李中牧傳》記載,李中牧幼時(東漢末三國初),耕種“稻二十余畝”,“臼取稻六十頃”。水稻平均畝產量不到3石。水稻的產量約為46.7%,相當於每畝水稻6.4石。武輝認為,這裏說的“畝”是240步的大畝,所以畝產只有2.68石。

②晉書?據《食貨誌》記載,東晉皇帝“經過五年的鹽與和平,...開始耕種人民田地,取十分之壹,以每畝稅米三升的比率”。吳輝同意何長群的觀點,“三升”就是“三鬥”的錯誤,也就是說按照十分之壹計算,就是每畝3石。水稻畝產1.361石,再折算成水稻46.7%為2.91石。比《淮南子》中提到的2.77石增產4.9%。

魏晉時期也有專門的豐產記載。例如,傅玄說魏初“白田(旱地)種了十多棵迎客樹,水田種了幾十棵迎客樹”。杜預嚴羽“填淤田,分分鐘數收畝。”這些都是良田和水利田,畝數很大。壹畝地少則幾頃,多則十頃,或平均十頃,符合嵇康“壹畝十頃,謂良田,天下皆知之”的說法。《華陽國誌》說:“綿、洛谷產稻作物,畝產三十兩,最多十五兩。”這裏是蜀西的高產田。東晉以後的南朝,良田也是畝產10石。梁書?《夏侯逵傳》記載“灌溉農田壹千余頃,收成百余萬頃”,也相當於漢代的“木鐘之田”。

2.北方旱地的畝產量

北方旱地畝產量信息主要包括以下幾項:

舒威?《李彪傳》載有李彪的建議:“取郡縣十分之壹戶,以為鄉民為壹夫之地,責之六十年。”墾荒租金率為萬分之五,喀左墾荒產量應為120。夫耕墾地,北魏之畝五十畝,漢之石二點九二六。仍然保持畝產3石的水平。

②舒威?據食糧記載,北魏實行均田制,“夫露十五畝以上,女露二十畝。壹夫壹女租小米石。”武輝畝產2.92石,也保持著畝產3石的水平。因此,武輝贊同“北魏、北齊、北周平均畝產相當”的說法。

  • 上一篇:女性平安健康好運的微信名有哪些?
  • 下一篇:女性夏天應該如何健身?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